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寺(四川省旺蒼縣白雲寺)

白雲寺(四川省旺蒼縣白雲寺)

四川省旺蒼白雲寺地處旺蒼縣普濟鎮。據碑記載:“白雲寺創建於唐,歷兵燹而巋然獨存,古柏參天,亦數百年物!”。“宋元豐(1078)年間,裕陵禱雨甚力,夜夢有僧馳馬雲中吐霧,遂大雨達旦,乃物色於相國寺,見有十三羅漢,即夜夢僧人也,是羅漢有濟於世人矣!”白雲寺亦據此得名。

白雲寺共分三殿。

後殿為大雄寶殿,正中塑奉釋伽牟尼為主體的神像,兩邊排列著13羅漢。清道光廩生楊書升在《喜歡緣》文中對羅漢有一段精彩的描繪:“今生富貴人,前生羅漢果,形象雖不一,心意有無著,或持半卷經,或睡如不覺,或默有所思,或怒如嗔惡,或痛癢相閱,或喜笑自若,或發聾振聵,或坦懷跌坐,思入選佛場,不插歷中腳,苟修持有定。要知我非羅漢,而羅漢非我。”這段描寫,不僅是對各種形態羅漢的形象描繪,而且是作者通過對各種形態羅漢的觀察,抒發的一種人生感慨,也展示出了當時泥塑藝術之高超。

中殿為夫子殿,正中供奉以孔子為主體的塑像和牌位,兩邊的廂房設學館。

前殿為娘娘殿,正中敬奉以女媧娘娘、送子觀音為主體的神像,兩邊是學館和先生住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雲寺
  • 地理位置:四川省旺蒼縣普濟鎮
  • 氣候類型:亞熱帶
  • 占地面積:50餘畝
  • 門票價格:20元
  • 著名景點:大雄寶殿
  • 輯典:《寶訓集成》
四川省旺蒼白雲寺,來歷,概況,影響,怡雲齋,佛學,育人,輯典,印刷術,習武,壁畫,地圖信息,

四川省旺蒼白雲寺

來歷

四川省旺蒼白雲寺地處旺蒼縣普濟鎮。據碑記載:“白雲寺創建於唐,歷兵燹而巋然獨存,古柏參天,亦數百年物!”。“宋元豐(1078)年間,裕陵禱雨甚力,夜夢有僧馳馬雲中吐霧,遂大雨達旦,乃物色於相國寺,見有十三羅漢,即夜夢僧人也,是羅漢有濟於世人矣!”白雲寺亦據此得名。

概況

白雲寺共分三殿。
後殿為大雄寶殿,正中塑奉釋伽牟尼為主體的神像,兩邊排列著13羅漢。清道光廩生楊書升在《喜歡緣》文中對羅漢有一段精彩的描繪:“今生富貴人,前生羅漢果,形象雖不一,心意有無著,或持半卷經,或睡如不覺,或默有所思,或怒如嗔惡,或痛癢相閱,或喜笑自若,或發聾振聵,或坦懷跌坐,思入選佛場,不插歷中腳,苟修持有定。要知我非羅漢,而羅漢非我。”這段描寫,不僅是對各種形態羅漢的形象描繪,而且是作者通過對各種形態羅漢的觀察,抒發的一種人生感慨,也展示出了當時泥塑藝術之高超。
中殿為夫子殿,正中供奉以孔子為主體的塑像和牌位,兩邊的廂房設學館。
前殿為娘娘殿,正中敬奉以女媧娘娘、送子觀音為主體的神像,兩邊是學館和先生住宅。

影響

白雲寺(含怡雲齋、清江書院)在佛學、育人、輯典、印刷術、習武等領域的成就,具有極重要的研究價值。

怡雲齋

系指清乾隆以後,白雲寺內所設學堂的命名。因清乾隆庚辰科舉人楊璽及其女楊古雪等均在白雲寺學成。相傳,楊璽啟讀白雲寺時,每天上學由兩河口至白雲寺喜騎一竹馬,至寺前,便將竹馬丟在河壩。每當他在學堂發出琅琅讀書聲時,當地人便見河壩有一匹青絲馬怡然自得地游放,似當年夜夢雲中吐霧的駿馬。後楊璽官至知縣、知州,其女等不少學子亦成為清代名人。於是,楊璽即將白雲寺富有傳奇的辦學情況寫成奏摺,奏請乾隆降旨旌表啟蒙學校,以詔天下興學勸業。自此,“怡雲齋”名播一時,成為一方名勝。“怡雲齋”三字匾額,民間傳為乾隆御筆,實為楊璽墨跡。此匾惜被毀於六十年代文革期間。
清道光29年(1850),因覺林和尚募資,主持修建起了現普濟(普子嶺)場鎮老街,原九曲坡場鎮隨遷於此。自此至今,這裡便成為清河郡(現普濟)的第一大鎮。且這裡有始建於唐而香火旺盛的文昌宮(現普濟國小)、張爺廟(現普濟糧站老倉庫),更增添了當時新建清河郡的繁華景象。當時,正在怡雲齋任教的何現書、張玉清等人倡導,並報請廣元縣批准,將怡雲齋學堂遷到清河郡文昌宮,更名為“清江書院”。據《廣元縣誌》載:“將原嘉陵書院一分四,即縣城漢壽書院,縣東清江書院(普子嶺),縣北籌筆書院(朝天籌筆鄉),縣南翠柏書院(元壩區王家壩)。清光緒2年(1877),楊璽的後代楊開山和旺蒼舉人王秉乾倡議,又將普子嶺清江書院遷址旺蒼縣城文昌宮(現東河鎮一小)。” 普子嶺(清河郡)清江書院,是旺蒼縣城清江書院的前身,比後者早72年。該書院,屬古磚木結構,四合院造型。其脊骨、壁畫、爪角和雕梁、畫棟等建築工藝精美壯觀。正廳懸掛有“代天行話”、“文明已止”等匾額,並供奉有孔子的牌位。正廳兩側分別設可容40餘人的兩個教學班。天井的兩邊分別為一樓一底的廂房,上下為可容40餘人的4個教學班。天井內有先生住宅8間,前外有一小空曠場地,四合院左外側有廁所和運動場(現普濟糧站處)。書院的前兩任院長,分別為何現書、張玉清。學生規模高達6個教學班,計300餘人。至光緒31年(1905),該書院改成普子嶺初等學堂。解放後,改建成普濟完全國小(中心校)至今。清代書院最盛,形成大致分三:講求理學書院,考試時文書院,使習經史詞章書院。

