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音樂

俄羅斯音樂

俄羅斯音樂在十八世紀前主要為宗教音樂,俄羅斯的非宗教音樂十八世紀起開始流行。人們對音樂的興趣,引起民間歌曲的收集和改作,這些民間歌曲對後來俄國音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下半葉,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繼出現,到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鄉生活的歌劇演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俄羅斯音樂
  • 時間:十八世紀
  • 性質:宗教音樂
  • 國家俄國
發展過程,6世紀至9世紀,9世紀至17世紀,18世紀末,19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音樂特色,作家,鋼琴演奏,小提琴,芭蕾舞,

發展過程

6世紀至9世紀

俄羅斯音樂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6~9世紀東斯拉夫部落生活時代。原始氏族公社制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方式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當時出現的偶象崇拜的儀式歌曲”就是這種文化之一其中包括崇拜太陽等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的“年曆儀式歌曲”和崇拜氏族祖先的“家族儀式歌曲”。前者與農業勞動密切關連,屬於一種勞動歌曲;後者與婚喪禮儀緊密相關,或為歡樂的歌舞,或為哀傷的哭腔。這些歌曲由於與一定的祭祀儀式結合在一起,帶有戲劇表演的性質,其旋律音域較窄(以三度音程為主,偶爾上下擴充一度),以自然音列為基礎,帶有五聲音階特徵。以後又產生了不依賴於任何儀式的“抒情民歌”,其旋律較為開闊,更具有歌唱性。同時,在古代斯拉夫人中,器樂也開始傳播。當時採用的樂器有:古斯里(多弦彈撥樂器)、古多克(弓弦樂器)、杜德卡(豎笛)、索別爾(橫笛)、羅格(號角)以及一些打擊樂器等。

9世紀至17世紀

9世紀末,由於生產力逐漸發展,氏族公社制瓦解。隨著斯拉夫人最早的國家──基輔羅斯的形成,以英雄史詩和傳說為內容的“壯士歌”逐漸繁榮。它是一種朗誦性質的敘事歌曲,詞曲緊密結合,旋律從容莊重,由民間彈唱藝人演唱,常用古斯里伴奏。自古俄羅斯封建國家建立以來,為宮廷和國事服務的音樂獲得了很大發展,如在王公貴族的登基典禮、出征歸來和莊嚴集會時,常唱奏“光榮頌”;在軍隊的行進和國家儀式上,用長型的直管號和納克雷鼓等樂器的演奏來助威。與此同時,民間音樂也在不斷發展。世俗音樂的體現者──民間雜耍藝人儘管遭受教會和上層統治階級的殘酷迫害,但是他們的藝術生機勃勃,與社會廣大階層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受到普遍的歡迎。大多數民間雜耍藝人過的是漂泊流浪的生活,也有少數受到上層統治者的青睞,被列入貴族行列。15~16世紀,新的統一的俄羅斯國家──莫斯科羅斯形成。作為俄羅斯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質體現的俄羅斯民歌逐漸完善和定型,具備了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風格。在眾多的民歌體裁中,最典型的是抒情的“悠長歌”。其主要特徵是:旋律自由寬廣,調式交替變更,節拍節奏靈活,單聲多聲結合(常見的是支聲復調)。俄羅斯民歌是俄羅斯人民的集體創作,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鬥爭,表達了人民的情緒和願望,體現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自10世紀末基督教由拜占廷傳入並成為國教起,宗教音樂開始發展。教會歌曲是古俄羅斯的以書面記錄方式留傳下來的專業音樂的唯一品種記錄的符號稱為涅夫梅”它們只代表旋律運動的總方向和節奏的長短,而不能標明每個音的準確高度。這種標記稱為“旗標”或彎鉤”記譜法,用這種記譜法書寫的教會歌曲稱為“旗標歌曲”或“旗標歌調”。這種來源於拜占廷的曲調和記譜體系,由於長期受到本地民歌的影響,逐漸具備了新的特徵。原來充滿朗誦的音調,如今音域擴充,旋律變得悠長,增強了歌唱性。到16世紀,旗標歌調最終形成了俄羅斯民族獨特的風格。17世紀,這種歌調及其記譜法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隨著社會和意識形態的變革,單聲部的旗標歌調逐漸被多聲部的“帕爾捷斯歌曲”所取代這種風格的更替伴隨了尖銳的論爭,新風格的支持者們發表了許多論文批駁了把音樂看成是“宗教的奴僕”的中世紀保守觀點,論證了新風格的合理性,使多聲部的帕爾捷斯歌曲獲得了推廣。帕爾捷斯歌曲屬於無伴奏多聲部合唱,採用未列入敬神儀式的詞,有時甚至直接用非宗教的世俗詞。它的華麗的多聲部風格與當時建築和造型藝術中的巴羅克風格相呼應。17世紀末至18世紀中葉寫作帕爾捷斯歌曲的作曲家有季托夫、H.卡拉什尼科夫、H.巴維金、.列德里科夫等17世紀下半葉還產生了另一種多聲部歌曲康特,它起初用宗教情節自由發揮,以後用愛情、幽默諷刺的世俗歌詞。彼得一世統治時期莊嚴頌歌性質的康特獲得了流傳。 18世紀 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的俄國劇院裡,音樂成為重要的藝術手段。在王宮和貴族庭院裡組織了由歐洲類型樂器構成的管弦樂隊。到18世紀,音樂藝術逐漸擺脫了宗教的束縛,成為面向社會公眾的娛樂和消遣:建立了歌劇院,舉辦了公眾音樂會,家庭音樂活動開展了。在18世紀30年代成立了附屬宮廷的義大利歌劇院。50年代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開設了私營歌劇院。在俄國工作的義大利作曲家有:B.加魯皮、F.特拉埃塔、G.帕伊謝洛、G.薩爾蒂、D.奇瑪羅薩等。80年代在莫斯科開辦了彼得羅夫斯基劇院(今莫斯科大劇院的前身),既演話劇,也演歌劇和舞劇。聖彼得堡的石頭劇院以及一些省城的劇院都上演歌劇,甚至在一些貴族地主莊園的農奴劇院也上演了歌劇。

