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細胞化學技術

免疫細胞化學,又稱免疫組織化學,其主要原理是用標記的抗體或抗原對細胞相應抗原或抗體進行定性、定位或定量檢測,經過化學的呈色反應後,用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觀察。

該技術是免疫螢光技術與形態學技術結合的產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免疫細胞化學技術
  • 外文名:Immunohistochemistry
  • 學科:組織化學
  • 特點:具有特異性高和親和力強的抗體
概述,抗原和抗體的要求,抗原 (antigen, Ag),抗體 (antibody, Ab),標本的製備,石蠟切片,冰凍切片,組織印片,細胞培養片(細胞爬片),細胞塗片,細胞塗片 (續),常用染色方法,免疫螢光法,免疫酶酶標法,親和組織化學法,

概述

免疫組化,是套用免疫學基本原理——抗原抗體反應,即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抗體的顯色劑(螢光素、酶、金屬離子、同位素)顯色來確定組織細胞內抗原(多肽和蛋白質),對其進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稱為免疫組織化學技術(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細胞化學技術(immunocytochemistry)。

抗原和抗體的要求

· 具有特異性高和親和力強的抗體是實驗成功的首要條件。
– 對抗體的要求:純度高、比活性強;
· 高度特異性抗體的獲得,取決於抗原的純度。
– 對抗原的要求:純度高,免疫原性強,穩定無變化。

抗原 (antigen, Ag)

· 抗原的概念:凡是在機體內引起體液免疫和(或)細胞免疫反應的物質,稱為抗原。抗原具有兩個方面的特性:
– 免疫原性:引起機體產生抗體和(或)致敏淋細胞的特性;
– 免疫反應性:抗原能與相應的抗體及致敏淋巴細胞發生特異的結合或反應的特性。
· 根據抗原是否顯示免疫原性分為:
– 完全抗原:分子量較大,一般在10kDa以上,並具有較複雜的化學組成。
· 免疫原性最強的是蛋白質抗原,多糖次之;脂類和核酸必需和蛋白質及多糖形成複合物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 半抗原:又稱為不完全抗原,分子量較小。例如:某些短肽、多糖、類脂和藥物等。
· 半抗原必需與載體結合,才能獲得免疫原性。
載 體
· 通常是具有高度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質,具有將免疫原性傳遞給耦聯的半抗原能力。
– 常用的載體有鑰孔血藍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卵白蛋白(Ovalbumin,OVA)等。
– 用戊二醛或碳化二亞胺作為交聯劑通過功能基團-NH2、-COOH等將半抗原結合到載體上。結合比例為5kDa結合5~25個分子的小肽

抗體 (antibody, Ab)

