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生態文明

人類與生態文明

人類與生態文明課程是雲南大學於2017年秋冬首次在智慧樹網開設的慕課課程、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該課程授課教師為蘇文華。據2021年3月智慧樹網顯示該課程已運行8學期,累計選課9萬人,累計學校337所,累計互動47.05萬次。

人類與生態文明課程共有九章內容,包括緒論、人類對環境的生物生態適應、環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等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類與生態文明
  • 提供院校:雲南大學
  • 類 別:慕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 授課平台:智慧樹網
  • 授課教師蘇文華
  • 開課時間:2017年秋冬(首次)
課程性質,課程背景,課程定位,開課信息,課程簡介,課程大綱,授課目標,課程特色,考核標準,所獲榮譽,教師簡介,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一切生命起源於自然,又作用於自然;隨著人類文明的高速發展,社會矛盾凸顯,也使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進一步加劇。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雲南也是國家物種資源寶庫和生態屏障的重要區域。因此為了構建生態學學科高地,雲南大學開設了人類與生態文明慕課課程。

課程定位

人類與生態文明課程主要研究人類文明與生態環境的關係,是一門融合了諸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

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開課時間
參與人數
第1次開課
2017年秋冬
1219
第2次開課
2018年春夏
8512
第3次開課
2018年秋冬
11900
第4次開課
2019年春夏
9505
第5次開課
2019年秋冬
13000
第6次開課
2020年春夏
26400
第7次開課
2020年秋冬
待定
第8次開課
2021年春夏
待定
該課程授課教師均為蘇文華,學時安排均為30學時

課程簡介

人類與生態文明慕課課程共有九章內容。第一章是緒論,介紹了社會發展等內容;第二章介紹地球、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等內容,第三章介紹了人類對環境的生物生態適應,包括人的基本生物學特徵、人種與環境等內容,第四章介紹人類對環境的文化生態適應,包括文化的生態學內涵、文化與人類的進化等內容,第五章介紹環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等內容,第六章介紹了文化、文明對地球的影響等內容,第七章介紹持續文明的生態學機制內容,第八章介紹生態文明等內容,第九章介紹了生態文明建設內容。