18世紀末

18世紀末在俄國啟蒙思潮的影響下,俄國作曲家學派形成。代表人物有:M.C.別列佐夫斯基、博包爾特尼揚斯基、B.A.帕什克維奇、福明、漢多什金等。他們的創作共性是對俄國民間生活題材的關注,採用俄羅斯民歌素材,音樂帶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歌劇最集中地反映出他們的創作面貌。代表作品有:M.M.索科洛夫斯基的《磨工-巫師、騙子和媒人》(1779),M馬京斯基和帕什克維奇的《善有善報》(又名《聖彼得堡商場》,1782),福明的《馬車夫》(1787)等。在室內器樂創作方面,最著名的是漢多什金的小提琴獨奏奏鳴曲和俄羅斯主題變奏曲此外,杜比揚斯基和O.A.科茲洛夫斯基的抒情浪漫曲類型的俄羅斯歌曲享有盛名。

19世紀

19世紀初的俄國音樂顯示出浪漫主義的傾向。歌劇題材偏好童話和民間傳說,追求豪華的舞台效果,音樂充滿多愁善感的情調。作品有達維多夫的《列斯塔,第聶伯河的水仙女》(1805)、K.A.卡沃斯的《伊利亞勇士》(1806)等。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韋爾'、韋爾斯托夫斯基的《阿斯科爾德的墳墓》(1835)。在阿'、阿利亞比耶夫、A.E.瓦爾拉莫夫和古里廖夫的室內聲樂曲中,孤獨憂愁、不滿現實、幻想美好未來的浪漫主義思想情感與樸素的城市抒情歌曲風格結合在一起。
19世紀30~40年代,米哈伊爾·格林卡的創作標誌了俄國音樂古典主義傳統的確立。格林卡吸取了歐洲古典和浪漫樂派的成果,鑽研了俄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將專業的音樂技巧與質樸的俄國民間音樂結合,使俄國音樂文化提高到歐洲先進水平,奠定了俄國民族樂派的堅實基礎。他的愛國主義的歌劇《伊萬·蘇薩寧》(原名《為沙皇獻身》)和神話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管弦樂幻想曲《卡瑪林斯卡雅》以及用A.C.普希金詩譜寫的聲樂浪漫曲《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夜晚的和風》等成為俄國音樂典範之作。在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下,達爾戈梅日斯基'、達爾戈梅日斯基的歌劇《水仙女》和若干聲樂浪漫曲突出了揭露和諷刺黑暗的傾向,注意了人物心理刻劃,探求了言語音調與音樂的緊密結合。 19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隨著社會運動和進步思潮的高漲,俄國音樂文化獲得了更為廣泛的發展。在音樂演出活動和專業音樂教育方面,魯賓斯坦兄弟作出了卓越貢獻。1859年在聖彼得堡,魯賓斯坦'、魯賓斯坦創建了俄羅斯音樂協會。魯賓斯坦次年在莫斯科成立了分會。他們廣泛舉行交響音樂和室內樂音樂會,開辦音樂訓練班。後來在此基礎上先後成立了聖彼得堡和莫斯科音樂學院(1862、1866)。此外,在聖彼得堡還辦了免費音樂學校,演出、宣傳歐洲和俄國名家的作品,進行了大量普及音樂教育的工作。在創作方面出現了以巴拉基列夫為首的“新俄羅斯樂派”(即“強力集團”,又稱“巴拉基列夫小組”或“五人團”),參加的成員有:巴拉基列夫、鮑羅丁穆索爾斯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和居伊。他們接受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提倡藝術的現實主義和人民性,強調繼承和發揚以格林卡為代表的俄國音樂文化優秀傳統,主張深入研究俄羅斯及其他民族的民間音樂,努力掌握歐洲先進作曲技術,創造性地發展俄羅斯民族音樂文化。歌劇是他們創作的中心。其中,最突出的是反映俄國歷史鬥爭,塑造人民民眾形象,歌頌民族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歌劇,如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都諾夫》和《霍萬斯基亂黨》,鮑羅丁的《伊戈爾王子》,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普斯科夫的姑娘》和《隱城基捷日與費芙羅尼亞姑娘的傳奇》等。