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史

傳播史

傳播史是研究人類傳播歷史的學科,一般而言,傳播史的起始時間是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算起。傳播史是文化史的一支,其研究的主題,包括傳播媒介的生產者、生產過程、及媒介本身內容,以及其與歷史文化思想等背景的關連等。語言、文字、印刷、電子媒介等信息系統的形成,意味著人類傳播的能力不斷擴展和效率的不斷提高,這個過程也是社會信息系統的相對自立性不斷加強、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和制約作用不斷增大的過程。

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來看,人類傳播史就是一個人類在生產和交往活動中不斷創造和使用新的傳播媒介,是社會信息系統不斷走向發達和完善的歷史。語言符號系統的生產標誌著人類徹底擺脫了動物傳播狀態。文字、印刷、電子媒介等體外化信息系統的形成,意味著人類傳播的能力不斷擴展和效率的不斷提高,這個過程也是社會信息系統的相對自立性不斷加強、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和制約作用不斷增大的過程,信息社會的發展趨勢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體外化信息系統的發展經歷了功能分化和多樣化的過程,例如視覺系統、聽覺系統、保存和記憶系統、處理和傳輸系統、私人信息系統和公共信息系統等等;從媒介而言,則有信件、書籍、報刊、電話、廣播、電視、傳真、計算機人造衛星等等。20世紀50年代以後,這些分散的媒介系統在各自的領域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功能也越來越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播史
  • 外文名: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 對象:研究人類傳播歷史
  • 起始時間: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
  • 屬於:文化史
動物傳播,人類傳播,信息社會傳播,傳播媒介,信息爆炸,信息社會,傳播發展經過,口語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電子傳播時代,傳播現狀,

動物傳播

動物傳播現象
從信息傳遞和溝通的角度而言,傳播並不是人類的特有現象,而是自然界和社會的共有現象。這一點,已經為生物學動物學研究的大量事實所證明。動物世界的信息傳播現象是豐富多彩的。可以說,每一種動物的個體和群體都有獨自的信息系統,其傳遞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
動物傳播方式
根據已知的研究成果,動物傳遞信息的常見信號有氣味、發光、超音波、動作、聲音等。每種動物、動物中的每個群體和個體都有獨自的信息傳遞、接收和反饋的系統,這些信息系統在維持動物社會的生存和進化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換句話說,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面前,只有那些具備相對發達的信息系統,能夠有效適應環境變化的種群才能生存到今天。
動物傳播的局限性
儘管動物有著複雜的信息系統,但是動物傳播與人類傳播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區別表現在:
第一,動物的信息行為是一種先天的本能行為,其能力更多地取決於體內的信息功能和遺傳基因,而不是後天的系統學習;
第二,動物傳遞和接收信息的過程是基於條件反射原理的過程,而不伴隨複雜的精神和思維活動。一句話,動物傳播只是對自然界條件反射原理的一種被動的適應,而不能成為對自然界和自身進行能動的、創造性的因素。

人類傳播

人類語言傳播
人類是由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類人猿進化而來的。從猿到人的轉變,同時也就意味著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傳播的轉變。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語言的產生,是完成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傳播的巨大飛躍的根本標誌。語言產生的根本動力,來自於人類最基本的創造性活動——勞動
語言傳播的特點
語言的產生,標誌著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傳播的重大飛躍。從本質上說人類語言的特性是:人類語言具有超越歷史時間和空間的能力;人類語言具有無限的靈活性;人類語言具有發音的經濟性;人類語言具有巨大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人類不斷創造出新詞語、新概念、新含義和新的表達方法,並且能夠將聲音語言轉換成文字或其他符號體系加以記錄和保存;人類不僅創造了自己的生活語言,而且創造出了科學語言、藝術語言以及手語計算機語言為代表的各種人工語言。
能動性和創造性是人類語言區別於動物界信號系統的最根本的特徵。人類的語言活動不僅是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進行能動改造的總體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它還不斷創造和發展著自身,不斷開創著暫新的語義世界。從生物信息系統進化的角度而言,人類以語言為核心的信息傳播系統的形成,也是一個體內信息功能體外化和社會化的過程。這就是說,生物或動物主要是依靠體內遺傳信息的變化或變異來適應環境的,它們必須把那些與環境變化相適應的信息轉化為體內生物遺傳信息才能傳給它們的後代,這是一個緩慢的、低效率的和充滿選擇錯誤的過程。
在人類誕生後的漫長年代裡,有數以百萬計的生物物種滅絕和消失了,說明這種基於遺傳機制的信息系統在千變萬化的環境面前是多么脆弱。相反,人類不是靠遺傳信息,而是靠體外化、社會化的信息系統來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的。
換句話來說,人類能夠對自然和環境的認識作為經驗、知識和文化,利用以文字為主的各種體外化媒介加以記錄、保存和積累起來,並通過教育和學習傳授給後代,這是一種效率極高的信息傳播方式。
恩格斯說,人是一切動物中最社會化的動物,這是高度的社會化,同樣也體現在人類的信息傳播系統中。

