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賦派(中國桐城賦派)

桐城賦派

中國桐城賦派一般指本詞條

桐城賦派,是中國桐城賦派簡稱。是繼桐城畫派桐城文派桐城詩派、桐城學派、桐城戲派之後,桐城文化最偉大的創造。潘承祥先生,是開山鼻祖。桐城賦派,是以科技與網路為平台來創造當代辭賦的最新模式---學界稱之為“潘承祥模式”。因此,中國桐城賦派,不但是辭賦在國學領域的復興,也是國學在辭賦領域裡的興起。既是傳統辭賦文化的回歸,也是當代辭賦文明的崛起。正如錫東刀客先生說:“桐城賦派誕生,是歷史的必然現象,也必然是時代的創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桐城賦派
  • 創始人:潘承祥
  • 創立時間:2006年春分日
  • 核心作家:潘承祥、錫東刀客、顏其麟
  • 桐城辭賦學說:義言有物、法言有序、立意禪集
  • 常設機構:中國桐城辭賦國學院
創始人簡介,基本信息,任職經歷,成就及榮譽,創立時間,桐城賦派作家群,作品產量巨大,潘承祥,錫東刀客,顏其麟,桐城賦派理論,創建了 中國桐城辭賦國學院,桐城賦派的產生,有其合理參照物,論中國桐城賦派,可以興盛的歷史條件,政治環境,社會背景,桐城賦派成立的第二種可能,

創始人簡介

基本信息

潘承祥,男,漢族,1965年9月24日出生於中華文都---桐城,系桐城派後裔。字龍鳳,筆名雷池賦翁,網名PCX888。著名辭賦家,駢文古文作家,史學研究者,網路活動家,國學專家,中國桐城賦派開山鼻祖,中國當代辭賦運動的先驅,當代中國網路辭賦之父,中國新桐城文化的締造者,是網路辭賦文化傳播與研究的集大成者;國家財政系統公務員、會計師、經濟師.

任職經歷

潘先生現任中國雷池辭賦研究院院長;中華辭賦創作與國學傳播中心主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華辭賦網站長、總編;中國駢文網副站長、副總編。

成就及榮譽

其思想編入《中華名人大典》、《中國當代思想經典》、《世界英才典籍》,《當代風雲人物》和中華辭賦網及中華名人網等。

創立時間

2006年春分日。在桐城,潘承祥先生,以科技網路復興國學與創造新辭賦文化,成立了國學辭賦領域---桐城賦派,並於2006年秋發表了綱領性文獻《中國桐城賦派宣言》,系統闡明了當代辭賦運動的新方向。

桐城賦派作家群

該派雲集了一大批最優秀的辭賦作家,桐城賦派作家陣容宏大:
【潘承祥賦輯】【周曉明賦輯】【孫繼綱賦集】【顏麒麟賦集】【袁瑞良賦集】【雪川辭賦集】【保鏢辭賦集】【天山客賦集】
【詹杭倫賦集】【張昌余賦集】【魏明倫賦集】【何開四賦集】【桃花主人賦】【章方松賦集】【賈玉寶賦集】【病龍辭賦集】
布茂嶺賦集】【郝麗雲賦集】【沈不沉賦集】【錢明鏘賦集】【陳恩田賦集】【陳章漢賦集】【高志其賦集】【王艷鈞賦集】
【右文辭賦集】【王志清賦集】【張心豪賦集】【蔣海松賦集】【閒機生賦集】【馬門列夫賦】【王鐵辭賦集】【陳仁德賦集】
【饕餮記賦集】【王秉德賦集】【盧虹賦序集】【楊威辭賦集】【賀興桐賦集】【王士毅賦集】【王克湘賦集】【向征賦集
賀曉賢賦集】【王獻力賦集】【月隱寒霜賦】【杜萱辭賦集】【風少爺賦集】【許孔璋賦集】【張黎華賦集】【周志豪賦集】
【夜月幽蓮賦】【陳秀冬賦集】【胡雪松賦集】【徐康辭賦集】【雪雁鳴賦集】【熊篤辭賦集】【浮生閒數賦】【陶然於然賦】
倪文濤賦集】【陳勇辭賦輯】【月下蟲賦集】【陳瑞萍賦集】【喻子涵賦集】【廣成子賦集】【山東萊子賦】【趙榮光賦集】
【高軍辭賦集】【並日齋主賦】【易聞曉賦集】【流沙河賦集】【曹英人賦集】【聖玉辭賦集】【朱向遠賦集】【乾坤居士賦】
【醉臥松山賦】【宋小武賦集】【抱月齋主賦】【明石秋色賦】【白永剛賦集】【花月主人賦】【劉長煥賦集】【王澤生賦輯】

