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介紹,病因,臨床表現,併發症,預後,

介紹

由於DBA頗為少見,其確切的發病率難以確定。歐洲回顧性研究表明DBA在≤15歲兒童中年發病率約為1.5/100萬~5.0/100萬。
先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發生於嬰幼兒,多數患兒出生後2周~2年後發病,絕大多數(超過90%)患兒在1歲內確診,先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男女患者之比約為1.1∶1。

病因

先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偶見於同胞兄妹中,提示先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為遺傳性疾病。僅不足10%患者有家族史 其餘多數患者呈散發性。1/3患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其餘為隱性遺傳。通過連鎖分析揭示DBA的遺傳基因位點至少有3個,其中2個位點已確定,分別為19q13.2和8p23.3-p22。已在19q13.2區克隆出相關的致病基因,為核糖體蛋白S19(ribosomal protein S19,RPS19)基因。序列分析發現約25% DBA患者具有RPS19突變。

臨床表現

(一)先天性純紅再障(diamond-blackfan貧血)90%於初生到1歲內起病,罕有2歲以後發病者,遺傳規律尚不清,有家族性。患兒生長發育遲緩,少數也有輕度先天性畸形,如拇指畸形,和Fanconi貧血不同很少伴發惡性疾病。患者紅系祖細胞不但數量缺乏,並且質有異常。HbF增多,胎兒膜抗原i持續存在,嘌呤解救途徑酶活性增高,說明核酸合成有缺陷。患者淋巴細胞在體外可抑制正常紅系祖細胞的生長。20%病例可自發緩解,60%患者對腎上腺皮質激素有效,無效者亦可做骨髓移植。
先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病理圖先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病理圖
(二)急性獲得性純紅再障在慢性溶血性貧血的病程中發生病毒感染,特別是人類微小病毒(parvovirus)B19感染,可選擇性抑制紅系祖細胞,發生急性純紅再障,又稱溶血性貧血的再生障礙性危象;某些病例在病毒感染後發生造血功能暫時停頓,導致全血細胞減少,骨髓中出現巨原紅細胞,又稱急性造血停滯。急性純紅再障也可發生在1~4歲小兒,數周后自愈,並無感染因素,稱兒童暫時性幼紅細胞減少症。急性純紅再障尚見於病毒性肝炎和某些藥物誘發,如苯妥因、硫唑嘌呤、氯黴素、異煙肼和普魯卡因胺等,停藥後大多數病例會完全恢復。
(三)慢性獲得性純紅再障主要見於成人。50%患者伴有胸腺瘤,僅5%胸腺瘤患者有純紅再障;這些胸腺瘤多數系良性,70%為紡錘細胞型,少數為惡性;女性多見(女∶男為3~4.5∶1)。少數尚可繼發於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和類風濕關節炎,及某些腫瘤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膽道腺癌、甲狀腺癌、支氣管肺癌及乳腺癌等。原因不明者稱原發性獲得性純紅再障,系多種免疫機制引起幼紅細胞生成抑制,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幼紅細胞抗體,抗紅細胞生成素抗體或具有抑制性T淋巴細胞等。患者常伴多種免疫學異常如免疫球蛋白增高或降低、單株免疫球蛋白及血清多種抗體陽性,如冷凝集素、冷溶血素、嗜異抗體、抗核抗體等。抗人球蛋白試驗等陽性。個別患者可伴多種內分泌腺功能減低。不伴胸腺瘤的純紅再障多見於男性(男∶女為2∶1)。

併發症

1.先天性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易並發多種惡性腫瘤 文獻報導的先天性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480餘例,其中12例於確診後2~43年並發惡性腫瘤,其中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6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1例,霍奇金病(HD)2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2例及肝細胞癌1例。
2.長期套用激素治療者可合併發育障礙及繼發感染。
3.病情進展可導致心力衰竭,晚期因輸血過多可繼發血色病,或心源性肝硬化。

預後

不同遺傳方式、多變的臨床表現以及各異的體外生物學反應等提示先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可能為不同病因所致的一組異質性疾患。患者存活期及存活質量取決於其臨床療效反應,為尋求療效更為確切的治療手段(如基因治療等),應進一步深入研究先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分子生物學病理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