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魚

中國四大名魚

中國四大名魚是松江鱸黃河鯉興凱湖鮊松花江這四種魚。松江鱸和松花江一般都是生長在淡水河川區域,黃河鯉如其名生長在黃河,興凱湖鮊則生長在黑龍江密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四大淡水名魚
松江鱸,黃河鯉,自然生存狀況,菜譜,興凱湖鮊,松花江鱖,

松江鱸

中國四大名魚
松江鱸魚(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頭扁平,向後漸側扁。頭部有棱無棘,前鰓蓋骨有4棘,上棘最大,上彎。背鰭連續,有一深凹。口大,上頜略長。頜骨、犁骨及齶骨均具絨毛狀齒群。胸鰭下部鰭條不分支。腹鰭Ⅰ-4。鰓膜上有兩橙色斜紋,酷似2片鰓葉,故有“四鰓鱸”之稱。為近岸淺海魚類,一般在與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區域生長育肥,性成熟後,降河入海產卵,幼魚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黃、渤海和東海均有分布,為名貴的食用魚類。
松江四鰓鱸以松江秀野橋之鱸魚最為有名,蘇軾後赤壁賦》中就有“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語。吳淞江源出 太湖,東注大海,盛產鱸魚,順 理成章。蘇州吳江亦是有名的“鱸鄉”,張翰有《秋風歌》證之:“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
松江鱸魚是中國四大淡水名魚之一,並非僅限於松江所產,據記載,以前我國沿海廣泛分布,但松江府的最為有名,被乾隆御賜為“江南第一名魚”!是招待貴賓的佳肴,1972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訪華時來到上海,周恩來總理親批的選單里,有松江四鰓鱸魚;1986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來上海,少了份口福,因為無法找到這種魚。
松江鱸魚頭及體前部寬且平扁,向後漸細且側扁。頭大,頭背面的棘和棱被皮膚所蓋。口大,端位。上、下頜,犁骨和顎骨均有絨毛狀細牙。眼上側位,眼間距較狹下凹。前鰓蓋骨後緣有四棘,上棘最大,端部呈鉤狀,翹向後上方。鰓孔寬大。前鰓蓋骨後緣游離突起似一鰓孔,故又稱四鰓鱸。體裸露無鱗,後緣游離突起似一鰓孔,故又稱四鰓鱸。體裸露無鱗,有粒狀和細刺狀的皮質突起。背鰭2個,在基部稍相連,起點在胸鰭腋部上方,後端近尾鰭基部。臀鰭長,無鰭棘。胸鰭寬大,橢圓形。腹鰭腹位,狹小,基部相互靠近。尾鰭截形,後緣稍圓。奇特的鰓蓋 體背側黃褐色、灰褐色,腹側黃白。其體色可隨環境和生理狀態發生變化。體側具4條暗褐色橫帶,吻側和眼下各具1條暗帶。成魚頭側前鰓蓋骨後緣為桔紅色,在鰓蓋膜上各有2條桔紅色斜帶,繁殖期尤為鮮艷。臀鰭基底具一縱行的桔黃色條紋。腹鰭灰白色,其餘各鰭均黃褐色,並有幾行黑褐色的斑條。第一背鰭前部、胸鰭和尾鰭基部各具1黑褐色斑塊。 在繁殖季節,成魚頭側鰓蓋膜上各有2條桔紅色斜帶,似4片鰓葉外露,由此得名“四鰓鱸”。
兩性外形略有區別:雄魚頭部寬大,吻圓鈍,具尿殖乳突,體色較深;雌魚頭部狹長,吻稍尖,無尿殖乳突,體色較淺。
松江鱸魚重不到二兩,長不足五寸,外形有點象塘鱧魚,魚頭大而寬扁,頭的長度要占到整個體長的三分之一。嘴巴寬大,滿口毛糙細齒。鱸魚鰓蓋骨後方長有4枚尖棘,向後延伸一小截肉質軟膜,稱鰓蓋膜。膜的上面左右各印染著兩條鮮艷奪目的桔紅色條紋,很象外面長著的鰓片。人們以為,鱸魚裡面長有兩個鰓,外面也有兩個鰓,就稱它為“四鰓鱸”。松江鱸魚貌不驚人,甚至於有點醜陋,但它的肉質潔白似雪,肥嫩鮮美,少刺無腥,食之能口舌留香,回味不盡,而且營養價值極高,為野生魚類之首。李時珍《本草綱目》稱:“松江鱸魚,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益肝腎,治水氣,安胎補中,多食宜人。”
在淡水水域生長,幼魚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溯河,以5月為最盛。成魚11月至翌年2月降海。鱸魚是洄游魚,每年春天,幼魚從長江口游到內河生長育肥;到秋季,性成熟後,再游到長江口海水與淡水交界處產卵,繁殖後代,周而復始。
分布於東海沿岸9個省市自治區,史書記載以松江秀野橋下所產最負盛名,所以得名“松江鱸”。《中國魚類志》、《東海魚類志》、《後漢書·方術傳下·左慈》:“ 操 從容顧眾賓客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 吳 松江鱸魚耳。’”《太平御覽》卷九三七引 唐 杜寶 《大業拾遺錄》:“六年, 吳郡 獻 松江鱸魚乾膾,鱸魚肉白如雪,不腥,所謂金虀玉鱠,東南之佳味也。”亦省稱“ 松江鱸 ”、“ 松鱸 ”。 金 党懷英 《黃彌守畫吳江新霽圖》詩:“中流水肥魚逆上,受網應有 松 鱸鮮。” 清 王士禛 《午食得鱸》詩:“蜃虀鴈醢百不愛,縷鱠愛斫松江鱸。”
歷史上有很多關於松江鱸魚的記載,熟知《三國演義》的讀者一定知道這樣一段故事:有一天,曹操大宴賓客,高朋滿座,佳肴琳琅。曹操指著滿桌的菜說,今天盛情邀請大家來,山珍海味不少,但還是有點遺憾,就是缺少了松江鱸魚這道名菜。這時,有個叫左慈人的說,丞相不必擔心,讓在下馬上變出一條來,說著,就讓人端來一隻盆子,果真從盆中“釣”出了一條松江鱸魚,引得滿座賓客驚嘆不已。
《晉書·張翰傳》記載了這樣的故事:張翰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就想起了家鄉的蓴菜和鱸魚,為此他棄官而歸。“蓴鱸之思”成了思念家鄉的成語。
隋煬皇帝游江南時,品嘗了松江鱸魚,讚不絕口,說它如此精美可口,真是“東南佳味也”。乾隆皇帝游江南時當然也絕不會放過吃鱸魚的機會,待他細細地吃完後,龍顏大悅,欣然評價為“江南第一名菜”。連皇帝都說好的菜,還能不好嗎,松江鱸魚因此而身價倍增。
松江鱸魚也實在是名不虛傳,歷代名人凡品嘗過松江鱸魚的沒有一個不說好的。唐、宋文人杜甫、白居易、韋應物、羅隱、蘇東坡、陸游等或作文,或詠詩,讚賞松江鱸魚。其中蘇東坡的《後赤壁賦》中“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的記述,因其文章在社會上的廣泛流傳,使松江鱸魚蜚聲士林。