1、抗體的概念:
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
· 機體受到抗原刺激後,由漿細胞合成並分泌出一類具有與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球蛋白,被稱為抗體。
– 抗體主要存在於血清內;
– 抗體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並不一定都是抗體。
– 免疫球蛋白根據重鏈的結構及抗原特異性不同分為五種,既IgG、 IgD、IgE、 IgA、IgM。
2、免疫組化實驗中常用的抗體:單克隆抗體和多克隆抗體。
· 單克隆抗體:是一個B淋巴細胞克隆分泌的抗體,是套用細胞融合雜交瘤技術免疫動物製備的。
特異性強、抗體產量高。
· 多克隆抗體:是將純化後的抗原直接免疫動物後,從動物血中所獲得的免疫血清,是多個B淋巴細胞克隆所產生的抗體混合物。
– 特異性低,會產生抗體的交叉反應。
– 多克隆抗體廣泛套用於石蠟包埋組織切片,可減少假陰性染色機會。
– 抗原與抗體的結合,要求量保持一定比例,當抗原或抗體過量時,是不能聚合成大顆粒。
3、抗體的製備——多克隆抗體的製備
· 動物的選擇
· 佐劑(adjuvant)
· 免疫方法
· 免疫劑量
· 抗體效價的測定
· 放血或定期抽血
(1) 動物的選擇
選擇什麼動物來免疫取決於:
· 所需抗血清的量
– 小鼠只能提供1.0~1.5ml的血液,而山羊能提供幾升。
· 能供免疫用的抗原量
– 小鼠50μg足夠,而山羊需要幾毫克。
(1) 動物的選擇(續)
· 動物的品系:免疫動物與提供抗原的動物之間的種系差異越大越好。
– 例如哺乳動物的抗原可選擇非哺乳動物來製備抗體。
– 常用的動物有兔、羊、馬、豬等,以兔(紐西蘭兔,年輕,健壯,體重在2.5kg左右,雄性)為最常用。
(2) 佐劑 (adjuvant)
· 一般可溶性抗原注射後,迅速從注射部位擴散、吸收代謝。佐劑可延長滯留時間,且延長免疫刺激作用。因此在製備抗體的過程中,常將抗原和佐劑一起注射。
· 最常用的佐劑是弗氏佐劑,又分為:
弗氏不完全佐劑(Freund's incomplete adjuvant)
– 弗氏完全佐劑(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
(Freund's incomplete adjuvant, FIA)
· 是由油劑(石蠟油或植物油)與乳化劑(羊毛脂或Tween80)混合而成,比例為1:1、2:1、3:1或5:1,可根據需要而定,通常2:1。
· 使用時與水溶性抗原按1:1比例充分混合,使抗原分散在佐劑中形成油包水乳劑。
弗氏完全佐劑 (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 FCA)
· 在弗氏不完全佐劑中加入活卡介苗或死的結核分枝桿菌(終濃度為2~20mg/ml),即成為FCA。
· 免疫動物時,將弗氏佐劑與抗原按體積 1:1 混合乳化後(油包水)注入動物。
– 一般首次注射時用完全佐劑乳化,第二次或第三次注射時用不完全佐劑或不用佐劑。
佐劑與抗原乳化的方法
· 研磨法:適於製備大量的佐劑抗原
– 先將不完全佐劑加熱,取1.73ml放人無菌玻璃研缽內;緩緩滴入0.23ml活卡介苗,邊滴邊按同一方向研磨,使菌體完全分散。
– 按同樣方法滴人抗原,每加一滴應研磨至小滴消失。滴加抗原的速度要慢,待抗原全部加人後,應成為乳白色粘稠的油包水乳劑。
· 缺點:研缽壁上粘附大量乳劑,抗原損失較大,對微量或難得抗原不宜採用。
佐劑與抗原乳化的方法(續)
· 注射器混合法
– 將等量的完全佐劑和抗原分別吸人兩個5ml注射器內,然後插入三通管內,交替推動針管混勻,往復操作直至形成粘稠的乳劑為止。
· 優點:無菌操作,節省抗原或佐劑。
· 缺點:不易乳化,時間長。
佐劑與抗原乳化的方法(續)
· 快速乳化法:利用超音波粉碎器可快速乳化抗原和佐劑混合物。
– 將抗原和佐劑按所需量加入一離心管中,置於超音波粉碎器上,粉碎頭浸入液面下 0.5cm,離瓶底0.5cm左右,以免打碎離心管。
– 每次乳化 10~15s,然後置冰櫃lmin左右。反覆乳化3~4次即可完全乳化。管內殘餘量800r/min離心5~10min收集。
· 優點:簡單、快速、節省材料。
