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歌

俚歌

民間的通俗歌謠,特指莆仙俚歌。莆仙俚歌也叫“梆鼓咚”、“咚鼓當”、“咚鼓”。是流行於莆仙方言區的一種說唱曲種。屬於漁鼓道情一脈。原為瞽者四處飄零、賣藝為生,後由於民眾非常喜愛,常在橋頭、巷口、庭前、樓下圍坐說唱,漸漸變為民眾自唱自娛的一種演唱形式。常由業餘作者編寫歌詞,演唱時以筒板、漁鼓為伴奏樂器。唱詞是七言韻式,沒有散說,內容多是來自戲曲故事、民間傳說。俚歌曲目甚多,現存約百餘種,有長篇敘事詩,也有短篇勸世歌。本文根據藝術特點、主要表演形式、傳承價值等幾方面介紹俚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俚歌
  • 別名:梆鼓咚、咚鼓當、咚鼓
  • 語種:莆仙方言區的一種說唱曲種
  • 釋義:民間歌謠 
藝術特點,表演形式,文化傳承,歷史溯源,藝術特色,莆仙文化簡介,絕唱,主要曲目,代表曲目,

藝術特點

俚歌原為盲人表演,全憑跟師學藝。師傅口授,學徒強記,能流暢背唱就算出師。俚歌講究音節的韻律和句末的押韻,所以極富鄉土韻味。俚歌音樂的感染力很強,演唱時,演唱者左手捏竹板打拍,左腋下挾筒鼓,右手中指擊鼓、食指、無名指配合按抑,掌握頓挫。竹板擊節變化較少,但持續不斷。唱腔雖然只有四句主曲,但藝人根據詞意的喜怒哀樂、巧妙變化,或頓、或揚、或用拖腔,不時使用上滑音或下滑音,能唱得句句聲腔不重複,音律不等式,真是:“唱筒鼓,百人會唱一百腔;百人能變一百調。”俚歌演唱時筒鼓擊打一般在四句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句的尾聲,尤如過門曲,但可長可短,可強可弱,可急可緩,憑演唱者掌握,根據唱詞的不同情感靈活變奏,令聽眾入神著迷。所以,莆仙民間有一支龐大的俚歌迷群體,老幼皆喜,婦孺能哼。
盲人表演盲人表演

表演形式

俚歌形式活潑、民眾喜聞樂見。那抑揚頓挫,濃烈鄉土氣息的韻味及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極具藝術渲染力。莆仙俚歌發源於民間,是中國民間文學瑰寶———漢族方言敘事詩。俚歌形式簡單,演唱時不用樂器,只用兩塊竹板和筒鼓伴唱。俚歌唱詞用莆仙方言,詞句粗獷、活潑、簡煉、口語化。唱詞一般七字一句,四句一段。散曲只有數十句,而一般敘事長詩有四、五百句,甚至上
俚歌表演俚歌表演
千句。
莆仙俚歌曲目長短曲不下500曲。文藝工作者曾做過收集、記錄工作,題材豐富多彩,有地方掌故、人文風貌、俾史公案、趣聞軼事,大體可歸類為:歷史演義,古今傳奇,神話與民間故事,散曲四類。
1958年起,文藝工作者對俚歌進行改造創新,試以莆仙戲音樂為主旋律配曲,保留竹板和筒鼓伴唱,加入民族器樂小樂隊伴唱,取名為“板鼓唱”,以二人或多人表演,加入動作,變換台位。板鼓唱從內容到形式都比俚歌進一步發展,給觀眾帶來新鮮感,替代了走紅一時的新俚歌。
近年來,在莆仙舞台上演出了一批板鼓唱好節目,涵江夕陽紅的《99喜燕歸》板鼓唱獲省老年人文藝會演銀獎。板鼓唱在唱腔、表演、舞台調度、配器設計諸方面都進一步創新,藝術品位進一步提高,成為莆仙語區廣泛流行的曲藝新品種。俚歌並不因板鼓唱的產生而消亡。莆仙戲《狀元與乞丐》劇中引進一段俚歌,使全劇生輝,起到畫龍點晴之妙。

