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研究》以中外工程教育“從何而來”、“現居何處”、“意欲何往”以及“通達之路”為視角,試圖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課程改革尋求“一劑良方”。研究以“回歸工程實踐”為問題的切入點,梳理了國際高等工程教育的歷史演進脈絡,考察了美國、英國、丹麥等國家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案例,為解決我國工程教育課程的“回歸”問題提出了可供借鑑的參照系。該研究還通過問卷和訪談等調查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國工程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探尋了社會各界的工程教育利益相關者對課程改革的時代訴求。在借鑑國際化、立足本土化的基礎上,提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機理與路徑。謹以《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研究》獻給所有致力於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和大學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的人們。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研究
- 作者:崔軍 汪霞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311頁
- 開本:16
- 品牌:南京大學出版社
- 外文名:Research An Gurriculum of Chinese and Fareig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 類型:教育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5122347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實際問題與研究意義
一、巨觀背景
二、實際問題
三、研究意義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國內研究現狀
二、國外研究現狀
三、中外研究述評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概念模型
一、研究問題
二、概念模型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一、實用主義知識觀
二、混合併行的研究策略
三、具體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五節 研究思路與內容結構
一、研究思路
二、內容結構
第六節 術語定義與研究定界
一、工程與工程實踐
二、高等工程教育
三、課程
第二章 工程實踐:高等工程教育的偏離與回歸
第一節 國外工程教育的起源
一、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實踐
二、面向實踐的課程
三、工程教育起源階段的特點
第二節 國外工程教育的轉型
一、工程教育偏離工程實踐
二、科學主導的課程
三、工程教育轉型階段的特點
第三節 國外工程教育的超越
一、工程教育回歸工程實踐的趨勢
二、螺旋式地回歸到“整體工程觀”的實踐
第四節 我國工程教育的偏離與回歸
一、早期我國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實踐
二、當前我國工程教育的偏離與回歸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國外高等工程教育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改革探索
第一節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CD10課程模式
一、課程改革願景與目標
二、課程開發與課程設計
三、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
四、課程特點與改革經驗
第二節 丹麥奧爾堡大學PBL課程模式
一、課程改革願景與目標
二、課程開發與課程設計
三、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
四、課程特點與改革經驗
第三節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ELED課程模式
一、課程改革願景與目標
二、課程開發與課程設計
三、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
四、課程特點與改革經驗
第四節 回歸工程實踐:跨案例的聚類分析
一、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影響因素
二、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必要性
三、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指向性
四、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多樣性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偏離工程實踐的現狀與問題
第一節 課程設計層面的調查與分析
一、教育目標與學習結果
二、課程結構及實踐環節
三、學習經驗與學習評價
四、與工程實踐的關聯度
第二節 課程實施層面的調查與分析
一、教育目標與課程結構
二、學習結果與課程效果
三、教學方式與學習經驗
四、與工程實踐的關聯度
第三節 課程現狀隱含的問題及成因
一、課程目標脫離工業需求
二、課程結構分離工程能力
三、課程內容偏離工程實踐
四、學生學習游離中心地位
五、課程改革缺乏觀念指導
第四節 回歸工程實踐:中外課程現狀的比較
一、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必要性
二、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廣度
三、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深度
四、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方式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當前社會對高等工程教育課程回歸工程實踐的改革訴求
第一節 我國大四畢業生對課程改革的訴求
一、工程思維與薄弱環節
二、學習經驗與學習場所
三、課程類型與課程要素
四、課程評論與改革意見
第二節 我國企業僱主對課程改革的訴求
一、對工程能力的評價
二、對工程能力的期望
三、對工程實踐的認識
四、對課程改革的建議
第三節 工程專業組織對課程改革的訴求
一、美國的工程專業組織
二、英國的工程專業組織
三、歐盟的工程專業組織
四、亞洲的工程專業組織
第四節 回歸工程實踐:利益相關者對課程改革的期待
一、課程需回歸“整體型”工程實踐
二、非技術能力與技術能力並重
三、我國工程課程現狀與目標的差距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回歸工程實踐: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的重構
第一節 課程理念的更新
一、工程觀:整體工程觀視域下工程實踐的新特徵
二、人才觀:當代及未來工程師職業的新形象
三、課程觀:回歸“整體型”工程實踐的“工程範式”課程
第二節 課程目標的重建
一、以培養“工程專業能力”為課程目標
二、工科畢業生“工程專業能力"框架
三、課程目標重建的策略
第三節 課程內容的重組
第四節 課程結構的最佳化
一、課程結構最佳化的方向
二、課程結構最佳化的要素
三、模組化的課程結構模型設計
第五節 學習經驗的設計
第六節 教學模式的選擇
一、基於產品生命周期的CDIO模式
二、基於工程問題的PBL模式
三、基於工程項目的PjBL模式
四、基於工業經驗的ELED模式
五、基於工作環境的校企合作Co—op模式
六、基於綜合工程訓練中心的平台模式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的回顧
第二節 主要結論
第三節 研究的創新
第四節 相關建議
第五節 研究的局限
參考文獻
附 錄
附錄A 國外支持性文獻清單
附錄B 學生和僱主調查問卷
附錄C 國內外專家訪談提綱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