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地方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置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設廬陵縣,境內為
九江郡廬陵縣地。
陂下古村新莽建國元年(9年),為九江郡桓亭縣地。
東漢建武元年(25年),為廬陵郡高昌縣地。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為廬陵郡石陽縣地。
隋開皇三年(583你),為江州吉州石陽縣地;隋開皇十年(590年),為吉州廬陵縣地;隋大業末(615年—617年),分屬廬陵縣、吉水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為吉州吉水縣地。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分屬廬陵縣、吉水縣,直至民國初年。
民國三年(1914年),分屬廬陵道吉安縣、吉水縣地。
土地革命時期,境內為蘇區範圍;民國二十年(1931年)11月,屬蘇區公略縣地。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吉安解放,復為吉安縣、吉水縣地。
1951年9月,分屬吉安專區吉安市、吉安縣、吉水縣地。
1953年1月,分屬吉安專區吉安縣、吉水縣地;同年12月,分屬吉安市、吉安縣、吉水縣。
1958年11月,吉安縣併入吉安市,復為吉安市、吉水縣地。
1959年6月,吉安市分為吉安縣、吉安市,境內分屬吉安市、吉安縣、吉水縣。
2000年05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吉安地區和縣級吉安市,設立地級吉安市和吉州區、青原區(國函字[2000]40號批覆)。
2001年01月18日,青原區正式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0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吉安市青原區,轄原縣級吉安市的河東、天玉鎮的從吉安縣劃入的文陂鄉、雲樓鄉、富田鄉、值夏鎮、新圩鎮、東固鎮以及從吉水劃入的富灘鎮。區政府駐河東鎮。
2001年12月04日,撤銷河東鎮建制,設立河東街道辦事處;撤銷雲樓鄉、富田鄉,合併設立富田鎮(贛民字[2001]216號批覆)。
2002年01月11日,富灘鎮政府駐地由羅家埠村遷到宋溪村(贛民字[2002]9號批覆);同年06月11日,撤銷東固鎮建制,設立東固畲族鄉(贛民字[2002]120號批覆)。
2011年11月28日,《江西省民政廳關於同意青原區文陂鄉撤鄉設鎮的公告》(贛民字[2011]134號):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銷青原區文陂鄉,設立文陂鎮。新設立的文陂鎮行政區域範圍保持原文陂鄉的行政區域範圍不變,鎮政府駐渼陂村。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青原區位於江西省西南部,吉安市東南部,贛江東岸。其東部、東南部、南部、西南部、西部、西北部分別與吉水縣、永豐縣、興國縣、泰和縣、吉安縣、吉州區相接。地理坐標為東經114°56′~115°30′,北緯26°38′~27°10′之間,面積91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青原區境內地勢大體由東南向
贛江逐級降落,從東南邊境依次為山地、丘陵、河谷平原(
吉泰平原)。最高點為東南邊境大烏山,海拔高度1204.5米。
氣候特徵
青原區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屬中亞熱帶,受寒暖氣流的交替影響,形成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濕潤陰涼多雨,夏季炎熱濕潤,秋季先濕後乾,冬季寒冷乾燥。無霜期長,是農業生產的優越氣候條件。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青原區境內地表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贛江、富水、瀧江,其中富水流經區內4個鄉鎮;白雲山水庫灌區灌溉面積5.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7546公頃。
渼陂古村植物資源
截至2016年末,青原區森林覆蓋率為62.4%,盛產松、杉、竹等各種針、闊葉林木和
茶油、茶葉、香菇、鮮筍、生薑等土特產品。活立木蓄積量180萬立方米;年採伐量2萬立方米;林地面積4.99萬公頃,其中濕地松面積為1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80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青原區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其中有煤、石灰石、花崗石、矽石、
錳礦石、鎢等。
人口
截至2018年末,青原區公安戶籍總人口為227510人,其中:男性人口120600人,女性人口106910人;城鎮人口90038人,鄉村人口137472人。年末總戶數66956戶;全年全區出生人口3347人,人口出生率為14.7‰,人口死亡率3.1‰,人口自然增長率11.6‰,出生人口性別比(女嬰=100)為100:119。
經濟
綜述
2018年,青原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86.07億元,同比增長9.1%。從三次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增加值7.79億元,同比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39.10億元,同比增長8.1%;第三產業增加值39.18億元,同比增長11.7%。三次產業結構為9.1:45.4:45.5,其中一產與2017年持平,二產下降了12.0%,三產上升了12.0%。
