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簡介,背景,作者簡介,選用課文,詠雪,原文,注釋譯文,譯文,古今異義,一詞多義,文言文特殊句式,中心思想,陳太丘與友期行,主要內容,原文,字詞釋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譯文,中心思想,題目解說,文章鑑賞,例題,世說新語,簡介,詞語解釋,
文章簡介
本文選自
余嘉錫的《
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世說新語》兩則被編入人教2016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8課),分別是《詠雪》和《陳太丘與友期行》,分別記述了謝道韞巧答謝太傅和陳元方巧辯陳太丘友人的故事。
背景
《世說新語》原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
雅量、
識鑒、賞譽等36門。主要記晉代
士大夫的言行、形式,較多地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作風。
魯迅曾指出:“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議論政事,起初在社會上很有實力,後來遭執政者之嫉視,漸漸被害。如
孔融、
禰衡等都被
曹操設法害死,所以到了晉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事,而一變為專談玄理;清議而不談政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清談了。但這種清談的名士,當時在社會上仍然很有勢力,若不能
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的資格;而《世說》這部書,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444),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學家。
宋武帝劉裕侄,長沙景王
劉道憐次子,繼於叔父臨川王
劉道規,襲封臨川王,征為侍中。文帝時,轉
散騎常侍、秘書監,徙
度支尚書,遷丹陽尹,加
輔國將軍。後任
尚書左僕射,加
中書令,出為荊州刺史,再轉任南兗州刺史,加開府儀同三司。後因疾還京,卒年四十一,謚康王。他愛好文學,“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由於他熟悉兩晉士大夫的言行,又參閱了有關論述,加上手下才學之士的幫助,終於編出了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軼事小說──《世說新語》。全書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分類記載漢末到東晉期間士大夫階層的一些言談和軼事。南朝梁
劉峻(字孝標)為這部書作注,引書多至近四百種,又增加了許多材料。 所記故事都不長,但是寫得生動,往往
三言兩語,也能讓讀者看到當時的社會風氣和一些人物的精神面貌。全書語言精練,辭意雋永,對後代筆記文學影響很大,此外,還有《
幽明錄》等志怪小說。原籍南朝
宋國彭城,世居京口。
南朝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之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劉義慶是劉宋武帝的堂侄,在諸
王中頗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時期(15-30歲)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雲,其中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的典籍,對《世說新語》 的編撰奠定良好的基礎,17歲升任
尚書左僕射﹝相當於副宰相﹞,位極人臣,但他的伯父劉裕首開篡殺之風,使得宗室間互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懼有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僕射一職。
﹝二﹞荊州時期(30-37歲)劉義慶擔任荊州刺史,頗有政績。荊州地廣兵強,是長江上游的重鎮,在此過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時期(37-42歲)劉義慶擔任
江州刺史與
南兗州刺史,38歲開始編撰《
世說新語》,與當時的文人、僧人往來頻繁。於41歲病逝於京師。劉義慶是個“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的人,稱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雖歷任要職,但政績卻乏善可陳,除了本身個性不熱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願意捲入劉宋皇室的權力鬥爭。
選用課文
魯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2課。
詠雪
原文
謝太傅(1)寒雪日內集(2),與兒女講論文義(3)。俄而雪驟(4),公欣然(5)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
胡兒(6)曰:“撒鹽空中差可擬(7)。”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風起。(8)”公大笑樂。即公大兄
無奕女(9),左將軍王凝之(10)妻也。
注釋譯文
(1)謝太傅:即
謝安(320~385),字安石,晉朝陳郡陽夏(河南
太康)人。做過
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官職。死後追贈為太傅。
(2)內集:家庭聚會。
(3)與兒女講論文義:兒女,這裡當“子侄輩”講,即年輕一輩。講論文義:講解詩文。講:講解。 論:討論。
(4)俄而雪驟:俄而,不久,一會兒。驟:急,迅速。
(5)何所似:像什麼。
(6)欣然:高興的樣子。
(7)胡兒:即
謝朗。謝朗,字長度,謝安哥哥的長子。做過東陽太守。
(8)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擬,相比。
(9)未若
柳絮因風起:不如比作柳絮憑藉風兒漫天飄起。未若:不如比作。因:憑藉 (“因”在這裡有特殊含義)
(10)
無奕女:指
謝道韞(yùn),東晉有名的才女,以聰明有才著稱。無奕,指
謝奕,字無奕。王凝之的妻子。
(11)
王凝之:字叔平,大書法家
王羲之的第二個兒子,做過
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等。
譯文
《詠雪》
在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開家庭集會,跟子侄輩談論詩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謝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麼呢?”胡兒說:“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謝道韞說:“不如說是柳絮隨風舞動的樣子。”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她是謝安大哥謝無奕的女兒,也是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古今異義
今義:指子女
今義:文章的意思
一詞多義
1、因:未若柳絮因風起 (憑藉)
(因為)
文言文特殊句式
1.