黃河鯉

黃河鯉魚
中國四大名魚
黃河鯉[Cyprinus (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屬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鯉亞科(Cyprininae), 鯉屬(Cyprinus),鯉亞屬(Cyprinus ),鯉種( Cyprinus carpio )。俗名鯉拐子。
體側鱗片金黃色,背部稍暗,腹部色淡而較白。臀鰭、尾柄、尾鰭下葉呈橙紅色,胸鰭、腹鰭桔黃色。除位於體下部和腹部的鱗片外,其它鱗片的後部有由許多小黑點組成的新月形斑。
其體梭形、側扁而腹部圓。頭背間呈緩緩上升的弧形,背部稍隆起。頭較小。口端位,呈馬蹄形。背鰭起點位於腹鰭起點之前。背鰭、臀鰭各有一硬刺,硬刺後緣呈鋸齒狀。一般體長與體高之比為3.34±0.48,體長與頭長之比為4.03±0.47,尾柄長與尾柄高之比為1.09±0.27。
黃河鯉,自古就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洛鯉伊魴,貴如牛羊”之說,向為食之上品。黃河鯉還以其肉質細嫩鮮美,金鱗赤尾、體型梭長的優美形態,馳名中外,是我國的寶貴魚類資源。鯉魚跳龍門的傳說,幾乎是家喻戶曉。白居易等古代詩人都曾為其寫詩作賦,稱其為“龍魚”。民間流傳有“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拌凡魚”等美好詩句。
黃河鯉,金鱗赤尾,體形梭長(體長/體高>3,尾柄長/尾柄高≈1)、肉質細嫩而鮮美。與其它幾種鯉魚相比,其肌肉中具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17.6%)和較低的脂肪含量(5.0%),含有豐富的人體全部必需8種胺基酸和4種鮮味胺基酸,還含有3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鐵、銅、鋅及大量元素鈣、鎂、磷等。自古以來即為民間喜慶各種宴席所不可缺少的佳肴。