其次是取材於俄羅斯童話和民間傳說的歌劇:有的表現了古代俄羅斯人民的風俗、倫理和志向,如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雪姑娘》和《薩德科》等;有的以寓言方式揭露黑暗社會現實,影射沙皇專制,如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不死的卡謝》和《金雞》等。再就是描寫風土人情充滿民間生活氣息的喜歌劇,如穆索爾斯基的《索羅欽斯克集市》和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五月之夜》等。此外,還有注重刻劃人物內心的抒情戲劇性的歌劇,如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沙皇的新娘》等。在交響樂創作方面,強力集團作曲家重視標題性原則,分別以史詩、童話、民歌和自然風光為題,創作了民族色彩濃郁、藝術形象鮮明的作品,如鮑羅丁的《第二交響曲(勇士)》和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穆索爾斯基的交響音畫《荒山之夜》,巴拉基列夫的《三首俄羅斯民歌主題序曲》和交響詩《塔瑪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交響組曲《安塔爾》、《山魯佐德》和《西班牙隨想曲》等。在室內器樂領域,鮑羅丁的兩部弦樂四重奏,巴拉基列夫的鋼琴獨奏曲《伊斯拉美》,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組曲《展覽會上的圖畫》,居伊的小提琴曲等,以由衷地抒情和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引人入勝。在聲樂浪漫曲方面,以內容深刻、體裁多樣、語言新穎為特徵的穆索爾斯基和鮑羅丁的作品最為出眾。
處在同一時期的柴科夫斯基則重視音樂藝術的思想性和民族傳統方面,他和強力集團並無多少差異,但是在創作實踐上卻存在著不同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他的創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80~90年代在沙皇專制高壓政策下的俄國知識分子階層的苦悶心理;作品的音調更多來源於城市歌曲;創作領域擴大,涉及了幾乎全部音樂體裁和形式;作曲技術更加全面和完善。他的作品交織著戲劇性衝突、抒情性表白和風俗生活的描寫,委婉的旋律,真摯的感情和生動的形象給人以深刻的感染。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悲愴》),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一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后》,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第一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悼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以及聲樂浪漫曲《祝福你們,森林》、《是白日籠罩嗎?》等。
在俄國專業音樂的發展過程中,音樂評論起了重要的作用先後在這個領域作出貢獻的有奧多耶夫斯基斯塔索夫謝羅夫、拉羅什、居伊等。他們積極倡導音樂藝術的民主進步的創作原則和美學思想,熱情推薦和宣傳格林卡強力集團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有力地促進了俄國民族音樂的傳播。