乳化劑的鑑定
· 判斷乳化是否充分,可將一滴乳化好的液體滴在水面上(冷水中),如能長時間保持圓珠形而不散開,表示乳化達到要求。
(3) 免疫方法——免疫途徑
· 常有靜脈、腹腔、肌肉、皮下、皮內、淋巴結、腳掌等注射。
· 一般採用多點注射方法
– 常在足、掌、腋窩淋巴結周圍、背部兩側、頜下、耳後等處的皮內或皮下。
– 皮內易引起細胞免疫反應,有利於提高抗體的效價。
(3) 免疫方法——免疫途徑 (續)
· 幾點說明:
– 大動物一般不用腹腔注射
– 顆粒抗原和使用佐劑時不能靜脈注射
– 抗原寶貴可採用淋巴結內微量注射法,只需10~100g抗原即可獲得較好的免疫效果。
– 皮內注射較困難,特別是天冷時更難注入。
(3) 免疫方法——次數及間隔時間
· 次數一般為2~3次(初次免疫和加強免疫)
– 首次注射後,10~15天再加強注射;
– 劑量同首次或為首次的一半,用不全佐劑或不用佐劑。
· 間隔時間,一般而言,動物越大,間隔越長
– 豚鼠、大鼠為7~8天,兔子為10~15天,羊為14~28天;
– 第三次注射的間隔時間更長些,效果更好。
舉例1:家兔的免疫
· 初次免疫
– 用50~200g Ag加入FCA,在背部皮下注射6~8點,每點0.1~0.2ml,也可肌肉內或皮內注射;
· 兩周后,加強免疫
– 將50~200g Ag於PBS或FIA中,在肌肉、皮下、靜脈或腹腔內注射;
· 抗體效價的檢測:加強免疫一周后,耳緣靜脈採血
– 抗體效價測定可用環狀沉澱試驗、瓊脂雙向擴散法等方法。前者抗體效價在1:4000以上,後者在1:16以上,即可採血,取血清進一步提純。
舉例2:微量抗原淋巴結內注射免疫家兔
· 一般選擇2.5~3.0kg的紐西蘭種公兔
– 先在其兩腳墊注射完全福氏佐劑0.2ml(卡介苗每兔合5mg);
– 10天后,見胭窩淋巴結腫大,然後將抗原注射至腫大的淋巴結內,第一次注射抗原用完全福氏佐劑混合乳化
– 以後每隔20天用不完全福氏佐劑乳化抗原,以同樣方法加強2次,各次注射的抗原均為25~50g;
– 末次注射兩周后兔耳放血測價 (可達1:128)。
舉例3:豚鼠和大鼠的免疫
· 初次免疫
– 用10~100g Ag加入FCA,在背部皮內注射4~6點,每點 0.lml,也可肌肉內或皮下注射;
· 加強免疫
– 每隔 7~8天,將10~50g Ag於 PBS或FIA中。在肌肉、皮下或靜脈注射;
· 抗體效價的檢測
(4) 免疫劑量
· 抗原性強的抗原量應小,過大反會引起免疫抑制;
· 免疫周期長的動物可少量多次注射,短的可大量少次。
(4) 免疫劑量 (續)
· 各種動物首次免疫抗原劑量和加強免疫的劑量
(5) 抗體效價的檢測
多采免疫雙向擴散法
【基本原理】
· 指抗原和抗體在同一凝膠內都擴散,彼此相遇後形成特異性的沉澱線。
– 將抗原與抗體分別加入同一凝膠板中兩個相隔一定間距的小孔內,使兩者進行相互擴散,當抗原抗體濃度之比相適宜時,彼此相遇形成一白色弧狀沉澱線。
· 優缺點:簡便,但敏感性較低,易出現假陰性結果。
免疫雙向擴散法的操作步驟
· 將玻璃板用水洗淨後用75%乙醇沖洗,晾乾後放在水平台上備用。
· 將l % agar 融化後,置56C水浴。
· 在玻璃板上鋪膠,約1.5mm 厚,凝固後打孔(直徑 3rnm),孔間距10mm。
· 中心孔加5l 抗原樣品,周圍孔內每孔加5l 抗血清(抗體預先作系列倍比稀釋即 1:2、1:4、1:8、1:16、1:32等比例)。
· 凝膠板置濕盒內,室溫擴散24h。
· 觀察結果。
抗體效價檢測的其它方法
· 環狀沉澱試驗,需較多的抗血清,現已很少用;
· 對流免疫電泳,比瓊脂免疫雙擴散法敏感,較簡便、實用;
(6) 放血或定期抽血
常用以下3種方法
· 頸動脈放血法:放血量較多,動物不易中途死亡。例如:2.5kg白兔可放血約80ml。家兔、山羊、綿羊等動物採血常用此法。
· 心臟採血法:常用於家兔、豚鼠、大白鼠、雞等小動物,但操作不當易引起動物死亡。
· 靜脈採血:家兔可用耳緣靜脈採血;山羊、綿羊、馬和驢可用頸靜脈採血,這种放血法可隔日1次,有時可採集多量血液。
(6) 放血或定期抽血 (續)
· 採血過程中,動作要輕柔,儘量避免溶血
· 血液凝固後,及時離心收集血清,否則細胞溶解釋放的雜蛋白(例如蛋白水解酶)將污染抗體並將抗體水解,降低效價;
· 加疊氮化鈉,分裝,低溫保存,也可加一定的保護劑如BSA、甘油等。

