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井鹽歷史,是從古代巴蜀人民認識和利用自然鹽泉開始的。隨著鑽井、采鹵及天然氣開採技術的演進,製鹽工藝亦相應發展起來。
相關詞條
- 井鹽歷史
中國的井鹽歷史,是從古代巴蜀人民認識和利用自然鹽泉開始的。隨著鑽井、采鹵及天然氣開採技術的演進,製鹽工藝亦相應發展起來。現代製鹽技術於 20 世紀 40 年代緩慢地進入井鹽產場。1941 年底,自流井鹽場首次試驗真空製鹽成功,以後卻無疾...
- 自貢井鹽(從自貢地區開發出的井鹽)
自貢井鹽,是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的著名特產,該品已有2000多年的開採歷史,自貢井鹽是四川美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調料。自貢井鹽相對於沿海地區的海鹽產量相對較少,但其品質極高,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是烹飪自貢鹽幫菜最為重要的一樣調味...
- 四川井鹽
自貢是我國著名的千年鹽都,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鹽業重鎮,東漢章帝時起,即生產井鹽,之後的兩千餘年都是全國井鹽的中心。四川井鹽始於李冰主蜀。李冰入蜀後,修造都江堰,開拓了四川農耕水利。他又引進陝西尋脈鑿井熬鹽技術...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2006年5月20日,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64。2019年11月,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歷史淵源 自貢井鹽起源於東漢時期...
- 自貢井鹽生產歷史
自貢井鹽生產歷史,指的是自貢地區井鹽的生產歷史。自貢井鹽生產歷史悠久,最早開採是在公元前250年的周秦時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第一口鹽井鑿於雙流縣境,是由秦蜀郡守李冰主持進行的,人們把他稱為“井鹽之父”。到西漢中期,...
- 井鹽歷史文化遺蹟
井鹽歷史文化遺蹟是自貢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科研價值和旅遊價值,是自貢城市形成和發展的見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自貢的文化標誌。自貢是一個因鹽而生、因鹽而興的城市,享有“千年鹽都”的...
- 卓筒井鹽
大英縣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廣闊的山地面積,豐沛的水資源,孕育了境內豐富的楠竹資源,地下蘊藏的豐富鹽滷資源,為卓筒井鹽的開採提供了基本的自然基礎。歷史淵源 卓筒井是以直立粗大的竹筒插入地下吸滷的鹽井,“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
- 鹽文化(歷史文化)
自貢依託“鹽”這一城市之源,突出抓好燊海井特色景區打造、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新館建設、“老鹽場1957”項目升級,全景式呈現井鹽生產技術的演進和變革,將鹽業文明融入到新型文化產業,促進轉型升級。社會評價 自貢悠久的鹽業歷史、豐厚...
- 吉成井鹽作坊遺址
自貢兩千多年的井鹽生產歷史上,共開鑿了13000多口鹽井,在19世紀到20世紀井鹽生產鼎盛時期,自貢到處天車林立。天車是將地底深處鹽滷采汲上來的提鹵工具,每一口鹽井都有一座天車,是井鹽文化最典型的象徵。大安地區井鹽是清代、民國及...
- 礦井鹽
礦井鹽,又叫做“井鹽”,“井礦鹽”或“地下鹽”,是一種從地下鹽礦採掘提煉的鹽種,一般指鑽井汲取地下天然滷水製成的鹽和開採地下岩鹽經加工製成的鹽。概念介紹 礦井鹽,是一種從地下鹽礦採掘提煉的鹽種,一般指鑽井汲取地下天然...
- 鹽官井鹽製作工藝
鹽官井鹽製作工藝,禮縣非遺。歷史淵源 禮縣鹽官鎮古稱鹵城,位於禮縣東部,是禮縣通往天水方向的東大門,有著十分重要的地理地位。早在先秦時期,地處西垂(今禮縣)的秦人祖先在與周的交流中,吸收了先進的生產經驗,陶器、青銅器的製作...
