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世德堂
- 景點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又稱:“將士廳”
- 始建於: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
世德堂 浙江金華,世德堂 廣東梅州,世德堂 江蘇蘇州,世德堂 江西吉安,
世德堂 浙江金華
世德堂
年 代:明、清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清代明間改建為歇山頂戲台。正廳通面寬14.8米,通進深12.83米,明間梁架為七架梁帶前後廊。前廊進深4.2米,用五架梁。後廊為單步,屋頂用覆水椽,次間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檐口斗栱有昂。後進為清末民初增建。
世德堂是蘭溪地區最具宋元風格的木構建築,其正廳檐下的單抄雙下昂六鋪作和內槽三疊梁等都是當地古建的罕見孤例,1997年該建築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譜載世德堂是為祭祀三泉人唐元章、唐良嗣兩位南宋抗元名將而建,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唐氏叔侄二人率兵大敗元軍於蘭溪黃湓灘,朝廷加元章朝請大夫,命知嚴州,加良嗣閣門宣贊武翼將軍、江淮閩浙都統兵馬使,兩年後分別戰死在龍游白雲寺和江山仙霞嶺,宋丞相文天祥為其題寫的“正氣千秋”、勅封“武翼將軍”兩古匾一直保留於世德堂,所以民間有世德堂為宋元遺構之說。`2005年世德堂維修期間,“狀元及第”(明嘉靖庚戌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唐汝楫立)、“翰林學士”(宋天聖翰林唐滿立)、勅封“溫國公”(宋戶部侍郎唐恪立)、特賜“成忠郎”(宋鄧州都司唐堯卿立)等宋明豎匾也得到修整,另有幾十塊毀於“文革”的橫匾也因當年一位睿智老人的偷偷摘抄而重見天日於盛世。那些標榜著宗族榮耀的文字多少會有炫耀和教化的動機,但無疑也是唐氏後裔的精神氣質所在。
世德堂俗稱將士廳,坐北朝南偏東45°左右,總體為三進兩天井合院式,依次有照壁、門樓、門廳、正廳、後廳、廂廊、夾弄等組成。現存磚雕門樓為明嘉靖年間建造,四柱五樓牌坊式,樓脊有寶瓶、三戟、獅子和魚龍吻獸等吉祥飾物,正樓下書“東魯”二字,意為不忘山東先祖,額枋上有高浮雕的雙獅戲球、麒麟、牡丹等,各檐出跳仿木五踩計心斗拱共十二攢,部分施象鼻昂,拱眼壁等處有彩畫。樓下為石庫門,有泡釘,兩旁設抱鼓石和旗桿石。門廳面闊三間,進深九檁,明間用抬梁式五架梁對前後雙步,次間抬梁穿斗混合式,磚制仿木樑架,明間後檐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拆改出單檐歇山頂固定式戲台,檐下撐托獅子牛腿,該進建築在3年前的大修中更換了較多的大木構件。戲台正對正廳,兩旁用廂廊各三間圍合天井。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用才粗壯,結構奇巧,在當地有民間小皇宮之稱。前檐柱頭和補間出單抄雙下昂六鋪作共十朵(其中補間各兩朵),單材重拱計心造,昂為琴面昂,整體與宋元官式做法相似,但補間鋪作無後尾,顯然以裝飾為主、受力為輔。前廊五檁,用覆水椽,梁架為抬梁式結構,單步梁、三架梁和五架梁均為扁作月梁造,梁頭無雕飾,樑柱節點處用足材丁頭拱,騎栿拱順檁方向出三跳足材,坐斗下用駝峰。內槽七檁,明間抬梁式結構,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互相疊加成“三疊梁”,七架梁插入前後金柱櫨斗,櫨斗用圓形,出十字拱、蟬肚替木等承托梁栿。所有梁栿間均用騎栿拱(十字拱)承托,次間山縫抬梁穿斗混合式,中柱落地,兩旁用單步梁、雙步梁和三步梁疊加,風格與明間梁架取得統一。後廊用單步。後檐額及內額施一斗九升的扶壁拱和襻間拱。除西次間前廊有石柱兩根外均用木柱,梭柱明顯,明間檐柱、四金柱為鼓狀柱礎,其餘為礩形柱礎。根據正廳大木分析,專家斷代為元末明初建築。後廳為清末添建,三間兩搭廂式,正房為重檐樓屋,樓下明間抬梁結構,每間用四扇五抹隔扇門,前廊出三檁,青石抹角方柱,四隻人物動物牛腿為近年被盜後重新複製,兩次間梁架與山牆間有木梯可登樓,樓上草架,用七檁,前檐有樸素的壺嘴形撐拱。後廳存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神櫥,小木作較為考究。