標本的製備

· 標本製備恰當,是免疫組化成功的首要條件
· 免疫組化對組織和細胞標本的要求
– 保持所檢標本原有的結構、形態;
– 在原位最大程度地保持待測抗原(或抗體)的免疫活性,既不淬滅、流失或彌散,也不被隱蔽。
· 免疫組化的組織和細胞標本,製作流程與常規處理方法基本相同,但對組織、細胞的處理又有其特殊要求及注意事項。
– 各種抗原由於其含量及特性的差異對標本處理方式常有不同要求,因此要選擇適用於本實驗的最佳方法。
免疫組化中常用的組織和細胞標本
· 組織標本
– 冰凍切片
· 細胞標本
– 組織印片
細胞培養片(細胞爬片)
– 細胞塗片

石蠟切片

· 石蠟切片是製作組織標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 最大優點是組織形態保存好,且能作連續切片,有利於各種染色對照觀察;
– 石蠟塊還能長期存檔,供回顧研究。
· 石蠟切片製作過程對組織內抗原顯現有一定的影響,但可通過某些措施予以改善,因而它是大多數免疫組化中首選的組織標本製作方法。
1、取材的特殊要求及注意事項
· 標本新鮮:一般在2h以內進行,超過2h,組織將有不同程度的自溶,其抗原或變性消失,或嚴重彌散。
· 取材部位:除取病灶或含待檢抗原部位外,還應取病灶與正常交界處,即所取組織切片中同時應有抗原陽性和陰性區,以形成自身對照。
細胞壞死後,不僅抗原彌散或消失,而且常引起非特異著色,干擾觀察,因此取材時應儘可能避開壞死區。
1、取材的特殊要求及注意事項(續)
· 避免擠壓:取材時組織受擠壓可使邊緣部細胞形態改變並加深非特異著色,因而取材時應使用鋒利的刀刃;
– 鑷取組織動作要輕;
– 經窺鏡直接鉗取的組織往往有過度擠壓,觀察結果時應有所考慮。
2、固定及常用的固定液
· 取材後的組織需立刻投於固定劑
– 固定使組織和細胞的蛋白質凝固,終止內源性或外源性酶反應,防止組織自溶或異溶,以保持原有結構和形態;
– 對免疫組化而言更有原位保存抗原的作用,避免抗原失活或彌散。
· 常用固定液:固定劑品種很多,但大多屬於醛類和醇類。其固定原理不同,各有優缺點。
– 醛類(常用甲醛、戊二醛和多聚甲醛
醇類(常用乙醇)
– 其它 (丙酮
(1) 醛類
· 甲醛(福馬林)套用最廣
– 原理:形成分子間的交聯,影響蛋白構型而使之固定。
– 優點:形態結構保存好,且穿透性強,組織收縮少。
– 缺點:
· 甲醛放置過久可氧化為甲酸,使溶液pH降低,影響染色;
· 醛基與抗原蛋白的氨基交聯形成羧甲基,使抗原決定簇的三維構象出現空間障礙;
· 分子間交聯形成的格線結構可能部分或完全掩蓋某些抗原決定簇,使之不能充分暴露。可造成假陰性的染色結果。
– 注意事項:
· 縮短固定時間,降低固定溫度(4C),為此組織塊不宜過厚。
· 改用中性緩衝福馬林,以pH值7.2~7.4 0.01mol/L的磷酸鹽緩衝液配製成10%甲醛固定液,減少固定液pH的變化。
· 固定後充分水洗以減少分子間交聯。
· 切片在作免疫組化染色前,先經預處理使抗原再現(抗原修復)。
· 戊二醛:
– 穿透性強,微細結構保存好,但對抗原有一定影響,常與其他固定劑聯合用作免疫電鏡固定液。
· 多聚甲醛(常用4%):
– 可用於免疫電鏡;也可用於免疫螢光染色。
· 主要檢測組織內一些性能嬌弱的抗原特別是細胞表面抗原,例如各類淋巴細胸分化決定簇(CD)、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等。
(2) 醇類
· 最常用的醇類固定劑是乙醇。
– 其固定作用:使細胞內蛋白、糖類發生沉澱。
– 優點:穿透性強、抗原性保存好。
– 缺點:
· 脫水性強,易引起組織收縮、變硬,影響切片質量,因而乙醇固定時間不宜過長(2h內)。
· 乙醇使蛋白變性的作用輕,固定後可再溶解;染色過程中,溫育時間長,抗原可流失而減弱反應強度。
(3) 其它固定劑
· 丙酮
– 對抗原性的保存好,但脫水性更強,較少 用於組織標本,但細胞爬片常用丙酮固定。
3、抗原修復——原因
· 常規的石蠟切片標本均用甲醛固定,結果使得:
– 抗原性物質形成醛鍵、羧甲鍵而被封閉了部分抗原決定簇
– 蛋白之間發生交聯而使抗原決定簇隱蔽。
· 要求:在染色時,需要先進行抗原修復或暴露,即將固定時分子之間所形成的交聯破壞,而恢復抗原的原有空間形態。
3、抗原修復——方法
· 化學方法
· 加熱方法
– 水浴加熱法
– 微波照射法
– 高壓加熱法
– 酸水解法
(1) 化學方法
· 主要是通過一些酶的作用,使抗原決定簇暴露。常用的酶有: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
胰蛋白酶:一般使用濃度為0.05%~0.1%,消化時間為37C,10~40min,主要用於細胞內抗原的顯示;
– 胃蛋白酶:一般使用濃度為0.1%~0.4%,消化時間為37C、30~180min,主要用於細胞間質抗原的顯示。
· 例如:Laminin、CollagenIV
(2) 水浴加熱法
· 將玻片放入裝有抗原修復液的容器中,加熱至沸騰,持續10~15分鐘。
– 優點:操作簡單、經濟,適用於所有的實驗室,
– 缺點:對封閉牢固的抗原決定簇暴露不理想。
(3) 微波照射法
· 將玻片放入裝有抗原修復液的容器中,置微波爐加熱至95℃以上,持續l0~15分鐘,冷卻後,按免疫組化染色步驟進行。
· 此方法由於微波場內極性分子、離子高速運動,撞擊交聯的網鏈,使抗原異常的構想恢復正常,且因分子運動產熱、效率高、時間短,對抗原再現效果好。
(4) 高壓加熱法暴露抗原
· 將玻片浸入抗原修復液內,置高壓鍋中高壓2~3min,可取得極好的效果。
· 由於高壓下受熱均勻,特別使用於大批量標本的染色。
(1) 酸水解法
· 酸水解可使交聯斷裂、暴露抗原。
· 將玻片浸入1mol/L HCl 溶液中,室溫作用20min(溫度升高,作用時間縮短)。
· 此法能增強特異性染色,降低背景,但需注意水解過度將破壞抗原性及形態結構。
加熱法的注意事項
· 達到規定的溫度(92~95C以上);
· 維持一定的時間;
· 避免切片乾涸 (抗原可能完全丟失);
· 加熱後必須經過室溫自然冷卻20~30分鐘,使未摺疊的蛋白分子鏈恢復天然構型;
· 修復液:
– 最常用的是pH6.0的0.01mol/L的枸櫞酸鹽緩衝液;
– 最新研究表明鹼性修復液更有效,推薦使用1mM的EDTA緩衝液(pH8.0)。
4、載玻片的處理
· 抗原修復過程中,由於高溫、高壓等諸多固素的影響,極易造成脫片。為防止脫片,常用粘附劑處理載玻片
– 新載玻片上有油污,要用洗液浸泡12~24h,自來水沖洗後再用蒸餾水清洗;用綢布擦乾或烤箱烤乾。清潔的載玻片再用粘附劑處理。
· 常用的粘附劑有:
APES(3-氨丙基三乙氧基矽烷)
– Polv-L-Lysine(多聚賴氨酸)
– 鉻明膠溶液
APES(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
3-氨丙基三乙氧基矽烷
· 現用現配。用純丙酮或甲醇配製2%APES(v/v);
· 將洗淨的玻片浸於此液中20~30秒鐘;
· 取出稍停片刻,再入純丙酮酮溶液洗去未結合的APES,置通風櫥中晾乾或60C烤箱烤乾。
Polv-L-Lysine (多聚賴氨酸)
· 將清潔玻片浸於100g/ml(10%w/v)的多聚賴氨酸溶液中(去離子水稀釋),37C放置30min,然後60C烤箱烘烤1h或室溫過夜乾燥。裝盒備用。
鉻明膠溶液
· 試劑:鉻明礬(chrome alum) 0.25g
明膠(gelatine) 2.5g
蒸餾水 500ml
· 先將鉻明礬溶解於40C少量蒸餾水中,再加入明膠及蒸餾水,可在70 C水浴中使明膠溶化,攪拌均勻後,即可使用。如有殘渣,可過濾後再用。
· 用時稍加溶化,切片浸入2~3min,過夜晾乾。

