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寺(貴州省長順縣白雲寺)

白雲寺(貴州省長順縣白雲寺)

貴州省長順縣白雲寺,屬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長順縣白雲山,與貴州盤縣丹霞山、平壩高峰山、銅仁梵淨山並稱為貴州四大佛教名山。600多年前,明朝建文帝為避“靖難”之難,遙遙千里來到長順白雲山避世隱居修行,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建白雲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雲寺
  • 外文名:羅永庵
  • 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
  • 地點:長順縣白雲山景區
簡介,景觀,白雲寺,天子洞,潛龍閣,龍爪潭,玉屏峽道,紫荊潭,撐腰岩,歷史,名人遺蹟,周鐘瑄《白雲山序》,徐霞客《徐霞客遊記--黔游日記》,

簡介

白雲寺前身為羅永庵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位於長順縣白雲山景區,座落於長順縣白雲鎮北部,海拔1462米,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景區面積約20平方千米,北起平山(壩乃),南至花芽,西起保合營,東至土地關。白雲山風景名勝區旅遊資源比較豐富,但比較分散,共有景物景觀14個,面積20平方公里。自建文帝短暫隱居此寺後,白雲山便成為黔中佛教名山。白雲山與其他佛教名山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以建文帝為中心人物而展開其佛教文化的,具有其獨特性、唯一性和神秘性,引起無數名人賢士及遊客前往探奇攬勝。

景觀

白雲寺

白雲寺是白雲山主建築群,它由觀音殿、天井、跪井、潛龍佛殿組成。該建築群依山錯落、布局自然。觀音佛殿前七級石基上儘是“羅漢”、“龍戲祥雲”、“鳳舞百花”等浮雕,觀音殿後是天井,天井左為“賓客樓”,右為“調羹樓”。天井後的大殿,懸掛鍍金橫匾“大雄寶殿”,更為奇特的是在殿前石基下有一清泉,名“跪井”,遊人需跪下方可取水。此泉奇特之處在於取多不乾,取少不流,四季如一,泉水清澈,被視為“神水”。這組建築毀於同治五年(1865年),現修復觀音殿,曾把散失的石雕陸續徵集運回殿前遺址,遊客可以看到這一古建築的高超工藝,跪井的泉水仍然清澈如初,是遊人必取的飲品。

天子洞

“天子洞”位於潛龍閣左側,為一天然洞。沿中一巨石平臥,傳建文帝在此下塌,石床右端登七級出一洞口至山絕頂處,稱白雲蓋頂,此洞口也稱望天洞,傳為建文帝登機遙望京城(今南京)思鄉之處。

潛龍閣

建文帝上白雲山後,金築安撫同(今廣順)安撫使金鏞才悉廟中之僧及建文帝。正統七年(1443年)主持大修白雲山寺廟。至崇禎四年(1631年),貴州巡撫按院監察都御史胡運平登白雲山,又加修。崇禎九年(1636年),胡又提出建文帝像與眾佛尊在潛龍佛殿內不妥,應獨置一殿,便擇建天子台,於白雲山頂於子硐處修建“潛龍閣”,同年秋落成。移建文帝銅像供之。民國27年(1938年),因香菸引起火災,燒毀潛龍閣。廣順縣長郎德沛重建,後毀於“文革”。1996年,長順縣人民政府在原址恢復重建潛龍閣,塑建文帝像。旁有建文詩碑刻。

龍爪潭

過南京坪沿小徑不過1公里,有一深潭,稱龍爪潭,水深不可測。潭邊石壁上清楚地有一龍爪印,傳說建文帝與小青龍在此激戰,留下的爪印。該潭水流向馬林鄉的龍耳朵洞出。

玉屏峽道

登白雲山,先過玉屏峽道,峽道須拾級而上,足踏百步石階,映入眼底的是千字壁,石階兩邊是陡峭石壁,從下向上望去,僅見一線天,石階左有一清泉,民稱籮籮井,井水清澈見底,冬夏不枯沿階而上,一巨石矗立,稱擦耳岩。

紫荊潭

沿潛龍佛殿遺址左行,有一高山水潭,水深1.5米左右,潭水四季不竭。傳說是建文帝洗浴的地方。潭邊蓮翹黃花古樸曲立,小潭相映成趣。有石板平橋架越其間,是白雲山又一重要水源。

撐腰岩

過紫荊潭拾級而上,經一陡壁分上下兩部分。寬處相距30厘米,成一裂縫狀。遊人到此要用竹條放入石縫中,以竹豎向支撐岩壁上下,據說能帶來好運。是此山中又一個獨特的風景線。

