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

原意“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意譯為“和合眾”, 即指信奉佛陀教義,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亦指奉行“六和敬”,“和合共住”的僧團。 它的字義就是“大眾”。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團體,至少要有四個人以上才能組成僧伽。所以一個人不能稱僧伽,只能稱僧人,正如一個兵士不能稱軍,只能稱軍人一樣。出家男女二眾都在僧伽之內,都能稱僧人。現義多僅指和尚,其實廣義與狹義皆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僧
  • 僧伽人數:四人以上
  • 今義:和尚
  • 意譯:和合眾
起源,經論解釋,漢字,基本信息,姓氏,擴詞,古籍解釋,

起源

在佛教尚未興起以前,“僧伽”一詞早在古印度的社會中普遍使用。當時由於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富人們於是依職業性質組織許多不同的團體,這樣的團體,即名為“僧伽”;乃至當時所有的政治體制,也都稱為“僧伽”。這些在社會上通用的名稱,後來被宗教團體吸收、引用。及至佛陀證悟之後,不忘出家的本懷,隨即展開弘法度眾的工作,至鹿野苑度化憍陳如等五人出家修行,佛教僧團(僧伽)於焉成立。
僧是在家佛弟子的指導者,是佛法住世的象徵,是割愛辭親,舍離世樂,信受佛陀教法,依教奉行而入聖證果的人。“僧”是續佛慧命,傳揚佛法,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聖弟子。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方在司馬門時,會老酋死,袁經略遣僧吊贈,公(袁可立)力詆其辱國。”
從廣義來說,“僧伽”,則是指佛教全體的教團。佛法的弘傳,人人有責,但是在家信眾畢竟有眷屬親人的牽絆,不易脫離親眷束縛,所以佛陀把正法久住世間的責任託付給和樂清淨的僧團。僧團畢竟是修身養性,陶鑄聖賢的大冶洪爐,是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僧團的重要,由此可知。
僧:梵文 Samgha,詳稱僧伽,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意為眾、大眾、團契。僧伽是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組織的一個宗教團體。中國人稱‘僧’,是由僧伽簡稱而來。有的出家謙稱自己為‘小僧’、‘貧僧’,實欠妥當,因為一個人不能成為僧伽(至少應有四人)。再者,稱僧伽為‘小’,為‘貧’,也是不對的。佛教界慣用‘高僧’,不用‘名僧’,據說‘名僧’兩字的意義多指壞的方面。

經論解釋

智度論三曰:“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歸傳三曰:“凡有書疏往還,題雲求寂某乙、小苾芻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眾,寧容一己輒道四人,西方無此法也。”雖然,僧之一分,則言僧亦無害。僧史略下曰:“若單曰僧,則四人已上方得稱之。今謂分稱為僧,理亦無爽。如萬二千五百人為軍,或單己一人亦稱軍也,僧亦同之。”大乘義章十曰:“僧者外國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譯名和合,眾行德不乖名之為和,和者非人目之為眾。”行事鈔曰:“四人已上,能御聖法辦得前事名之為僧。僧以和合為義,言和合者有二義:一理和謂證擇滅故。二事和。此別有六義: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養之利),五口和無諍,六意和同悅。”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見利三名體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後名理和,所證同故。內凡以還名事和,即六和也。”義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體也,從多論議故。彼國之法:一名為一,二名為身,自三已上皆名為多。如辦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聽,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豈能白者而自白耶?欲顯和合從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數,得為羯磨之最少限僧數也。

漢字

基本信息

國語拼音sēng
部首: 亻
部外筆畫: 12
總筆畫: 14
五筆86: wulj
五筆98: wulj
倉頡: ocwa
筆順編號: 32432524312511
鄭碼: nulk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50E7

姓氏

僧作為姓氏雖說沒有錄入百家姓,但據筆者考證確有其姓氏。如在今河南省靈寶市川口鄉橫渠村,幾乎所有村民都姓僧。據村民口述他們幾乎出自同一個大家。至於其姓氏來源,村民們也不知其姓氏來源。如對姓氏來源比較有興趣的專家學者可以研究一下,或許會是中國姓氏研究方面的又一大重大發現。
清華體僧字清華體僧字
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有一村莊,全村皆姓僧。據媒體稱,該僧姓村民是為世代保護古寺,從“梁姓”改姓而來。

擴詞

僧行(僧眾);僧眾(僧人:和尚;佛教徒);僧錄司(明清時期管理佛門事務的機構);僧雛(年齡小的僧人);僧寮(僧人居住的房屋);僧居(僧人的居室,寺院);僧衲(僧衣);僧靿襪兒(僧人穿的長筒襪);僧正(管理眾僧之官);僧官(管理僧人、寺廟的官吏);僧綱(管理佛教的官);僧臘(指僧人受戒後的年齡。又稱法臘);僧伽梨(僧服大衣名。為袈裟的一種) 。
僧道:僧侶和道士。
僧侶:和尚,也借稱古印度婆羅門教,中世紀天主教等的修道者。
在修道院一直呆到二十二歲,他也成了一個僧侶——《火刑》
僧尼:統稱比丘和比丘尼
僧人:和尚,出家人
僧俗:僧尼和沒有出家的一般人。
僧徒:僧侶、和尚的通稱。
僧院:佛教寺廟、寺院的總稱。
僧眾:眾多僧人。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蘇增切《集韻》慈陵切《韻會》思澄切《正韻》思登切,𠀤塞平聲。沙門也。梵音雲僧伽,從浮屠敎者,或稱上人。梵語僧伽邪三合音,俗取一字,名曰僧。《魏書·釋老志》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
《禪宗記》禪僧衣褐,講僧衣紅,瑜伽僧衣蔥白。瑜伽僧者,今應赴僧也。
眞臘國呼僧為薴菇,僧皆茹魚肉,惟不飮酒,供佛亦用魚肉。僧用金銀轎,扛傘柄者,國王有大政,亦咨訪之。
《唐本草》密陀,僧一名沒多僧,出波斯國,形似黃龍齒而堅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