作品產量巨大

質量過硬,且精品頻頻疊出,在文學界影響非凡。桐城賦派核心作家作品舉例如下:

潘承祥

安慶賦》、《望江賦》、《懷寧賦》、《太湖賦》、《樅陽賦》、《潛山賦》、《岳西賦》、《宿松賦》、《桐城賦》、《饅鄉賦》、《網際網路賦》、《花亭湖系列十賦》、《討伐賦》、《潘書記賦》和《溫嶺賦》系列四等等。

錫東刀客

部落格文化賦》、《瑞士賦》、《神舟飛船賦》並序、《金庸賦》、《夜月幽蓮賦》、《粽賦》、《茶山楊梅賦》、《春賦》、《象棋賦》、《江心賦》、《新城大廈賦》、《溫州賦》、《西施賦》、《廉政賦》、《氣賦》、《扇賦》、《醉賦》、《中國電影百年賦》並序、《邊鋒賦》、《鵬城賦》、《霍元甲賦》《湯加麗賦》《臉賦》《花亭湖賦》《洞頭賦》《青荷賦》並序《網賦》。

顏其麟

《香港賦》、《三峽賦》、《黃河賦》、《桂林賦》、《黃山賦》、《廬山賦》、《南昌賦》、《黃鶴樓賦》、《揚州賦》、《西雙版納賦》、等二十多篇大賦。另外還有崛起的新秀賦家,如:日不落、寒池青蓮等等,屬於典型的實力派人物。

桐城賦派理論

潘承祥先生在繼承桐城文派義法理論”的基礎上,獨道地創造出當代最新辭賦學術理論成果。桐城辭賦體,是指中國桐城賦派作家群創造出來的當代辭賦的新的文學屬種。以“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在韓歐之間”為宗旨,雷池賦翁潘承祥大師是中國桐城賦派的開山祖師,創立了“義言有物(辭賦的含義、觀點、思想內容)”、“法言有序(用實物或資料來論證說明辭賦的功用)”,“立意禪集(辭賦的修辭、寫作技巧、構思形式等)”的桐城辭賦學說---是桐城賦文體的指導思想和靈魂。辭賦形式服從辭賦內容,辭賦內容與辭賦形式辨證統一。桐城賦學說,有積極的理論意義。倡導中國最先進的文化方向;強調國學精神要遵從於文獻文義字句的考據;力求文采獨特,或以散文筆法抒情,或以陽剛陰柔風格說理。內涵和精神並重。桐城賦派理論體系,達到了桐城歷代學說最完整的創造。中國桐城賦文體,以學術的方法論,審視中國辭賦史和傳統文化,體現了國學基本特徵和精神。正如思想家戴震說:“古今學問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於理義,或事於制數,或事於文章。事於文章者,等而末者也。”。既從儒家經學的立場出發,又以中國傳統辭賦學術思想為背景,來總結當代辭賦在中國學術演變中的規律,不但吸收了現代哲學思想,而且豐富了辭賦命題的本質意義。因此,如同屈原創造的“楚辭體”那樣,桐城辭賦體,是一個從桐城文體中獨立出來新的文體風流派。

