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屆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節」其前身為1988年創立的「中時晚報電影獎」,1994年起更名為「台北電影獎」,分為商業映演類及非商業映演類,挖掘出許多有潛力的影像創作者,自1998年起,台北市政府加入主辦行列,除台北電影獎外,並有國際電影觀摩,從此擴大舉辦成為國際規模的市民影展。 2002年起,台北電影節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規畫下,加入「城市主題影展」,藉由一系列電影放映、展覽、座談及各式活動,帶領觀眾認識每年主題城市的電影、歷史及文化。2005年起,首次加入「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單元,藉此進行國際與國內電影工作者的相互切磋,奠定了「城市、華人、新銳」三大主軸,成為台北電影節不可或缺的特色。

自2007年底,台北電影節成為隸屬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常設影展單位,期望透過永續經營的理念,讓台北成為一個更親切友善的電影城市,同時也結契約屬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台北市電影委員會」,進行電影與城市行銷產業交流工作。藉由影展活動,廣邀國際重要城市電影委員會成員,舉辦電影城市論壇,以及電影與城市行銷經驗等相關交流,攜手拓展國際視野。

簡介,獲獎名單,

簡介

時間:2000年12月25日至2001年1月3日
開幕片:《生命的圓圈》
閉幕片:《榴槤飄飄》
主席:侯孝賢
副主席:黃建業

獲獎名單

商業推薦類:
最佳影片:《命帶追逐》;評審團大獎:《運轉手之戀》;最佳導演:陳以文、張華坤(《運轉手之戀》);年度導演新人獎:蕭雅全(《命帶追逐》)、陳義雄(《晴天娃娃》);年度最佳演員:李康宜(《晴天娃娃》)、方中信(《驚動天地》);年度最佳配角:王瑞(《天公金》)、太保(《運轉手之戀》)、趙美齡(《沙河悲歌》);年度最具潛力新人:向麗雯(《純屬意外》);年度最佳技術獎:《聖石傳說》;年度特別獎:《沙河悲歌》。
國際學生電影:
金獅獎:《攝影師》(俄羅斯);銀獅獎:《夜行車夫》(越南);銅獅獎:《魔鐘》(捷克);評審團特別獎:《廣告人生》(羅馬尼亞)、《島嶼愛情故事》(德國)、《彩虹的那一端》(巴西)。
市民影展:
金城獎:《TheForest》;銀城獎:《台北救命》;銅城獎:《捷運車票》;評審團特別獎:《歐巴桑》;觀眾票選獎:《靜夜諦視》;優等獎:《靜夜諦視》等12部;獨立創作獎首獎:《城市飛行》;最佳劇情片:《我叫阿銘啦》;最佳紀錄片:《我在看天花板的日子》;最佳卡通片:《時光》;最佳實驗片:《沒參加》;最佳新人:《我叫阿銘啦》;評審團特別獎:《什錦水果香蕉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