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四大電影節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電影業也在不斷的蓬勃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中國電影進入到一個全盛時期。關於四大電影節的定義,也漸行漸遠。較老的版本: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已於1998年停辦)、中國長春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2010年中國的影視票房取得了國際前所未有的成績,從而誕生了又一個國際性的大型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到目前為止,兩岸三地最權威的且最專業的電影節已有五個,他們分別是:台灣電影金馬獎香港金像獎金雞百花獎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

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金馬獎,金像獎,內地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金雞獎,長春,上海,北京,

基本簡介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電影業也在不斷的蓬勃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中國電影進入到一個全盛時期。關於四大電影節的定義,也漸行漸遠。較老的版本: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2010年中國的影視票房取得了國際前所未有的成績,從而誕生了又一個國際性的大型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到目前為止,中國最權威的且最專業的電影節已有五個,他們分別是: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金雞百花獎,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其中具有國際性質的電影節有兩個: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

金馬獎

台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是中國台灣地區的電影獎項,在華語圈中它歷史最為悠久。由於早期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並未設定類似音像製品競賽獎勵,金馬獎成為華人區最受注目的電影盛會之一。直至今日,金馬獎的頒發仍對華人電影具有指標性意義,特別是在藝術性電影方面。而港台電影界知名導演與演員,仍相當重視金馬獎的競賽;這從其發獎名單中仍可窺知。金馬獎創辦於1962年,原由台灣“行政院新聞局”主辦,後由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當年主要是為了促進台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中華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
“金馬”二字取自於福建沿岸的金門和馬祖的頭一字,那是這兩個為台灣當局所標榜對抗大陸之戰地,隱含著以電影文化促進反共抗俄之意,充分顯現出冷戰時代思維。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4年和1974年停辦,1998年台北電影學會另行組織台北電影節與之分庭抗禮。金馬獎的主持人過去常有“一港一台”搭配的傳統,但近年也有都由台灣主持人擔當的情況。
台灣金馬獎台灣金馬獎
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至今,金馬獎的頒發仍對華人電影具有指標性意義,特別是在藝術性電影方面。台港電影界知名導演與演員,至今仍非常重視金馬獎的競賽,這從其發獎名單中仍可窺知。許多國際級導演及明星皆曾受邀擔任頒獎嘉賓,包括伊莉莎白·泰勒、亞蘭·德倫、羅勃·懷斯、雪歌·妮薇佛、江角真紀子宮澤理惠江口洋介李準基等。
金馬影展是重要電影文化活動,主要活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第二部分為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

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開始舉行,並於1993年12月正式註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香港電影金像獎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此獎項每年評選一次,旨在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它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權威性的電影頒獎禮活動。香港金像獎也是香港電影人心中的“奧斯卡”,是香港最具權威性的電影活動。金像獎董事局由十個本港專業電影協會派員組成,包括電影雙周刊香港影業協會、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戲院商會、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電影美術學會香港電影剪輯協會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是唯一非牟利團體,只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著作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
香港金像獎香港金像獎
1979年,一份日後成為香港電影界權威雜誌的《電影雙周刊》誕生,從事電影界報導、評論的創作。當時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亞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甚至沒有電影人自己的官方組織。《電影雙周刊》以其對電影事業的關注和責任感,組織了一群電影人進行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並從1982年開始,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正式的頒獎典禮,此後每年一度,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繁榮,提高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這就是目前在華語影壇具有極高影響力和權威地位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這個電影獎和世界著名的奧斯卡一樣取名為“金像獎”而不是通常的“金馬獎”、“金雞獎”,從一開始就展示了創辦者對這個活動的眼界和雄心,以後的發展道路也證明它確實有實力成為華語影壇自己的奧斯卡。1983年,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始在電視台轉播,影響力不斷擴大,並於1993年十二月正式註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作為一個非牟利團體,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著作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從1989年的第8屆開始,出現了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等香港電影人自己的組織,香港電影金像獎也開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規模越來越大。雖然近年來,隨著電影業頹勢漸成,金像獎的凝聚力和權威性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個亞洲電影界關注的盛事,它曾經有過的盛極風光更是印證著香港電影發展中不可磨滅的輝煌。

內地獎

1992年代表‘觀眾’意見的百花和代表‘專家’意見的金雞合二為一.簡稱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大眾電影百花獎

