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是台灣其中一個大型電影節,由
台北市政府 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最初由
侯孝賢 導演領導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策劃。自1998年開始舉辦以來,除2001年停辦外每年舉行,已城為
台北市 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近年,台北電影節以城市為題,除電影放映外亦舉辦各類展覽及表演活動,希望透過電影帶領台灣觀眾認識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電影節頒發台北電影獎及台北主題獎,鼓勵台灣本土的電影創作。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節」其前身為1988年創立的「中時晚報電影獎」,1994年起更名為「台北電影獎」,分為商業映演類及非商業映演類,挖掘出許多有潛力的影像創作者,自1998年起,
台北市政府 加入主辦行列,除台北電影獎外,並有國際電影觀摩,從此擴大舉辦成為國際規模的市民影展。
2002年起,台北電影節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規畫下,加入「城市主題影展」,藉由一系列電影放映、展覽、座談及各式活動,帶領觀眾認識每年主題城市的電影、歷史及文化。2005年起,首次加入「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單元,藉此進行國際與國內電影工作者的相互切磋,奠定了「城市、華人、新銳」三大主軸,成為台北電影節不可或缺的特色。
自2007年底,台北電影節成為隸屬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常設影展單位,期望透過永續經營的理念,讓台北成為一個更親切友善的電影城市,同時也結契約屬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台北市電影委員會」,進行電影與城市行銷產業交流工作。藉由影展活動,廣邀國際重要城市電影委員會成員,舉辦電影城市論壇,以及電影與城市行銷經驗等相關交流,攜手拓展國際視野。
獎項設定 2005年開始增設“國際青年導演競賽”用以鼓勵新銳導演,自此台北電影節最大獎項分別為“國際青年導演競賽”最佳影片和“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2007年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開始
現場直播 。2008年台北電影獎正式取消了不分類的競賽項目,除了新增
分類別 的競賽之外,逐步取消最佳實驗片等獎項,甚至百萬首獎只頒給劇情長片,引起影評、紀錄片工會強烈反彈,認為台北電影節失去原創精精神與獨厚劇情長片的發展;2010年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的競逐正式不受參賽影片種類的限制,從該屆開始至今總共連續四年的百萬首獎得獎者都是紀錄片。
歷屆回顧 歷屆 台北電影節回顧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獲獎名單 第01屆(1998年) 獎項/獲獎人/獲獎影片
商業類獎項
非商業類獎項
百萬首獎:陳碩儀《在山上下不來》
最佳實驗片:關文勝《1998很難過之小婷的高跟鞋》
國際類獎項
評審團大獎:蒙索
阿曼 達斯 Montxo Armendariz《
心中的秘密 》
獨立精神獎:查德都爾利 Ziad Doueiri《城西無戰事》
第02屆(1999年) 商業類獎項
評審團特別推薦獎:(生活演員)《
黑暗之光 》、李崗條《子阿不拉》
獨立創作競賽類獎項
最佳卡通片:林巧芳《Show Return》
國際觀摩影展
觀眾票選獎:羅科·貝里克Roko Belic《
成吉思汗藍調 》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銅獅獎:Kim Jae-yon《廁所不能共享》
第03屆(2000年) 商業類獎項
台北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許子苹《我在看天花板的日子》
市民影展類
銀城獎:夏曼寧Manon Garceau《台北救命》
銅城獎:范揚仲《捷運車票》
優等獎:顏景弘縛《2000.11》
黃凱迪《台北色相》
廖堃言《台北上課》
林皇耀《阿母交代的話》
觀眾票選獎:鄭文力《靜夜諦視》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島嶼愛情故事》(德)
《彩虹的那一端:世界電影的視窗》(巴西)
第04屆(2002年) 專業類競賽
最佳實驗片(空缺)
動畫導演獎:丘禹鳳旅、馮偉中謎系列作品
紀錄片特別獎:陳龍男《我的莒光作文簿》
業餘類競賽
業餘類三獎:薄筱山《狂舞城市》
業餘類佳作:江芳存《地下台北》
林信志、湯雅《如庵》
邵易謹《雙連打鐵仔師》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金獅獎 :Slawomir Fabicki《傷痕的秘密》
銅獅獎:《戶中風景》
觀眾票選獎:《戶中風景》
