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習俗,是民間傳統節日習俗之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追月、乞月照月、扎燈籠、玩花燈、猜燈迷、樹中秋、舞火龍、燒塔、聽香、吃月餅、嗦田螺、食甜薯、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秋習俗
- 外文名:Mid Autumn Festival Customs
- 節日起源: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 核心內涵:團圓
中秋習俗,是民間傳統節日習俗之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追月、乞月照月、扎燈籠、玩花燈、猜燈迷、樹中秋、舞火龍、燒塔、聽香、吃月餅、嗦田螺、食甜薯、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習俗,是民間傳統節日習俗之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追月、乞月照月、扎燈籠、玩花燈、猜燈迷、樹中秋、舞火龍、燒塔、聽香、吃月餅、嗦田螺、食甜薯、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
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亮節、拜月節、月娘節、團圓節、仲秋節、月夕等,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13] [16] [96] 中秋節源自先民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
中秋節(秋夕),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地方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朝鮮族秋夕節以祭祖掃墓為先。秋夕之日,人們首先要到墓地割除墳上的雜草,而後陳設祭品舉行祭祀。秋夕節慶隆重,宰牛備酒,各家都用剛收穫的新谷製作打糕和鬆餅,舉行鞦韆、跳板、摔跤等傳統民俗活動。社區民眾踴躍參加,節期...
中秋也有拜月的習俗,不過全為女子之事,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在政和,中秋夜女子陳設香案置月餅、瓜果之類,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稱“拜月”。連城民間稱月神為“月光媽”,賞月時也有拜月的習俗。漳州、上杭等地則稱“請月姑”。 上杭之俗更奇,請月姑時,將一小筐放在盤中,據說月神降臨,筐...
中秋節(澤州中秋習俗),流行於山西省澤州縣的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澤州中秋習俗流傳地以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珏山為中心,輻射至三晉、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區。 珏山是晉城名山,“珏山吐月”景觀聞名遐邇,被譽為“中國賞月名山”。自南北朝時,珏山中秋賞月之俗見於記載。宋金時期,中秋祭月、拜月...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這天晚上圓月皎皎,似親人相聚、合家團圓,所以又叫做團圓節。朝鮮族將中秋節稱作“秋夕節”或“嘉徘”,“秋夕”一詞來源於古代“春祭朝日,秋祭夕月”一語。鐵嶺、開原、昌圖、西豐地區的朝鮮族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秋夕節傳統風俗習慣。每玍農曆八月十五,百姓們都會祭拜...
農曆八月十五,是秋季之正中,故曰“中秋”。中秋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月到中秋分外明”,這天晚上,一輪明月,高高掛起。最圓、最亮、最美,象徵著“花好月圓,人壽年豐。”中秋節 中秋節,因時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亦稱“八月半”、“仲秋節”。一般人都希望在這個節日裡人月同圓,所以在外地工作的人,都...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為朝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的祭月禮儀,也逐漸流傳到中國民間。禮儀式的皇家祭神行為變成了大眾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動,並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沿續下來。同時,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宋代起秋祭月習俗開始成為乞求月神賜福,男人求功名利祿,女人則求貌美如仙。宋代...
賞月,是中秋節習俗之一。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兩漢 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習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最佳賞月地 廬山·沐月——浪漫勝地 月...
此習俗是人們在月光下出遊,走過至少三座橋,多以女性為主,是一種避災求福的活動,又叫“走橋”“走百病”。後來演變為一種較為普遍的吉祥禮儀。摸秋 此習俗是由婚後不曾懷孕的女子而產生的,“摸秋”要在中秋之夜到田裡摸一隻瓜回來,就會懷孕生子。最好是南瓜,因為“南”諧音“男",意為可得男孩;如果...
中秋博餅習俗源於福建廈門,盛行於漳州的龍海、泉州的安海和金門縣等地,清代康乾時期的《台灣府志》曾有過相關記載。每逢中秋佳節,閩南及台灣地區會以家庭或社團為單位,自發舉行中秋博餅活動,參加者以六個骰子輪流投擲,博取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六個等第並按等第獲取大小不同的月餅。博餅的遊戲規則...
潮汕地區的中秋習俗,還有著獨特的地方特色。有俗諺說:“男不圓月,女不祭灶”, 就在女人“拜月娘”時,男人們便約上幾位好友,到陽台上或登上高處,擺上工夫茶具,煮水沖茶,一邊品茗,一邊賞月,一邊品嘗月餅。節日起源 中秋吃月餅相傳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傳說唐太宗在征邊勝利後將月餅分給百官品嘗的...
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習俗 一、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
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作中秋。八月的望日(即十五),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民間中秋節有吃月餅、賞月、賞桂花、猜燈謎等多種習俗。釋義 秋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八月。例句 《書·堯典》:“宵中星...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吃月餅的地位 雖然在唐朝部分地區就有了月餅,但月餅風靡全國...
中秋習俗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而來。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中秋節在我國北方地區流行是在唐代之後。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 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 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
拜月娘是 福建閩南地區閩南人 ,台灣省的中秋習俗 ,廣東 汕尾地區海陸豐人的中秋節日習俗 ,潮汕、廣府、客家 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在閩南話中,月亮被稱為“月娘”或“月娘媽”。 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