創建了 中國桐城辭賦國學院

是網路辭賦運動的旗幟,是中國桐城賦派的常設機構,是國學辭賦界最富學術權威的研發組織之一,是中華辭賦創作辭賦文化辭賦研究辭賦交流辭賦傳播與國學探究於一身的非官方學術中心。因此,該學院的性質是專業的國學辭賦學術單位。中國桐城辭賦國學院,以復興中華辭賦宏揚國學理念為宗旨,從辭賦著手來尋找國學突破的新道路。不但凝聚了當代的學術精英,而且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辭賦作家,以及學術範圍相聯繫的研究人員,不斷地加入到這個機構。中國桐城辭賦國學院,因網路而生,因網路而出。誕生於虛擬世界的辭賦運動,又走向充斥著現代文明的網路信息社會。既是網路辭賦運動延伸到現實世界的產物,也是現實世界人們對國學精神對中華傳統辭賦文化呼喚的佐證。因此,它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時代的潮流。中國桐城辭賦國學院,創始人是中國桐城賦派的開山鼻祖潘承祥先生,同時還有錫東刀客周曉明、關東怪才日不落、樂山才子倪嘉州、濟南天涯社區總斑竹保鏢、盤錦畫家詩人陳瑞萍、閩南賦家寒池青蓮等等。其創建是在中國桐城賦派創立之後的2006年秋,地點就坐落在大別山東南麓湖泊星羅棋布人傑地靈的安慶。中國桐城辭賦國學院,院長潘承祥先生和副院長周曉明先生,出色的業務水平,把各項辭賦與國學科研工作開展得生機蓬勃。所以,中國桐城辭賦國學院,從誕生那天起,就吐露出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來。不但對中國桐城派的歷史和文論進行了整理研究,而且還對國學與辭賦的現狀、網路辭賦的格局進行了最為全面的剖析,並及時發表了《中國桐城賦派宣言》、《中國桐城辭賦國學院2006-2010年辭賦文化科研發展綱要》等綱領性檔案,對國學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桐城賦派的產生,有其合理參照物

(1)從桐城文派、桐城詩派、桐城畫派、桐城詞派等文學流派的角度看,桐城賦派的創立,具有人文歷史文化的繼承性。
(2)從桐城散文、桐城詩詞、桐城文論等文學屬種與分類的角度看,桐城賦名字的提出和賦家們的創作實踐,填補了桐城文學辭賦的空白,具有科學的創新性、時代的典型性。
(3)從“中國文都”角度看,桐城應當是座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厚重,當其深厚的歷史根基與當代繁榮的發達的大環境,產生某種碰撞的時候,一個新的文學種類最容易脫穎而出。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桐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潘承祥先生以網際網路為平台,標新立異,獨闢蹊徑,高舉桐城復興大旗,首發國學革命於辭賦領域,從而創立中國桐城賦派。而“桐城三祖”創立並發展的桐城散文派所處的特定環境,一定與桐城賦派的誕生環境有某些相近、相似、甚至相通之處。
(4)漢唐均是在歷史長期戰亂之後的大統一,再次吸取統一王朝的教訓,漢有“文景之治”,賦興焉;唐有“貞觀之治”,詩盛也。因此,任何一個文學屬種的崛起都是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的歷史大背景里發生的。新文化運動以後,中國古典文學,幾乎絕跡,辭賦寡,桐城逝。也就是說歷史把文化、思想的解放潮流淹沒了古老的中華古典文明。但,經過十年動亂,對思想文化學術的政治禁錮,已傑出了很大一部分。於是,國學熱潮悄然興起,人們的探索回味中國過去的文化精髓的同時,文學領域出現的古典詩詞等題材依舊徘徊於死胡同里,歷史呼喚一種真正的返樸歸真格局的到來。因此,中國古典辭賦就奇蹟般地嫁接到桐城這個“還在延續著的暗流(指一種文化的基因與底蘊)”上了。那么,中國桐城賦派,終於打破了自“五四”以後因思想文化的解放運動而導致的現代文明的崛起所產生的文化斷層,是歷史的必然。中國桐城賦派的誕生,標誌著國學從不平衡走向平衡的發生了一個劃時代的轉折點。