課程大綱

第一章緒論
1.1緒論
1.1.1人是什麼
1.1.2生態是什麼
1.1.3社會發展與人的需求有何關係
1.1.4如何認識與理解“人類與生態文明”
第二章地球、環境與人
2.1獨特的星球
2.1.1地球存在的時間
2.1.2地球的圈層結構
2.1.3地球大氣層演變與生命
2.2地球、生命與人
2.2.1生命的起源與進化
2.2.2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2.3環境及資源效應
2.3.1環境及其資源效應
2.3.2人類的環境
2.4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2.4.1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第三章人類對環境的生物生態適應
3.1人的基本生物學特徵
3.1.1人的生物學特徵
3.1.2人類進化的兩種觀點和露西
3.1.3直立行走對人類進化的意義
3.1.4直立行走對人類的負面影響
3.1.5人類不是生物學成功的物種?
3.2人類的起源、進化與環境
3.2.1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3.2.2直立行走的生態生物學適應意義
3.2.3早期人類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
3.3人種與環境
3.3.1人種與環境
3.4人的體質行為與環境
3.4.1人體身高、體重與環境
3.4.2高山與人體
3.4.3人體的消化與環境
3.4.4人體功能的節律變化
3.4.5社會發展與人的體質變化
第四章人類對環境的文化生態適應
4.1生物、人類種群擴展的適應對策:人類與動物的區別
4.1.1生物分布區擴大與生態分化
4.1.2早期人類分布區擴大與生態分化
4.1.3生活方式變化在現代人的快速擴展中的作用
4.1.4現代人類與虎的競爭
4.1.5現代人類與動物的區別
4.2文化的生態學內涵
4.2.1文化的定義和文化的生態學內涵
4.2.2奧杜維文華生態意義
4.2.3文化如何提升人在環境中的適應和競爭能力
4.2.4人類的文化屬性
4.2.5文化屬性對人類、生物和地球的影響
4.3文化改變了人類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
4.3.1有文化的現代人類與環境的新型生態關係
4.4文化與人類的進化
4.4.1文化對自然選擇的影響
4.4.2文化選擇
4.4.3科學的“亞當”和“夏娃”
第五章環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
5.1文化風格與環境
5.1.1建築文化與環境
5.1.2飲食文化與環境
5.1.3婚姻與環境
5.1.4原始崇拜與環境
5.1.5酒文化與環境
5.1.6服飾與環境
5.1.7環境與性格
5.2古文明的起源、發展與環境
5.2.1兩河文明的衰亡
5.2.2復活節島文明的興衰
5.2.3瑪雅文明的興衰
5.2.4撒哈拉文明的興衰
5.2.5中華文明延續與變遷
5.3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
5.3.1傳統的社會經濟系統觀與生態經濟系統觀
5.3.2人均消費增長對環境的影響
5.3.3社會形態與環境的關係
5.3.4中國的發展與環境容量:中國威脅論是真的嗎?
5.4文化進化
5.4.1文化的變化與演進
5.4.2文化演進的規律
5.4.3環境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
第六章文化、文明對地球的影響
6.1人類及文化對環境影響的基本模式
6.1.1人類活動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6.1.2文化對環境影響的基本模式
6.2人類文明發展不同階段對環境的影響
6.2.1狩獵與採集社會對環境的影響
6.2.2農業社會對環境的影響
6.2.3工業社會對環境的影響
6.2.4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6.2.5信息社會及全球一體化對環境的影響
6.3人類世
第七章持續文明的生態學機制
7.1地球自然生態系統可持續的基本法則
7.1.1生命系統的特性(一)
7.1.2生命系統的特性(二)
7.1.3生命系統的特性(三)
7.2人類文明與全球生態環境危機
7.2.1大氣污染與溫室效應及全球氣候變化
7.2.2水體污染
7.2.3森林減少和生物多樣性喪失
7.2.4地球化學循環的變化與污染影響
7.2.5農田退化與糧食危機
7.2.6生物入侵
7.3人類文明可持續的生態條件
7.3.1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與人類文明
7.3.2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生態服務功能
第八章生態文明
8.1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
8.1.1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
8.1.2蓋雅(Gaia)假說
8.1.3現代人類的發展——文明化
8.1.4自然環境的產品服務已難於支撐現代人類社會
8.1.5人類發展必定會改變自然環境
8.1.6現代人類具有對環境的強大改造和建設能力
8.2生態文明的定義與內涵
8.2.1生態文明的定義
8.2.2生態文明與傳統文明的區別
8.2.3生態文明觀念
第九章生態文明建設
9.1生態文明的基本內容
9.2生態文明體制建設
9.2.1生態文明體制建設
9.2.2生態紅線
9.2.3生態文明物質建設
9.3生態文明精神建設
9.3.1生態文明精神建設
9.4生態文明物質建設
9.4.1生態環境建設
9.4.2生態工業園建設
9.4.3節約型社會建設
9.4.4自然保護區建設
9.5生態文明的生活方式
9.5.1生態足跡和碳足跡
9.5.2低碳生活
9.6生態友好型經濟
9.6.1清潔生產
9.6.2循環經濟
9.6.3低碳經濟
9.7結語
(註: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列

授課目標

通過學習人類與生態文明慕課課程,學生能夠了解人類生態系統的基本理論,明晰人類文明與支撐文明的環境的關係;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掌握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加強環保意識,樹立生態文明觀。

課程特色

該課程以生態文明為核心,以人類起源、進化和發展為線索,以人類文化、文明與環境的生態關係為切入點;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從人的生物生態適應和文化生態適應兩個層面,跨學科、多角度論述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係;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相關聯。

考核標準

平時成績30分
平時成績=學習進度分(5.0分)+學習行為分(25.0分)
章測試成績10分
單項類目名稱
卷面分
單項滿分
第一章單元測試
100
1.0
第二章單元測試
110
1.1
第三章單元測試
110
1.1
第四章單元測試
110
1.1
第五章單元測試
110
1.1
第六章單元測試
110
1.1
第七章單元測試
106
1.1
第八章單元測試
110
1.1
第九章單元測試
110
1.3
見面課成績20分
見面課成績得分=見面課實際得分/見面課總分*權值
單項類目名稱
單項滿分
文化與環境
5.0
文化對人類和地球的影響
5.0
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
5.0
生態文明的基本內容
5.0
期末考試成績40分
  1. 期末考試得分=期末考試實際得分/期末考試總分*權值
  2. 採用線上期末考試形式作為期末考試成績
  3. 試卷:教程考試

所獲榮譽

2019年1月8日,人類與生態文明慕課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教師簡介

蘇文華,1962年1月出生,博士,教師。1987年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2007年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專業人類生態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2014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15年被評為雲南省省級教學名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