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僚戰爭

俚僚戰爭

粵西地區正處於重大的社會變革時期:唐朝建立,進行均田制度,對邊遠的嶺南地區羈糜分治、設定州縣,繼宜逐漸編戶齊民,漸收羈糜政策,粵西俚僚民族在朝廷導演下,引發酋帥豪族略地內亂,使俚僚勢力分道揚鑣,唐朝其統治得以鞏固。而俚僚平民因戰爭流離失所,粵西俚僚民族續漸消失於民族遷移與融合中,這就是史上長達數十年的俚僚戰爭。

基本介紹

  • 名稱:俚僚戰爭
  • 時間:公元624年-公元658年
  • 參戰方:唐朝俚僚
  • 結果:唐朝獲勝
歷史資料,戰爭形勢,豪族割據,編戶並地,俚僚戰爭,戰爭結果,

歷史資料

舊唐書》: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縣,以獠反寄瀧州貞觀元年廢,以所管縣並屬瀧州,二年,獠平,復置南扶州,自瀧州還其故縣。信宜以“扶州”之名出現在國家歷史記錄上,而這也正是信宜歷史上戰亂的開始。
資治通鑑》記載:唐武德七年六月,瀧州、扶州獠作亂,遣南尹州都督李光度等擊平之。
《資治通鑑》:貞觀五年(631年),馮盎身自入朝;未幾,敕盎帥部落二萬為諸軍前鋒討平羅竇諸洞僚。
《資治通鑑》:貞觀十四年三月,竇州道行軍總管黨仁弘擊羅竇反獠,破之,俘七千餘口。
新唐書》高宗傳說:永徽二年十一月,竇州、義州蠻寇邊,桂州都督劉伯英敗之。
讀史方輿紀要》一百四《志》云:縣南一里有羅竇洞,唐以此名州。顯慶三年,播羅哀獠酋長多扶桑等率眾內附,即此地也。蓋生獠所居後,日就傾圮,無復故險。

戰爭形勢

豪族割據

廣西欽州俚僚酋帥寧氏家族,以欽州為基地,在其勢力鼎盛的隋唐時期,轄區東達鬱林白州(博白縣)、銅州、西有西原(扶綏縣地)、南擁大海、北至邕州(南寧市),包括今天的玉林博白靈山北流、欽州、合浦浦北防城上思扶綏大新崇左等縣地。
廣東高州的馮氏家族,南朝劉宋朝廷派遣馮業到廣東羅州(今廣東化州)任刺史:以後馮氏與當地土著酋帥冼氏聯婚,據有高州一帶地方,成為嶺南很有影響力的地方勢力。轄區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唐高祖李淵把馮盎所轄之地劃分為高、羅、春、白、崖、儋、林、振等八個州,授他為上柱國高州總管,封為吳國公,不久改封越國公,後又加封耿國公。拜其子馮智戴春州刺史,馮智彧為東合州刺史。
南朝梁時,陳法念家族的崛起,形成了一個左右珠江西江南岸政局的陳氏豪族,從陳法念起,佛智、龍樹、集原、仁謙五世顯宦,世襲嶺表酋長,功名赫赫,擁有大量的財產、田地和僮僕,在嶺南起舉足輕重作用。管理瀧州建州新州石州端州康州西江以南的瀧江(南江)大片地區(西到蒼梧、東至新興、南鄰高州陽春)周邊相鄰多為陳姓勢力範圍。
公元六至七世紀(即陳、隋、唐三朝)馮、陳、寧三大家族的俚僚地方豪族均以竇州為界分割勢力範圍。
信宜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以山地地貌為主,境內崇山峻岭、河溪縱橫,雲開山脈北列沿粵桂邊境作北東—南西走向,山勢自然分隔高涼、瀧州、廣西欽州的三地。

