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外情緒

仇外或排外,指對外族人、外國人、外地人乃至陌生人恐懼或不滿,產生排斥心理。其英文名字xenophobia來源自希臘語ξένος (xenos),意指“外來者”;φόβος(phobos),意指“恐懼、隔離”。在科幻小說中,仇外主義可指對外星生命的恐懼和憎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仇外情緒
  • 外文名:Xenophobia
  • 症狀:排外、憎惡
  • 產生條件:特殊環境或者文化下產生
現象,社會生物學的解釋,各地仇外情況,日本,多米尼加共和國,瑞士,

現象

與所有恐懼症一樣,當事人對恐懼的感覺有意識,並相信引起這種感覺的人是外國人;這與種族主義和一般偏見不同,因為外國人與自己不同國籍,但不同種族的人不一定是不同國籍。引起種族主義的是種族和血統,但引起仇外的可以是不同因素。其一是一個社會中不被視為屬於該社會的一群,一般是外來的移民,但他們有可能已定居數世紀。這種仇外可以引起敵意和暴力反應,甚至大屠殺。其二是文化因素。所有文化都受外來文化影響,文化層面的仇外針對外來的文化,如外來用語影響本土語言。這種形式的仇外較少針對個人,但可以引發淨化文化和語言的政治運動。值得注意的是,孤立主義並不等於仇外。

社會生物學的解釋

社會生物學家指,仇外可理解為對基因不相似的群體憎惡,而親近基因相似的群體。他們認為這是生物天生的生物反應,反映人類不同群體間的相互競爭。華盛頓大學人類學教授Pierre L. van den Berghe在著作The Ethnic Phenomenon中討論親屬選擇、種族裙帶關係,以及人生來傾向對基因相近的人較為慷慨等現象。心理學教授James Waller指,所有人類都天生傾向接近熟悉的臉孔,進化使然,因不陌生的臉孔可能有危險,應該避免;他又稱超過200個社會心理學實驗顯示,相熟悉程度與偏愛程度有關,而人類這種傾向解釋了民族優越感和仇外行為(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2, p. 156)。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民族學研究員Frank Salter認為,偏幫自己種族是一種由進化而來的客觀價值。

各地仇外情況

日本

1641年至1853年,日本實行鎖國政策,排斥外國人。20世紀下半葉,一種非小說文學日本人論大行其道,被視為有仇外主義的性質。
日本於1995年加入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但未通過相應法例。2006年聯合國報告批評,日本仇外情況持續,例如部分公共場所限制外國人進入。

多米尼加共和國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針對海地人的暴力行動有增加趨勢海地人的屋舍被燒毀,其後裔不獲發出生證明、醫療保障、教育和社會保障等。
2007年,聯合國指當地各階層均存在仇外的情況。 [1][2]

瑞士

2007年瑞士聯邦選舉中,右翼政黨瑞士人民黨取得29%國會議席,是自一戰以來政黨取得的最高百分比。該黨被視為鼓吹種族主義和仇外,競選期間該黨一張海報中,一隻白色綿羊將一隻黑色綿羊踢出瑞士國旗以外,被聯合國批評。
種族偏狹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 against Racism and Intolerance)在2003年提到瑞士的仇外事件,包括警察對少數族裔的歧視,及社會對非洲和尋求庇護的難民等群體不容忍的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