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孟姓來源,通天家譜,詳細列表,備受尊崇,
孟姓來源
《通志氏族略》上指出:“魯有孟孫氏,蓋桓公子慶父共仲之後,本為仲孫氏,諱殺君之罪,更為孟氏。”另外,《姓纂》也同樣指出:“魯公子慶父之後曰孟孫,因以為氏。”
從這一記載來說,孟姓的得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後、魯桓公的庶子(妾生的孩子)慶父。有一個成語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說的就是這個慶父。在歷史上,慶父是個品行極壞的人。莊公死後,其小弟季友按照莊公的意願立莊公之子開,就是緡公。後來,慶父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慶父如此作亂,讓魯國人非常痛恨,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真可謂是民怨沸騰,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金求莒國送歸慶父,慶父在歸途中自殺。慶父死後,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就是代表最大的;又因為避諱慶父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不稱慶父之後,而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弒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當時的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
對慶父的歷史評價,原商丘縣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孟憲柱認為,歷史有失偏頗,慶父對打破井田制是有一定的歷史貢獻的。孟憲柱認為,當時的魯國正處於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慶父倡導打破井田制,實行私田制,對奴隸制社會的瓦解起到了推動作用。
孟姓的另一支出自於河南。根據漢代學者史游所著的《姓字注》記載,春秋時的衛國也曾出現過一支孟氏。史游是這樣說的:“衛靈公兄孟縶之後亦曰孟氏。”周文王的第9個兒子叫康叔,康叔被封到上古商族的聚集地。那時商朝已經被周朝代替了,原來商族的遺民,有7個族歸康叔管理,康叔於是建立了一個衛國。衛國幾經遷徙,最後被秦吞併。上古商族最主要的繁衍地點在商丘,所以,衛國初建都之處,可能在商丘附近。當時的衛國,就出現一支孟氏。衛靈公的長兄叫孟縶,孟縶的子孫以孟為氏。
發源於春秋魯國公族的孟氏,追溯起來是周文王的後代。因為,當初始封於魯國的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而孟縶同為周文王之後,因此,兩支孟姓有一個共同的始祖,就是周文王。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原本是一家。
通天家譜
民間有孔、孟、顏、曾4姓一個通天家譜的說法。所謂“通天家譜”,就是普天之下只有一個家譜。在中國的宗譜文化中,一般都是一姓一譜,孔、孟、顏、曾這4姓為什麼會是一個通天家譜呢?
孔、孟、曾、顏4姓的祖先可分別追溯到孔丘、孟軻、顏回及曾參,他們4人分別被歷代推崇為尊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為儒家學說的4大聖賢。這4姓的家譜,一般由皇帝同時賜予,所以,排的字輩是完全一樣的。
據原商丘縣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孟憲柱講,其實,孔、孟、顏、曾、卜、閔、冉7個姓全部是一個通天譜。封建時期,一般由皇帝賜封字輩到山東曲阜孔府,然後,其他6個姓氏的族人就到曲阜領家譜,所以,7個姓全部是用一個家譜。
孟子四十四代裔孫孟公濟時,正值五代之亂,公濟率族人避亂于山東。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孔中丞守兗州,訪得孟子後裔公濟之子孟寧,遂推薦於朝廷,授本縣主簿,主持祭祀孟子。孟寧後來被孟氏族眾尊奉為中興祖,從此以後此脈孟氏後裔代代相承,脈絡清晰。現今孟子故里鄒城的孟氏族人皆為孟寧的後代。
據商丘市睢陽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孟昭平考證,北宋元豐年間,孟子嫡裔孟興山、孟興玉從山東遷到歸德府,在此繁衍。 商丘的孟姓人口分布在虞城縣、睢陽區、寧陵縣、民權縣、睢縣等處,有近2萬人。
詳細列表
44世孫孟寧,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輔守兗州,訪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陽,又於鳧村訪得四十五代孟寧,推薦於朝,拜迪功郎、鄒縣主簿。率領族眾,修編祖譜,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復興,無廢缺現象。孟氏後裔尊為中興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堅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譽,生一子孟聞璽,孟聞璽生孟貞仁]
[注:孟毓瀚無子,由孟興銑的二弟孟興錞的兒子孟毓纍為繼續人;孟毓纍生孟傳槤]
76世孫代表孟得明,孟氏名人堂發起人,國際知名學者。
備受尊崇
孟子(名軻,字子輿),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代表人物。孟子曾遊歷齊、宋、滕、魏等國,主張未被採用,退而著書立說。他的“民貴君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捨生取義”等主張,對後世影響深遠。孟子被視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後人稱之為“亞聖”,著有《孟子》一書,與孔子學說合稱“孔孟之道”。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儒學的發展受到限制。
西漢時期,揚雄首先肯定了孟子對儒學的傑出貢獻。東漢趙岐特別推崇孟子。自漢代至唐朝,要求尊崇孟子的呼聲連續不斷。五代時,後蜀主孟昶刻石十一經,開始增入《孟子》,自此《孟子》被列入經書,宋代正式將《孟子》刊刻為儒家的十三經之一。
北宋仁宗時,孔道輔尋訪到孟子的墳墓,在墓旁建立孟子廟,孟子後人開始有了宗廟祭祀。
元朝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孟子父親被詔封為“邾國公”、孟母為“邾國宣獻夫人”。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又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從那時起,“亞聖”之稱便與孟子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達到了封建皇帝對孟子封賜的極致。因為孟子,孟姓人氏也受到人們的尊崇,得到封建朝廷的優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