- 曬鹽技藝(井鹽曬制技藝)
2008年5月20日,曬鹽技藝(井鹽曬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Ⅷ-153。歷史淵源 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之前,朵崗六崗之中,芒康崗就以產食鹽而名揚天下。滄江水灝淼,中蘊瀉鹽水。未識通鹹海,翻...
- 卓筒井(鹽品牌)
卓筒井鹽是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筒井鎮的特產。卓筒井是手工製鹽的活化石,發明於北宋年間,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滷的鹽井,“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2006年,卓筒井井鹽深鑽汲制技藝被國務院公布...
- 諾鄧鹽井
諾鄧鹽井是雲龍優質的鹽井。簡介 諾鄧以往叫“諾鄧井”,“井”即鹽井。雲龍自古以來以出產優質井鹽聞名。在諸多鹽井中,“諾鄧井”最出名。發展歷史 早在公元前109年漢朝就遠播中原地區。故漢武帝最早在雲南授金印、設郡縣時就專門設了...
- 卓筒井(手工鹽井)
發展歷史 大口淺井采鹵技術 中國井鹽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公元前255~251年,著名水利專家李冰在興建都江堰工程中發現了鹽滷,隨即‘穿廣都鹽井’揭開了中國井鹽開發史的序幕。李冰開鑿的廣都鹽井,是在當時打井取水的基礎開鑿的大口淺井,...
- 自貢鹽
歷史沿革 中國的井鹽歷史,是從古代巴蜀人民認識和利用自然鹽泉開始的。隨著鑽井、采鹵及天然氣開採技術的演進,製鹽工藝亦相應發展起來。現代製鹽技術於 20 世紀 40 年代緩慢地進入井鹽產場。1941 年底,自流井鹽場首次試驗真空製鹽成功,...
- 古滇九井
”所以此鹽井約有兩千年的歷史。為漢代“滇人”所開採,以後史不絕書。晉《華陽國志 南中志》云:“連然縣,有鹽泉,南中共仰之。”《雲南志》卷七云:“安寧城中皆石鹽井,深八十尺。城外又有四井,勸百姓自煎。”徐霞客在...
- 鹽官鹽井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隨著鹽官鹽業製作成本提高,價格低廉的河西雅鹽逐步取代當地井鹽,歷時兩千多年的鹽官鹽業隨之凋敝,只剩下繁盛的歷史印記。相關文學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寓居秦州。從秦州遷往同谷(今甘肅成縣)途中路過今禮縣鹽官,寫...
- 燊海井
歷史沿革 清道光三年(1823年),燊海井開鑿挖掘。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燊海井開鑽。1949年,燊海井繼續生產天然氣和煎鹽。1983年,由國家文物局撥款,燊海井進行修復。1985年1月,燊海井完成修復工作。2008年2月,燊海井成為...
- 川鹽
1959年,由鄧小平同志倡議,將西秦會館改為“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連同自貢的鹽井,成為中國鹽業歷史發展的教科書。川鹽在烹調上能定味、提鮮、解膩、去腥,是川菜烹調的必須品之一。鹽有海鹽、池鹽、岩鹽、井鹽之分。主...
- 禮縣鹽官鹽井祠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大力提倡鹽業專賣,再加之井鹽熬製成本高,逐漸被物美價廉的加碘有機鹽取代,井鹽加工進入衰退階段,井鹽加工基本退出了歷史舞台。在《天工開物》里,宋應星把鹽分為六類:海鹽、池鹽、井鹽、土鹽、崖鹽和沙石鹽。
- 川鹽古道文化
川鹽古道文化,是自貢市的文化,近2000年的井鹽開採歷史,自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井鹽文化;同時,人們通過肩挑、背扛、騾馬駝,以及利用釜溪河船運水道匯入長江、闖灘過峽,將晶瑩的食鹽遠銷至省內外廣大地區,從而形成川渝、川滇、川黔、川湘、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