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間分布

三間分布

疾病的三間分布是指時間分布、地區分布、人群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間分布
  • 外文名:Distribution of three
  • 針對對象:人類疾病
  • 內容:時間分布、地區分布、人群分布
地區分布,時間分布,人群分布,綜合描述,

地區分布

疾病的發生經常受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條件的影響。所以研究疾病地區分布常可對研究疾病的病因、流行因素等提供重要線索。
形成疾病地區分布差異的原因是很複雜的。地理、氣候條件、物理、化學、生物環境、人群的風俗習慣和衛生水平等因素,均可影響疾病的地區分布。
地區的劃分因不同的研究目的與疾病特點而異。在世界範圍內,可按國家、洲劃分;在一個國家內可按該國的行政區劃分;如我國可按省、地區、縣、鄉等劃分,也可按自然環境劃分,如按山區、平原、湖泊、氣候、土壤中某些化學元素含量等自然環境特徵劃分。
研究疾病分布時,可套用標點地圖、疾病地區分布圖和疾病傳播蔓延圖等。
(一)疾病在國家間和國家內的分布
疾病在世界各國的分布不同,其發病率、死亡率等常有很大差別。例如黃熱病的分布與埃及伊蚊的分布一致,主要流行於南美洲和非洲。胃癌死亡率以日本、智利等國家較高,澳大利亞、美國較低。乳腺癌在北美、北歐最多,東歐次之,亞洲和非洲較少。有些腫瘤高、低發區之間的發病率(或死亡率)相差懸殊。
疾病在同一國家內的分布也有差別。我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地處溫熱氣候帶,多種民族,許多疾病的分布差別很大。例如鼻咽癌主要分布於華南,廣東省為高發區,也是世界鼻咽癌的高發區。食管癌以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地區發病率最高。大骨節病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等省、市、自治區。碘缺乏病以內陸地區多見,這些地區的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碘量較低。
至目前為止,許多疾病的地區分布尚缺乏滿意的解釋。
(二)疾病的城鄉分布
城市人口多,居住密度大,交通擁擠,流動人口量大,人們的交往頻繁,因此,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傳播。如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等病經常在大、中城市流行。國內外的研究表明,城市肺癌的發病率或死亡率均高於農村。城市工業發達,空氣污染嚴重,因此,除吸菸因素外,空氣污染很可能是導致城市肺癌高發的因素之一。
農村人口密度低,衛生條件相對較差,腸道傳染病、腸道寄生蟲病的發病率、感染率比城市居民高。
(三)描述地區分布的常用術語
1.地方性當某疾病常在一個地方或一組人群中發生,無需自外地輸入時,稱為地方性。
2.輸入性凡本國(地區)不存在或已經消滅的疾病,由國外(地區外)輸入時,稱為輸入性疾病。
(四)判斷地方性疾病的依據
1.該病在當地居住的各類人群中的發病率均高,並可隨年齡增長而上升。
2.在其他地區居住的相似的人群組,該病的發病率均低,甚至不發病。
3.外來健康人,到達當地一定時間後發病,其發病率和當地居民相似。
4.遷出該地區的居民,該病發病率下降,患者症狀減輕或呈自愈趨向。
5.當地對該病易感的動物可能發生類似疾病。

