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期行

世說新語·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這一章出自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記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同時讚揚了陳元方維護父親尊嚴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說新語·期行
  • :一千多
  • 記述: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
  • 卷數:八卷
出處,世說新語,作者,原文,譯文,注釋,簡析,重點,人物,道理,剖析課文,鑑賞課文,點評,

出處

世說新語

出自《世說新語·方正》,有南北朝宋朝(420-581)年時期,宋朝臨江王劉義慶(403-444年)帶領一大批文人編寫,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孝標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作者

劉義慶(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現江蘇徐州)人,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本是宋武帝劉裕之弟長沙王劉道憐的兒子,13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後過繼給叔父臨川劉道規,因此襲封為臨川王。劉義慶自幼喜好文學、聰敏過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備受禮遇。
劉義慶劉義慶
他的人生分為三個時期:
﹝一﹞京尹時期(15-30歲)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雲,其中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的典籍,對《世說新語》 的編撰奠定良好的基礎,17歲升任尚書左僕射﹝相當於副宰相﹞,位極人臣,但他的伯父劉裕首開篡殺之風,使得宗室間互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懼有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僕射一職。
﹝二﹞荊州時期(30-37歲)劉義慶擔任荊州刺史,頗有政績。荊州地廣兵強,是長江上游的重鎮,在此過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時期(37-42歲)劉義慶擔任江州刺史與南兗州刺史,38歲開始編撰《世說新語》,與當時的文人、僧人往來頻繁。於41歲病逝於京師。劉義慶是個“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的人,稱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雖歷任要職,但政績卻乏善可陳,除了本身個性不熱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願意捲入劉宋皇室的權力鬥爭。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出行,約定在正午,正午過後友人還沒有來,太丘就離開了,走後客人才到。元方這時才七歲,正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您父親在家嗎?”元方回答說:“等了您很久您卻沒有來,已經走了。”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氣,說:“真不是君子啊!與別人相約出行,卻拋下別人自己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正午出行。正午還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別人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無比慚愧,忙下車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入家門,不再回頭。

注釋

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穎川許(現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
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今義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日中,正午時分。
過中:過了正午。
至:到
捨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丟下;去,離開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戲:玩耍,遊戲。
尊君在不(fǒu):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假字,通“否”。
君:您。
家君:家父,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引:拉,這裡指表示歉意的動作。
顧:回頭看。
信:誠信,信用。
與:和
時年:這年(那時)。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委,丟下別人;相,副詞,表示動作偏向一方;委,丟下,捨棄。 而,錶轉折。
君:古代尊稱對方,現可譯為“您”。
慚:感到慚愧。
禮:禮貌。
引之:拉住。
不:不,“不”通“否”。
已去:已經離開。
哉:助詞,語氣詞,並無實際意義,。
曰:說
則:就是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
古今異義詞
古意:離開
今意:到、往
古意:丟下、捨棄
今意:委屈、委託
古意:回頭看
今意:照顧
一詞多義
期:
1、陳太丘與友行(約定)
2、失,法皆斬 (期限)
1、下車之 (拉)
2、屬淒異 (延長)
信:
1、日中不至,則是無(信用)
2、謂為然 (確實)
3、與大義於天下(通“伸”伸張)

簡析

本文講的是“信”和“禮”。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友人失信,沒按時來,陳太丘就走了。友人對此不但不自責,反而辱罵陳太丘無信、“非人”。元方是怎樣面對的呢?首先,他提出什麼是“無信”?“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誰無信呢?話說在點子上,友人無言以對。其次,當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又是失禮。簡短兩句話,使友人慚隗得下車來拉他。文章讚揚小元方明禮又善言,也肯定了友人知錯能改的正確態度。

重點

人物

陳太丘 :守信但沒有耐心。
陳太丘之友:急躁,無信,無禮,知錯能改 。
元方:聰慧明理,有膽識,正直,愛憎分明 。

道理

通過元方的言行舉止,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堅持原則的人。
通過友人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知錯就改。而友人又作為一個反面教材告訴我們信用的重要性。
通過陳太丘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剖析課文

1. 對於故事結尾的“元方入門不顧”這句話,你如何看待?
解答:故事結尾有爭議,可以自由解答。
觀點一(元方不失禮):元方以客“無禮”、“無信”為核心進行責備,可見他懂禮識義。對粗俗的客人“入門不顧”又體現了他剛正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為元方並非“無禮”。一個失信於人、不知自責且對子罵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於千里之外。並且元方那時才7歲,還很幼小,完全不存在失不失禮。
觀點二(元方失禮):可以理解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天下人誰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何況對於長輩,是應該持以尊重之態的,怎么能夠如此不講禮節?對方知錯後,怎能“入門不顧”?
2.用課文原句回答問題
①交代陳元方與來客對話的背景的句子是: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說明不守信用的人是:陳太丘的朋友
②友人發怒的原因是: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對話的地點是:門外

鑑賞課文

該文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
陳太丘之友:急躁,無信,無禮,知錯能改
元方:聰慧明理,有膽識,正直,愛憎分明
這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陳太丘依照約會行事,當他的朋友失約時,他決然捨去,一點也不姑息。七歲兒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這父子二人身上體現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誠信為本的觀念。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說:“誠信是天下的關鍵。”孔子也說:“做了個人,卻不講信實,不曉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犁(Lí),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輒(yuè),如何能走呢?”正因為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業成敗的關鍵,所以,古代有許多“不重千金重一諾”的美談,有許多以生命兌現諾言的故事,而鄙視不講信譽的品行。像陳太丘的這位朋友,自己言而無信,失了約不自我反省,反而責怪別人,他被友人拋棄,受到兒童蔑視,實在是咎由自取。
這個故事給人們的又一個啟示是要有時間觀念。《淮南子·原道訓》寫道:“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間是生命的尺度。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自己浪費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時間是速度和效率的要素之一。
文章記述陳元方與來客的對話。表現了陳元方的聰慧,懂得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喪失朋友,失去友誼。

點評

張豪《何以“方正”?—重讀〈陳太丘與友期〉》:《期行》與《世說新語》所載諸多文字一樣,尺寸短書,細節微言,記言記事。事因人起,言由事彰,人以言傳。全篇寥寥數語,但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一目了然 ,所涉人物形象鮮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