論中國桐城賦派,可以興盛的歷史條件

政治環境

我們這個時代,沒有封建時代君主集權意志的制約,社會主義最先進的文化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時期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且國家在合理合法範圍內,提倡百家爭鳴、把花齊放的方針。可以說中國桐城賦派的誕生,是具備了一種大氣候的。秦始皇實行韓非“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五蠹》)”專制主義政策和“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殘暴法令。焚書坑儒!封建專制對文學進行了殘酷大掃蕩。法家以外的意識形態全屬掃蕩。秦後,中國再也沒有出現戰國時代那種百家共存、自由爭鳴、暢所欲言的局面了。中國一直處於中央集權的獨裁統治權力形式之中,不容許多種聲音的存在。秦始皇用焚書坑儒的殘暴手段企圖消滅文學,西漢王朝實施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政治對文學的第二次大掃蕩。漢初賦家賈誼,不被重用,遭排擠,33歲憂憤而死;武帝時著名賦家嚴助和朱買臣,忠心效勞,終被砍掉頭;司馬相如以《子虛賦》聞名,很快受到冷落,稱疾閒居鬱鬱而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險些被砍頭,懷氣寫《士不遇賦》。因此,漢代辭賦表面的興旺繁榮,是封建統治集團意志作用的結果,君王之道近古了學術思想,僅僅使辭賦在士大夫階層詠吟。因此說漢賦是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的歷史特定的產物。同樣,在建國後,十年文革對學術和文化的破壞達到了空前,辭賦遲遲沒有復興。但,改革開放以後,寬鬆活潑的政治文化氛圍,為中國桐城派的誕生,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歷史性的機遇。

社會背景

帝國雖然結束了諸侯割據,但大一統的封建中央集權獨裁制度,完全破壞了戰國時期文學平衡發展的態勢。“文學習則為明師,為明師則顯榮:此匹夫之美也。然則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為政如此,則國必亂、主必危矣。...富國以農,距敵恃卒,而貴文學之士...舉行如此,治強不可得也。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簡其業,而遊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韓非五蠹》)乃為佐證也。為什麼戰國時期辭賦文化發展迅速呢?由於七雄抗衡,統治者政治上合縱連橫籠絡人心,需要辭賦交遊諸侯,以達到擴大政治影響的目的。因此,辭賦成為政治的工具。社會分裂,權力角逐,各個統治者無暇顧及辭賦;無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禁錮,辭賦狀態自由發展。而且士人湧現,形成百家爭鳴暢所欲言的局面。故,戰國時代的辭賦繁榮:屈原離騷》、《九章》、《九歌》、《天問》,宋玉《九辯》、《招魂》、《高唐賦》、《神女賦》等為代表的辭賦作家群,雄霸了一個時代。而漢以後,士族長期占統治地位,尤其是南北朝時期嚴重,駢文儷賦泛濫,才導致了後來唐代的古文運動,直到兩宋,古文運動一直壓著賦一蹶不振的格局。自唐詩繁盛宋詞角逐之後,賦始終苟延殘喘,新文化運動更把賦連同所有的古典文學樣式徹底拋向了末路。文學種類的興衰也是在平衡--不平衡--平衡之間這個歷史的辨證的客觀規律之下發生著人文思維運動的。因此,過去的中華文明必然會被國學所尋找探研。也就是說,歷史規律的平衡點,在國學復興和辭賦崛起的交叉地帶產生了質的飛躍。如果這樣,這絕對是中國桐城賦派產生的哲學奧秘。值得注意的是,網際網路極大地解放了文化生產關係,那么辭賦運動更具備了更強的文化生產力。這為中國桐城賦派的崛起,提供了歷史機遇。

桐城賦派成立的第二種可能

賦,具體地講,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相當於現代的散文詩。從中國的版圖上看去,桐城位於大別山東麓最南段,它曾經與方苞開創的“桐城學派”統領獨霸中國清代文壇200多年。相繼又出現了統稱桐城文派、桐城詩派、桐城畫派,惟獨沒有桐城賦派。當代,古典詩詞歌賦已經大大衰敗,辭賦居然生存了下來。在2006年春季,學者王澤生選集提出這樣的概念,依據是當代中國有一大批從事辭賦創作的桐城派作家。以潘承祥最為代表,主張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來寫景敘事,也有以較短篇幅抒情說理的。著重發展了方苞關於“義”“法”的理論,在辭賦創作方面有新的創造。從而形成了當代中國一個新的文學流派,即中國桐城賦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