冰凍切片

· 冰凍切片是指將組織在冷凍狀態下直接切片。
· 在切片前組織不經過任何化學藥品處理或加熱過程。
– 縮短了製片時間
– 抗原性不受損失
· 對穩定性差的抗原,如淋巴細胞表面抗原尤其適合。
· 組織凍結過程中,細胞內、外的水分會形成冰晶,凍結的速度愈慢,冰晶顆粒愈大,可嚴重影響組織、細胞的形態結構。因此製備凍塊時要求低溫、速凍。
1、冰凍組織塊的常用方法
· 液氮中冰凍:組織投入液氮中 (一196C)中10~20sec;
· 乾冰中加入丙酮(或異戊烷),液體立即氣化起泡,溫度降至一70C ,將組織投入,若在乾冰丙酮中置一盛有異戊烷的容器,組織投入該容器內結凍則更好;
– 上述組織在速凍時應浸埋於OCT包埋劑或甲基纖維素糊狀液內,以保護組織
– 製成凍塊後若需保存,應以鋁箔或塑膠薄膜封包,貯存於-70 C冰櫃。
2、切片
· 供免疫組化用的冰凍切片同樣要求附貼平整,並有連續性。
· 載玻片也應清潔無油污,但一般無需塗抹粘附劑;
· 切片時,使用恆溫冷凍切片機,在箱內溫度-25 C 。切片厚度一般為4~8m。
3、切片後處理
· 切好的冰凍切片,室溫下自然晾乾1~2h後,入4C丙酮固定10min,待乾燥後作免疫組化染色或封存於-20℃。
· 冰凍切片由於切片技術要求較高,不易得到連續性很好的切片,其形態結構亦不如石蠟片,且凍塊和切片不便於長期貯存,因此冰凍切片的套用受限。

組織印片

· 將潔淨載玻片輕壓於已暴露病灶的新鮮組織切面,細胞即粘附於玻片,晾乾後浸入冷丙酮或醋酸-乙醇固定10min,自然乾燥後染片或-20℃保存。

細胞培養片(細胞爬片)

· 貼壁細胞培養時,置蓋片於培養瓶中,使細胞在蓋片上生長,達適當密度後取出固定(丙酮-20C固定10~20min),再進行免疫染色
– 蓋片的處理方法同載玻片的處理,但泡酸時間2h即可。
– 為了防止細胞脫片,可用多聚賴氨酸處理。

細胞塗片

· 大多數細胞塗片由細胞懸液製成,包括:
– 血液、尿液、腦脊液;
– 體腔積液;
– 組織穿刺吸取,如骨髓、淋巴結或其他實質性組織
懸浮培養的細胞或貼壁細胞經消化後形成的懸液。

細胞塗片 (續)

· 細胞塗片的方法:
– 手塗法
· 將細胞濃度調節到106/ml左右,可直接塗於載玻片上,但要均勻、不重疊。
· 圖片範圍應小於1cm直徑,以節約試劑。
– 塗片機塗片法
· 將細胞樣品製成2×105~6/ml 細胞懸液,吸取50~100l (1~2×104~5cells) 加入塗片機內,1000rpm離心2min後細胞就均勻分布於玻片上。