19世紀末

隨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俄國革命歌曲獲得了廣泛的傳播。這些歌曲繼承和發揚了十二月黨人和平民知識分子創作的革命歌曲的優良傳統,具有反對沙皇專制的政治傾向和感人的藝術力量。除少數是專門創作外,絕大多數是採用廣為流傳的舊歌(民歌、城市歌曲、外國歌曲等)重新填詞加工改造而成。其中影響最大的歌曲是:《同志們,勇敢地前進》、《你們犧牲了》、《華沙革命歌》、《紅旗》、《工人馬賽曲》、《木棒》和《國際歌》等。這些歌曲一經流傳,就成為無產階級的強大精神武器,在革命鬥爭中發揮了團結民眾、鼓舞鬥志、揭露黑暗、打擊敵人的戰鬥作用。 19世紀末以來,俄國專業音樂的發展出現了新局面。本國的傳統和外來的影響交織在一起,產生了多樣的創作風格和個性。格拉祖諾夫'、格拉祖諾夫創作了8部交響曲。3部舞劇,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和大量室內樂作品。他的音樂渾厚飽滿,近似鮑羅丁的史詩風格。利亞多夫主要寫作器樂小品,作有鋼琴前奏曲、練習曲和採用民間題材的管弦樂曲《巫婆》、《魔湖》、《女妖》和《八首俄羅斯民歌》等。他承襲了強力集團的傳統,同時也借鑑了法國印象派的手法,音樂精巧清新。塔涅耶夫'、塔涅耶夫嗜好復調技術,他的創作帶有明顯的哲理傾向,代表性作品有:康塔塔《大馬士革的約翰》、《讀聖詩有感》,歌劇《奧瑞斯忒亞》和《c小調交響曲》等拉赫瑪'、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明顯地繼承了柴科夫斯基的傳統,浸透了對俄羅斯故土的深情。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三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二交響曲》、《鋼琴前奏曲》、《音畫練習曲》等。斯克里亞賓'、斯克里亞賓早期的作品受到了F.F.蕭邦的影響,他成熟時期的作品充滿了狂熱的幻想和感情,反映了處於革命風暴前夕的俄國舊知識分子的神秘、空想的精神狀態。其代表作品有:《第三交響曲》(《神聖之詩》),交響詩《狂喜之詩》《普羅米修斯》(又名《火之詩》),鋼琴協奏曲,10首鋼琴奏鳴曲,若干鋼琴前奏曲、練習曲等。梅特涅爾'、梅特涅爾的創作集中在鋼琴和室內聲樂方面,他寫了 3部鋼琴協奏曲,16首鋼琴奏鳴曲和 100餘首聲樂浪漫曲等。他的作品思想深沉,感情真摯。I.F.斯特拉文斯基醉心於西方形形色色的現代主義流派,創作逐漸脫離俄羅斯民族傳統。他的音樂作品對20世紀西方現代音樂的發展起了很大影響。其他一些作曲家,如阿連斯基'、阿連斯基、卡林尼科夫'、卡林尼科夫、里亞普諾夫等繼續遵循俄國民族樂派傳統,在創作、教學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9世紀以來,俄國音樂表演藝術蓬勃發展,建立了俄國學派,湧現許多著名的人物。其中有歌唱家O.A.彼得羅夫斯特拉文斯夏里亞賓'、夏里亞賓、涅日丹諾娃、索比諾夫、葉爾紹夫,鋼琴家 魯賓斯坦、拉赫瑪尼諾夫,小提琴家格爾日馬利大提琴家達維多夫,指揮家S.庫謝維茨基等。

20世紀初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俄羅斯音樂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成為多民族的蘇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聯1948年成立作曲家協會,1979年有會員2100多名。協會經常在各地舉行音樂節和音樂會演。1958年在莫斯科舉行第一屆國際柴可夫斯基音樂比賽會,以後每四年舉行一次。在1978年的第六屆柴可夫斯基音樂會上,蘇聯歌唱家舍姆丘克,小提琴手格魯別爾特和鋼琴演奏家普列特涅夫分別獲得一等獎。1969年起每四年在莫斯科舉行一屆芭蕾舞國際比賽。蘇聯演員不只一次獲得第一名。

