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灘村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曾屬吉水縣)富灘鎮的富灘村,是江西最大的獨姓村莊。富灘村因其規模之大,獨姓率之高而被世人所驚奇。追溯其源,富灘原名附灘。因瀧江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村莊,且靠富灘村一面全是沙灘而得名,近代才慢慢改稱富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富灘村
- 外文名稱:Rich Tan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江西省吉安市
村莊概況,地理位置,獨姓村之最,垂裕堂,淳風厚俗,修譜,字輩,元宵舞龍,千年古樟,富灘名人,
村莊概況
全村皆為郭姓,且村莊有近千戶人口,人口達5000人之多,密集分布。並且其村內保留了大量古屋建築,精美的祠堂,醇厚的風俗,近年逐漸被世人所知。特別是其祠堂建築,堪稱中國南方明清時代建築的典範。另外,因富灘村屬於贛中革命根據地,在中國工農紅軍時期,大量村民從軍入伍,湧現出令日軍稱為“老虎團”的團政委郭猛和省部級高官郭光洲等革命先烈,為紅軍初期及抗日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地理位置
富灘村位於青原區富灘鎮中部,距離鎮政府5公里,距離青原區、吉安市25公里。交通方便,水路暢通。富灘村全村被瀧江水蜿蜒環抱,背靠大山,由富灘大橋、棋盤石兩座橋樑通入村內,形似半島。
獨姓村之最
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灘鎮的富灘村,是2003年由垂裕、仁孝、世德三個村合併的行政村。而在此之前,富灘本是一村,這次行政區劃的改變無非是還原了當初的富灘村。從富灘鎮的命名來看,我們可想而知富灘村在其中的規模與影響力。富灘村除臨近一個小村莊的李姓人外,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八為郭姓。截止2010年,富灘村現有農業人口近千戶,人口數在3400多人,加上近幾十年富灘村因人口總數過大,不得不分流到附近的郭姓族人,以及該村在外工作的城鎮戶口人數,總量超過5000人之多,占富灘鎮總人口的1/5,並呈連年增長之勢,堪比中等規模的城鎮。像富灘村郭姓那樣高度聚居且獨姓率之高的大村在當今的中國也是十分罕見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富灘鎮時為富灘鄉,歸吉水縣轄,那時吉水有這樣說法——“大村上有富灘郭家,下有谷村李家”。新世紀初劃歸青原區後,富灘改為鎮級區劃,富灘村仍是獨姓村之最,在省、市範圍內,富灘郭家依舊還是“大哥大”。
垂裕堂
郭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源遠流長、人口較多的一姓氏。唐“汾陽王”郭子儀及其後裔從郭姓發源地太原繁衍遷徙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據富灘村郭姓族譜記載,富灘郭姓自北宋神宗年間從古金陵南京遷到這裡,已有960多年歷史了,可謂千年古村。從村四周密密匝匝上百棵古樟包圍該村,就可見證其肇基年代之悠久。最讓人記憶深刻的便是,在富灘村中便有大小祠堂幾十座,為世所罕見。全村有“一本堂”總祠,下分世德堂、仁孝堂、垂裕堂三個大堂。各大堂中又分數量不等的小房,即為私祠。這幾十座祠堂不但建築風格各異,別具特色,且都有各自的堂號名,以及刻有嵌了發祥繁衍地和祖訓的楹聯,而其中祖訓最為鮮明的當屬垂裕堂。“垂令典以傳家敦崇三物,裕後昆而興學原本六經”,氣勢恢宏,對仗工整,可見其祖開闢之時的族規嚴律和對後嗣的殷切希望。富灘村中的祠堂建造歷史悠久,大都保存完好,尤其是仁孝堂。仁孝堂始建600多年前的明朝永樂年間,後幾經增置、改造、修葺,日臻完好,但到清光緒末年遭受火災,次年才重修成現在這個規模,上世紀末又進行了一番修整。現在的仁孝堂恢弘典雅,高大雄偉,前檐檐面傾斜,分三大塊面,中間大兩邊小,分別由近百幅鏤雕圖案組合而成。古色古香,巧奪天工。世德堂、垂裕堂也各具風韻,古風淳樸,氣勢如虹。三大祠堂各自占地在1000-1300多平方米之間,前中後三廳堂最大可擺設七八十桌酒席,可同時供幾個家庭置辦筵席。
淳風厚俗
富灘村因其肇基年代久遠,歷史厚重,且改革開放以前長期交通不便,信息相對閉塞,至今仍保留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富灘村的族譜和字輩。