信息社會傳播

傳播媒介

人類傳播活動的發展史,就是人類從自然賦予的傳播能力出發,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推動下不斷發展和創造的傳播媒介、不斷使社會信息系統走向發達和完善的歷史。美國傳播學家A.哈特把有史以來的傳播媒介分為三類:
1、示現的媒介系統。即人們面對面傳遞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類的口語,也包括表情、動作、眼神等非語言符號,它們是由人體的感官或器官本身來執行功能的媒體系統。
2、再現的媒介系統。包括繪畫、文字、印刷和攝影等等。在這一類系統中,對信息的產生和傳播者來說需要使用物質工具或機器,但對信息接受者來說則不需要。
3、機器媒介系統。包括電信、電話、唱片、電影、廣播、電視、計算機通信等等。這些媒介,不但傳播一方需要使用機器,接收一方也必須使用機器。
正如哈特所顯示的,這三類媒介是按照先後順序依次積累出現的。從不依賴任何機器手段的“示現媒介”到部分依靠機器的“再現媒介”,再到完全依靠機器的“機器媒介”,這是一個人類傳播的媒介手段日趨豐富的過程,也是人體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擴展、體外化信息系統逐漸獲得相對獨立的過程。
傳播媒介的進化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加拿大傳播學家M.麥克盧漢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媒介即訊息。這個觀點的核心思想是,從人類社會的漫長發展過程看,真正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具體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及其開創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每一種新的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人類交往和社會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把媒介技術理解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內容,那么媒介的進步對社會變革的巨大影響是無可否認的。媒介的極大豐富和體外化信息系統的發達,進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傳播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會,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信息爆炸

媒介發達帶來的最為直觀的社會結果是信息的絕對量的增加。美國學者H.H.弗萊德克曾經作過這樣一個推算:
如果以公元元年人類掌握的信息量為單位1,那么信息的花費了1500年;
第二次倍增,花費了250年;第三次倍增,花費了150年;進入20世紀後的第四次信息量倍增,所需時間進一步縮短為50年。
其後,倍增速度驟然加快,在20世紀50年代,十年內就實現了倍增;接著在60年代和70年代,時間周期進一步縮短為7年和5年。根據推算,人類社會的信息量倍增的時間僅僅需要18個月至5年的時間。
這是一個驚人的速度。即使以5年為周期來計算,也意味著,在不到70年的時間內,人類積累的信息量將達到現有信息量的100萬倍。信息量正在以指數函式的速度急劇增加,信息爆炸所產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衝擊著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結構和形態,並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社會——信息社會。

信息社會

所謂信息社會,指的是“信息成為與物質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資源,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以信息為核心價值而得到發展的社會。
信息社會是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在經濟結構上與前兩者有明顯的不同。一般認為,信息社會由以下幾個特點:
(1)社會經濟的主體由製造業轉向以高新科技為核心的第三產業,即信息和知識產業占據主導地位;
(2)勞動力主體不再是機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
(3)交易結算不再主要依靠現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貿易不再主要局限於國內,跨國貿易和全球貿易將成為主流。
經過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發展,這些特點正在逐漸變成社會現實。
在信息社會中,社會的核心資源是信息。信息生產和傳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而且對政治和文化產生重要的影響,甚至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生存。信息社會的發展有一個過程。從媒介普及的角度,可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社會信息化進程分為兩個階段,即初級信息化階段和高級信息化階段。
初級信息化階段是從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在這個階段,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得到了高度普及,個人用的媒介也日益多樣化,例如電話、錄音、錄像、攝影、傳真等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普及程度。這個階段,與20世紀50年代以後人類社會的信息量倍增速度的驟然加快是相對應的。第二個階段即“高級信息化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這個階段的特點是:
(1)大眾傳播媒介進一步發達,廣播電視進入數位化多頻道和衛星跨國傳播時代;
(2)微型電腦普及到家庭,並迅速成為個人進行綜合信息處理的媒介;
(3)以計算機、網際網路和多媒體為代表的新傳播的發展,是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現了融合的新趨勢。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世界各國都加大了建設信息社會的力度。1993年,美國率先提出了“全國信息高速公路”(即NII,全國信息基礎設施)構想,1995年進一步提出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GII)構想。繼美國之後,英、法、德和日本、新加坡等國都提出了各自的“信息高速公路”規劃。