常用染色方法

根據標記物的不同分為免疫螢光法、免疫酶標法、親和組織化學法。

免疫螢光法

【原理】
· 用於免疫螢光的標記物是小分子的螢光素,可標記抗體或抗原;
免疫螢光技術免疫螢光技術
· 螢光素經某種特定波長的光照射激發後,能發射出一種比激發光波波長更長而且能量較低的螢光,籍此可作定位觀察或示蹤;
· 藉助於螢光顯微鏡進行觀察。
1、常用的螢光素
· (1) 異硫氰酸螢光素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
· (2) 四甲基異硫氰酸羅丹明 (Tetramethyl Rhodamine Isothiocyanate, TRITC)
· (3) 四乙基羅丹明 (RB200)
· (4) 碘化丙啶 (propidium iodide, PI)
· 易溶於水和乙醇。
· 最大吸收光譜為490~495nm,最大發射光譜為 520~530nm.呈翠綠色螢光,分子量 389.4。
· 在鹼性條件下,FITC的異硫氰酸基在水溶液中與Ig的自由氨基形成共價鍵,成為標記的螢光抗體。一個lgG分子上最多能標記15~20個FITC分子。
(2) 四甲基異硫氰酸羅丹明(TRITC)
· 最大吸收光譜550nm,最大發射光譜620nm,呈紅色螢光,分子量為444。
· 與蛋白質結合的方式同FITC。
(3) 四乙基羅丹明(RB200)
· 不溶於水,易溶於乙醇和丙酮。
· 最大吸收光譜為570nm,最大發射光譜為595~600nm,呈橙紅色螢光,分子量為580。
· RB200在五氯化磷(PCl5)作用下轉變成磺醯氯(SO2Cl),在鹼性條件下,易與蛋白質的賴氨酸-氨基反應而標記在蛋白分子上。
(4) 碘化丙啶(PI)
· 是常用的DNA螢光標記探針,可作為FITC的胞核對比染色。
· PI可嵌入到雙鏈DNA和RNA鹼基對中並與之結合,但對鹼基無特異性選擇。
· 最大吸收光譜是493nm,最大發射光譜是630nm,呈紅色螢光。
2、螢光抗體的保存
· 一要防止抗體失活,二要保持螢光素不脫落和不受激發猝滅。
– 一般認為0~4C可保存1~2年,-20C可保存3~4年。
– 要小量分裝,防止反覆凍融。
– 保存前需加防腐劑 (濃度為1:5000~10000的硫柳汞或1:1000~5000疊氮化鈉) 。
3、免疫螢光的染色方法
· 免疫螢光染色法常用的有
– 直接法
– 間接法
原理:將螢光素標記在相應的抗體上,直接與相應抗原反應 (用來檢測未知抗原)。
直接免疫螢光法的操作步驟
· 標本的處理:
– 細胞塗片、細胞爬片浸入冷丙酮或4%的多聚甲醛固定10min,然後用0.0lM PBST (含0.l%TritonX-100 pH 7.4) 漂洗5min × 3/次;
– 石蠟切片經脫蠟、梯度酒精脫水後,進行抗原修復,然後用0.01M PBST漂洗5min × 3/次;
· 2%BSA或10%BSA37C濕盒內封閉30min
· 抗體染色:
– 在標本片上滴加適當稀釋的螢光標記抗體(1:8或1:16稀釋),放在濕盒中,37C孵育30min;
直接免疫螢光法的操作步驟(續)
· 0.0lmol/L PBS(pH 7.4) 漂洗5min × 3/次,不時震盪(洗去多餘游離的螢光素標記的抗體)。
· 緩衝甘油封片
– 分析純無螢光的甘油9份+ pH 9.2,0.2M碳酸鹽緩衝液1份配製。
· 鏡檢:在螢光顯微鏡下觀察。
· 優點:方法簡便、特異性高,非特異性螢光染色少。
· 缺點: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檢查一種抗原就需要製備一種螢光抗體。若檢測多種抗原需製備多種相應的螢光標記抗體
直接免疫螢光法的注意事項
· 對螢光標記的抗體的稀釋:要保證抗體的蛋白有一定的濃度;
· 一般稀釋度不應超過1:20,抗體濃度過低,會導致產生的螢光過弱,影響結果的觀察。
直接免疫螢光法的注意事項 (續)
· 染色溫度和時間需要根據各種不同的標本及抗原而變化;
– 染色時間:從10 min到數小時,一般30 min;
– 染色溫度:多採用室溫(25C),高於37C可加強染色效果,但對不耐熱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可採用0-2C的低溫,延長染色時間。
– 低溫染色過夜較37 C 30 min效果好的多。
直接免疫螢光法的注意事項 (續)
· 試驗時需設定下列對照:
– 自發螢光對照(空白對照):標本加0.01mol/L,pH7.4的PBS代替一抗。
– 陽性對照:用已知的陽性標本加螢光標記的特異性抗體。
特異性對照(抑制試驗):標本加未標記的特異性抗體,再加螢光標記的特異性抗體。
· 若標本自發螢光對照和特異性對照呈無螢光或弱螢光,陽性對照和待檢標本呈強螢光,則為特異性陽性染色。
直接免疫螢光法的注意事項 (續)
· 一般標本在高壓汞燈下照射超過3min,就有螢光減弱現象;
· 經螢光染色的標本最好在當天觀察,隨著時間的延長,螢光強度會逐漸下降。
(2) 間接法又稱為螢光抗-抗體法
 需要兩種抗體參與,即一抗和二抗(螢光素標記)。一抗對標本中的抗原來說起抗體的作用,但對螢光標記的二抗來說又起著抗原作用。
– 可用來檢測標本中未知抗原,也可檢測血清中未知抗體。
間接免疫螢光法操作步驟
· 標本的處理及非特異染色的封閉同直接法;
· 一抗染色:
– 加未標記的特異性抗體(通常1:100稀釋,用0.01MpH7.4的PBS稀釋),37C作用30min或4C過夜。
· 0.01M PBST漂洗5min×3次(震盪漂洗);
間接免疫螢光法操作步驟(續)
· 加螢光標記的二抗抗體,37C濕盒避光作用30min。
· 0.01M PBST避光漂洗5min×3次(例如包上錫紙,在搖床上漂洗);
· 甘油緩衝液封片
· 鏡檢
· 優點:敏感性較高,比直接法高10倍左右;製備一種螢光標記抗體,可套用於多種一抗;
· 缺點:是參加反應的因子較多,產生非特異性染色的機會增多。
間接免疫螢光法的注意事項
· 螢光染色後一般在1h內完成觀察,或於4℃保存4h,時間過長 ,會使螢光減弱。
· 每次試驗時 ,需設定以下三種對照:
– 陽性對照:陽性血清+螢光標記物
陰性對照:陰性血清+螢光標記物
– 螢光標記物對照:PBS+螢光標記物
間接免疫螢光法的注意事項(續)
· 標本片需在操作的各個步驟中,始終保持濕潤,避免乾燥。
· 一抗和二抗應始終保持在標本片上,避免因放置不平使液體流失,從而造成非特異性螢光染色。