文化傳承

“打起竹板喜洋洋,大家聽我講一講,瑞雲山森林公園在眼前,更有秀甲八閩的永興岩……”7月16日,涵江區大洋鄉杏山村陳梓笛家院子裡,一群10歲左右的孩子樂呵呵地跟著老陳唱俚語山歌,有板有眼。涵江山區5個鄉鎮,是俚語山歌的主要流傳區域。然而由於受各種因素影響,這一傳承千年的口頭文化遺產面臨失傳之虞。近年來,該區宣傳文化部門加強對山區民歌的挖掘整理,並組織新編了不少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當代山歌。新舊山歌皆好唱易記,大受山區孩子的喜愛。
俚歌表演俚歌表演
文化陣地的完善和熱心人士的心口相傳,使山歌在未成年人中順利推廣。放假以來,白沙鎮坪盤村文化中心戶鄭錦泉家,儼然成了露天音樂廳:院裡綠陰下,孩子們或獨自唱譜,或兩人對唱,或三五人引吭高歌;退休教師、擅長山歌的鄭錦泉則忙著先行試唱,有時也給孩子們配樂。令老鄭高興的是,幾年下來,已培養出10個小歌手了,今年學唱山歌的一班孩子中也有2名脫穎而出。據悉,遍布涵江山區的70多個村級“文化中心”,成為普及山歌的主要課堂,在80多位熱心人士的指點下,約有400多名孩子學唱了山歌。
為提高推廣成效,暑假期間,不少山區村級文化中心和文化中心戶還及時增加板鼓、竹板、口琴等伴奏樂器。陳梓笛在已有二胡、笛子的基礎上,又投資購買了電子琴弦琴音樂器材,成立了學生假期山歌演唱隊。村里正讀初二的陳芳說,原來天天看電視,覺得沒意思,“學唱山歌后,感覺暑假充實多了。”

歷史溯源

莆田俚歌,又稱“俚歌”、“盲鼓”、“乞丐歌”,1949年建國後改稱“俚歌”。莆田俚歌的演唱因以兩片竹板和一個竹筒鼓為樂器伴奏而得名。
據史載,俚歌源於宋代。南宋莆田著名詩人劉克莊有詩云:“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詩中對當時莆田有盲翁負鼓演唱南戲劇目《趙貞女》的故事作了形象的描述。又據《閒中古今錄》記載:“元末永嘉高明,字則成,……因劉後村(即劉克莊)有‘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之句,因編琵琶記,用雪伯喈之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卷八)。由此可知,宋時莆仙地區已經形成俚歌的演唱形式,並能演唱出大段的故事
俚歌主要流行傳唱於莆田、仙遊以及永春永泰惠安、福清等莆田市邊界的莆仙方言區域。俚歌的形式簡單活潑,伴奏樂器輕便,城鄉的街頭巷尾,地頭田間、橋頭樹下均可作為演出場地。自宋代起至今,俚歌一直在莆仙民間流傳不衰。抗日戰爭時期,莆仙人民曾以俚歌宣傳抗日,支援前線,激勵軍民的愛國熱情和抗戰士氣。那時,莆田俚歌也曾遠渡南洋,激勵愛國僑胞,同仇敵愾團結抗日,許多莆田俚歌的藝人,還在僑居地收徒傳藝,把莆田的俚歌民間曲藝流傳東南亞等國,在海內外影響很大。
俚歌表演俚歌表演
1949年建國後,在黨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指引下,俚歌如沐春暉。黨和地方政府幾度組織民間文藝家挖掘整理,並把俚歌這一百姓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搬上文藝舞台,還進行了許多改革。演唱形式也由單人演唱發展為對唱、群唱、坐唱、表演唱,還加上小型樂隊伴奏;演唱內容也增加了歌頌黨、歌頌新生活、歌唱人民當家作主、歌唱可愛的家鄉和新人新事新風尚等新的內容。如今還在有線廣播、電視台上進行播放,政府和民間曾組織俚歌創作,參加省市和全國文藝會演,多次獲獎,受到有關領導專家的高度好評。1979年,俚歌還成功地在莆仙戲劇目《狀元與乞丐》中表演,該劇目晉京演出榮獲全國優秀獎,轟動京華劇壇。