省略句。謝
太傅(於)寒雪日內集。在“寒雪日”之前省略了介詞“於”,即“(在)一個寒冷的雪天”之意。
2.倒裝句。白雪紛紛何所似。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是“所似何”(像什麼東西)。
3.判斷句。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即”表示“這就是”,“也”在這裡表“是”的意思,譯為“這就是謝太傅的大哥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中心思想
《詠雪》:本文通過寒日“詠雪”的故事,寫出了謝道韞的聰慧、機智,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同時,謝道韞的對答使謝太傅“大笑樂”,體現了當時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會風氣。
陳太丘與友期行
主要內容
這則短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陳太丘和一個朋友約定正午一起外出。朋友過了正午還沒到,陳太丘就一個人走了。他走了之後,朋友才到。這時陳太丘七歲的兒子
陳元方正在家門口玩耍。朋友從
陳元方那裡得知陳太丘走了,非常生氣,罵陳太丘不是君子。陳元方據理反駁了父親的這個朋友,認為他不守信還罵人,是無信無禮之人。朋友聽後覺得很慚愧。下車拉元方,元方不回頭看,走進了自己家的大門。
原文
陳太丘(1)與友期行(2),期日中(3),過中不至(4),太丘捨去(5),去後乃至(6)。 元方(7)時年七歲,門外戲(8)。客問元方:“尊君(9)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10)!與人期行,相委而去(11)。”元方曰:“君(12)與家君(13)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16);對子罵父,則是無禮(17)。” 友人慚,下車引(14)之,元方入門不顧(15)。
字詞釋義
(1)陳太丘:即陳寔(shí)(104—186或187),字
仲弓,東漢潁川許(現河南
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長,長官。古代常以地名稱其官長。
(2)
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今義為日期,行,出行。
(4)過中不至:過中,過了正午。至:到。
(5)太丘捨去:捨去,不再等候而離開了。舍,丟下。去,離開。
(6)去後乃至:乃至,(友人)才到。乃:才。至:到達
(7)元方:即陳紀(129—199),字元方,
陳寔的長子。
(9)
尊君在不(fǒu):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否”,句末語氣詞,表詢問。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11)相委而去:相委,丟下別人。相,副詞,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委,丟下,捨棄。 而,表示修飾。
(12)君:古代尊稱對方,現可譯為“您”。
(14)引:拉,這裡是表示友好的動作。
(15)顧:回頭看。
(16)無信:喪失信用,信:信用、誠信。
古今異義
1、去
古義:離開
今義:到、往
2、委
古義:丟 下、捨棄
今義:委屈、委託
3、顧
古義:回頭看
今義:照顧
4、期
古義:約定
今義:日期、期待
5、引
古義:拉
今義:引用
通假字
1、尊君在不。“不”通“否”, 讀 fǒu,表示否定,相當於“嗎”。
詞類活用
1、“友人慚” 意動用法。慚:感到慚愧
一詞多義
┌相顧驚疑(互相)
相├
└相委而去(副詞,指友人。)
譯文
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正午已過,(友人)沒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友人)才來。陳元方那年七歲,正在門外玩耍。友人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沒來,他已經走了。”朋友便生氣了:“不是人哪!和別人相約同行,(卻)把別人丟下,自己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友人感到慚愧,下車拉元方,元方走進自己家的大門,不回頭看。
中心思想
《陳太丘與友期》:本文寫“友人”不守約定、不講信用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約、講信、懂禮,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的道理。
題目解說
陳太丘,漢朝人,字仲弓,原名叫做陳寔太丘縣令。古代習慣將官員所任職的地名附在姓氏後。“期”是約定的意思。標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世說新語》是中國
南朝宋時期(420-479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
文章鑑賞
該文選自劉義慶《
世說新語》。陳太丘之友:
急躁,無信,無禮,知錯能改。元方:
聰慧明理,有膽識,正直,愛憎分明,懂得維護父親尊嚴,能言善辯。這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陳太丘依照約會行事,當他的朋友失約時,他決然捨去,一點也不姑息。七歲兒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這父子二人身上體現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誠信為本的觀念。春秋時期政治家
管仲說:“誠信是天下的關鍵。”孔子也說:“做了個人,卻不講信實,不曉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犁(Lí),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輒(zhe),如何能走呢?”正因為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業成敗的關鍵,所以,古代有許多“不重千金重一諾”的美談,有許多以生命兌現諾言的故事,而鄙視不講信譽的品行。像陳太丘的這位朋友,自己言而無信,失了約不自我反省,反而責怪別人,他被友人拋棄,受到兒童蔑視,實在是咎由自取。 文章表現了陳元方的聰慧,懂得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道理: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喪失朋友,失去友誼。1.通過元方的言行舉止,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堅持原則的人。2.通過友人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知錯就改。而友人又作為一個反面教材告訴我們信用的重要性。3.通過陳太丘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例題
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①沒有失禮,因為是友人無禮在先,元方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②失禮,因為友人是失禮在先,但他已經表明悔意了,元方不該入門不顧,這是失禮的。
世說新語
簡介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
彭城人(今江蘇徐州人)劉義慶(403--444)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全書原八卷,
劉孝標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
德行、言語、
政事、文學、方正、
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詞語解釋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
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覽無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 若使阡陌條申昜,則一覽而盡,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測。"後以"一覽無餘"謂一眼即可全見。
【二童一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 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後用以指少年時代的好友。
【七步成詩】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
東阿王七步中 作詩,不成者行 ;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後以"七步成詩"稱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
曹丕)嘗令東阿 王(丕弟
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 ;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後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伯仁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識暗。"後以"才疏志大"謂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蓴羹】舊時多作思鄉之辭。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
陸機詣王
武子,武子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曰:有千里蓴羹,但未下鹽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蘇溧陽縣。蓴羹,用蓴菜煮的湯。蓴羹原為具有