歷史

據《明史?惠帝本經》、《明史紀事本末》等史籍記載: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一三九八年)太祖朱元璋駕崩,太子朱標早喪,太孫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因“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建文定議削藩。其叔父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起兵“靖難”。先是朱元璋恐權臣檀政,規定地方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興清君側之權。燕王根據這一“祖訓”起兵,號為“靖難”。建文四年(公元一四零二年)燕王攻下南京,奪建文帝位,改年號“永樂”,定都北京。而建文帝則從南京皇宮地道逃出,削髮為僧,遁跡西南,後遂由滇入黔,至黑羊箐(今貴陽)過太子橋(橋因建文而名),游至白雲山居住,復入滇中昆明永寧寺,後至廣西全州,其時成祖在北京西門外建大真覺寺、命內監接建文至寺安居。其後建文卒於寺中,葬於北京西山,墓前有碑,上刻“天下大師墓。”
建文帝在白雲山開山建寺後,取法名為應文,終日念佛誦經,在此隱居三十多年。明正統五年(1440年),建文帝的身份被廣西思恩府(今廣西武鳴縣)知州岑英知道後奏報朝廷,明英宗朱祁鎮赦免了建文,並將他迎入宮內,奉為“太上老佛”。白雲山頓時名聲大振,遠近各路人士慕名而來,爭睹建文遺蹟。對此番景象,明人嚴坦齋在詩中寫道:“山間常滿四時春,中有白雲擁聖人。瞻仰不窮來往客,一番題詠一番新。”
作為貴州較早的佛教名山,白雲山對貴州佛教文化產生過積極的影響。據清代道光《貴陽府志》卷36記載,貴陽白雲寺始建於康熙六年(1667年),雍正四年(1727年)由里人劉元捐資重修,因從廣順白雲山白雲寺迎神供奉,故名白雲寺。後來,貴陽市設定白雲區,也因白雲寺而得名。被譽為“黔南第一山”的貴陽黔靈山弘福寺,始建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法源於白雲山,比建文帝開山創建白雲寺的歷史晚了260多年。

名人遺蹟

周鐘瑄《白雲山序》

道光《廣順州志》載郡人周鐘瑄《白雲山序》。其序曰:
山以白雲名,因景志地,以標異眾生,而遂以傳其傳者何?以明建文帝遁跡之所事,創聞耳目新,故傳也。考帝出亡時,足跡遍天下,然他省鹹泯沒於聞,而茲山獨以帝顯,帝亦因山以著者,以金築安撫司金鏞建廟于山,肖像以祀,施六莊以為藩衛,租豐課免,以故緇衣者流,棲止有所,焚獻有資,衣缽相偉,綿綿不已,以至於今者,蓋三百四十年於茲矣!故宮禾黍,徒付空言;廟貌常新,千秋不附;安撫之賢,較行役大夫有足多者。噫,異矣!古今治亂,格不一律,有堯舜之揖讓,遂基奸雄傳禪之端;有湯武之徵誅,爰起草篡逆之漸。臣弒君,子弒父,推刃同仇,禍及宗親,層見迭出,異事局同,不為異也,惟有明一代,其事跡之變異,有非人意計之所及也。大祖托足空門,出身皇覺,提三尺劍,不階尺土,十餘載而成大業,是以僧而為帝也。不再傳而釁起家庭,以敘篡侄,金川失守,鬼門出亡,披剃度牒之神奇,道士釁舟之詭秘,神藥觀之,師弟即大明殿之君臣,是祖以僧而為帝者,孫以帝而為僧。
潛蹤於蠻煙瘴雨之鄉,侶木石而友鹿豚,與二三從亡吟風弄月,思長樂之雲氣,憶朝元之雨聲,淒楚情懷,徒形篇什良足悲矣!噫,異哉!破宇宙未有之天荒,留青史不刊之佳話,跡異事奇,非古今治亂之變局哉!惟是斯廟之設,所以安妥帝神,非若他處之招提蘭若,分祀我佛菩薩也。余於戊寅之夏曾至茲山,今又五十年矣,再過之,因序其事。