藝術特色

俚歌有著獨特的藝術特色。它的唱腔原系民歌小調或稱俚歌俗曲,每四句一段,一般是不斷反覆,有時也根據唱詞音調及演唱情緒變化,對曲調進行加花變奏或近關係的轉調移位,但不管如何變化,總是嚴格的五聲音階,並按起、承、轉、合結構完成段體,所以曲調每一段都可以獨立演唱,每段四句,每句七言,一般是一、二、四句押韻,每段一韻或幾段一韻均可。唱詞多選用民間口頭方言俚語,地方色彩濃厚,通俗易懂,便於記憶,便於吟唱。俚歌的唱詞是多段體的敘事詩,它所敘述的故事完整,情節生動,分段抽述,上下連貫,銜接清楚。俚歌唱詞均以莆仙方言演唱,有時多段唱詞可以一韻到底,全用莆仙方言,具有七個聲調。這為民間藝人口頭創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他們無需查尋詞書詩韻,便可朗朗上口、上韻。俚歌演唱伴奏一般由藝人自己邊唱邊敲板鼓與竹板,開唱前總是表演一段板鼓敲擊的技巧,而後,漸漸導入故事所需的氣氛與感情,其中輕重緩急,喜怒哀樂全靠手上工夫。在演唱中,樂段之間,以及樂句末也敲板鼓,長短視情緒需要而定,比較自由。為了烘托渲染樂曲的氣氛,豐富變化樂曲的感情,藝人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板鼓打法,如:單打、雙打、輪打、彈擊、悶擊、全按等多種手法,使俚歌擊打出優美動聽的音響效果。
俚歌表演俚歌表演

莆仙文化簡介

莆田,古稱“興化”“興安”,雅稱“莆陽”,又稱“莆仙”,位於福建東南沿海中部,為八閩名郡。莆田文化發達,文物彰明,名聞遐邇,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譽,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莆田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的活動。夏商時,莆田區域屬“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周時,是“七閩”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屬閩越地。秦代,為閩中郡的一部分。西晉末,中原戰亂,大批南下的士族百姓,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與當地閩越人一起勞動、開發,使莆田的經濟文化出現了飛躍。到了南朝陳光大二年 (568),莆田開始立縣。唐武則天聖歷二年(699),析莆田西部設立清源縣(後改名仙遊縣),莆仙兩縣均屬當時的清源郡(郡治在今泉州)。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又析莆田、仙遊等部分區域設立興化縣,置太平軍(旋改興化軍),太平興國八年(983),興化軍軍治由游洋遷到莆田,轄莆田、仙遊、興化三個縣。莆田逐步成為閩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鐘靈毓秀之地,吸引了多少文人雅士雲集,他們或吟詩作賦,或秉筆著述,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莆仙戲曲,推陳出新,多次晉京獻演,譽滿京華;體壇健兒,頻頻捧金摘銀,改寫了諸多運動項目紀錄;還有那形神兼備的國畫藝術,筆補造化的書法藝術,巧奪天工的工藝美術,惟妙惟肖的攝影藝術……這些異彩紛呈的藝術門類,使莆田贏得了“戲劇之鄉”“田徑之鄉”“武術之鄉” “攝影之鄉”和“繪畫畫鄉”等崇高讚譽。