自然生存狀況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穿越河南境內的692公里,主要位於豆腐腰上。孟津以東河道開始放寬,兩岸堤距一般10公里左右,最寬處可達20公里,河床寬而淺,非汛期含沙量少,透明度平均11.3-25.0厘米,水中富含水生生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鹽類。該流域(河南段)氣候溫和,年日照時間和魚類生長期長,黃河灘生長著大量的野生雜草可作為魚類飼料,這些都是發展漁業生產的優越條件。也是歷史上我省境內河段盛產優質黃河鯉的主要原因。
但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人類活動因素的影響,諸如水質污染,濫捕、毒魚、炸魚,隔離天然繁殖場地以及黃河斷流,使得天然水域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黃河鯉魚的資源量急劇下降。50年代,在三門峽、靈寶、洛陽、鞏義、鄭州及開封等地均有專業捕撈隊在黃河裡捕魚。月捕魚量600-1150公斤/船,其中黃河鯉可占總重量的45-50%,黃河河南段每年能捕撈黃河鯉15萬公斤;而到1981-1982年,同樣的作業方法在同一季節的月捕獲量也不超過125公斤/船,且漁船數量大大減少,特別是黃河鯉魚的產量下降更為嚴重,年捕撈量還不足1萬公斤,年齡與個體均減小;已很少能見到捕魚的船隻了,可見魚類資源已明顯衰退。 特別是進入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在全國一片鯉魚引種雜交熱的直接影響下,經黃河的不同支幹流水域,混進了多種雜交鯉,使得河道內黃河鯉種質資源遭到了更為嚴重的破壞,出現多種鯉魚混雜現象,黃河鯉魚品質下降。主要表現為體色不一,鱗被雜亂,體型改變等性狀變異。
主要變化:
1.生長變緩。正宗的黃河鯉一般當年個體重可達250—500克,第二年個體重可達500—1000克。可近幾年發現不少地方生長的黃河鯉苗種第一年個體重只能長到100—130克,每二年個體重也僅能長到500克。
2.性早熟。正常的黃河鯉一般2齡以上才能性成熟。現有不少地方養殖的黃河鯉雄性個體在1齡時就已經性成熟,嚴重影響了黃河鯉的正常生長。
3.抗病力減弱。黃河鯉以抗病力強而著名,一般不會患大批量死魚的疾病。可近幾年來,不少地方屢屢發生黃河鯉患暴發性疾病(如出血病)大批死亡的現象。
4.體型、體色有較大改變。有的地方養殖的黃河鯉肚子變大,體色變淺或變黑。