修譜
每年正月,村里都會在各自堂號里修訂族譜,記載上一年人口出生、死亡、遷徙的具體情況。每隔十年,各自分堂會把這些年族譜的記載更新匯入宗譜進行彙編整合,當地人稱之為“修譜”。如此,我們翻開其族譜,就能準確的了解從古至今富灘村的具體情況,人口流動,遷徙,認祖歸宗等等。所以,從富灘分流出去的族人在每隔數年便會回到村中進行族譜歸宗儀式,傳承血脈根系。
字輩
堂號字輩亦是富灘村中國傳統文化的見證。富灘村分三大堂,分別是垂裕堂、仁孝堂、世德堂,每個大堂又分為數量不等的分房,當地人稱為“房下”。其實就是小堂號。當地人對男丁的出生取名有相對的限制,必須根據族譜上記載的字輩進行取名,首字為姓,第二字為輩,第三字則為名。比如垂裕堂的字輩為“發祥景烈光,聖貞昌永惠”。則取名樣式為郭光某、郭烈某,以此類推,每隔一輩,字輩依次往後,一輪取完,則輪迴取字。然而更令人驚詫的是,一般中國其它地方也講究字輩,但是對第三字則無要求。而富灘村的取名對第三字亦有嚴格的要求,當地要求第三字必須偏旁部首相同。比如這輩為三點水偏旁,則全部得取用三點水的字為名。是為傳統的無縫繼承。
元宵舞龍
富灘村自古就有在元宵佳節舞龍的習俗。每到正月十五,村里便會舉行舞龍活動。據當地人介紹,當初三個大堂都有各字的舞龍隊。後面不知是什麼緣由,只剩垂裕堂還保留了自己的舞龍隊進行舞龍項目。垂裕堂的舞龍隊跟中國其它地方不一樣。他是由垂裕堂七個分房組成,每個房一條龍,加起來是七龍共舞。而且舞龍的人必須是男丁,女性不能參加。舞龍形式也與中國其它地方不一樣。它的時間全部安排在晚上,正月十五元宵晚上,首先是在各堂號整裝,然後向總堂垂裕堂集合,接著遊走富灘三方,先進宗堂一本堂參拜,接著進入各大堂祠堂參拜,然後返回總堂,再回各自分堂。途徑各處,村民鞭炮鑼鼓相鳴,場面甚為壯觀。正月十六晚上,他們則要跋山涉水前往他們的祖宗陵園拜謁,登臨當地的聖山,在聖山頂上進行煙火表演,方圓幾十里的村莊在每年的十六晚上都能看到富灘村山頂的燦爛煙火表演。雖然行程遙遠,山高水險,甚為勞苦,但是當地的這個傳統依然沒有改變,被保留延續下來。
千年古樟
在富灘村的村周圍,被整片樟樹林環繞包圍,鬱鬱蔥蔥,煞是壯觀。其中最為古老的當數棋盤石的三顆古樟樹。每顆直徑4米,樹大根深。據人們介紹,該村肇基之始,這幾顆樟樹便已經存在,可想其樹齡至少有千年歷史了。樹內中空,即使是成年人,也可在樹內進進出出而毫無擁擠之感。
富灘名人
郭猛原名郭光昭,江西吉水富灘人,1913年生。
1927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4年紅軍主力長征後,郭猛留在湘贛邊區堅持游擊戰,任第三大隊政委。抗戰爆發後,隨粟裕將軍挺進蘇南敵後。
1938年在衛崗(南京)一戰中,率部擊斃日軍30餘人,其中土井少佐、梅村大尉當場喪命,震驚滬寧。後任丹北挺進縱隊政治部主任兼一支隊政委。
1940年任一支隊二團政委,渡江北上,在黃橋戰役中率部主攻,大獲全勝。10月在大豐白駒獅子口與黃克誠部南下的八路軍會師。
1941年春,郭猛任新四軍一師二旅四團團長兼政委,轉戰鹽阜地區協助建立抗日根據地,先後參加了東台、鹽城、上岡、興化等地的反掃蕩戰鬥。
1941年9月16日率部攻打秦南倉日偽據點,擊斃日軍小隊長伊達正芝,繳獲機槍四挺,步槍150多支,俘敵160餘人。第二年,又在丁家垛、古殿堡等地連建戰功,威懾敵軍,人稱“老虎團”。
1943年1月17日,侵占鹽城的日軍糾集300多人,到岡溝堆內黃八莊、唐劉河一帶掃蕩。得到訊息後,新四軍在沿途布置伏擊。四團在郭猛同志的帶領下,由護隴堤、老吳舍分兩路向東過岡溝河直襲敵人。在北起徐馬莊,東到三九舍縱橫十里地區內,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戰鬥從上午10時一直延續到下午2時,我軍大獲全勝,黑惡多端的日本小隊長尹達正之以及160多名日偽軍被擊斃,60多人被俘,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我方也付出了沉重代價,郭猛同志在前線指揮作戰時,不幸中彈負傷。
後因傷勢過重而犧牲。享年30歲,官至團政委。
郭猛犧牲後,中共鹽城縣委、四團指戰員和當地民眾上千人,在中灣莊隆重舉行追悼大會。
追悼大會上,中共鹽城縣委決定將當時的護東鄉改名為郭猛鄉,以紀念郭猛同志。
郭猛烈士原葬於三灣村中灣莊,後於1962年將他的墓遷至郭猛鎮西楊果林場至今。
2011年清明節前,郭猛烈士墓被修葺一新,四周新砌了大理石欄桿,一條新澆築的水泥路直通到墓前。郭猛烈士墓在青松翠柏掩映下,顯得更加莊嚴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