編戶並地

高州俚人鼎盛時期,羅竇諸洞僚屯據險要,歷史上俚人文化在信宜境內只影響到平坦的西川西江)丶東川(鑒江)流域的少數地方,而東北部山區依然未被王化,各洞僚酋長各自為政,信宜境內俚僚交雜。當時粵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尚未設有具體州縣,統稱“蠻地”,是地方豪族勢力爭奪的地方。開闢新縣,俚僚人民由於社會經濟比較落後,尚未編戶入籍,馮、陳、寧三大家族便利用這一歷史空隙,威逼利誘,迫使他們成為屬下之民。
信宜在南朝梁元年(502年)始析廣州晉康郡端溪縣,在信宜地置梁德郡梁德縣,故治在今廣東信宜市池洞鎮太安村。是端溪傳統轄區,隋開皇九年(公元583年 ),屬瀧州。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梁德縣改為懷德縣。名均屬瀧州陳姓勢力範圍,但未編戶入籍,屬羈糜郡縣,行政由地方溪垌酋長擔任長官。
唐朝初期,代表僚人文化的瀧州豪門陳龍樹仕唐,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奏請朝庭析懷德縣(縣治池洞鎮太安村)地置信義(今信宜市鎮隆鎮)、譚峨(今水口鎮舊縣村)兩縣。並在信義縣(今鎮隆鎮)設南扶州管轄這三個縣。陳龍樹被唐朝任命為南扶州第一任刺史。次年,增設特亮縣,屬南扶州管轄。

俚僚戰爭

陳龍樹任南扶州(今信宜市)刺史,瀧州豪門勢力範圍到達高涼州的心臟最近處,高州的馮氏家族高州總管馮盎,猶如針尖刺背,但崖、儋州戰事不停,難以顧及,陳龍樹雖然做了信宜歷史上的第一位州刺史,但歸附的僚人不足千戶,可見當時信宜是一個小小的羈糜州,但對於開疆闢土的瀧州僚人豪門來說意義重大。
舊唐書·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劍南道東西道九 嶺南道五說:“竇州下 隋永熙郡懷德縣。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縣(懷德縣信義縣、譚峨縣、特亮縣扶萊縣)。以獠反寄瀧州。貞觀元年廢,以所管縣並屬瀧州。二年,獠平,復置南扶州,自瀧州還其故縣。五年復廢,縣隸瀧州。六年復置,以故縣來屬。其年,改南扶為竇州。天寶元年,改為懷德郡。乾元元年,復為竇州。舊領縣五,戶三千五百五十。天寶領縣四(唐乾封二年,扶萊縣劃歸了禺州),戶一千一十九。”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四也說:信宜縣府北八十五里。東至羅定州百六十里,西北至廣西容縣百八十里,北至廣西岑溪縣百五十里。漢蒼梧郡端溪縣地。梁為梁德縣地。隋為懷德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信義縣,為南扶州治,貞觀六年為竇州治。宋太平興國初,改縣曰信宜,仍為竇州治。熙寧四年,州廢,縣屬高州。今城周不及二里,編戶十五里。
陳龍樹時的南扶州不足千戶,直到天寶年改竇州才領縣四,戶一千一十九。在後來的馮盎戰羅竇洞來看,信宜數萬僚人反抗,說明了信宜人口不少,羅竇洞僚人人數強大,只是各自為政,不願編戶入籍。
唐武德七年,陳龍樹的南扶州威逼僚人入籍。在嶺南的羈糜州大都是當地少數民族的首領來主導地方政權,名義上是隸屬於唐王朝,但不納賦稅。入籍則為順民,要納半賦稅,這與中原民稅需有優惠,但嶺南當時荒僻,生產能力有限,半賦稅也是莫大負擔。南扶州的建立,引起了羅竇僚人的不滿,涉及了當地土著的利益,誘發了信宜各溪垌首領抗爭,為了維護自身部族的利益,羅竇各溪垌聯盟起來,合兵把陳龍樹趕回到瀧州,占領了南扶州治(今鎮隆鎮),南扶州開始了寄治瀧州4年的日子。
羅定市太平鎮潭白,是南朝梁龍鄉縣、隋永熙郡、唐瀧洲的治所,當地人稱古竇州,這也與南扶州寄治瀧州這歷史有一定關係,貞觀二年,尹州都督李光度與陳龍樹聯手平定僚人叛亂, 復置南扶州,自瀧州還治故縣(信義鎮隆)。
信宜各溪垌首領與陳龍樹之間的戰爭,是僚人之間的入籍與反入籍之戰,陳龍樹暫時的勝利,並沒有帶來安定,信宜各溪垌依然如故。
貞觀二年至貞觀五年間,信宜各溪垌依然與陳龍樹的戰鬥依然不斷,陳龍樹與馮盎的矛盾糾紛並不因戰爭息然,馮盎擁兵十萬,時不時略州控夷。而對近在咫尺的陳龍樹不聞不問,見死不救。
貞觀五年春,以信宜懷德縣扶三為首的各溪垌主聯盟,再次攻打南扶州,占據州城,陳龍樹兵敗求救,馮盎以上報朝廷為由,拖延進軍時間,結果陳龍樹潰敗回瀧州。
《舊唐書·馮盎傳》載:貞觀五年,盎來朝,太宗宴賜甚厚。俄而羅竇諸洞獠叛,詔令盎率部落二萬為諸軍先鋒。時有賊數萬屯據險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語左右曰:“盡吾此箭,可知勝負。”連發七矢,而中七人,賊退走,因縱兵乘之,斬首千餘級。太宗令智戴還慰省之,自後賞賜不可勝數。盎奴婢萬餘人,所居地方二千里,勤於簿領,詰擿奸狀,甚得其情。二十年卒。贈左騎衛大將軍、荊州都督。
馮盎坐觀虎鬥得機會,乘機身自入朝,自告奮勇平亂,太宗詔盎率二萬兵眾為各路軍先鋒,進行剿除。
馮盎回到嶺南即發兵圍剿,羅竇諸洞僚人數萬人依山據險固守,馮盎二萬兵眾面對數萬僚人,此時皇帝的諸軍也不知在那裡,也許皇帝根本就不準備派出軍隊。
面對上邊虛與委蛇,馮盎面臨兩難:進而攻之無力,如果硬攻不知要死傷多少人。退則因是自我請命,會自落顏面。於是馮盎決定威嚇智取,他張著弓箭對部下說:“我的箭射盡,勝負便可見分曉。”他連發7箭,命中7人。僚人懼怕,紛紛棄械逃走,馮盎率部眾乘機衝殺,僚人千餘斃命。
馮盎僚亂平定後,剷除了瀧州豪門陳氏進入高涼的基地,為馮氏家族永據高涼打造了堅定的後盾。
僚亂平定後,太宗派馮智戴歸省慰勞,賞賜不可勝數。其時馮盎有子30人,奴婢萬餘人,為高涼馮氏勢力最強時。

