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論
在人類歷史上戰爭作為流血的政治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出現的。但是在氏族社會,存在著血親復仇或爭奪生存發展空間的流血衝突這可稱之為原始戰爭。到了距今五千多年前,進入“英雄時代”以後,原始戰爭日益增多,更出現以掠奪為目的的戰爭。為此,一些部落結成聯盟,進而發展成範圍更大的聯合體,最高軍事首長出現,而且權利日益增大,為傳子製取代禪讓,最終廢除氏族制度奠定了基礎,這就是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公元前2000多年,“家天下”的夏王朝在戰爭中誕生,400多年後又被成湯伐滅。公元前1600年,商王朝取代夏後氏的統治,歷經500多年,頻繁對外用兵,疆域擴大了,卻導致了“紂克東夷而損其身”,商又被周王朝取代。公元前1000多年,武王克商,建立周王朝,歷經近300年的統治後,內部矛盾和周邊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大軍直搗王都,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從五帝時代到夏商西周三千餘年的軍事史,是我國軍事史的開篇。
夏商王朝
從五帝時代到夏商王朝,是從文明初曙邁入文明的門檻、國家機器逐步走向完善的時期。軍隊組織、武器裝備、軍事制度、軍事思想、戰略戰術等等或獲得日新月異的進步,或從無到有地建立起來。這是中國軍事史的開端,也是軍事方面獲得初步發展的重要階段。
古史傳說時代
我們的祖先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了一兩百萬年,但直到夏王朝建立,原始文字的改進速度加快,才有了用文字記載的歷史。在此之前,歷史經驗的傳遞靠口耳相傳,故稱“傳說時代”。
在傳說時代,這時最活躍的有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部族集團。華夏集團主要代表是黃帝和炎帝,其先世均發祥於西北地區,後來子孫昌盛、四散開來,由於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有地成為戎狄的祖先,有的則成為華夏族的核心。如周代的驪戎、狐戎、白狄和黃帝一樣都為姬姓,分布於西北廣大地區的古羌族則與姜姓的炎帝同源同祖。黃帝後裔中著名的氏族有帝堯陶唐氏、夏後氏、斟尋氏、斟戈氏等,後來崛起於西陲的先周也是姬姓,是這個古族留在陝西的分支的發展而來的。屬於炎帝族系的有共工氏,還有進入東夷集團分布區的炎帝之孫逢伯陵。原屬華夏集團又與東夷集團發生密切聯繫的祝融、有虞氏等。祝融的後裔一支遷往江漢地區,成為楚人的祖先。東夷集團主要代表人物有太
昊、
少昊、蚩尤。苗蠻集團最著名的代表是三苗。
夏代軍事
公元前21世紀,黃河中游一個強大的部落聯合體首領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用暴力手段奪取了首領的職位,公開拋棄了殘存的氏族制度的外殼,建立了"傳子制"的夏王朝。在氏族制度的廢墟上,出現了與人民大眾相脫離的公共權力:軍隊、警察、監獄和各種強制機關,更出現什一稅,這就是所謂“夏後氏五十而貢”,要國民繳納這種公共權力的費用。掌握著這種公共權力和徵稅權的最高統治者不僅作為國家權力的代表,高高的凌駕於社會之上,而且還用“傳子制"取代“禪讓制",企圖世代維持“家天下”的統治。這當然只是統治階級的一廂情願,尤其是在夏代,國家機器還很不完備,統治者拋棄了聯盟領袖“慎乃在位”的傳統,不在謹慎的恪守自己的職責,怠惰政事,放縱游田,奢靡腐化。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而且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也相當激烈,致使夏王朝統治前期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夏後啟通過對伯益的鬥爭及甘之戰建立夏王朝後,又經武觀之亂、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少康復國、等反覆鬥爭,夏後氏統治蔡基本得以鞏固。
夏代武器裝備一方面繼承了前代的成果,另一方面則由於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而獲得前所未有的重大進步。如就數量看,仍以木、石、骨、貝為主,但隨手工業的發展,加工更精,數量更多了,尤其是青銅技術的發展創造出了新的殺傷力更強的青銅兵器,與此同時防護設施也更為加強。
夏王朝是夏後氏在同姓或異姓氏族部落貴族的支持下建立的國家,這些氏族部落貴族是以夏王為頂端的金字塔式統治結構的組成部分。同時,又通過征伐、盟會,贏得一些小國的附屬和支持不斷擴大夏王朝的勢力,所以夏王朝的的統治模式是王室、強宗大族、諸侯、方國並存。國家的本質是和人民大眾分離的公共權力,軍隊是他的重要構成部分,夏王朝的武裝力量是由王室直屬的軍隊、強宗大族的族軍及侯伯軍隊組成。
少康中興以後,接受了太康失國的教訓,重視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史書記載他任用商人先祖冥作水正,冥努力治水以身殉職,這就是文獻所載的“冥勤於官而水死”,可見夏代對農業和水利的重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力漸強、少康之子後抒時國力開始強盛,又經槐、荒、泄、不降等數世夏王在社會穩定的基礎上不斷開疆擴土,夏代中期以後,其疆域已從伊洛平原及領近地區拓展到西至太華山以東,東至豫東平原,北至晉西南,南達南陽盆地的廣大地域。土地和財富的增加刺激了統治者貪慾河驕奢,自孔甲開始腐化,對內賦斂無度,民怨沸騰;對外大肆,引起諸叛夏。至夏朝後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與此同時,商族崛起,在商湯大軍的打擊下,統治470多年的夏王朝終於被商王朝取代。
歷史
清
晚清軍事改革
中華民國
中華戰爭史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民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期間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餘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0年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
