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十而知天命
- 出處:《論語·為政》
五十而後知天命,諺語,意思是五十歲以後能知道並順應天命。解釋 五十歲以後能知道並順應天命。出處 《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元·佚名《藍采和》二:“常言...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他從不知命到知命這一思想轉化過程的最好說明。與此同時,他不僅“知命”,他和他弟子還不遺餘力大肆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屬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的思想。...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
二、“人不知而不慍”正義 三、曾參的“參”字讀音 四、關於“入則孝,出則弟”及互文手法 五、關於“禮之崩,和為貴”章 為政第二 一、“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命”二、“六十而耳順”的“耳順”三、“視其所以”的“所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
《論語》曰:五十而知天命。稱號所以有四何?法四時用事先後長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時長幼號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長也。伯者子最長,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少也。適長稱伯,伯禽是也。庶長稱孟,以魯...
如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見解。在《道德經》和《莊子》中,明確提出了無欲、無知、無為的“返樸歸真”思想,對中國歷代養生學...
【十】五十歲以前的孔子是君子嗎?——解讀孔子的一份簡歷 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學什麼?二、“三十而立”——立什麼?三、“四十而不惑”——對什麼不惑?四、“五十而知天命”——知什麼天命?五、“六十而耳順”...
於是就有了孔子所說的那句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裡的“立”含有有所成就的意思。而“勢不兩立”的“立”是由本義引申表示存在的意思。另外,古代表示時間的詞語,往往借用標誌空間的詞。從“立”的處所位置...
不能行則未可與立,惟能安能行乃可與立,故三十而立,可與立矣;遇變而惑,則雖立而不固,故四十而不惑,則可與權矣;物莫能惑,人不能遷,則行止與天同,吾不違天,而天亦莫吾違也,故五十而知天命;人之至於此也,...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可見他在未再見老子之先,對於“性”與“命”的哲理,是採取謹慎態度的,必須到他晚年,再見老子,接受老子的啟發之後,才有新的進境。所以在他晚年,有這樣的感嘆:朝聞...
孔老夫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此乃真切的生命感悟。四十歲以前,常報怨命運之不公,咋就偏偏托生個農村人呢。現在釋然了,反而覺著農村的苦難是一筆財富。正因為是農村人,才真正感受到人類生存的艱難。然而這種艱難你左一口苦難,右一口就...
孔夫子講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只因孔夫子活到73歲,所以他80後就沒有了。至於我呢,其實感受人生是有五個度:第一個是長度,我們都希望活得越長越好;第二個是寬度,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