青原區新貌2018年,青原區實現財政總收入10.32億元,同比增長11.0%,占GDP比重為12.0%。從徵收部門看:國稅部門完成5.34億元,同比增長16.7%;地稅部門完成2.82億元,同比增長1.8%;財政部門完成2.14億元,同比增長10.8%;全區財政總支出17.24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財政支出中占比最高的三項支出分別為:教育支出3.41億元,同比增長3.2%,占比19.8%;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11億元,同比增長22.0%,占比18.1%;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1.82億元,同比增長0.2%,占比10.6%。
2018年,青原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596元,同比增長9.6%。其中:工資性(勞務)收入6071元;家庭經營性收入6004元,財產性收入35元;轉移性收入1487元。據城鎮住戶家庭記帳抽樣調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296元,同比增長8.7%。其中:工資性(勞務)收入26500元;家庭經營性收入3009元,財產性收入3058元;轉移性收入4729元。
2018年,青原區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4.48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建築安裝工程完成39.23億元,同比增長14.6%,設備工器具購置2.84億元,同比增長11.7%。在固定資產總投資額中,國有投資11.41億元,同比下降14.2%;非國有投資33.07億元,同比增長24.4%。
第一產業
2018年,青原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2億元。其中,農業6.46億元,與2017年基本持平;林業2.23億元,同比增長6.0%;畜牧業2.3億元,同比下降9.5%;漁業2.42億元,同比增長3.6%;農林牧漁服務業7802萬元,同比增長27.4%。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8.16億元,同比增長4.4%。
2018年,青原區糧食總播種面積33.0萬畝,產量13.23萬噸,同比增長0.3%。其中:蔬菜播種面積6.6萬畝,總產量9.83萬噸,同比增長2.8%。生豬出欄4.95萬頭,比2017年下降42.4%;牛出欄8602頭,同比下降39.3%;家禽出籠93.5萬羽,同比增長2.5%。肉類總產量6856噸,比2017年下降31.7%。其中:豬肉總產量4163噸,比上年下降41.9%;牛肉產量1025噸,比2017年下降38.5%。水果總產量5262噸,同比增長3.9%。
第二產業
2018年,青原區全部工業總產值213.23億元,增長5.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7.97億元,同比增長13.4%;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28億元,同比增長11.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2.7億元,同比增長9.8 %;實現企業利潤8.13億元,同比增長8.9%。工業用電量實現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9%。全年全區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7家。
2018年,青原區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1.67億元,同比增長13.4%,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43.0%;完成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9.20億元,同比增長21.5%,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18.2%,生物醫藥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0.54億元,同比增長13.9%,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1.1%;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0.86億元,同比增長5.3%,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1.7%;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0.35億元,同比增長9.1%,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0.7%。
2018年,青原區工業園區共完成基礎設施投入7.9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1.3億元,同比增長9.7%;實現利潤總額8.12億元,同比增長8.6%。
2018年,青原區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5.27億元,同比增長18.5%。全區建築企業房屋建設竣工面積71.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0%,實現房屋竣工產值8.86億元,同比增長0.5%,房屋建築施工面積達78.8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0.2%。
第三產業
2018年,青原區房地產開發投資9.16億元,同比下降13.9%。商品房施工面積118.4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5%,其中住宅83.0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3%;商品房銷售面積29.8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1.4%,其中住宅20.7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7.0%。
