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1949年2月更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建制。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第15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1961年,第15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第15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
  • 部隊前身: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
  • 列編時間:1949年2月
  • 首任軍長:秦基偉
  • 首任政委:谷景生
  • 改編時間:1961年
部隊前身,部佇列編,部隊參戰,部隊改編,

部隊前身

第9縱隊
1947年8月15日,以太行軍區前方指揮所及兩獨立旅為基礎,在河南博愛縣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秦基偉、政治委員黃鎮、副司令員黃新友、參謀長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縱隊成立後,主力部隊隨即參加戰略進攻,南渡黃河,轉戰伏牛山,第25旅留在豫西,開闢豫西根據地。
改變稱號
1948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第9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10月,參加鄭州戰役,在兄弟部隊協同下,全殲北逃之敵1.1萬餘人。11月,參加淮海戰役,在參與攻克宿縣,任橋阻擊作戰和圍殲黃維兵團中,殲敵8500餘人。

部佇列編

1949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部隊編制和部隊番號的決定,中野第9縱隊於河南周口地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建制。軍長秦基偉、政治委員谷景生、政治主任余洪遠。由原留豫西之第25旅歸建改稱第43師,張顯楊任師長,薛濤任師政治委員;第26旅改稱第44師,向守志任師長兼師政治委員;第27旅改稱第45師,崔建功任師長(師政治委員暫缺,1950年12月聶濟峰任師政治委員)。

部隊參戰

第15軍組建後,作為渡江戰役兵團先遣軍,於3月初從河南周口地區出發,在向長江北岸挺進中,連克湖北英山、羅田及安徽太湖、望江諸城,控制了以華陽鎮為中心的江北灘頭陣地,勝利地完成了掩護兵團主力於黃梅、宿松一線地區展開的任務。1949年4月21日,為兵團左縱隊於主要突擊方向一舉突破敵長江防線,占領香山、黃山主峰。隨即疾進浙贛線,直指武夷山北麓。晝夜追擊南逃之敵750公里,解放橫峰、上饒、葛源、廣豐、建陽、水吉、建甌、豐樂、南平等地。爾後,揮師南下,進軍中南。
1949年9月至10月,參加廣東戰役,11月,參加廣西戰役,俘虜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八軍軍長張文鴻、國民革命軍第一二六軍副軍長王偉倉以下近萬人。
1950年初,長途行軍1300餘公里,勝利完成進軍雲南的任務。繼而開赴川、滇、黔、康邊境地區參加剿匪作戰。與友軍密切協同,基本肅清了縱橫各約500公里,包括4個省,7個軍區廣大在區內的股匪,共幫助建立600多個區、鄉政府。其間,第44師奉命於3月參加西昌戰役,5月歸建。
解放戰爭中,第15軍轉戰豫、皖、鄂、閩、贛、粵、桂、雲、貴、川、康等11個省,湧現出劉子林等著名戰鬥英雄。該軍由成立時的1萬餘人發展壯大到5萬餘人。
1950年12月,第43師奉命留駐雲南建設昭通軍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軍第29師編入第15軍序列。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於1951年3月,第15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軍長秦基偉、政治委員谷景生、副軍長周發田、參謀長張蘊鈺、政治部主任車敏瞧。所屬第29師,第44師,第45師,先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和平(康)、金(化)、淮(陽)地區防禦作戰,以及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湧現出一批英雄模範單位,其中記特等功4個、一等功34個、二等功63個。有1.3萬多名指戰員榮立戰功。其中有特等功臣、特級英雄黃繼光,特等功臣、一級英雄孫占元邱少雲等。在上甘嶺戰役中,第15軍在友鄰部隊的配合下,依託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陣地,在約3.7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區內,與敵反覆爭奪43天,抗住了敵人日均20萬發炮彈的狂轟濫炸,打退敵排以上兵力的進攻900餘次,進行較大規模的反擊29次,使美帝國主義及南韓軍鼓吹的所謂“一年來最大的攻勢”徹底失敗,為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53年1月,第15軍奉命於元山地區擔任海岸防禦任務。1954年5月奉命回國。

部隊改編

1961年,第15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第15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