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兗州縣)

兗州(古九州之一)

兗州縣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兗州,是《禹貢》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古代不特指某地,是一個地理範圍,大體位於古黃河濟水之間(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範圍治所隨歷史多有變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兗州
  • 地域:濟、河惟兗州
地名,禹貢,沇水,起源,歷史沿革,漢代,三國,晉代,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十國,宋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地名

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禹貢

原文:
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 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 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賦貞, 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於 濟、漯,達於河。
注釋:濟指濟水,河指黃河。

沇水

沇水原出河南濟源市西王屋山,東流入海。
濟水濟水
沇水的河段稱謂與流域記載不一,《尚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偽孔傳》載:“泉源為沇(音Yǎn),流去為濟。”《水經注·濟水》:“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以上記載,沇水在黃河北岸濟水的發源處。《禹貢》載兗州得名於沇水,其州境在黃河以南濟水中下游。《漢書·地理志》敘沇水自發源入海,未提發源以後或下游稱濟水,則沇實指濟水全流。近世黃河北岸的濟水有時亦稱沇水。總之,從以上的這些記載分析,沇水和濟水實為一條河流,上游稱沇水,下游稱濟水,有時全流亦稱沇水或濟水,只是由於各個時期的稱謂不同而已。古兗州的地域範圍與沇水的流域有關。《尚書·禹貢》載:“濟、河惟兗州。”《爾雅·釋地》載:“濟、河間曰兗州。”《周禮·夏官·職方氏》載:“河東曰兗州。”這些古書中的濟為濟水,亦應為沇水。因此,濟水與黃河之間應為古兗州的區域範圍。
《爾雅·釋地》邢昺疏:“李巡去: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謙,故曰兗。兗,信也。”《隋書·地理志中》載:“兗之為言端也,言陽精端端,故其氣纖殺也。……舊傳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遺風。今此數郡,其人尚多好儒學,性質直懷義,有古之風烈矣。”意指濟水和黃河之間,所處地理條件甚好,屬孔孟聖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禮孔孟思想影響,其德行忠厚,信義誠實,性情嚴謹,因此“封”為兗。
“兗”通“沇”在許多史書上都已得到證實。而“沇”演變成“兗”,古人有這樣的說法:“沇”字的篆文立水旁寫作橫水置於“允”上,後又隸變為“六”,改為“兗”字。因此,“沇”的本義為水名,今“兗”的意義是後人附加的。封其地為“兗”,也應在春秋戰國以後。

起源

“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後來人們在河邊的高地上居住,繼而形成為居民點,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階級的對立,逐漸發展為邑或都城。“州”便成為一種行政區劃的代名詞。然而作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
禹貢九州圖禹貢九州圖
兗州最早出現是依地理區劃而言的。古書中有黃帝劃州分野、建置萬國之說,雖系後人用王朝觀念對原始社會疆域的附會依託,不足信以為實,但禹分中國為九州的說法則較為流行。夏禹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過渡式人物,雖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失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尚書·禹貢》記載:禹根據地理概況,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國劃分為九大區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時並非確指,“九州”的具體稱謂也並非大禹時所為)。並分別敘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產、田賦等級、貢品名目以及水陸經路和少數民族等。
作為地理區劃,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形成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著類似於區域性的形式。通過考古學諸文化的發現,並通過它們本身所反映出來的特殊性與共性表明,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經存在著區域性問題,因此,也可構想為“整體”的劃分。至於能否形成人為的區域性劃分,卻很難證明。

歷史沿革

古代的行政區劃往往以地理條件為根據,受地理因素的制約。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東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西漢兗州西漢兗州

漢代

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開始的。
東漢兗州治昌邑東漢兗州治昌邑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轄瑕丘橐縣等)、東郡陳留濟陰泰山東平六郡國。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昌邑鎮),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治所在菏澤市巨野縣城區)、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曹操冀州牧後,為擴大勢力範圍,縮小其他州併入冀州,但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山東菏澤市鄄城縣東)。
三國兗州治廩丘三國兗州治廩丘

晉代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陰郡、任城國、高平國(治昌邑,轄瑕丘金鄉巨野等)八郡國五十六縣。
兗州(兗州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丘,後移治鄆城(今山東菏澤市鄆城西北)。
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
戰亂中的兗州黎民百姓,大量南遷,到東晉元帝時便在南方設定了僑州、僑郡、僑縣、僑鄉等,兗州為僑州之一,治所設在京口(今江蘇丹徒)。
晉明帝太寧年間(323—325)以郄鑒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江都縣東北)。
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蘇江寧北)。
穆帝永和(345—356)中僑治下邳,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
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陰、濟北、任城等郡。

南北朝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台(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里)。
元嘉二十年(443)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今兗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齊、梁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北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台,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台之兗州則為西兗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
北魏太和年間(477—499)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
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又移治譙城(今安徽亳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菏澤市定陶區)、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
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陰(今山東菏澤市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代

隋初沿襲前制,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隋煬帝大業二年(606),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曹州(今山東菏澤),南兗州改為譙郡
隋初隋初

唐代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兗州。治所設在瑕丘,領任城、瑕丘、平陸、襲丘、曲阜、鄒、泗水七縣。
兗州(兗州縣)
貞觀十四年(640)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
天寶元年(742)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州、海州沂州密州四州。

五代十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設兗州泰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
五代五代
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代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督府。
政和八年(1118)改為襲慶府,治瑕縣,隸屬山東東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濟寧轄區)、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台十個縣。
北宋北宋

金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金代金代

元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分隸東平路
元代元代
至元五年(1268)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代

明初,嵫陽併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
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魯王,藩兗州,升兗州為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明代明代

清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
晚清晚清
乾隆三十一年(1766),(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中華民國

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北洋北洋
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市,農村稱滋陽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62年1月,滋陽與曲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
1984年4月,兗州縣隸屬濟寧市。
1992年9月19日,兗州縣改稱兗州市。
2013年10月18日,兗州市撤市設區,改稱濟寧市兗州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