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賦集
- 外文名:Assign a set of
- 實質:編纂、編輯、編著
- 關係:辭賦家
簡介,古代辭賦,
簡介
賦集
賦集,即辭賦文集,就是把辭賦家的辭賦作品匯集起來編纂、編輯、編著而成的書卷。賦集,可分為單行本、系列本、總集、合集等類別。賦集,代表了辭賦家辭賦文學創作的成就的至高,是辭賦家腦力勞動成果的物化表現形式。
集,動詞,聚在一起,意為辭賦集合。“集”附加在“賦”之後,轉義為“集子”,“賦”規定了所“集”的類別,也就是由許多單篇辭賦作品彙編成的書、或全集、或選集等等。如果篇幅較長的大賦,或同一題目的系列組合,可形成相對獨立的“段落、部分”,就出現“上中下集”等現象。
賦集,在古代,由於印刷技術的落後、紙張的匱乏、書寫的難度大等客觀環境的拘囿,古人的賦集,往往被後人輯錄,或出現在其他類別的史卷等著作總集中而得以流傳下來。由於年代久遠,古代賦家的作品散失的很多,有的賦家作品只存數字,而無作品,或作品存世很少,甚至只有作品而無作者的佚名現象,是古典辭賦文化的悲哀。比如,晚清敦煌遺書的出土,隨之敦煌賦問世了。敦煌遺書,由於清代的散佚,外國列強的掠奪,而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大部分流失海外。國內能夠統計到的辭賦篇目不足40篇,是千古憾事。敦煌賦集的出現,說明古代的辭賦,既有文賦,也存在俗賦。
古代辭賦
賦集,與沒個時期辭賦家的多寡、辭賦文學的發達與否成正比例關係。如果按照日不落的劃分辭賦史發展的方法,中國古代辭賦流變,可分為:
1、楚秦賦壇:屈荀——前206年
2、兩漢賦壇:前206——220年
3、魏晉賦壇:220——420年
4、兩朝賦壇:386——589年
5、隋唐賦壇:581——907年
6、五代兩宋:907——1279年
7、元明賦壇:1279——1644年
8、清代賦壇:1644——1911年
那么:
辭賦家——古代:
1、先秦:荀況、屈原、宋玉辭、唐勒
2、漢代;陸賈、賈誼、枚乘、嚴忌、淮南小山、司馬相如、劉徹、東方朔、司馬遷、枚皋、劉向、班婕妤、王褒、揚雄、劉歆、傅毅、班彪、班固、班昭、張衡、馬融、王延壽、趙壹、蔡邕、王逸詩、禰衡、曹操
3、魏代:曹丕、曹植、王粲、陳琳、向秀
4、晉代:潘岳、張華、陸機、左思、陶淵明、王羲之、夏侯湛、傅鹹、傅毅、成公綏、傅玄、郭璞
5、兩朝:蕭子暉、蕭子范、蕭統、蕭綱、吳均、沈約、謝惠連、謝靈運、鮑照、江淹、徐陵、庾信、蕭繹
6、隋代:薛道衡
7、唐代:杜牧、黃滔、徐寅、王勃、駱賓王、韓愈、柳宗元
8、宋遼金:蘇轍、范仲淹、歐陽修、蘇軾、黃庭堅
9、清代:蒲松齡、汪中
可以推導出幾個結論:
第一:漢代是辭賦文學短暫崛起之後的高峰期,曹魏雖是局部領土政權,賦家出現也較多;晉、兩朝辭賦繼續發展,但趨於平緩,因為駢文出現。
第二:隋朝短命,賦家寥落,唐代主要以詩人型賦家、古文型賦家為主,賦家數量難以和兩漢、晉代、兩朝比擬。宋代仍然是集中在幾個古文家、或詩人身上。唐詩、宋詞的相繼繁盛,促使賦家職業化單一為賦的特點,而轉型為賦在唐宋而被邊緣化。元明幾乎空白——這個課題要探究——為什麼古老的辭賦到元明而衰落了呢?似乎有種一蹶不振的感覺。
第三:清朝,辭賦一度中興,“五四”而絕——總體上沉寂近百年。
這就是賦集在中國古代、近代,直至新文化化運動以前的發展輪廓。
賦集,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呈現出電子圖書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