2018年,青原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46億元,同比增長11.4%;從銷售單位所在地來看:城區18.12億元,同比增長11.0%;鄉村8.34億元,同比增長11.6%。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37億元,同比增長15.0%。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0.80億元,商品零售34.57億元。
2018年,青原區批發和零售業完成銷售總額121.08億元,其中批發業完成銷售額58.68億元,同比增長9.4%;零售業完成銷售額62.40億元,同比增長16.1%。住宿和餐飲業完成營業額5.15億元,其中住宿業完成營業額0.85億元,同比增長12.3%;餐飲業完成營業額4.30億元,同比增長14.2%。
2018年,青原區累計接待遊客901.8萬人次,同比增長25.6%,實現旅遊總收入81.6億元,同比增長30.2%。其中:境外遊客4.44萬人次,同比增長25.3%,旅遊外匯收入1727.9萬美元,同比增長26.7%;國內遊客897.8萬人次,同比增長25.6%;國內旅遊總收入80.4億元,同比增長30.3%。
2018年,青原區實際利用外資6663萬美元,同比增長9.5%;利用省外項目資金實際進資39.5億元,同比增長10.6%;實現出口14457萬美元,同比下降35.4%;2018年全區共簽約項目36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5個,簽約契約資金69.2億元。
交通運輸
截至2018年末,青原區境內公路通車裡程1383.9千米。
截至2018年末,青原區公路貨運車輛擁有量3162輛,其中個體貨運車輛951輛;公路實現貨物運輸量883萬噸,同比增長10.0%,貨運周轉量32863萬噸千米,同比增長7.0%。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青原區擁有中國小校89所,其中國小75所,普通中學14所,國小專任教師1267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882人,國小在校學生25533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3765人。擁有各類幼稚園96所;擁有民辦職業技術學校4所,在校學生1073人。
青原區新貌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青原區共有衛生機構157個,其中醫院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鄉鎮衛生院7個,疾控中心1個。全區擁有衛生技術人員85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48人,全區擁有病床床位1467張。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青原區擁有各種福利收養單位9個,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774床,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收養人數519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9793人;全年全區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941人,新增城鎮就業2873人,工業園區定向培訓1483人,創業培訓79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共有19210人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99113人參加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97672人參加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8200人參加了失業保險;全年全區投入扶貧資金10163萬元,2018年共有9個貧困村摘帽,256戶742人脫貧。
地方特產
東固竹筍
東固竹筍主要品種有鮮竹筍、清水筍罐頭、雞汁鮮竹筍系列筍製品。東固竹筍採用東固畲族鄉地區高山野生竹筍為原料。
東固竹筍東固茶葉
東固鄉茶葉現有品種:東固龍井、東固翠微、東固毛尖、東固炒青等。
風景名勝
青原山
青原山位於青原區南面,距城區6公里,青原山風景名勝區規劃面積19.4平方公里,有
淨居寺、稠塘湖、銅壺滴漏、天玉山四大景區50個景點140處景物景觀,主峰海拔316米。1993年被評為省級森林公園,1995年被列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14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青原山渼陂古村
渼陂古村位於青原區文陂鎮鎮中心南側,距吉安市中心城區28公里,占地1平方公里,東至棟頭貞節坊,南至青東公路,西至地藏閣(養源書院),北至梁仕階墓;2005年渼陂古村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9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
陂下古村
陂下古村位於青原區東南隅富田鎮,距吉安市青原區南50公里,距富田鎮政府2公里,地處富水河畔;占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保存了大量明清
贛派建築,包括牌坊、祠堂、古井,及宋朝仁宗皇帝所賜的千年歷史鑾架45件。
文天祥陵園
文天祥陵園位於富田鎮鶩湖大坑,天祥陵園景區總面積39公頃,約580畝。
著名人物
胡銓,南宋吉州薌城(今青原區值夏鎮人)。字邦衡,號澹庵,諡號“忠簡”。官至樞密院落編修。他是南宋一位堅持抗金嫉奸如仇的偉大愛國者,他的事跡和精神遺產當與岳飛、文天祥一樣。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出生於吉州廬陵淳化鄉(今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文家村)。是南宋時期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梁必業,開國將軍。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