吳地風味的名菜,後泛指本鄉特產,含思鄉之意。亦作"千里蓴羹"。
【千岩萬壑】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顧長康從會稽還, 人問山川之美。
顧雲: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後用以形容峰巒與山谷極多。
【不舞之鶴】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 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不肯舞。"後因以"不舞之鶴"喻名不副實。
【相煎何急】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 。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後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殘殺或迫害。
【瞎馬臨池】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 臨深池。"後因以"瞎馬臨池"比喻處境危險而猶暗昧無知。
【略見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說·方正》:"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竹頭木屑】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扞陶公呴作荊州時,敕 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鹹不解此意。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0所妨。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
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後以"竹頭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廢置之材喔。
【管中窺豹】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數歲時,嘗看諸 門生摴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謂從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後用以比喻只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寧割席】南朝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管寧、
華歆嘗同席讀書, 有乘 嚄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後以"管寧割席"謂不與志同道合者為友。
【簸之揚之,穅粃在前】謂揚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
王文度、范榮期俱為簡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
王年小而位大,將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
王遂在范後。王因謂曰:簸之揚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礫在後。"本為調侃之詞,謂位卑而居前列。後亦用為謙詞,謂無才而居前。穅,亦寫作"糠"。
【肅然起敬】肅穆地產生敬佩的態度或心情。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規箴》:喔遠公在廬山中,雖老,講論不輟。弟子中或有惰者,遠公曰;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原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執經登坐,諷誦朗暢,詞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
華亭鶴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
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華亭在今上海市
松江縣西。陸機於吳亡入洛以前,常與弟雲遊於華亭墅中。後以"華亭鶴唳"。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萬壑千岩】形容峰巒、山谷極多。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岩競秀,萬壑爭流。"
【
蒹葭玉樹】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魏明帝使後弟毛曾與夏 侯玄共坐,時人謂蒹葭依
玉樹。"蒹葭,指毛曾;玉樹,指夏侯玄。謂兩個品貌極不相稱的人在一起。後以"蒹葭玉樹"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貴的人。亦常用作謙辭。
【絕妙好辭】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 修從。碑背上見題作
黃絹幼婦,外孫蒱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後用以指極其美妙的文辭。
【醉山頹倒】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 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
玉山之將崩。"後以"醉山頹倒"形容醉態。
【醉玉頹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 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後以"醉玉頹山"形容男子風姿挺秀,酒後醉倒的風采。
【身無長物】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王恭)對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後以"身無長物"形容極其貧窮。
【道邊苦李】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
王戎七歲,嘗與諸 小兒游,看道邊
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後以喻庸才,無用之才。
【
青州從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桓公有主簿善別酒,有 酒輒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青州有
齊郡,平原有鬲縣。從事,言到臍;督郵,言在鬲膈上住。"意謂好酒的酒氣可直到臍部。從事、督郵,均官名。後因以"青州從事"為美酒的代稱。
【難兄難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陳元方子長文,有英 才,與
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之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劉孝標註:"一作元方難為弟,季方難為兄。"意謂元方卓爾不群,他人難為其兄;季方也
俊異出眾,他人難為其弟。後遂以"難兄難弟"指兄弟兩人才德俱佳,難分高下。
【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荊州曾問 遠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殷曰:銅山西崩,靈
鐘東應,便是《易》耶?"劉孝標註引《
東方朔傳》:"
孝武皇帝時,
未央宮前殿鐘無故自鳴,三日三夜不止。詔問太史待詔
王朔,朔言恐有兵氣。更問東方朔,朔曰:臣聞銅者山之子,山者銅之母,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鐘先鳴。《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應在後五日內。居三日,南郡太守上書言山崩,延袤二十餘里。"後以"銅山西崩,洛鐘東應"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響。
【頰上
三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畫裴叔則,頰上 益三毛。人問其故?顧曰:
裴楷俊朗有識具,正此是其識具。看畫者尋之,定覺益三毛如有神明,殊勝未安時。"後遂用作典故。以"頰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圖畫的得神之處。
【面如傅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
夏月,與熱湯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後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
【食辨勞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荀勖嘗在
晉武帝坐上食 筍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問之,實用故車腳。"後遂以"食辨勞薪"形容識見卓越。
【鶴唳華亭】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 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劉孝標註引
裴啟《語林》:"機為河北都督,聞警角之聲,謂孫丞曰:聞此不如華亭鶴唳。"後常以"鶴唳華亭"表現思念、懷舊之意。亦為慨嘆仕途險惡、人生無常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