世德堂 廣東梅州
有著近400多年歷史的世德堂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銅琶村下店,是一座三堂兩橫三圍龍的客家圍龍屋建築,占地近7000平方米。置身古屋,猶如行走在一座偌大的“皇宮”之中,門外有門、屋中有屋的建築構造,讓人頓感這座圍龍屋的宏偉壯觀。據世德堂23世後人李漢錢老人介紹,世德堂建於1645年,初建時有72天井,36廳,12個門樓,299間房,是其祖先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據了解,關於世德堂還有一段歷史,據傳,明末翰林李二何(李士淳)在皇宮任侍讀學士,教明末代皇帝崇禎的兒子朱慈烺讀書。清兵入關,李二何見大勢不妙,便攜皇太子朱慈烺潛逃至福建,後聽說侄子李直簡在老家鬆口建世德堂,李二何就回到鬆口把世德堂里的大部分建築按皇宮模式進行建造,為使朱慈烺稱帝復明時有座行宮。
明太子朱慈烺在鬆口還留下了別的“痕跡”。農曆三月十九日是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自殺的日子,因此每年到了三月十九日李二何和朱慈烺會就祭拜先皇,稱此日為“太陽生日”,至今仍被當地客家人定為民俗節日。李漢錢告訴記者,每年到了三月十九,他們一大家人就會聚在一起祭拜祖先,炒麵條吃,從他懂事起就有這習俗,已經傳承多年。
世德堂的化胎上,至今仍種著3棵樹幹高大、枝繁葉茂的荔枝樹。用肉眼看,樹高近20米,起碼要有四五個人才能合抱。李漢錢說,因為世德堂所處地勢較高,一年四季陽光十分充足,特別到了夏天會非常熱,所以祖先出於調節房屋陰陽的考慮種了荔枝樹。李漢錢還向記者透露,荔枝樹在房屋初建時就已種下,和世德堂同齡,也有近400年的歷史,本來有7棵,由於時間長久其中4棵枯死了。
古屋、古人、古習俗、古樹,記者一一眼見和耳聞,當然客家圍龍屋還缺不了古井。從大門出來右轉,過兩個小門,滄桑的古井就擺在眼前。李漢錢告訴記者,水井從初建至今,從未被破壞,井水冬溫夏涼並且水清味甜,他們家祖祖輩輩都是喝井裡的水,如今喝過井水走出圍龍的後代一代接一代。記者看到,沿用了快400年的水井,除了井沿留有深深的繩痕外,一切如初。
最後,李漢錢擔憂的告訴記者,雖然住在世德堂里的李氏後人不定期會對房屋的瓦梁、牆壁進行翻修,不過都是小修小補。歷經幾百年滄桑的世德堂,很多地方已經破舊不堪,現在急需修復和保護。
據悉,為了打造廣東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梅州市政府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對古村落古民居的進行保護,特別是近期在梅州召開第二屆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研討會,為梅州保護開發古村落資源提供了強大動力,當地人表示相信有了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視和參與,古村落完整的歷史風貌定能為僑鄉梅州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世德堂 江蘇蘇州
世德堂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為曹氏舊居,取祖輩德行,代代相承之意而命名,
此堂占地1300餘平方米,前後共五進,計69間,坐北朝南,為古鎮名宅之一,具有較高的建築品位和文物價。
曹氏世代書香,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設隆醬園,將沿街牆門改建為六開間鋪面,前店後坊,頗具規模,以高薪聘請把作師傅,精製獨家風味"白元醬油"和"本紹酒",經營官鹽,批零兼營,遠近馳名。
1996年,鎮政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投資140多萬元修繕世德堂,修復原有店堂、作坊、茶堂、轎廳、客廳、灶堂、帳房、正廳、主人房、書房、琴房、繡樓等,並按習俗恢復財神堂,整修後的世德堂和佛堂以其樸實無華、古意盎然的面目成為古鎮風情的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