戰爭結果

馮盎對羅竇僚人的征戰,使粵西同源的俚僚民族團結髮生了根本的變化,俚僚民族分道揚鑣,信宜部分俚僚跟隨高州馮氏的民族遷移,分化成黎僚,移居海南及雷州半島地區,成為黎人(黎族熟黎即是這部分組成)。
而信宜部分地區的僚人仍盤據在雲開山脈與瀧州僚呼應,這些僚人後來部分與湖南南遷僚人溶合,成了廣東廣西瑤山主人,史稱為瑤僚丶瑤僮,是廣東廣西壯族瑤族的先民,廣東連南瑤族也源於這時期僚人與湖南南遷瑤人的融合。
信宜部分俚僚主要是西川(西江)丶東川(鑒江)流域與漢族逐步融合者,由於部分俚人被漢化得很徹底,成了當地土著漢族。
因土地的爭奪,僚人與漢人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新唐書高宗傳說:永徽二年十一月,竇州、義州蠻寇邊,桂州都督劉伯英敗之。這次大戰,信宜地區的僚人錯誤地放棄信宜山區險要地帶,轉戰桂林邊境,結果損失慘重,大戰加上戰後大屠殺,羅竇洞僚人逃亡他方,有的逃進深山與南下瑤人雜居丶有的被迫與南下中州漢人融合,竇州史上,被稱羅竇洞僚的僚人改稱僚僮,漸漸演變為瑤丶,羅竇洞僚消失。
永徽五年,馮氏族人馮士翽才進入信宜任竇州剌史,封上柱國合浦郡開國公、右武衛將軍。成為當地的俚僚眾酋首領,馮士翽在竇州(今廣東信宜市鎮隆鎮)建萬年宮,刻立萬年宮碑銘,歌頌唐朝恩德。信宜市大多冼太廟那時才以興建,高涼文化正式進入信宜。
信宜開始了治域歸屬下四府的新紀元,由當時信宜處於家長奴隸制向封建制逐步轉化的時期,仍保留有奴隸制和原始部落,各部族還“往往別村,各有長帥,恃在山險,不用王法”,且“越人之俗,好相攻擊”,“每構仇怨”。他們在相互侵擾,掠奪生口和財富,“以富為雄”。俚僚戰爭使各部族分治得以結束,推進了歷史進程,使中原先進農耕得以引進,改變了刀耕火種方式,逐漸步進了先進的封建農耕社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