佛學

白雲寺所傳佛教源自西域(印度)。至清光緒時期,已傳43代(見塔子梁和尚墓碑)。其碑文有佛家的“金鋼琉璃體”或道家的“紫金瓊玉身”等字樣。現塔子梁尚存有清乾隆18年(1754)入塔的臨濟正宗第三十六代際禾覺臨冢塔;乾隆38年(1774)入塔的第三十七代善明和尚覺臨冢塔;清光緒年間入塔的第四十一代、四十三代的覺臨冢塔(塔內為和尚圓寂火化後的骨灰和舍利子)。這些墓碑和靈塔的造型刊刻工藝精湛,墓志銘文,均系當時楊璽等名人書撰。現殘存的第三十六代覺靈和尚碑文,是甲辰科舉人,官至廣元正堂知縣侯選學撰文,由百丈司加一級司長丁節斌和臨江(忠縣)府庠貢生楊春娃書。這些不僅在佛學,而且在地域文學、書法、工藝、社會風貌等方面,都是極具研究價值的寶貴史料。

育人

白雲寺辦學育人起於何時無考,據有史推證:清雍正至道光約100餘年間,辦學質量和規模都名列廣元前茅,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名播鄉梓的人士。如:楊璽(1734-1806),字輯五,號瑞圖,晚號瑞齋,清朝乾隆科舉人,今旺蒼普濟九江兩河口人。楊古雪(1773-1817),名繼瑞,字明霞,清代女詩人,著《古雪集》,計詩448首,詞32闕。侯選學,清乾隆甲辰科舉人。楊尋,清乾隆貢生,字周五,號松山。解放以來,現任四川大學黨委書記楊泉明,原蘭州西鐵局局長楊金鼎,原西南民族學院教授何祥永等100餘名中高級知識分子,均啟蒙於普濟國小。

輯典

整理典章,是清代文學藝術領域裡一個顯著特點。除國家組織輯典外,地域性輯典,也非常火熱。白雲寺(怡雲齋)所輯錄的典章,大致分經文和農、醫、商等普及讀物。現殘存有:
《寶訓集成》(下稱《集成》),編纂於清道光26年(1847)丙午,由何現書、楊書升、徐廷賢、尹志朋四人整編,共選編了10篇文章。《三農記》,共輯錄10卷,為古蜀張宗法師(號古甫)所著。“三農”意為糧農、菜農、果農。該書主要介紹了這三個方面的科學栽培技術。醫典“三方”。即《女科仙方》、《外科良方》、《幼科效方》,每方分上下卷共6本。“三方”的作者是陽曲傳。此書每卷分總論和諸症施治,並處以方劑。

印刷術

白雲寺(怡雲齋)因育人、輯典的需要,就必然帶來印刷術的發展。從現殘存的《集成》、《三農記》、《醫方》、《楊古雪詩詞鈔》等版本看,當時白雲寺的雕版印刷技術已有較高的水準,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據說,民國38年(1949),寺東西廂房,皆堆滿了木刻版本,後被毀於“文革”浩劫。

習武

白雲寺有悠久的習武歷史。遠在唐朝時,有個姓黃的武士因避禍亂,潛匿於蓮花庵,後在白雲寺講武併兼做武術教練。同時,古時的學館或學齋,總是把文、武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有所謂“習武強身,安家立國”的說法。古時學館的習武,一般分兩個方面:一是簡單的強身活動,相當於現在學校的體育課。二是兼辦專業武術訓練班,為國家培養從戎的武術人才。怡雲齋是二者皆備。

壁畫

現殘存有民國初年由柯壽昌畫師的壁畫15幅,據當地老人介紹,原山門上還繪有鎮山猛虎,形態逼真,可惜寺毀畫亡。現僅存殘壁斷碑,且年久風化,字跡模糊,難以考證。

地圖信息

地址:廣元市旺蒼縣二零二省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