免疫酶酶標法

【原理】
· 以酶作為標記物與外加底物作用後產生不溶性色素,沉積於抗原和抗體反應的部位;
· 酶降解底物的量與色澤濃度成正比。可反映被測定的抗原或抗體的量。
1、常用的標記酶及其顯色底物
· 辣根過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及底物
· 鹼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P)及底物
(1) 辣根過氧化物酶(HRP)及底物
· HRP是套用最廣的一種酶,來源於植物辣根,由無色的酶蛋白和深棕色的鐵葉琳結合而成,分子量約40kDa,穩定性好;
· 底物為過氧化物和供氫體(DH2)
– 過氧化物:常用過氧化氫和過氧化氫尿素。
供氫體:多用無色的還原型染料,通過反應生成有色的氧化 型染料,最常用的供氫體是DAB。
· DAB本身無色,反應後呈棕色,不溶於水,不易褪色,電子密度高,最為常用。
· 目前已經有商品化的試劑盒,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2) 鹼性磷酸酶(AP)及底物
· AP為磷酸酯的水解酶,可通過兩種反應顯色:
– 偶氮偶聯反應,底物為-萘酚磷酸鹽,經水解後得-萘酚,與重氮化合物如堅牢藍(fast blue)或堅牢紅(fast red)形成不溶性沉澱,分別呈蘭色或紅色。
– 靛藍-四唑反應:底物為溴氯羥吲哚磷酸鹽(5-bromo-4-chloro-3-indodyl phosphate,BCIP),經酶水解並氧化形成靛藍,而氮藍四唑(NBT)在此氧化過程中被還原成不溶性紫蘭色沉澱。
2、常用的免疫酶染色方法
· 又分為以下兩種方法:
– 酶標抗體法
· 直接法
· 間接法
– 非標記抗體酶法
· 酶橋法
· PAP法
(1) 酶標抗體法
· 通過共價鍵將酶結合在抗體上,製成酶標抗體,與標本進行反應後,再用酶組化法將酶顯色,使之生成有色的不溶性產物或具有一定電子密度的顆粒,以供光鏡和電鏡觀察。
– 優點:切片能長期保存、反覆觀察,適於鏡下半定量分析。
– 缺點:酶與抗體形成的共價鍵,可損害抗體和酶的活性;易產生非特異染色。
(1) 酶標抗體法——直接法
· 將酶直接標記在一抗上,然後直接與相應抗原特異地結合。形成抗原-抗體-酶複合物,最後用底物顯色劑顯色。
(1) 酶標抗體法——間接法
· 將酶標記在二抗上,先將一抗與相應的抗原結合,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再用二抗(酶標抗體)與複合物中的特異抗體結合,形成抗原-抗體-酶標抗體複合物,最後用底物顯色劑顯色。
酶標抗體間接法的操作步驟
· 標本準備:
– 石蠟脫蠟至水;
– 冰凍切片浸入4C丙酮固定10min,0.01M PBST漂洗,5min×3;
– 細胞爬片先用PBS洗,然後4C丙酮固定10min,再0.01M PBST漂洗,5min×3;
· 石蠟切片需要進行抗原修復,其它標本則不用;
(2) 酶標抗體間接法的操作步驟(續)
· 封閉內源性過氧化物酶:3%H2O2-甲醇溶液室溫孵育5~10min (濕盒內) ;
· 0.01M PBST漂洗,5min×3;
· 5~10%正常山羊血清(0.01M PBS稀釋)封閉,室溫孵育30min (濕盒內) ;
· 傾去血清勿洗,加1%BSA(PBST配製)稀釋的一抗, 37C孵育60min 或4C過夜(濕盒內);
(2) 酶標抗體間接法的操作步驟(續)
· 0.01M PBST漂洗,5min×3;
· 加HRP標記的二抗室溫孵育lh或37C 30min ;
· 加0.01%H2O2~0.05%DAB顯色 (顯色液應新鮮配置);
· 經PBS漂洗3次後,梯度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明膠甘油封片,顯微鏡觀察。
(2) 非標記抗體酶法——酶橋法
· 首先用酶免疫動物,製備效價高、特異性強的抗酶抗體;
· 以二抗作橋,將抗酶抗體聯結在一抗上;
· 再將酶結合在抗酶抗體上,經顯色顯示抗原的分布
– 優點:任何抗體均未被酶標記。酶是通過免疫學原理與酶抗體結合的。避免了共價連線對抗體和酶活性的損害,提高了方法的敏感性,而且節省一抗的用量。但抗酶抗體不易純化。
幾點說明
· 一抗(假設來自種屬A)的稀釋度可大些,使抗體的兩個Fab段均與組織抗原結合。
· 二抗——橋抗體(抗種屬A的IgG抗體)應過量,使其Fab段一個與一抗結合,另一個則游離。
· 因抗酶抗體與一抗均系種屬A IgG,具有相同的抗原性,所以橋抗體游離的Fab能與抗酶抗體結合,起橋作用,將其連線在與組織抗原結合的一抗上。
(2) 非標記抗體酶法——PAP法
· 與酶橋法相似,不同的是,PAP法將酶橋法的第3、4步並為1步,用PAP複合物代替;
· PAP是離體製備的複合物(HRP--抗HRP)。
· 顯色與酶橋法相同,PAP複合物中的過氧化物酶催化底物水解,形成不溶性終產物。
PAP法評價
· PAP法比直接法、間接法、酶橋法更敏感。特別適用於石蠟切片中微量抗原和抗原性減弱抗原的檢測。
– 缺點:步驟較多,時間較長,不適用於臨床常規檢查。
· 由於常做石蠟切片,故可用於回顧性研究。

