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官鹽井

鹽官鹽井

禮縣鹽官鎮的鹽井位於紅河與漢水交匯處的右側,在漢代以前這裡當屬西縣,所以鹽官鎮在當時稱“西鹽”,在《漢書·地理志》以及《水經注·漾水注》里都對這一地區稱以鐵官、西之鹽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官鹽井
  • 地理位置:甘肅省隴南市禮縣鹽官鎮
歷史沿革,相關文學,

歷史沿革

自西安出土的秦封泥上發現“西鹽”字樣之後,這一重大發現將鹽井的歷史提前到了西周時期(所謂“秦封泥”:是當時的文書與物品在拆封處用印章拓在泥上留下封泥固定的一種保密措施)。此時的秦已建立政權,對昔日的“西犬丘”“西鹽”之地予以高度重視,紀念曾經的根據地,這個由十幾代秦的先烈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秦帝國的統一。
鹽官鹽井
鹽井祠
清光緒年間,當地有鹽民250戶,鹽年產銷量23萬斤(民國版《禮縣志》)。民國時期年產井鹽在13.5萬到40萬斤之間(1999年版《禮縣誌》)。新中國成立後,鹽官鹽業面臨新的發展時期,1952年鹽官有鹽戶256戶,全年產銷鹽80多萬斤。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隨著鹽官鹽業製作成本提高,價格低廉的河西雅鹽逐步取代當地井鹽,歷時兩千多年的鹽官鹽業隨之凋敝,只剩下繁盛的歷史印記。

相關文學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寓居秦州。從秦州遷往同谷(今甘肅成縣)途中路過今禮縣鹽官,寫下了反映鹽民生活的名作——《鹽井》,其中“汲井歲搰搰,出車日連連”等詩句,客觀地描述了當時井鹽生產盛況。宋代鹽官鹽業已成相當規模,“鹽井歲出鹽七十餘萬斤”(《宋會要輯稿·食貨》)。明代鹽官食鹽產銷相對穩定,食鹽的市場買賣更為普及,每年產鹽十三萬一千五百斤(明嘉靖《重修鹽井碑記》)。
鹽官鹽井
鹽官仿古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