第05屆(2003年) 台北電影獎
最佳實驗電影:
吳俊輝 、辛建宗《傷感之旅》、肖力修《COPY:COPY》
傑出視覺設計獎:《夢,在飄浮》
傑出紀錄攝影獎:《背起玉山最高峰》
傑出個人表現獎:《李靖惠阿么的戀歌》
類型創意獎:《藍色咒語》
台北主題獎
謝孟儒《台北:2003》
范盛弘《台北意識流》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銀獅獎 /Jens JonssonK-G for Better and for Worse
銅獅獎《敗北人》
評審團特別大獎:《當個美國人》
評審團動畫特別獎:《買方便》
觀眾票選項獎/Wolfgang DinslageRudi的十七歲
第06屆(2004年) 台北電影獎
台北主題獎
佳作獎:
張榮吉 《
聽見 》、
張皓然 《場景路人》、盧泓詩《戀台北》、吳康豪《Old My Generation》、黃子青《一百個想死的理由》、葉俊慶《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我們》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王燕妮《造機人》
國際學生電影類獎項
評審團特別獎:《敗北兄弟》
佳作獎:《
工廠女孩 》、《波瑪克、《德國神偷》、《電視狂想曲》
台灣學生影視作品競賽
銅獅獎:范勝翔《四弦上的天堂》
年度推薦獎:林雲斐《死別秀》
最佳觀眾票選獎:范勝翔《四弦上的天堂》
第07屆(2005年) 台北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
柯金源 《獼猴列傳》Biographies of the Macaques
佳實驗電影:(空缺)
最佳卡通片:陳岡緯《下班時間》 The Man of the Hour
王秀齡、羅與階《
再生計畫 》 Plan of Regeneration
潘心屏《小小的深深的愛的故事》 Small & Deep, Love Stories
陳博文 《大正男》 Grandpa’s Mountain Ballad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林育賢《翻滾吧,男孩》 Jump! Boys
媒體推薦獎:
顏蘭權 《壯益增無米樂》 Let It Be
台北主題獎
首獎:翁靜婷《
點鈔機 》 The Dumping River
三獎:王承洋《
新年快樂 》 Happy New Year
柯惠尹《你們為什麼這么好》 Marvelous!
張英西《門町行進》In Ximen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周相君《Nice Dream》
國際青年導演競賽
最佳影片:瑪麗娜·拉貝斯基納Marina Razbezhkina《等待豐收的季節》 Harvest Time(俄)
評審團特別獎:丹尼爾·加格利亞諾內Daniele Gaglianone《
命中不注定 》 Changing Destiny(義大利)
評審團特別表揚:布萊德·麥根Brad McGann《
謎屋 》 In My Father’s Den(紐西蘭)
觀眾票選獎:亨德里克·霍斯曼Hendrik Holzemann《
最後一次心動 》 Off Beat(德/法)
第08屆(2006年) 開幕片:《愛瘋狂(C.R.A.Z.Y.)》,導演:Jean-Marc Vallée,加拿大
閉幕片:《赤裸真相(Where the Truth Lies)》,導演:Atom Egoyan,加拿大
焦點導演:Robert Lepage
最佳實驗片:鄒念祖《少了一個美國人》
第09屆(2007年) 開幕片:《
最遙遠的距離 》,導演:林靖傑,中國台灣地區; 《誰才是導演(Clash of Egos)》,導演:Tomas Villum Jensen,
丹麥 閉幕片:《婚禮之後(After the Wedding)》,導演:Susanne Bier,丹麥
焦點導演:Carl Theodor Dreyer
評審團特別獎:《木偶人2巴哈Kuso版的逆襲》
特別推薦導演:高炳權
首獎:《艾瑪的禮物》 史凡塔迪肯
台北主題獎
三獎:《剎那時空》顏景弘
佳作:《少女心中的小濕》
佳作:《台北愛戀物語》
佳作:《如果在台北,一個靈感》
佳作:《搖滾教室》
第10屆(2008年) 時間:2008年6月20日至7月6日
開幕片:《
海角七號 》,導演:
魏德聖 ,中國台灣地區;《檸檬樹 (Lemon Tree)》,導演:Eran Riklis,以色列
閉幕片:《
鬥茶 》,導演:
王也民 ,中國台灣地區;《夏日時光 (Summer Hours)》,導演:Olivier Assayas,法國
賈克.諾勒 Jacques Nolot
獎項 獲獎及作品 百萬首獎
最佳劇情短片
最佳導演
最佳編劇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演員特別推薦
評審團特別獎
最佳新人
最佳攝影
最佳音樂
最佳美術
最佳紀錄片
劇情短片評審團特別獎
最佳動畫短片
動畫短片特別推薦
張祖綺《富士將軍》
媒體推薦獎
觀眾票選獎
第11屆(2009年) 時間:2009年6月26日至7月12日
開幕片:《陽陽(Yang Yang)》,導演:
鄭有傑 ,中國台灣地區;《德國09 (Germany 09)》,導演:法提·阿金(Fatih AKIN)/
沃夫岡·貝克 (Wolfgang BECKER)/塞克·
恩德斯 (Sylke ENDERS)/多明力克·加夫(Dominik GRAF)/克里斯多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