親和組織化學法

· 是以一種物質對某種組織成分具有高度親合力為基礎。
· 這種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於微量抗原(抗體)在細胞或亞細胞水平的定位。
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
【原理】
· 生物素(biotin)又稱維生素H,是一種小分子維生素,分子量為244,是轉氨甲醯基化過程中的輔酶。
· 抗生物素(avidin),又稱卵白素或親和素,是一種分子量為67000的鹼性蛋白,對生物素具有很強的親和力,比抗原抗體間的親和力要高出100萬倍。它由4個亞基組成,每個亞基都有生物素的結合位點。
· 兩者均可與抗體等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質相偶聯,又可被酶類等多種示蹤物所標記,形成生物素-抗生物素系統。
– 該系統一端偶聯大分子生物反應體系,另一端連結標記物,後者加入酶的底物,產生顏色反應
(1)標記抗生物素—生物素法(labelled avidin-biotin method, LAB):分為直接法和間接法。
· 直接法
用生物素標記第一抗體,與抗原結合;酶標記抗生物素,與生物素結合,然後進行酶呈色反應。
· 間接法
用生物素標記二抗,酶標記抗生物素,先用第一抗體與組織抗原結合,再將第二抗體與第一抗體相連結,最後進行呈色反應。
(2)橋抗生物素一生物素法(bridge avidin-biotin method,BRAB)
– 此法是用生物素分別標記抗體和酶,以抗生物素為橋,把二者連線起來,進行呈色反應。
(3) 抗生物素-生物素-過氧化物酶
(ABC法)
· ABC法是在BRAB和LAB的基礎上改良的方法。
· ABC複合物是將過氧化物酶結合在生物素上,再將其與過量的抗生物素反應而製備的。
· 分為直接法和間接法。
– 直接法是生物素標記的一抗與ABC複合物結合;
– 間接法是生物素標記的二抗與ABC複合物結合。
ABC法的評價
· 敏感性強:ABC法比PAP法敏感性高20~40倍。
· 特異性強,背景染色淡:由於敏感性高,一抗和二抗都可被稀釋至可能的濃度,減少了非特異染色。
· 方法簡便,節約時間。可由PAP法所需的2天縮短至幾個小時。
· 由於生物素與抗生物素具有與多種示蹤物結合的能力,可用於雙重或多重免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