絕唱

的山裡俚歌
上了年紀的山裡人幾乎沒有人不會唱出幾首悠揚的俚歌。欣賞俚歌,令老人回憶往日情懷;給青年人以生機活力;讓孩子們憧憬未來;更成就了那些青年男女的愛情圓滿幸福。俚歌就像當地的特產紅酒一樣,芬芳、雋永、醇厚,後勁十足而又回味無窮。
溯源起俚歌的發源地,那要算是莆田北部山區吧。這裡有怪石嶙峋永興岩、飛瀑天下奇的九鯉湖、小武夷之稱的麥斜岩、山水俱佳的菜溪岩等靈山秀水養育了一方水土一方人,所以便有了鄭樵數十年著書立說於草堂;朱熹講學的興山書院;林居裔造反於惠政橋頭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山裡人,在沉悶中激發了潛藏在心中的酸甜苦辣,隨意吼出一聲細長的語音便能抒發心中的感情,那是一種活力的表現,是一首情感的讚歌,是一個人生的故事。那聲音猶如茫茫群山中的綠野,蒼茫而悠遠。
當年興泰山民們跟著莆田革命先驅者陳國柱鬧革命時,他們游擊在各山頭上唱著:“唱支俚歌壯鬥志,九坑(常太)戰場上宮(游洋)住;窮苦隊伍像太陽,土豪劣紳驚破頭;絕不屈服無畏懼, 英勇戰鬥破敵去……”,堅定信心和豪邁氣概,表達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感動了多少貧苦山民前仆後繼地參加到閩中革命鬥爭事業中。正月攻打涵江警察所時,他們唱道:“正月初四阿妹做大歲,初五阿郎搞分配,初六涵頭相約定,殺只死豬(搶銀行的暗號)祭祖公……”歌聲悠然,弟兄們心中明了。小伙子如果要是在那條山路上遇到一個令自己心儀的姑娘,他們就會把身子藏在山坳中,立即拉開粗獷的嗓子唱起情歌:“山路如線見阿妹,牽動阿哥來相會,心裡有話對妹講,油菜開花需蜂蝶,慢火煮茶漸漸濃”。那情歌便是最神奇的媒婆。一個相貌不出眾但嗓子好的小伙子,往往能博得意中人的青睞,情歌成了牽線、搭橋到情投、意合的紅線,最終成就一個良緣。
山裡的俚歌還有另外一種用場。在田間生產勞動的勞累中,他們會三人一簇,五位一群地聚在一起,有人便開始拉開細長的嗓門唱起《十八相送》或《英台與山伯》等經典俚歌,這邊方唱罷,那邊便和上場,兩邊和唱的悠揚的歌聲響徹在茫茫蒼蒼的群山中。有時一個人所記的曲終人累了,另一個便會接著對袂下去,歌聲如酒,有越喝越過癮的勁頭,又恰如山間野生的竹筍,齊整整地從地里冒出來似的,有會吹樹葉的人,把金錢樹葉或山楂樹葉疊加起來放在嘴上,一曲曲韻律相同的曲調便和歌聲一起飄蕩在山野村郭中,此時唱歌的人便更加起勁了。弄到後來,便成了集體和唱,那放開喉嚨引吭高歌的陣勢直要把對方的歌聲壓下去方才心甘情願地回到田裡勞作,激發了集體的榮譽感,把整天的勞累拋到九霄雲外
一些俚歌的愛好者還會把她錄入唱片中,在節慶或紅白喜事當中,放在收錄機里,再擺上喇叭音響,使整個村莊都蕩漾在歌聲的海洋里。如果你融入到這裡的人們當中,你就會知道,這裡的山上長著歌,樹上掛著歌,地里種著歌,水裡流著歌,家裡藏著歌,碗裡放在歌。
山里俚歌,隨著時代氣息的變化,也折射出了山里人生活歲月的變化,在今天的年青山民中,也沒有幾個能把握得了她孕含的豐富的韻律了,更不必說能有板有眼地唱起她的神韻來,她漸漸在山裡這廣袤的土地上成為絕唱。

