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之境(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有無之境》是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圖書,作者是陳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有無之境
  • 作者:陳來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420 頁
  • ISBN:9787301222669
  • 定價:65 元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王陽明哲學研究的經典之作。全書把哲學史研究、比較哲學研究、文化問題研究和文獻史料研究合為一體,對王陽明哲學的內容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並對其哲學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了細緻的考察,力圖呈現出王陽明哲學的基本性格和整體面貌。本書作為系統研究王陽明哲學的專著,思境恢弘,學理精審,史料詳盡,在王陽明哲學思想研究的各個重大問題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詮釋,充分體現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論造詣和文獻把握上的學術功力,代表了當代陽明學研究的高端水平。本書雖集中在王陽明哲學的研究,但其解決的問題和研究方法,對整個陽明學、宋明理學乃至中國古典哲學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範意義。

作者簡介

陳來,1952年生於北京,1981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198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哲學博士。1990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現任北京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國際中國哲學會副執行長,曾任哈佛大學等校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朱子哲學研究》、《朱子書信編年考證》、《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人文主義的視界》、《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新理學與新心學》、《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等。

目錄

版權資訊
第一章 緒言
一 有我與無我
二 戒慎與和樂
三 理性與存在
第二章 心與理
一 心即理說的提出
二 心即理說的內涵
1. 定理與至善
2. 道德法則與道德對象
3. 心與禮
4. 心外無理
5. 主宰、知覺、條理
三 心即理說的詮釋
四 心即理說的矛盾
第三章 心與物
一 心與意
二 意與事
三 心與物
四 心物同體
第四章 心與性
一 未發與已發
二 心之本體
1. 至善者心之本體
2. 心之本體即是天理
3. 誠是心之本體
4. 知是心之本體
5. 樂是心之本體
6. 定是心之本體
7. 惡者失其本體
三 心與性
1. 心之本體即是性
2. 心即性
3. 性、天、命
4. 性與氣
5. 性之善惡
第五章 知與行
一 知行合一的內容
1. 知行本體
2. 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以謂知
3.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
5. 知之真篤即是行,行之明察即是知
6. 未有學而不行者,不行不可以為學
二 知行合一的宗旨與工夫
1. 知行合一的宗旨
2. 對知行合一的批評
3.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4. 知行合一的工夫
三 知行合一的分析
第六章 誠意與格物
一 《大學》古本與古本序
二 誠意
三 格物與格心
四 格物之辯
1. 與湛甘泉論格物
2. 與羅整庵釋格物
3. 與顧東橋辯格物
五 《大學問》的格物說
第七章 良知與致良知
一 致良知說的提出
二 良知
1. 良知即是非之心
2. 良知與意念
3. 良知與獨知
4. 良知是謂聖
5. 良知即天理
6. 良知與明德
7. 良知與自慊
三 致良知
1. 致良知之至極義
2. 致良知之實行義
3. 良知與見聞
四 從格物到致知
第八章 有與無
一 天泉證道
二 無善無惡
三 心體與性體
四 儒與佛
五 有與無
六 嚴灘問答
第九章 境界
一 有無之境
二 無我為本
1. 自得與無我
2. 敬畏與灑落
3. 不動與無累
三 狂者胸次
四 與物同體
1.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2. 有我之境
3. 仁與愛
第十章 工夫
一 工夫之內外本末
1. 為己與克己
2. 心學與心法
3. 德性與問學
4. 博文與約禮
5. 惟精與惟一
6. 吾心與六經
7. 成色與分兩
8. 主意與工夫
二 工夫之有無動靜
1. 事上磨鍊與靜坐
2. 戒慎恐懼與何思何慮
3. 必有事焉與勿忘勿助
4. 集義與不動心
5. 動與靜
6. 存心與定氣
第十一章 結語
一 早年曆程
二 中歲教法
三 晚年化境
四 身後流變
第十二章 附考
一 《年譜》箋證
1.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陽明15歲
2. 弘治五年壬子,陽明21歲
3. 弘治十三年庚申,陽明29歲
4. 弘治十四年辛酉,陽明30歲
5. 弘治十五年壬戌,陽明31歲
6. 弘治十七年甲子,陽明33歲
7. 正德元年丙寅,陽明35歲
8. 正德二年丁卯,陽明36歲
9. 正德五年庚午,陽明39歲
10. 正德七年壬申,陽明41歲
11. 正德九年甲戌,陽明43歲
12. 正德十年乙亥,陽明44歲
13. 正德十二年丁丑,陽明46歲
14. 正德十三年戊寅,陽明47歲
15. 正德十四年己卯,陽明48歲
16. 正德十五年庚辰,陽明49歲
17. 正德十六年辛巳,陽明50歲
18. 嘉靖七年戊子,陽明57歲
二 《續編》書札考
三 越城活動考
四 著述辨疑
1. 《傳習錄》
2. 《大學古本旁釋》
附錄 心學傳統中的神秘主義問題
一 引言
二 明代心學的神秘體驗
三 宋代心學的神秘體驗
四 理學對於神秘主義的批評
五 結語
陽明年表要略
徵引書目
索引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