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
- 前身: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
- 列編時間:1949年2月
- 改編時間:1985年5月整編為第31集團軍
- 首任軍長:周志堅
- 首任政委:陳華堂
部隊前身,部佇列編,參戰歷程,部隊整編,
部隊前身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的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該縱隊是由解放戰爭時期華東軍區所屬膠東軍區部分部隊發展而來的。
1947年2月,為了保衛膠東解放區,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華東軍區將所屬膠東軍區特務團和濱北、東海軍分區各一個獨立團組成第6師。4月,第6師改稱第5師,又以西海、北海軍分區各一個獨立團和民主救國軍獨立總隊組成第6師。9月,再以北海、濱海、東海軍分區各一個獨立團組成第7師。各師成立後,在膠東軍區前線指揮部指揮下,先後參加沙河追擊戰、膠濟路東段、太保莊等戰鬥,積極配合華東野戰軍主力作戰。
1947年2月,為了保衛膠東解放區,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華東軍區將所屬膠東軍區特務團和濱北、東海軍分區各一個獨立團組成第6師。4月,第6師改稱第5師,又以西海、北海軍分區各一個獨立團和民主救國軍獨立總隊組成第6師。9月,再以北海、濱海、東海軍分區各一個獨立團組成第7師。各師成立後,在膠東軍區前線指揮部指揮下,先後參加沙河追擊戰、膠濟路東段、太保莊等戰鬥,積極配合華東野戰軍主力作戰。
1947年2月,為了保衛膠東解放區,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華東軍區將所屬膠東軍區特務團和濱北、東海軍分區各一個獨立團組成第6師。4月,第6師改稱第5師,又以西海、北海軍分區各一個獨立團和民主救國軍獨立總隊組成第6師。9月,再以北海、濱海、東海軍分區各一個獨立團組成第7師。各師成立後,在膠東軍區前線指揮部指揮下,先後參加沙河追擊戰、膠濟路東段、太保莊等戰鬥,積極配合華東野戰軍主力作戰。
8月下旬,膠東軍區前線指揮部及所屬部隊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共2.3萬餘人,隸屬華東野戰軍內(東)線兵團。周志堅任司令員,廖海光任政治委員,騰海清任副司令員,陳華堂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黎有章任參謀長。第5、第6、第7師依次改稱第37、第38、第39師。9月,參加膠東保衛戰,以運動防禦阻擊國民黨軍向膠東腹地再度進犯,至12月,殲國民黨軍2萬餘人。
1948年春,轉入休整,開展新式整軍運動。4月,轉戰膠濟路中段,參加濰縣戰役,配合兄弟部隊於濰縣東、西兩線頑強阻擊濟南、青島國民黨軍增援,保證了攻城戰鬥的勝利。5月,揮師西進,參加津浦路中段戰役。7月上旬,會同第7縱隊攻克兗州,殲守軍1.6萬餘人。9月,參加濟南戰役,協同兄弟部隊,攻占商埠,突破外城,強攻內城,連續激戰8晝夜,該部殲守軍1.5萬餘人。戰鬥中,第37師政治委員徐海珊犧牲。該師第109團首先突破西南城垣,戰後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二團"的榮譽稱號。11月,參加淮海戰役,攻克曹八集,並協同兄弟部隊圍殲黃百韜兵團。隨後,與江淮軍區部隊協同作戰,解放靈璧,追擊李延年、劉汝明兵團。12月初,參加圍殲黃維兵團,為戰役全勝作出了貢獻。
部佇列編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和部隊番號的命令,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隸屬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周志堅任軍長,陳華堂任政治委員,姚運良任副軍長,黎有章任參謀長,方中鐸任政治部主任。第37師改稱為第91師,高銳任師長,張英勃任政治委員;第38師改稱第92師,徐體山任師長,張英任政治委員;第39師改稱第93師,傅邵甫任師長,餘明任政治委員。全軍共3.2萬餘人。
參戰歷程
部隊整編
1985年5月23日~6月6日,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將軍隊建設指導思想轉變到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會議通過了《軍隊體制改革、精簡編制方案》,作出了裁減員額100萬的決定。
在這次精簡整編過程中,11個大軍區合併為7個,撤銷31個軍級單位,三總部機關編制人員精簡了47%。根據“去老留新”的基本原則,原有的35個陸軍軍中,第11、19、29、43、46、50、55、60、66、68、69共11個軍被撤銷番號。剩下的24個軍中除兩個機械化軍,其餘的22個軍(含第31軍)統一整編為集團軍,並將裝甲兵部隊的全部,炮兵、高炮部隊的大部分及部分野戰工兵部隊編入陸軍集團軍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