主要曲目

有《陳三五娘》、《珍珠衫》、《鄒雷霆》、《包公審樓梯》、《金瓜過台灣》、《木蘭討魚》、《壯丁詩》等。

代表曲目

莆仙俚歌《英台送兄》
別時難分見亦難,情越真來心越愴;
爹爹雖有刀和劍,難砍英台心上樑。
浙潮有訊情長在,古井為心義不忘;
淚雨成災傷肝膽,痴情不斷見閻王。
憶想當年在杭城,親如手足不離分;
梁兄送我到長亭,今日義妹送你行。
送兄送到池塘東,荷花落瓣滿池紅;
老來荷花結蓮子,梁兄訪我一場空。
送兄送到樓台南,義妹不忘睡同房;
此世無緣成佳偶,來世與你結成雙。
送兄送到畫廊西,來時歡喜去時悲;
今日在此分離後,人雖分離心不離。
送兄送到花亭北,梁兄回家莫悲哀;
英台不是無情女,心中只有梁兄你。
恕我不能來遠送,無奈頃刻要分開;
眼前就是上馬台,粱兄別後何時來?
山伯口咳眼發花,吐出鮮血心已碎;
昏昏欲倒立不住,英台扶住把背捶。
山伯心痛力不支,淚眼對著英台伊;
回家病癒再來訪,倘若命短永分離。
梁兄說出傷心話,腸欲斷來心欲碎;
英台此身難作主,我心長隨梁兄你。
今世無緣要分離,來生報答莫嫌遲;
你是好好來訪我,反而害你扶病歸。
義妹心裡我明白,只怨伯父太不該;
我有不測長和短,南山路旁立墳碑。
梁兄若要立墳碑,紅黑兩行刻一塊;
黑者刻著梁山伯,紅者刻著祝英台
蒼天保佑魂靈在,后土作證無阻礙;
生前不能做夫妻,死後與你同墳台。
人哭馬嘶聲聲悲,頃刻揮淚兩分開;
銀心抱姐放聲哭,士久扶兄頭難抬。
楓亭《龍船詩》
莆仙方言俚歌——楓亭《龍船詩》端午節,俗稱“五日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楓亭民間過此節日較為隆重,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除祭祀節俗外,還舉行龍舟競賽。尤其蘭友社區的三媽宮,還組織具有地方特色的龍鼓游唱隊。午後,游唱隊舉著牌燈,敲打鼓點,行進在大街小巷,邊游邊唱《龍船詩》,祈求家人合家平安。現將三媽宮端午節的《龍船詩》摘錄於下:正月出來是上元,
公主駙馬慶團圓;
顏虎奸臣害忠良,
孤兒長大冤報冤。
二月出來桃花紅,
世良走賊得瑞蘭;
兩人牽手路上走,
招商客店結成雙。
三月出來是清明,
蘇秦求官東京走;
妻不落機嫂不顧,
後去六國人傳名。
四月出來人布田
西廂月下有人行;
鶯鶯小姐吟詩句,君瑞秀才聽然然。
俚歌表演俚歌表演
五月出來爬龍船,
智勇捨命去投軍;
鳥才打獵平州寨,
母子相見沙陶村。
六月出來荔枝紅,
陳三騎馬過樓房;
五娘荔枝扔過去,
假做磨鏡結成雙。
七月出來七仲元,
假寫休書孫汝權;
玉蓮為伊投江死,
十朋水邊再團圓。
八月出來八仲秋,
玉娥小姐扔繡球;
繡球扔乞呂蒙正
蒙正歪哀黃果收。
九月出來九重陽,
蘇武持節去牧羊;
赤心報國忠良將,
李陵築台望故鄉
十月出來十月標,
桃園結義劉關張;
呂布領兵去廝殺,
張飛殺倒長板橋。
十一月出來霜雪寒,
肖氏三娘受孤單;
文龍和番十幾載,
宋江拜鯉上梁山。
十二月出來寒度春,
龍應子弟醉紛紛;
霜寒雪凍開殿門,
殺狗勸夫是香君。註:單月四句唱後,加唱:扒龍船啊!扒龍船啊!出扒啊!龍船啊!跑如雲啊!湊齊,厄號!
雙月四句唱後,加唱:細浪來呀!大浪去呀!齊舉呀!龍標啊!湊齊呀!雲號!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十大悲劇故事之一,著重描寫祝英台女扮男裝,與梁山伯同窗共讀三年,感情深厚。英台回家之前已向山伯託言為妹作媒,而許婚姻,後祝父將英台另許馬家,英台抗婚不從。兩人在封建禮教桎梏的束縛下,先後殉情而死,化成一對蝴蝶。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婚姻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則動情有趣的故事,在興化大地廣為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尤其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農村文盲者眾,缺少文化精神食糧。楓亭地域的農村女性為了充實精神文化生活,大都依靠口授強記,利用農閒、晚上或茶餘飯後,數快板、唱俚歌,陶冶情操,自尋樂趣,回味無窮。
