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與萬物為一體

北宋程顥提出的關於人生精神追求的命題,戰國時的孟子說過:萬物皆備於我,“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上》),認為天地萬物運化流行皆與“我”渾然一起。儒家“萬物一體”的思想即淵源於此。北宋張載在《西銘》中提出民胞物與的思想,發揮了“萬物一體”之義。程顥明確地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命題:“醫書言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諸己,自不與已相干。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這與其《識仁篇》所謂“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的思想是一致的,表明了程顥對宇宙、人生的一種理解。按照這種理解,人與天地萬物休戚與共,是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彼此無聞於形骸之私,無分於物我內外。這是一種“仁”的實現目標,表現出人的生命的活力。無此活力即為“不仁”。正如醫學上以不知痛癢為不仁一樣,儒家以無知覺、不知理義為不仁,前者以“氣”相連屬,後者則以理義相貫通,體現著同仁之仁。程顥關於“仁者與萬物為一體”的思想對後世儒家影響很大,明代王守仁進一步提出“萬物一體之仁”的命題:“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大學問》)認為《大學》的明明德功夫不過是恢復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本然的仁心善性,使之作為生命的主宰。“萬物一體之仁”是新儒家普遍提倡與追求的一種人生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者與萬物為一體
  • 提出者:程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