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聖后裔

亞聖后裔

在中國封建社會,孟子被尊稱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後人稱孟子為“亞聖”。因為孟子在封建社會的特殊地位,孟姓在歷朝有關姓氏的書籍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聖后裔
  • 本質:孔子學說的繼承者
  • 起源山東 河南商丘
  • 出處:《通志氏族略》
孟姓來源,通天家譜,詳細列表,備受尊崇,

孟姓來源

孟姓來源有兩支,一支起源於山東,一支出自於河南商丘附近。
《通志氏族略》上指出:“魯有孟孫氏,蓋桓公子慶父共仲之後,本為仲孫氏,諱殺君之罪,更為孟氏。”另外,《姓纂》也同樣指出:“魯公子慶父之後曰孟孫,因以為氏。”
從這一記載來說,孟姓的得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後、魯桓公的庶子(妾生的孩子)慶父。有一個成語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說的就是這個慶父。在歷史上,慶父是個品行極壞的人。莊公死後,其小弟季友按照莊公的意願立莊公之子開,就是緡公。後來,慶父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慶父如此作亂,讓魯國人非常痛恨,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真可謂是民怨沸騰,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金求莒國送歸慶父,慶父在歸途中自殺。慶父死後,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就是代表最大的;又因為避諱慶父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不稱慶父之後,而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弒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當時的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
對慶父的歷史評價,原商丘縣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孟憲柱認為,歷史有失偏頗,慶父對打破井田制是有一定的歷史貢獻的。孟憲柱認為,當時的魯國正處於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慶父倡導打破井田制,實行私田制,對奴隸制社會的瓦解起到了推動作用。
孟姓的另一支出自於河南。根據漢代學者史游所著的《姓字注》記載,春秋時的衛國也曾出現過一支孟氏。史游是這樣說的:“衛靈公兄孟縶之後亦曰孟氏。”周文王的第9個兒子叫康叔,康叔被封到上古商族的聚集地。那時商朝已經被周朝代替了,原來商族的遺民,有7個族歸康叔管理,康叔於是建立了一個衛國。衛國幾經遷徙,最後被秦吞併。上古商族最主要的繁衍地點在商丘,所以,衛國初建都之處,可能在商丘附近。當時的衛國,就出現一支孟氏。衛靈公的長兄叫孟縶,孟縶的子孫以孟為氏。
發源於春秋魯國公族的孟氏,追溯起來是周文王的後代。因為,當初始封於魯國的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而孟縶同為周文王之後,因此,兩支孟姓有一個共同的始祖,就是周文王。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原本是一家。

通天家譜

民間有孔、孟、顏、曾4姓一個通天家譜的說法。所謂“通天家譜”,就是普天之下只有一個家譜。在中國的宗譜文化中,一般都是一姓一譜,孔、孟、顏、曾這4姓為什麼會是一個通天家譜呢?
孔、孟、曾、顏4姓的祖先可分別追溯到孔丘、孟軻、顏回及曾參,他們4人分別被歷代推崇為尊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為儒家學說的4大聖賢。這4姓的家譜,一般由皇帝同時賜予,所以,排的字輩是完全一樣的。
據原商丘縣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孟憲柱講,其實,孔、孟、顏、曾、卜、閔、冉7個姓全部是一個通天譜。封建時期,一般由皇帝賜封字輩到山東曲阜孔府,然後,其他6個姓氏的族人就到曲阜領家譜,所以,7個姓全部是用一個家譜。
孟子四十四代裔孫孟公濟時,正值五代之亂,公濟率族人避亂于山東。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孔中丞守兗州,訪得孟子後裔公濟之子孟寧,遂推薦於朝廷,授本縣主簿,主持祭祀孟子。孟寧後來被孟氏族眾尊奉為中興祖,從此以後此脈孟氏後裔代代相承,脈絡清晰。現今孟子故里鄒城的孟氏族人皆為孟寧的後代。
據商丘市睢陽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孟昭平考證,北宋元豐年間,孟子嫡裔孟興山、孟興玉從山東遷到歸德府,在此繁衍。 商丘的孟姓人口分布在虞城縣、睢陽區、寧陵縣、民權縣、睢縣等處,有近2萬人。

