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之仁

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仁心。明代王守仁關於心的道德屬性的一個重要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體之仁
  • 定義: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仁心
出處,影響,

出處

語出《傳習錄》上:“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大學問》也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因為是一體,所以人對於他人,對於一切有生命、無生命的萬物都有一種憐愛顧惜之心。儒家自孔子以來一直提倡仁,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儒家強調差等,因而缺乏萬物一體的觀念。這個思想是守仁從佛道兩家借來的。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佛教華嚴宗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思想,天台宗的一念三千的思想也都是萬物一體觀念的反映。守仁受佛老影響,藉助於萬物一體思想,將仁的範圍從人類、鳥獸草木擴展到瓦石,氣度恢宏,胸懷博大。他說:“……是故見孺子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者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大學問》)
  守仁認為,一體之仁就是由天命之性帶來的自然靈昭不昧的本心,也就是人的明德。朱熹的仁是作為邏輯共相的天理,而守仁的仁則是人的先驗的仁愛之心。朱熹的仁理從天上貫徹到人和萬物,守仁的仁心則發於人心而連通於他人以及天地萬物,體現了慈悲、惻怛,自有一種特殊的感人的力量。這是古代仁愛思想的最高發展,是從一般的倫理道德思想發展到具有準宗教意味的道德思想。

影響

  一體之仁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守仁之後的儒學思想家都把它作為自己學說的內容之一。中國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許多思想家,如康有為、孫中山等人,他們的大同、博愛思想中也都有王守仁一體之仁的影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