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
蘇聯為首的
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訂《
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
美援朝紀念日。中國國際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但也付出了巨大代價,中朝軍隊傷亡總人數約63萬人。中國方面統計,中朝軍隊共斃、傷及俘虜“聯合國軍”共1093839人,其中美軍39萬餘人。美國政府承認有近6萬人陣亡在朝鮮。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我軍俘獲殲滅印軍9000餘人打死敵準將師長一名,損失2000餘人,戰爭的順利一邊倒是雙方都沒想到的,但由於西藏補給困難,中國並沒被勝利沖昏頭腦,果斷回撤。
對越自衛反擊戰,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1981年中國收復扣林山、法卡山之戰,1984年收復
老山、
者陰山、八里河東山之戰,對越拔點作戰,
兩山輪戰,對越堅守防禦作戰等。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中國軍隊傷亡慘重,雖然最終戰勝,但也暴露出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嚴重削弱了軍隊建設的問題,自此鄧小平提出大裁軍,以實現軍隊現代化建設。
1988年中國和越南發生海上衝突,中國海軍為保衛
南沙群島,與入侵中國領土的越南海軍展開了僅僅50分鐘的近距離海戰,中國海軍以1人負傷的微小代價取得擊沉越南海軍2艦、重創1艦的一邊倒勝利。戰鬥規模雖然很小,卻深刻影響了整個南海局勢。
軍事思想史
兵法史略
早在
夏、
商、
周之際,
易經,便以象徵天、
地、
雷、
風、
水、
火、
山、
澤八種自然現象的
八卦形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具體形象推測自然和 社會變化,就具有許多軍事謀略思想的內容。中國迄今發現約有 記載的最早的一部兵書:
軍志、
軍政,提 出了許多軍事辯證觀點,但此 書早已亡佚。又中國最早文獻彙編
尚書,詩歌總集
詩經,也記述了夏、 商、周三代一些軍事理論片斷和謀略思想及戰爭情況。
春秋時期,誕生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聖典
孫子兵法。它總結了
春秋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具有深刻的謀略思想,反映了戰爭的一般規律。它初步認識到戰爭的本質,突破長朝鬼神論、天命觀的束縛,強調戰爭必取於人,具有樸素的唯物論觀點;它分析戰爭中的奇正、虛實、勇怯、強弱、安危、攻守等對立的現象及其相互轉化的關係,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它揭示的某些戰爭規律和作戰原則,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怠、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致人而 不致於人一等,有其科學價值。
戰國時期,兵家著述紛起,為中國古代兵學著述的第一個高峰。具有代表性的兵法有
吳子兵法、
司馬法、
孫臏兵法、
尉繚子、
六韜等。吳子兵法強調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政治與軍事兼重的戰略;司馬法提出仁、義、禮、讓為本的治軍思想;孫臏兵法認為富國才能強兵;尉繚子提出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里的卓見:六韜言取天下及 軍旅之事。春秋戰國之際,由於天子征戰,諸侯爭霸,戰亂頻繁,經史典籍、諸子百家 也無不言及謀攻廟算、詭道用奇、應變用間的論兵謀略。
儒家經典
詩、
書、
禮、
樂、
易、
樂、
春秋隨處可見仁義為本、足食足兵的思想;
墨家經典
墨子體現了兼愛、非攻,休生養息和注重武器與工程防護的主張;
法家經典
韓非子、
商君書體現了講耕戰,重實力,貴權術,嚴刑賞的道理;
道家經典
老子體現了慈故能勇、柔弱勝剛強、進道若退的辯證命題;
雜家經典
管子、
荀子體現了成功立事,必須於義,故不理不勝天下,不義不勝人,天行有常,不為
堯存,不為
桀亡的觀點。編年史
左傳、國別史
國語、典章制度彙編
周禮、策士論集
戰國策等,亦記載戰爭歷史,體現了謀略思想。
宋朝統一了全國,為了鞏固政權,大力提倡文武官員研究歷代軍旅之政及 討伐之事。
元豐三年,
宋神宗下詔命國子監司業
朱服、武學博士
何去非等核訂孫兵子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七書,作為考試武臣,選拔將帥的武學必讀之物。武經七書即源於此。
成吉思汗,採取遠交近攻,聯此擊彼之策,興兵破關,奪取中央政權,建立了
元朝。
朱元璋先建立以金陵為中心的根據地,積糧練兵,擴充實力,爾後又採取先翦羽翼、後搗腹心的決策,北伐滅
元。
明朝實行睦鄰自固的國防政策,擴建沿海衛所,加強沿邊關防,整軍練兵,備戰慎戰,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國家的安全與統一。
努爾哈赤先統一
女真本族,爾後集中兵力,選擇有利時機,入侵中原,建立清朝。此期間,有鄭若曾針對
倭寇威脅,最早提出御近海、固海岸、嚴城守的海防戰略理論和繪製沿海地圖、海防圖的轉海田編:
顧祖禹綜述山川險易和用兵得失的地理學巨著讀史方與紀要等等兵學著述問世,形成中國古代兵 學著述的第二個高峰期,豐富了中國武學寶庫。
例如:歐洲叱咋風雲的軍事家
拿破崙,在戰陣中,依然手不釋捲地批閱孫子兵法。
德國著名的軍事學家
克勞塞維茨在其著作
戰爭論中就繼承了孫子兵法的許多思想。世界各國企業界人士將兵法運用到企業管理和兢爭中,各種版本的兵法,被翻譯成
日、
英 、
法、
俄、
德等國文,更是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