傳播發展經過

語言的產生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傳播的開端。從語言產生到信息社會,人類傳播本身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傳播是通過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來進行的。根據媒介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可以把迄今為止的人類傳播活動區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木活字印刷木活字印刷
(1)口語傳播時代;
(2)文字轉播時代;
(3)印刷轉播時代;
(4)電子轉播時代。
不過,這個歷史進程並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過程,是一個依次疊加的進程。

口語傳播時代

口語傳播是人類傳播活動的第一個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大致從人類擺脫“與狼共舞”的野蠻狀態、組成原始社會開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現。
口語的產生無疑大大加速了人類社會進化和發展的進程,口語依然是人類最基本、最常用和最靈活的傳播手段,但是,作為音聲符號的口語是有其局限性的。
第一,口語是靠人體的發聲功能傳遞信息的,由於人體能量的限制,口語只能在很近的距離內傳遞和交流。
第二,口語使用的音聲符號是一種轉瞬即逝的事物,記錄性較差,口語信息的保存和積累只能依賴於人腦的記憶力。
因此,口語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巨大限制,在沒有諸如電話等口語媒介的情況下,它只能適用於較小規模的近距離社會群體或部落內的信息傳播。

文字傳播時代

文字是人類傳播發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如果說語言的產生使人類徹底擺脫了動物狀態,那么文字的出現就使人類進入了一個更高的文明發展階段。
首先,文字克服了音聲語言的轉瞬即逝性,它能夠把信息長久保存下來,使人類的知識、經驗的積累、儲存不再單純地依賴人類的有限記憶力;
第二,文字能夠把信息傳遞到遙遠的地方,打破了音聲語言的距離限制,擴展了人類的交流和社會活動的空間;第三,文字的出現使人類文化的傳承不再依賴容易變形的神話傳說,而有了確切可靠的資料和文獻依據。
一句話,文字的產生使人類傳播在時間和空間兩個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革。 文字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套體外化符號系統,它的產生也大大加速了人類利用體外化媒介系統的進程。

印刷傳播時代

印刷時代的到來是建立在紙張和印刷術發明的基礎之上的,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廣泛流傳到東南亞和西方各國,為推動世界文明和人類傳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印刷術的發明標誌著人類已經掌握了複製文字信息的技術原理,有了對信息進行批量生產的觀念。但是在中國,由於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的制約,中國的印刷事業長期停滯在小作坊手工作業和人力勞動的水平上。
直到15世紀40年代,德國工匠古登堡在中國活字印刷和油墨技術的基礎上創造了金屬活字排版印刷,並把造酒用的壓榨機改裝成印刷機,才使文字信息的機械化生產和大量複製成為可能。古登堡的印刷術標誌著印刷時代的新紀元。在20世紀末,印刷媒介已經高度普及,書籍報紙、雜誌等出版物作為人們每天獲得信息、知識、娛樂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發揮著重大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雷射排版、電腦編輯、網路傳輸等新傳播技術在印刷出版領域也得到了廣泛的套用。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印刷出版業正在面臨一場新的革命。

電子傳播時代

電子傳播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實現了信息的遠距離快速傳輸。電子媒介為人類傳播帶來的變革並不僅僅是空間距離和速度的突破。從人類社會信息系統的發展角度來看,電子媒介還在另外兩個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形成了人類體外化的聲音信息系統和體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統。這兩個體外化信息系統的形成,使人類文化的傳承內容更加豐富,感覺更加直觀,依據更加可靠。
一句話,它們使人類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文化傳承的效率和質量產生了新的飛躍。不僅如此,電子技術的發展還推動了計算機的誕生,“電腦”開始執行人腦的部分功能。電腦兼有信息處理、記憶和傳輸功能,就信息處理的速度快、精度高,記憶也比人腦更加牢靠。電腦的出現,意味著人腦這一信息處理中樞也開始了體外化的進程。 電子傳播技術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會。

傳播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各種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現了融合的趨勢。換句話說,過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統所執行的不同功能,今後將會統合到信息高速公路這一綜合的信息傳播系統中。可以說,人類的社會信息系統已經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發展階段,迎來了重新統合的時代。這是社會信息系統演化中的一大飛躍,同時也意味著這個系統規模更加巨大,結構更加複雜。以媒介為核心的社會信息系統越巨大化,結構越複雜化,人類對它的控制就越間接、越需要在更大範圍內的合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