詳細列表

1世孫(兒子) 孟仲子,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2世孫(孫子) 孟睪,鄒之處士,隱居不仕,好靜、多智慮,容貌俊儀,通五經,美詞章
3世孫(曾孫)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樸,不驕侮人,善於與人交往,治家有道
5世孫孟之後,隱居不仕
6世孫孟昭,漢朝博士,博覽經史,問貫古今
7世孫孟但,漢朝太子門大夫,精易道
8世孫孟卿,漢朝淮陽太守、太傅
10世孫孟鎡,抱道不仕,主奉祀
13世孫孟展,字君城,不仕
15世孫孟敏,字叔達,東漢太守;博學能文,有荷甑墮地不顧事
18世孫孟宗,字恭武,孫吳永寧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筍”之事
20世孫孟觀,字叔時,晉朝殿中郎、黃門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
21世孫孟嘉,字萬年,晉朝安西大將軍長史,江州別駕,生二子:孟懷玉孟龍符;性無苟合,言無夸衿,為時所重
27世孫孟儒,字敬業,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齊文宣帝除中書舍人、東郡太守、廣平太守、太中大夫、衛將軍
30世孫孟詵,唐朝鳳閣舍人、春宮侍郎、相王召為侍讀同州刺史
31世孫孟大融,唐玄宗屢召不仕,後隱居王屋山
32世孫孟浩然,唐朝詩人,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生二子:孟雲卿、孟庭玢(孟郊、孟常謙的祖父)
33世孫孟雲卿,字宜甫,唐朝校書郎,與詩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簡孟華
34世孫孟簡,字幾道,唐朝倉部員外郎、諫儀大夫、常州刺史、戶部尚書御史中丞、山男東道節度使
[注:孟簡孟華均無後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孫子,即孟郊(唐朝詩人)的兒子孟常謙作為孟軻的第35世孫]
35世孫孟常謙,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禦兵馬使,生二子:孟遵慶、孟元陽
36世孫孟遵慶,旨召不仕
37世孫孟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韓文公雲:年少,禮甚嫻。手持問一編甚鉅。退披其編以讀之,盡其書無有不能。其所與友盡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遷
41世孫孟貫,不仕,工於詩詞,主奉祀事
42世孫孟昶,隱居不仕,主奉祀事
43世孫孟公濟,少勵高行,不樂仕進,避契丹之亂,藏譜於屋壁,隱居東山而終
44世孫孟寧,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輔守兗州,訪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陽,又於鳧村訪得四十五代孟寧,推薦於朝,拜迪功郎、鄒縣主簿。率領族眾,修編祖譜,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復興,無廢缺現象。孟氏後裔尊為中興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堅
45世孫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況、孟海
46世孫孟況,宋朝魚城教諭,主奉祀
47世孫孟彬,宋朝臨沂縣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
48世孫孟澄,仕為滕縣尹,主奉祀事
49世孫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時復其家;仕嶧州知州,為族長,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榮祖
50世孫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51世孫孟惟清,主奉祀事
52世孫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溫、孟思潤
53世孫孟思春,主奉祀事
54世孫孟克剛,主奉祀事,無嗣
55世孫孟希文,字士煥,他是孟子的第45世孫孟堅的第九世孫孟克仁的長子,1451年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職自此始
56世孫孟元,字長伯,1489年承襲世職,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襲世職)
57世孫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弟弟兒子,1523年代襲世職
58世孫孟彥璞,字朝璽,1567年承襲世職
59世孫孟承光,字永觀,1601年承襲世職,長子孟宏略(其子孟聞玉)
60世孫孟宏益,字振揚,1623年代襲世職;孟聞玉長大後即讓職,朝廷改封孟宏益為錦衣衛千戶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譽,生一子孟聞璽,孟聞璽生孟貞仁]
61世孫孟聞玉,字尤甫,1629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2世孫孟貞仁,字靜若,1644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3世孫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4世孫孟衍泰,字懋東,1740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5世孫孟興銑,字起輝,未承襲世職
66世孫孟毓瀚,字鐘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注:孟毓瀚無子,由孟興銑的二弟孟興錞的兒子孟毓纍為繼續人;孟毓纍生孟傳槤]
67世孫孟傳槤,字國摸,1780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8世孫孟繼烺(lang),字型耀,1815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9世孫孟廣均,字京華,乙酉科舉拔貢,戊子科舉人;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欽加主事銜,晉員外郎;先後創建或修復了廟、府、林、孟母斷機堂及廟戶營三遷祠等古建築群;並支持修纂了《重纂三遷志》、《孟子世家譜》;為我們能看到孟廟、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對研究孟氏家族的興衰成敗、沿革變遷等方面資料,均做出來了重大貢獻
70世孫孟昭銓,字伯衡,1874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71世孫孟憲泗,字法魯,光緒年間承襲世職,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慶桓、孟慶榕、孟慶棠
72世孫孟慶恆,字頌武,因早卒,未能承襲世職,由弟孟慶棠(字澤南)於光緒二十年代襲世職;至光緒三十一年(1894年)正式承襲;1935年由“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改稱為“亞聖奉祀官
73世孫孟繁驥,字雪生,1939年承襲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灣,1990年在台北病逝
74世孫孟祥協,1990年接任“亞聖奉祀官”,2015年台灣去世
75世孫孟令繼,現居台灣
76世孫代表孟得明,孟氏名人堂發起人,國際知名學者。

備受尊崇

孟子(名軻,字子輿),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代表人物。孟子曾遊歷齊、宋、滕、魏等國,主張未被採用,退而著書立說。他的“民貴君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捨生取義”等主張,對後世影響深遠。孟子被視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後人稱之為“亞聖”,著有《孟子》一書,與孔子學說合稱“孔孟之道”。
孟姓得姓始祖慶父共仲,因其連弒二君,致使國內大亂,人不敢敬;而孟子才高德厚,被孟姓後人尊為孟姓始祖。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儒學的發展受到限制。
西漢時期,揚雄首先肯定了孟子對儒學的傑出貢獻。東漢趙岐特別推崇孟子。自漢代至唐朝,要求尊崇孟子的呼聲連續不斷。五代時,後蜀主孟昶刻石十一經,開始增入《孟子》,自此《孟子》被列入經書,宋代正式將《孟子》刊刻為儒家的十三經之一。
北宋仁宗時,孔道輔尋訪到孟子的墳墓,在墓旁建立孟子廟,孟子後人開始有了宗廟祭祀。
元朝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孟子父親被詔封為“邾國公”、孟母為“邾國宣獻夫人”。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又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從那時起,“亞聖”之稱便與孟子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達到了封建皇帝對孟子封賜的極致。因為孟子,孟姓人氏也受到人們的尊崇,得到封建朝廷的優待。
明朝時,朱元璋對孔、孟後裔格外厚待,除賜給祭田、免除徭役外,還先後特賜10字“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作為孔、孟後裔子孫的行輩字。明崇禎年間,報請皇帝批准,孟氏又立了10字10輩。
清朝,為表示對孔子、孟子的尊崇,孔姓孟姓續輩時仍由皇帝賜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