今據楓亭民間流傳的資料整理、不加修飾,保留原味原汁,分述於下,以饗讀者。
(一)梁山伯與祝英台義結金蘭
古人編有一段詩,專唱英台山伯伊;
山伯越州梁公子,英台沙州好女兒。
未唱沙州祝英台,先唱越州梁家來;
梁家員外名光遠,安人江氏喜花開。
夫妻兩人大善心,施捨布施銀共金;
年紀四旬無仔兒,講起此事大傷心。
積德行善人讚美,安人不覺身有喜;
莫愛吃飯愛吃酸,梁公心裡大得意。
梁公思量總無差,安人腹肚漸漸他;
且喜十月懷胎滿,果然時到也就生。
三月初三半夜時,安人肚痛爬起來;
子時落地見仔面,原來正是男孩兒。生是男兒喜不勝,恰似雲開月光明;
俚歌表演俚歌表演
出月抱出號名字,將仔號叫山伯伊。
山伯出世唱到止,沙州祝家再唱起;
祝公生有男女仔,大仔成器又成人。
女兒英台真聰明,讀書作對賽男人;
祝公夫婦大愛惜,人講惜仔如愛金。
祝家喜事有重重,可憐梁家大慘傷;
梁公不幸身去世,江氏寡居苦心腸。
江氏家貧大可憐,寡居牽仔苦萬千;
山伯實在大刻苦,勤勤讀書到三更。
山伯長大心思量,就給娘親來商量;
仔愛杭州去讀書,那望娘你肯成全。
江氏心中難為情,仔聽為娘講一聲;
娘是寡居牽你大,不可濫講又濫行。
娘你一言值千金,孩兒一定記在心;
立志在堂勤苦讀,一舉成名天下知。
江氏聽了喜盈盈,事久走前問原因;
收拾行李一齊去,杭州讀書求功名。
山伯杭州讀用功,請放一邊唱祝翁
沙州祝公有名望,家庭富豪響叮噹。
大仔名叫祝九郎,看伊讀書有精通;
老婆潑辣無行德,盡日吵架鬧嗡嗡。
小姑正是祝英台,聰明伶俐好女才;
雖是自己小娘仔,能辨出事好共壞。
收拾衣褲筆墨硯,箱中裝有日用品;
就給娘親來較議,堂上稟報爹娘知。
仔愛杭州去讀書,假做男子無人知;
請問父母意如何,員外聽了大驚奇。
仔你如何去得成,養你長大十五年;
出門我看壞名聲,父母聽仔講分明。
英台不是下等人,此去杭州讀三年;
定會遵守閨訓規,安人聽講這情形。
答應仔你假男人,人心齊去伴路程;
收拾行李入學堂,伊嫂聽見笑盈盈。
小姑容我講原因,杭州書生人情興;
回家必定抱仔兒,英台聽了暗傷心。
可恨阿嫂太看輕,咱姑有伴是人心;
我有一物作憑證,嫂你不必多疑心。
脫下紅裙埋花腳,等我三年看如何;
正知英台志氣高,掘下地皮三尺三。
埋下紅裙拜神明,牡丹給我作證人;
梅樹花開就回程,英台話出勝男人。
當天發誓跪地來,此去杭州莫做壞;
若有仔兒抱回家,你看咱嫂怎安排。
英台即刻叫人心,女貌男裝看是真;
收拾行李就起走,人心聽話喜不勝。
兩人女貌假男裝,我去杭州侍書童;
拜別爹娘就起程,英台定是探花郎。
人心跟隨出大埕,為了祝家好名聲;
立刻飛到杭州去,唱到英台離家走。
再唱山伯路上行,主僕歇涼且暫停;
青松嶺下好光景,此處正是半路亭。
巧遇少年一書生,英台見面就叫停;
客官生鄉何處地,山伯聽見大新鮮。
就給英台講話致,越州山伯我名字;
要到杭州去求師,英台聽了大得意。
看見書生貌十成,曾給阿嫂發誓走;
只能與他結兄弟,客官聽我講事情。
我到杭州去讀書,意愛與你結兄弟;
客官意看是如何,山伯聽了笑微微。
我厝無兄又無弟,我要與你來結義;
當天發誓告神明,日月天地來見示。
山伯今年正十七,兩人跪拜齊結義;
終身不會負盟約,天地神明來指示。
英台今年十五春,若然背義忘事端;
情願天地來作罰,諾言一定要遵循。
盡心盡意做兄弟,兩人雖是姓各異;
賽過同胞骨肉親,路上稱兄又道弟。
不覺走到杭州城,參拜先生求教情;
學友齊齊來相識,同學稱弟又稱兄。
汝等年輕正當時,家住何處姓名來;
一一稟報講分明,先生高坐問話來。
父親早亡家落魄,弟子越州梁山伯
望教四書共五經,山伯定學有心得。
英台接講一段情,走到青松嶺下邊;
兩人結拜為兄弟,我是沙州英台人。
家中頗有錢財銀,今求先生教詩吟;
望乞先生勤事教,東邊書房大清靜。
用功讀書來進修,就給梁兄講正經;
夜睡和衣不解扣,賢弟不必太認真。
不脫鈕扣難落眠,山伯聽了當真真;
既無求安你也知,給兄知道會動心。
