全流通

全流通

我國股市成立時制度上比較特殊,一家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中有很大一部分不能流通(即在交易所公開買賣),包括國家股法人股等等,這就是所謂的“股權分置”或“全流通”問題。一般投資者購買的是可以流通的流通股。這就造成了很多問題。

基本介紹

背景,改革,

背景

比如大股東(一般都是非流通股)並不關心股價的高低,(反正不能賣),他們可以做一些對自己有利但對全體股東(公司)不利的事而不必擔心股價會跌,比如轉移利潤、為他人貸款擔保,有的大股東甚至將流通股東看作是“提款機”,把流通股東出的錢當成不要成本的“善款”。這極大的影響了股市的正常發展。

改革

目前正在進行的“股權分置”改革,就是要讓所有的股票都可以自由買賣,也就是“全流通”,讓股市在制度在走向完善,讓其正常發揮作用。
這項改革有很多困難,制度上的、利益上的、操作上的等等,其中之一就是利益的再分配。
非流通股東的持股成本大都很低,而流通股東的成本很高,比如以前的國企改制成股份公司時,按淨資產折價為國家股,後來發行現流通股時則按幾倍於淨資產的價格發行,當時由於國家股不能流通,發行時也沒有太多問題。現在如果都可以買賣了,對流通股東就很不公平,這就需要非流通股東向流通股東支付一定的補償來獲取“流通權”,這就是所謂的支付“對價”。
2009年6月19日晚,國務院宣布在境內證券市場實施國有股轉持政策,轉持國有股由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持有,從而掀開中國證券市場全新的一頁。
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曾經是長期困擾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桎梏。從2005年4月末開始,一場席捲整個市場、波及多個方面的股權分置改革相繼展開,並於2006年底初步告捷,奠定了全流通股市的制度框架。
但是,進入“後股改”時期的中國股市並不平靜,對於“大小非”、“大小限”的議論仍不絕於耳。特別是在市場低迷時,對於解禁股的各種爭論更趨激烈,解禁股甚至被指為“砸盤”的罪魁禍首。
而一旦市場情緒高漲之時,人們對解禁股的關注度又驟然降低。從2009年3月以後的市場看更是如此。人們對所謂的“大小非”股票不再恐懼,可以解釋為“牛市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也折射出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日益得到夯實。
如果說始於2005年4月末的股改大變革奏響了中國股市步入成年的號角,那么這個成人禮儀式顯然還沒有落幕:股改成功只是它的上半場,建立起中國特色的全流通市場是這個成人禮的下半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