菜譜

魯系名菜——糖醋鯉魚
簡介:黃河鯉魚體態豐滿、肉質肥厚、細嫩鮮美、營養豐富,從古至今一直是我國膾炙人口的名食。《詩經》載:豈食其魚,必河之鯉,說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們就已經開始食用黃河鯉魚了,使其在營養、美味的同時,又擁有了深厚的歷史底蘊。
提到黃河鯉魚,就不得不提糖醋鯉魚,它即是多採用黃河鯉魚烹飪而成的知名菜品,同時也是魯菜的代表作品之一。
糖醋黃河鯉魚”是山東濟南的傳統名菜。濟南北臨黃河,故烹飪所採用的鯉魚就是黃河鯉魚。此魚生長在黃河深水處,頭尾金黃,全身鱗亮,肉質肥嫩,是宴會上的佳品。《濟南府志》上早有“黃河之鯉,南陽之蟹,且入食譜”的記載。據說:“糖醋黃河鯉魚”最早始於黃河重鎮——洛口鎮。這裡的廚師喜用活鯉魚製作此菜,並在附近地方有些名氣,後來傳到濟南。廚師在製作時,先將魚身割上刀紋,外裹芡糊,下油炸後,頭尾翹起,再用著名的濟南本地洛口老醋加糖製成糖醋汁,澆在魚身上。此菜香味撲鼻,外脆里嫩,且帶點酸,不久便成為名菜館中的一道佳肴。“糖醋黃河鯉魚”以濟南匯泉樓所制的最為著名,現今要是到正宗的糖醋鯉魚,可去濟南泉城公園裡面的城南往事餐廳。
原料:黃河鯉魚1條(約750克),糖200克,醋100克,醬油10克,鹽3克,蔥、姜、蒜末各5克,清湯300克,水澱粉150克,油適量。
製法:
1.將魚去鱗、肋、內臟,洗 淨,魚身兩面每隔2.5厘米距離先直切一刀,約深1.5厘米,再斜刀逐片向前片進(每片不要片斷)。然後提起魚,使刀口處張開,將精鹽撒入魚身肉稍醃,另在魚的周身及刀口處,均勻地塗上一層濕澱粉糊。
2.炒鍋燒熱倒入油,燒至七成熱時,手提魚尾將魚放入油鍋內,其刀口處立即張開,這時用鏟刀將魚托住,以免粘鍋,約炸2分鐘,把魚推向鍋邊,使尾部向里彎曲,魚身成弓形,將魚背朝下炸2分鐘,再翻過來使魚腹朝下續炸2分鐘,待魚全部呈金黃色時,取出擺入盤。
3.炒鍋置旺火,加油50克,燒到六成熱時,放入蔥、姜、蒜末,烹上醋、醬油,加上高湯、白糖燒開,用濕澱粉勾芡,淋上熱油少許,迅速出鍋澆在魚身上即成。
甘肅菜——石烹黃河鯉
石烹是遠古時代使用的一種烹調方法。古時河西有“石烤”的烹飪技法,而今甘肅臨洮還保留著石子烹的傳統方法,被用於烹製菜餚和麵點。“石烹黃河鯉”具有肉質鮮嫩、魚香味醇、造型優美、風味獨特之特點。

興凱湖鮊

產地:中國黑龍江密山。
中國四大名魚
特點:大白魚,色白如玉,個頭重達七八斤,體形頎長,鰭尾發達,以善游著稱。大白魚烏蘇里江中的鮭魚綏芬河中的灘頭魚並稱“邊寒三珍”。
工藝:大白魚肉嫩味鮮,清香爽口。在興凱湖沿岸,有湖水燉白魚的吃法。把活魚剖腹洗淨,放入鍋,加上湖水,清燉三十分鐘,佐以精鹽、胡椒粉、香菜沫。其肉鮮嫩,其湯色白如乳,精美異常。還有一種傳統吃法,先把白魚放入鍋內清蒸20分鐘,然後出鍋,去骨刺,陰乾兩天,肉成絲狀。食用時,再放鍋內蒸十分鐘,有一種特殊風味,名曰“賽蟹肉”。

松花江鱖

中國四大名魚
(學名:Siniperca chuatsi)是鱸形目真鱸科鱖屬的魚類,俗稱鱖魚、花鯽魚、桂魚、鰲花魚等,是中國特產的一種食用淡水魚,體側上部呈青黃色或橄褐色,有許多不規則暗棕色或黑色斑點和斑塊,腹部灰白,背部隆起,口較大,下頜突出,背鰭一個,魚鱗細小、呈圓形,性兇猛,肉食性。喜食小型魚類,小型甲殼類動物及昆蟲等。鱖魚體肥肉厚,高而側扁,口大,端位,口裂略傾斜,上頜骨延伸至眼後緣,下頜稍突出,上、下頜前部的小齒擴大成犬齒狀,眼上側位,前鰓後緣具4~5枚棘,鰓蓋骨後部有2個平扁的棘,圓鱗細小,背鰭長,前部為棘,後部為分枝軟條,前鰓量骨後緣有細小的鋸齒,下角及下緣各具2小棘,間鰓蓋骨和鰓蓋骨下緣光滑,身體呈黃綠色,腹部黃白色,體兩側有大小不規則的褐色條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