睡時盆水放鋪中,動倒罰銀莫商量;
梁兄不敢犯規紀,安心讀書勿緊張。
英台山伯真同心,兩人同游不離情;
恰似鴛鴦齊戲水,英台好象女人身。
輕聲細說蟬不動,柳腰擺動步不移;
嘴似魚兒柳葉眉,再無一個厄贏伊。
山伯同窗有三年,為何山伯不知情;
路上步行是書生,兩人牽手步書亭。
英台面像觀音神,自古至今美女人;
沒有一個賽過她,英台就是許小娘。
(二)十二月景之梁山伯與祝英台
正月出來元宵燈,英台山伯齊觀燈;
雙雙對對牽手走,兩人歡喜樂萬千。
二月出來桃花開,路上書生是英台;
青松嶺下齊結拜,假做男子無人知。
三月出來是清明,英台山伯稱弟兄;
誓願同生又同死,十分友愛並肩走。
四月出來人布田,同行同作不同眠;
兄你讀書做宰相,弟我讀書不知無。
五月出來扒龍船,四處鑼鼓鬧紛紛;
大人孩子都去看,咱給讀書念古文。
六月大暑熱難當,驕陽如火水如湯;
英台就繪山伯講,一人一桶無相滲。
山伯洗了先起身,門邊看見英台身;
看見一對乳許大,就向英台問原因。
英台聽了笑微微,小弟年輕正當時;
男人乳大做宰相,女人乳大養孩兒。
英台聽講大用神,騙伊山伯不知情;
義弟有日做宰相,福蔭梁兄管錢糧。
七月出來七月半,家家戶戶紙錢化;
許多學友都去厝,咱今讀書到三年。
八月出來是中秋,月光如銀靜悠悠;
兩人講起功名事,未知何時到考場。
九月出來九重陽,英台山伯細思量;
至今讀書三年滿,定要去厝見爹娘。
十月出來是立冬,英台想起心不安;
在家共嫂有發誓,今日共兄不成雙。
十一月出來冬至兜,英台思量要回頭;
一身只想梁山伯,心裡暗苦目滓流。
十二月出來人送神,家家戶戶喜過年;
離別梁兄苦不盡,難依難捨一片情。
三年苦讀情難忘,何日共兄再相逢;
三七四六共二八,去見舍妹祝九娘。
只怕梁兄不知情,杭州讀書有三年;
山伯熱情出門外,親送義弟英台人。
(三)十八相送之梁山伯與祝英台
第一相送出校門,梅花香味情意綿;
愛折一枝給兄插,想兄不是插花人。
山伯走前講分明,頭上插花是女人;
我是堂堂男子漢,那愛衣紫共腰金。
英台講話有原因,看見桃李栽山邊;
桃李花開都一樣,好像兄弟結至親。
山伯含笑講無通,桃李花開不相同;
李花花開是白色,桃花獨自一點紅。
第二相送到田洋,看見一株紅石榴;
意采一個給兄吃,怕兄吃了不留情。
山伯聽了笑呵呵,人講好物不用多;
眾仙同赴瑤池會,王母各賜一個桃。
第三相送社公邊,兩位神明坐並肩;
社公社媽真相愛,兄弟同床緣無牽。
賢兄講話真不明,社公菩薩不是人;
柴雕筆畫坐定定,咱人有腳分兩邊。
第四相送古井邊,英台照井意義深;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分兩邊。
賢弟請你心放鬆,暫時離別也何妨;
再等一年共半載,義弟回家心亦安。
第五相送五里洋,洋中有一好姑娘;
兄你走前去借問,何方地界沙州鄉。
賢弟講話全不明,男女授問禮不清;
回頭便是來時路,何必叫我看女人。
第六相送到山樑,聽到白鷺叫洋洋;
一對鳥毛盡一色,請兄用功辨雌雄。
賢弟從不別深淺,鳥只它是飛天頂;
去問人看打鳥人,正厄分別公母顯。
第七相送鳳凰山,英台心裡感不安;
人講在家千日好,果然出外半朝難。
賢弟講話全不明,出門讀書求功名;
須要窗內勤苦學,功名成就全家榮。
第八相送到清河,看見水面浮白鵝;
公的做先慢慢游,母的後面叫哥哥。
賢弟講說有交加,此事何必去亂猜;
物類者知情了熱,無笑白鵝是頭生。
第九相送獨木橋,橋下桃花片片飄;
可惜落花偏有意,無情流水不回頭
英台故意講原因,梁兄讀書是正人;
若是有人約你走,兄你能否齊同程。
第十相送劉家莊,莊內黃狗吠汪汪;
黃狗不吠男子漢,單單只吠女人裝。
賢弟講話大荒唐,四周不見有女郎;
放膽走向莊前過,有兄在這保無妨。
十一相送清水潭,鴛鴦成對又成雙;
英台含笑問山伯,給咱兩人同不同。
山伯聽見笑微微,賢弟講話有離奇;
親愛雖然都一樣,咱是兄弟比夫妻。
十二相送到虎丘,牧童騎牛吹笛游;
山伯笑問英台講,無腔短笛韻悠悠。
英台回答有春秋,梁兄好是無來由;
對牛彈琴牛不懂,可惜牧童笨如牛。
十三相送巨石墩,聽到雁鳥叫紛紛;
兄弟今朝來分手,又如鴻雁不離群。
山伯不明問事端,英台被問頭昏昏;