徐霞客《徐霞客遊記--黔游日記》

明朝徐霞客南直隸江陰縣(今江蘇江陰市)南晹岐村(今屬馬鎮鄉)人,《黔游日記》曰:
廣順即金築安撫司,乃萬曆二十五年改為州,添設流官。由溪北岸溯流入,為廣順州道,由溪南岸逾嶺上,為白雲山道;隨溪東南下,為定番州道。乃飯於川人旅肆旅店;送火錢,辭不受。
遂西南一里,逾嶺。又行嶺夾中一里半,乃循山南轉,半里,又東轉入峽。
半里,峽窮,乃東南攀隘上,其隘蘿木蒙密,石骨逼仄狹窄。半里,逾其上,又東南下,截壑而過。半里,復東南上,其嶺峻石密叢更甚焉。半里,又逾嶺南下,隨塢南行,一里,是為八壘。其中東西皆山,南北成壑,亦有深坎,墜成眢井即枯井,而南北皆高,水不旁泄者也。直抵壑南,則有峰橫截壑口,四駢隘如閾門檻,東聯脊成嶺。乃東向陟嶺上,一里,逾其脊,是為永豐莊北嶺,即白雲山西南度脊也。
乃南向下山,又成東西塢,有村在南山下,與北嶺對,是為永豐莊。
從塢中東向北二里,得石磴北崖上,遂北向而登。
半里,轉而西,半里,又折而北,皆密樹深叢,石級迤邐曲折連綿。有巨杉二株,夾立磴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為火傷其頂,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為白雲寺,則建文君所開山也;前後架閣兩重。
有泉一坎,在後閣前楹下,是為跪勺泉,下北通閣下石竅,個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龍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龍潭,時有雙金鯉出沒雲。由閣西再北上半里,為流米洞。洞懸山頂危崖間,其門南向,深僅丈余,後有石龕,可傍為棍;其右有小穴,為米所從出,流以供帝者,而今無矣;左有峽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橫板。猶雲建文帝所遺者,皆神其跡者所託也。洞前憑臨諸峰,翠浪千層,環擁回伏,遠近皆出足下。洞左構閣,祀建文帝遺像,閣名潛龍勝跡。像昔在佛閣,今移置此。乃巡方使巡按御史胡平運所建,前瞰遙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門,其後即山之絕頂。
逾而北,開坪甚敞,皆層篁聳木指竹木厚皆高聳,虧蔽日月,列徑分區,結靜廬數處,而南京井當其中。石脊平伏嶺頭,中裂一隙,南北橫不及三尺,東西闊約五尺,深尺許,南北通竅不可測;停水其間,清冽異常,而不減不溢;靜室僧置瓢勺之。余初至,見有巨魚,戲水面,見人掉入竅去,波涌紋激,半晌乃定。穴小魚大,水停峰頂,亦一異邊。以其側有南京僧結廬住靜,故以“南京”名;今易老僧,乃北京者,而泉名猶仍其舊也。
是日下午,抵白雲庵。主僧自然供餐後,即導余登潛龍閣,憩流米洞;命閣中僧導余北逾脊,觀南京井。北京老僧迎客坐。廬前藝地種蔬,有蓬蒿菜,黃花滿畦;罌粟花殷紅千葉,簇朵甚巨而密,豐艷不減丹藥也。四望喬木環翳,如在深壑,不知為眾山之頂。幽曠交擅指相互映襯,各顯風致,亦山中一勝絕處也。對談久之,薄暮乃返。自然已候於庵西,復具餐啜茗,移坐庵後石壁下。是日自晨至暮,清朗映徹,無片翳之滓意即沒有一絲雲遮蔽無光;至晚陰雲四合,不能於群玉峰頭逢瑤池夜月,為之悵然。
十六日夜聞風雨聲,抵曉則夙雨霏霏,余為之遲起。
飯後坐小窗待霽,欲往探龍潭,零雨不休,再飯乃行。仍從潛龍閣北逾嶺至南京井,從岐東北入深箐中,聳木重崖,上下窈渺,穿崿è山崖透碧,非復人世。共五里,則西崖自峰頂下嵌,深墜成峽,中窪停水,淵然深碧,陷石腳而入,不縮不盈,真萬古潛淵,千峰閟bì閉壑也。其峽南北約五丈,東西約丈五,東崖低陷空下者約三丈,西崖聳陷空下者十數丈;水中深不可測,而南透穴彌深,蓋穿山透腹,一峰中涵,直西南透為南京井,東南透為跪勺泉者也。崖上喬乾密枝,漫空籠翠。又東北攀崖,東南度壑,皆窈渺之極。壑東有遺茅一龕,度木橋而入,為兩年前匡廬僧住靜處,今茅空人去。將度木披之,而山雨大作;循舊徑返,深靄間,落翠紛紛,衣履沾透。再過南京井,入北僧龕。僧鑰扉往白雲,惟雨中鶯粟脈脈對人,空山嬌艷,宛然桃花洞口逢也。
還逾潛龍閣,自然已來候閣旁。遂下庵,瀹茗炙衣。晚餐後,雨少霽,復令徒導,由庵東登嶺角。循之而北,一里,出其東隅,近山皆伏其下,遙山則青崖以來,自龍里南下之支也。稍北,下深木中,度石隙而上,得一靜室。其室三楹,東向寥廓高遠空曠,室前就石為台,綴以野花,室中編竹繚戶,明潔可愛。
其處高懸萬木之上,下瞰箐篁叢疊,如韭畦沓沓繁多,隔以懸崖,間以坑塹,可望而不可陟。故取道必迂從白雲,蓋與潛龍閣後北坪諸靜室僧侶的居室取道皆然,更無他登之捷徑也。
此室曠而不雜,幽而不閟,峻而不逼,呼吸通帝座,寤寐wùmèi清醒與糊塗絕人寰,洵棲真道家修煉之術之勝處也。
靜主號啟本,滇人,與一徒同棲;而北坪則獨一老僧也。白雲之後,共十靜廬,因安氏亂,各出山去,惟此兩廬有棲者。十二廬旁,各有坎泉供勺,因知此山之頂,皆中空醞水,停而不流,又一奇也。晚返白雲,暮雨復至。自然供茗爐旁,篝燈夜話,半響乃臥。
十七日晨起已霽,而寒悄頗甚。先是重夾猶寒,余以為陰風所致,有日當解,至是則日色皎然,而寒氣如故,始知此中夏不廢壚,良有以耳。
白雲山初名螺擁山,以建文君望白雲而登,為開山之祖,遂以“白雲”名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