音樂特色

俄羅斯音樂的養分源自民間,但又深受拜占廷宗教唱詩音樂的影響, 它常常以悠遠深沉的曲調來敘述一個故事,比如我們重溫“紅莓花兒開”、“小路”等歌曲時,就能細細體味到它的這個特點。俄羅斯音樂甚至能展現歷史的大場面,那恢弘的氣勢,形成了一套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歌詠曲調體系。

作家

十九世紀上半葉,俄羅斯形成獨特而新穎的音樂流派,出現了俄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格林卡。米·伊·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雅》、《馬德里之夜》等是俄羅斯交響樂較早的代表作,以其奔放豪邁有別於西歐音樂,對後來俄羅斯交響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俄國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說過,整個 “俄羅斯派交響樂部孕育于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樹之出生於橡實”。格林卡的重要作品有愛國歌劇《伊凡·蘇薩寧》和古典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作曲家把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芬蘭、波蘭、喬治亞、西班牙等曲調都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歌頌人民的功績和美德。作品一經問世,立刻使他躋於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聲譽猶存。
繼格林卡之後的俄羅斯著各作曲家是亞·謝·達爾戈梅斯基(1813一1869)。他創作了許多聲樂作品,最好的作品是歌劇《石客》和《水仙女》。《水仙女》的旋律脫胎於俄羅斯民歌,後來成為俄國民間最流行的歌劇之一。
十九世紀下半葉,俄羅斯音樂進入繁榮時期,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稱為俄國音樂的“狂飆突進”時代,音樂昌盛的標誌是出現了一個作曲家集體“強力集團”。“強力集團”以格林卡的學生米·阿·巴拉基列夫(1836一1910)為首組成,主要成員有穆索爾斯基、鮑羅丁、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和居伊,他們的活動得到著名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強力集團”以倡導現實主義,促進俄羅斯民族音樂為宗旨,創作多取材於俄國歷史、人民生活、民間傳說和文學名著。他們注意吸取和運用民間曲調,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上進行革新。莫·彼·穆索爾斯基(1839一1881)的作品以性格描寫和心理刻劃見長,音調有民歌特點。他的代表作品是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和《霍宛斯基黨人之叛亂》。兩部歌劇都以俄羅斯人民為主角,表達了人民憎恨專制暴政的思想。亞·彼·鮑羅丁(1833一1887)的代表作是根據《伊戈爾遠征記》譜成的歌劇《伊戈爾公》。歌劇場面壯闊,成功地利用了俄羅斯和東方的民間歌曲和舞蹈。尼·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一1905)作品題材豐富,寫過15部歌劇、交響樂、浪漫曲和其他體裁的音樂作品。影響較深遠的有歌劇《沙皇未婚妻》,以敘事詩和童話為題材創作的幻想歌劇和神話歌劇《薩特闊》、《五月之夜》、《白雪公主》等。
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是彼·伊·柴可夫斯基(1840一1893)。他的音樂創作開始於“強力集團”活動的六十年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是他創作的全盛時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見長。他的抒情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曲《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都是俄羅斯音樂藝術史的高峰。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響曲中特別著名的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愴)交響曲。他的交響曲《羅米歐與朱麗葉》以曲調優美著稱。柴可夫斯基的創作以悲歌為基調,反映了八十年代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情緒,有力而真切地表達了時代的矛盾,鬥爭的衝動,人們尋求安慰的渴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幢憬。柴可夫斯基為俄國交響樂派贏得了世界聲譽。
晚些時候的俄國作曲家有格拉祖諾夫、拉赫馬尼諾夫等人。謝·瓦·拉赫馬尼諾夫(1873一1943)是作曲家兼鋼琴家,1918年出國,在歐美各國從事演出活動。他的創作深受柴可夫斯基影響,作品有三部交響曲、三部歌劇(其中有根據普希金長詩《茨岡》創作的《阿樂哥》)、24首鋼琴前奏曲、4部鋼琴協奏曲和鋼琴與樂隊合奏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
十月革命以後,蘇聯由於重視傳統音樂形式而出現了幾代新的作曲家。他們在交響樂、歌劇和芭蕾舞曲創作中取得不小成就。這些作曲家各有側重,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色。
老作曲家萊·莫·格里艾爾(1875一1956)除芭蕾舞劇《紅嬰粟》和《青銅騎士》外,吸收民間曲調寫成的一些歌劇藝術價值也很高。他的學生謝·謝·普羅科菲耶夫(1891一1953)創作題材廣泛多樣,音樂語言清新生動,富於獨創性,在世界上很有影響。他寫了著名的芭蕾舞劇《羅米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寶石花》和大型歌劇《戰爭與和平》。他的第五、第七交響曲流傳很廣。尤·亞·沙波林(1887一1966)常以俄國詩人的歌詞為基礎譜寫抒情曲。他的代表作是歷史題材的交響樂大合唱《在庫利科沃田野上》和歌劇《十二月黨人》。尼·雅·米亞斯科夫斯基(1881一1950)專事交響樂作曲,一生寫過27部交響曲,最後一部最有名。他是著名音樂教育家,曾培養出80多名作曲人才。阿·伊·哈恰圖良(1903-1978)是亞美尼亞人,米亞斯科夫斯基的學生。他熟悉東方音樂風格,重視民間創作源泉,擅長器樂協奏曲的創作。他創作了許多色彩豐富、情感強烈、民族情調濃厚的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協奏曲,對形成民族交響樂學派有較大影響。
蘇聯時期最著名的作曲家是蕭士塔高維奇。季·季·蕭士塔高維奇(1906一1975)長期任蘇聯作曲家協會主席。他的創作以交響樂為主,被譽為二十世紀音樂高峰之一。他的創作多反映重大社會主題,以戰爭與和平、反法西斯鬥爭等為主要題材。作品的藝術特色是強烈的激情和細膩而隱秘的抒情相結合,風格接近穆索爾斯基、巴赫貝多芬。他寫過15部交響曲,還有歷史題材的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麥洛娃》、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清唱劇《森林之歌》、小提琴協奏曲等,並為《馬克辛三部曲》、《帶槍的人》、《青年近衛軍》等數十部影片、戲劇作過配樂。給他帶來聲譽的作品是第一、第五、第七、第十一交響曲。其中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是在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寫成的,以悲壯著稱,是戰爭年代紀念碑式的作品。