千比萬喻無厝用,未知何時得郎君。
十四相送百花亭,台上百花相對開;
梁兄轉去見妻面,無心念我是英台。
我看賢弟真到呆,講話實在不應該;
早知義兄婚未定,今日此言又何來。
十五相送尼姑庵,庵內一株紅牡丹;
英台手指山伯講,可惜對面無人哉 (莆田方言:知道)。
賢弟此言真不該,物各有主非人栽;
攀時恐怕人知曉,此事看來總會來。
十六相送到長亭,亭內蝴蝶舞翩躚;
看它飛來又飛去,弟想再來是枉然。
賢弟不必心掛牽,兄弟暫時分兩邊;
弟即不來兄厄去,仍舊相伴似以前。
十七相送九重溪,九重溪水分東西;
英台內心暗叫苦,奴今回家別人妻。
奴今心裡苦哀哀,女貌男裝他黃哉;
有意真心吐真言,早年發誓是不該。
十八相送古渡頭,兩人牽手上酒樓;
今日共兄分別去,從今何日再回頭。
英台轉頭叫人心,酒杯拿起兩邊涔;
人心插嘴講一句,奴今涔酒做媒人。
英台轉句罵一聲,你也亂講給人驚;
青松嶺下齊結拜,何須再講給人聽。
英台捧酒目金金,突然難捨一片心;
可恨梁兄太愚笨,不知奴是女人心。
三年共兄在杭州,今日離別不由人
數日千萬到我厝,我必自然有主張。
賢弟貴府在何方,如實對我講得通;
愚兄自然去相會,不負三年共書窗。
小弟家住鳳凰村,門前一片好田園;
東西也有桃李樹,一座大厝在中央。
再給梁兄講一聲,沙州我厝有名聲;
日後兄你去相見,問我名字大家知。
還有一事兄要知,三七四六二八期;
千萬要記到我厝,小妹為你結親時。
小妹跟我雙胞胎,面貌相似又同庚;
我給父母來較議,姻緣厄成是應該。
山伯聽了喜不勝,多謝賢弟仁義深;
你妹若肯相結締,長長念義短念恩。
英台捧酒又吟詩,交待一事兄須知;
兄你回去要曬席,細看席下一首詩。
酒吃一了齊下樓,兄弟相送目淚流;
英台三步一回來,山伯十步就轉頭。
人心一路想原因,咱我為何不說真;
英台講汝不知曉,山伯不知難回程。
(四)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家敘婚姻
山伯回家悶悠悠,英台主婢轉沙州;
輕移蓮步轉到厝,讀書情況告一鄉。
一家歡喜笑微微,我仔鬥智果然奇;
三年之間無閒話,假做男兒無人知。
阿嫂從頭問英台,當初花裙地下埋;
姑你讀書三年轉,不知紅裙好共壞。
阿嫂講話有口機,去看紅裙辨是非;
姑嫂兩人齊去看,牡丹花開正當時。
掘起地下三尺深,看見紅裙嶄新新;
英台就對阿嫂講,請嫂用功看給真。
取出紅裙加倍紅,伊始看見心汗顏;
真正小姑有志氣,若是別人也是難。
姑嫂請坐講新聞,黃貪怨恨心中存;
古人一句講得好,船過江中水無痕。
古人講話一定聽,樹正不怕月影斜;
埋怨阿嫂話亂講,水深魚現不要驚。
無唱姑嫂亂笑談,聽唱山伯轉書房;
共弟同窗有三載,今夜孤孤又單單。
睡到三更未落眠,一夜思量冷如冰;
記得義弟有吩咐,今早曬席又傷心。
叫我曬席是何因,義弟平時心思深;
卷席一起字現現,拿來仔細看分明。
字看一了心駭然,山伯眼淚流連連;
義弟既然有吩咐,趕緊準備沙州行。
茶飯未吃心空虛,心裡不安讀無書;
收起冊薄共紙筆,去看義弟英台伊。
就叫事久講一聲,街上買馬一起走;
齊去沙州看義弟,見了義弟講舊情。
事久聽見喜不勝,我去買馬齊起身;
那官人去看英台,我也人去看人心。
莫唱山伯起身走,聽唱英台思量兄;
正月二月都無到,三月初旬是清明。
梁兄為何這無知,婚姻二字都不知;
給他約定十天到,為何至今未來時。
心中越想越懷疑,見他何故來遲遲;
枉然給他讀書人,席下分明一首詩。
春到草青花又紅,英台父母心忽忙;
就叫家人街上走,吩咐媒婆做民人。
媒婆到厝問原因,請問員外有何情;
今日請你無別事,就是小女定婚姻。
媒婆聽了笑微微,員外聽我講出來;
街前一人名馬俊,人才給生出人前。
英台父母就允成,天生一對好情人;
姻緣本是天注定,婚姻內定不由人
英台一知媒婆拖,就罵媒婆狗心肝;
甘願守貞不出嫁,奉侍父母當靠山。
媒婆給罵無做聲,告辭員外就轉走;
就叫馬家來送禮,初一吉時就放定。
馬俊送禮祝家收,英台心急苦悠悠;
盡日望兄兄無到,今日叫奴怎主張。
英台兩眼淚滴滴,時時刻刻想山伯
望兄早知這大致,必定心中大苦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