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中國民眾性的電影獎。《 大眾電影》雜誌編輯部主辦,由民眾投票評選。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有11.7萬人參加評選;第二屆(1963)增至18萬多人。1980 年舉辦了第三屆,有70多萬人參加評選。此後每年舉行一次。百花獎主要獎項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美工、最佳紀錄片、最佳美術片、最佳科教片等。百花獎的選票隨《大眾電影》傳送,評選活動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大眾電影百花獎是由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電影刊物《大眾電影》雜誌社主辦的一年一度的民眾性評獎,和金雞獎一起通稱為“中國電影雙獎”。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為了體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獎品為銅質鍍金花神,表示電影是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鮮花。百花獎只代表觀眾對電影的看法和評價,因此又被稱為“民眾獎”。
中國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百花獎
百花獎由《大眾電影》發放選票,由讀者投票評獎,各項獎均以得票最多者當選。
百花獎評獎始於1962年,但在1963年第二屆評獎之後,一直中斷了17年,直到1980年才恢復並舉行了第三屆評獎。此後每年舉辦一次,到今年已是第28屆了。
雖然自1983年以來百花獎只設有最佳故事片、最佳男女演員、最佳男女配角5個名目的獎項,但由於從1980年的第三屆評獎開始,“最佳故事片”得獎名額由前兩屆的1個增至3個,因此,目前的百花獎實際上共有7個獎項。

中國電影金雞獎

金雞獎創辦於1981年,因為當年屬中國農曆雞年,故取名金雞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於1981年創辦的,以獎勵優秀影片和表彰成績卓著的電影工作者。金雞獎獎品為銅製鍍金的金雞。首屆金雞獎評獎活動於1981年(農曆雞年)5月舉行,以金雞啼鳴象徵百家爭鳴並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故名金雞獎。從第一屆開始金雞就有產“雙黃蛋”的傳統,最佳故事片有8屆是“雙黃蛋”甚至“三黃蛋”,可以說舉世罕見。金雞獎每年評選一次,評獎委員會由電影專家組成,因此又被稱為“專家獎”。自2005年起,金雞獎與百花獎隔年評選一次,金雞獎逢單數年評選。1992年,應廣大電影工作者的熱切要求,中國電影家協會在原《大眾電影》百花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活動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電影節年年舉辦。
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電影金雞獎
金雞獎設最佳故事片、記錄片、科教片、美術片、戲曲片,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最佳編劇、導演、攝影、美術、音樂、錄音、剪輯、特技、服裝、化裝、道具等20個左右獎項(時有增減),必要時增設特別獎或者榮譽獎。獎品為金雞雕像。

長春

長春國際電影節,是中國第一個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與中國電影華表獎隔年舉辦。長春電影節由國家廣播 電影電視總局、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國家廣播 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局、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中國電影資料館、國家廣播 電影電視總局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吉林省廣播電影電視局聯合承辦。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
長春電影節獎盃長春電影節獎盃
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審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各獎項提名獎1-3個,根據具體情況另設評審特別獎。對獲獎影片、編劇、導演、攝影、音樂、演員分別頒發“金鹿杯”或“銀鹿杯”,以及獎金和證書。

上海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中國唯一一個世界十三大電影節之一,上海國際電影節由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和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共同承辦。電影節成功創辦後的第二年即獲得了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被歸類於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共分為4個主要部分,包括競賽部分金爵獎、國際電影展覽放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
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
歷經11屆發展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依託中國電影產業快速發展和電影全球化大趨勢,已經初步形成了完整而清晰的活動架構。評獎單元、電影市場、電影論壇和國際影片展映四大主體活動圍繞電影本體及產業現狀,呈現並鼓勵電影多元藝術特色的同時培育電影新人,體現一流電影節應有的國際視野;同時搭建產業平台提供專業化服務,中國電影項目創投及合拍片項目洽談大力推動電影項目與資本對接,為電影中外合作搭建橋樑;開閉幕式紅地毯星光璀璨,匯聚國內外頂級明星嘉賓及電影人共襄盛舉。

北京

北京國際電影節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是具有國際性、專業性、創新性、開放性和高端化、市場化的大型電影主題活動,旨在融匯國內國際電影資源,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將成為北京市建設世界城市的重點文化活動,打造東方影視之都的核心活動。
北京國際電影季北京國際電影季
電影季囊括了影片展映、專業論壇、項目洽商、文化演出等多種形態,吸引了700多家中外電影機構、2000多位中外嘉賓和首都各界人士約十萬人次的廣泛參與。第一屆北京國際電影季是國內外電影界的盛會,是展示北京乃至中國風采的重要舞台,是促進中外電影文化交流交易的重要平台,也是首都民眾體驗電影文化魅力的重要活動,對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促進北京經濟社會發展、豐富首都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影響力、打造東方影視之都,與世界電影界深化合作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獲得了豐碩成果,受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得到中外來賓、各界人士和中外媒體的高度評價。
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喜過百億元,北京這一歷史名城,作為中國首都,作為占據全國票房份額最大的城市,作為擁有全國80%的製片機構和電影人才,集中全國大部分電影教育機構、科研機構的文化中心,理應搭建一個可供世界影壇交流合作的平台,理應擔當一個連線中外電影人切磋學習的角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