鋼琴演奏

蘇聯的鋼琴演奏自成一個學派並聞名世界。蘇聯學派的創始人是鋼琴家兼藝術教育家康·尼·伊古姆諾夫(1873一1948)和根·古·涅依高烏茲(1888一1964)。後來的著名鋼琴家是伊古姆諾夫的學生列·尼·奧保林(1907一1974)。當代著名鋼琴家有涅依高烏茲的學生斯·切·里赫特1915一)和艾·格·吉列爾斯(1916一)。

小提琴

蘇聯的小提琴演奏也自成一個學派。達·費·奧依斯特拉赫(1908一1974)是蘇聯小提琴學派的主要代表,馳名世界的小提琴大師。他以演奏西歐樂曲、俄羅斯古典樂曲和蘇聯當代作品為主,風格嚴謹,表達深刻,曾在1937年“伊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會”上獲得第一名。
俄國和蘇聯都有一批著名歌劇演員。費·伊·夏里亞賓(1873-1938)是俄國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歌劇演員。他擅長演唱《伏爾加船夫曲》,扮演過蘇薩寧、鮑利斯等形象。他於1922年出國,再未返回蘇聯。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為蘇聯觀眾所熟悉的歌劇演員有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謝·雅·列美舍夫(1902一1977),女中音歌唱家納·安·奧布霍娃(1886一1961)和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瓦·弗·巴爾索娃(1892一1967)。當代最著名的女歌唱家是伊·康·阿爾希波娃(1925-)。

芭蕾舞

俄國芭蕾舞自成一個學派,形成於十八世紀。二十世紀早期俄國名芭蕾舞演員是安·帕·巴甫洛娃(1881一1931)。她主演過《天鵝之死》、《埃及之夜》、《阿爾米達宮》等傳統劇目,1913年離開俄國旅居歐美各地演出,使俄羅斯芭蕾舞在歐洲得到傳播。本世紀中期以來馳名世界的蘇聯芭蕾舞演員是加·謝·烏蘭諾娃(1910一),稍後是瑪·米·普莉謝茨卡婭(1925一)。年輕一代的蘇聯著名芭蕾舞女演員是烏蘭諾娃的學生葉·謝·馬克西莫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