羅穆阿德·卡馬克 (Romuald KARMAKAR)/
妮可 葉特·克雷畢茲(Nicolette KREBITZ)/
丹尼·雷維 (Dani LEVY)/安姬拉·
夏娜萊克 (Angela SCHANELEC)/
漢斯 ·
斯特恩 比奇(Hans STEINBICHLER)/伊莎貝拉·斯蒂沃(Isabelle STEVER)/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漢斯·
韋恩 加特納(Hans WEINGARTNER),德國
閉幕片:《懼乳:傷心的奶水(The Milk of Sorrow)》,導演:克勞蒂亞‧尤薩,
秘魯 ;
《爸,你好嗎? (How Are You, Dad?)》,導演:
張作驥 ,中國台灣地區
焦點導演:賽吉‧德沃茲佛 Sergey Dvortsevoy、勞勃‧伊普斯汀 Rob Epstein
獎項 獲獎及作品 百萬首獎
評審團特別獎
最佳導演
最佳編劇
最佳男演員
最佳女演員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演員
最佳音樂
最佳剪輯
最佳攝影
最佳美術設計
評審團大獎
最佳紀錄片
紀錄片特別獎
最佳短片
最佳動畫短片
媒體推薦獎
觀眾票選獎
終身成就獎
卓越創新獎
特別感謝獎
第12屆(2010年) 時間:2010年6月25日至7月15日
開幕片:《
精銳部隊 》Elite Squad,荷西‧派迪夏Jose PADILHA,巴西;《
第四張畫 》The Fourth Portrait,
鐘孟宏 CHUNG Mong-hong,中國台灣地區
閉幕片:《
酷馬 》fantôme, où es-tu ?,導演:
王小棣 ,Wang Shaudi,中國台灣地區
獎項 獲獎及作品 百萬首獎
最佳劇情長片
最佳導演
最佳編劇
最佳男演員
最佳女演員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演員
最佳劇情短片
最佳紀錄片
最佳動畫
最佳剪輯
最佳技術
最佳攝影
最佳音樂
媒體推薦獎
觀眾票選獎
終身成就獎
第13屆(2011年) 時間:2011年6月24日至7月16日
開幕片:《
翻滾吧!阿信 》Jump Ashin!,
林育賢 LIN Yu-Hsien,中國台灣地區;《吐司:敬美味人生》Toast,S. J. 克拉克森 S. J. Clarkson,英國
閉幕片:《
王者逆襲 》Coriolanus,導演:雷夫范恩斯 Ralph Fiennes英國
主題城市:英國“倫敦”
獎項 獲獎及作品 百萬首獎
最佳劇情長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演員
最佳女演員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編劇
最佳新演員
最佳劇情短片
最佳紀錄片
最佳動畫獎
最佳攝影獎
最佳音樂
卓越貢獻獎
李幼鸚鵡鵪鶉
觀眾票選獎
最佳藝術設計大獎
第14屆(2012年) 獎項 獲獎及作品 百萬首獎
最佳劇情長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演員
最佳卡通片
最佳劇情短片
最佳紀錄片
媒體推薦獎
觀眾票選獎
第15屆(2013年) 獎項 獲獎 百萬首獎
最佳劇情長片
最佳編劇獎
最佳導演獎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演員
最佳音樂獎
最佳攝影獎
最佳剪輯獎
最佳紀錄片
最佳卡通片
最佳技術獎
卓越貢獻獎
焦雄屏
第16屆(2014年) 獎項 獲獎 百萬首獎
最佳劇情長片
最佳編劇獎
最佳導演獎
最佳男主角獎
最佳女主角獎
最佳男配角獎
最佳女配角獎
最佳新演員獎
最佳攝影獎
最佳視覺效果獎
最佳美術獎
最佳剪輯獎
最佳短片
最佳卡通片
最佳紀錄片獎
媒體推薦獎
最佳觀眾票選獎
卓越貢獻獎
最佳導演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00
陳以文 、
張華坤 ·2002 無 ·2003 無 ·2004 無 ·2005 無 ·2006 無 ·2007 無 ·2008
楊雅喆 ·2009
鐘孟宏 ·
2010年代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演員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00
向麗雯 ·2002
黃健瑋 ·2003 無 ·2004 無 ·2005 無 ·2006 無 ·2007 無 ·2008
王柏傑 ·2009
曾佩瑜 ·
2010年代
最佳編劇 歷屆之最 歷屆台北電影節獲獎之最 2009年第11屆最佳女主角《
陽陽 》、2012年第14屆最佳女主角《
逆光飛翔 》
2010年第12屆最佳新演員《
一頁台北 》、2012年第14屆最佳女配角《
LOVE 》
2011年第13屆最佳新演員《
當愛來的時候 》、2019年第21屆最佳女主角《野雀之詩》
2017年第19屆最佳女配角《
順雲 》、2019年第21屆最佳女主角《
帶媽媽出去玩 》
先後於2015年第17屆《
無無眠 》、2019年第21屆《
你的臉 》兩次獲得最佳導演獎。
相關介紹 大事紀
2004年首度舉辦「全球華人影像精選」,增加台灣電影創作者與世界影壇接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