時間分布

無論傳染病或慢性病,其流行過程均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
時間是研究疾病分布的重要指標之一。時間單位依病種而異。例如細菌性或化學性食物中毒,可用小時為時間單位;肺結核或腫瘤則常以5年或10年作為時間單位,以顯示其長期變異。觀察疾病動態時,應注意診斷標準和診斷技術改進的因素。
時間分布分為下列四種類型:
(一)短期波動(rapid fluctuation)
有時也稱時點流行或爆發。疾病在一集體或固定人群中,短時間內發病數突然增多,稱為短期波動。常見因食物或水源被污染而發生的食物中毒、傷寒等。多因許多人在短期接觸同一致病因子而引起。發病高峰與該病的常見潛伏期基本一致,故可從發病高峰推算出暴露時間,從而找出某病短期波動的原因。
短期波動與爆發的區別在於爆發常用於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動常用於較大數量的人群。
三間分布
(二)季節性(seasonality)
有些疾病尤其是傳染病的發病率呈現每年在一定季節內升高的現象,稱為季節性。疾病呈現季節性變化的原因很複雜,受各種氣候條件、媒介昆蟲、人群的風俗習慣、生產條件等因素影響。但許多現象尚未得到確切解釋。
傳染病的季節性表現得較明顯。例如在我國北方,流行性乙型腦炎有嚴格的季節性,僅發病於5-11月,高峰在7-9月(見圖14-1)。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病,季節性高峰為夏秋季。呼吸道傳染病季節性高峰一般多在冬春季。例如在我國北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發病高峰在1-4月。
有些慢性傳染病,如肺結核、絲蟲病等,因潛伏期長,多無明顯的季節性。
有些非傳染病也呈現季節性。如克山病在東北、西北地區多發生於冬季;而在西南一些地區多發生於夏季,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通過季節性研究可探討流行因素,並為制訂防制對策提供依據。
三間分布
(三)周期性(periodicity)
某些傳染病相隔若干年發生一次流行,並且有規律性的現象,稱為疾病的周期性。
呈現周期性流行的疾病主要是呼吸道傳染病。例如流行性感冒從歷史上看,一般每隔10-15年流行一次。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約7-9年流行一次。周期性是可以改變和消滅的。例如,麻疹疫苗推廣前,在大、中城市幾乎隔一年發生一次流行。自1965年推廣麻疹疫苗接種後,我國的麻疹發病率顯著降低,周期性已不存在。
(四)長期變動(secular change)
長期變動是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通常為幾年或幾十年,或更長的時間內,疾病的感染類型、病原體種類及宿主隨著人類生活條件改變、醫療技術進步和自然條件的變化而發生顯著變化。例如,猩紅熱在1750-1800年間,是嚴重的傳染病,以後轉為緩和,至1840年又變為兇惡之病,其死亡率是近年的數百倍。近百餘年來,世界各地猩紅熱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下降,臨床上輕型和不典型病例所占的比重增多。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以來,特別是實行計畫免疫後,麻疹、白喉脊髓灰質炎的流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
非傳染病如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在死因中順位上升。這類慢性病的波動只有長期觀察才能明顯看出。各種腫瘤的發病率或死亡率的長期變動趨勢不同。例如,美國1930年以來男性肺癌死亡率有明顯上升趨勢,胃癌死亡率則逐年下降。

人群分布

人群可按不同的特徵(年齡、性別、職業、民族等)來分組,分析具有不同特徵的人群某病的發病率、死亡率等。研究疾病在不同人群組的分布有助於確定危險人群和探索致病因素。
(一)年齡
在研究疾病的人群分布中,年齡是最重要的因素,幾乎各種疾病的發病率或死亡率均與此變數有關。
大多數疾病在不同年齡組的發病不同。嬰幼兒易患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些具有大量隱性感染的傳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在兒童中發病率高,成人中少見。有些疾病的發病率則隨年齡增高而升高。如老年人中各種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最高。
病原體種類較多且又易發生變異的傳染病,各年齡組的發病率多無差異,如流行性感冒細菌性痢疾等。
比較兩個人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時,首先應注意兩個人群的年齡構成是否相同。如兩個人群年齡構成不同時,可用年齡專率進行比較,或用標準化率進行比較,以免導致錯誤結論。
三間分布(一)年齡 三間分布(一)年齡
(二)性別
許多疾病存在著性別分布差異。描述性別分布,一般是比較男、女性的發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等,有時用性別比來表示。
性別差異主要由於與致病因素接觸的機會不同所致。例如,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往往男性高於女性,是因為農村男性參加農田勞動多,接觸疫水機會較多的緣故。我國絕大多數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均呈現男高於女,例如膀胱癌、胃癌、肺癌等。心肌梗塞的死亡率也是男高於女。上述現象可能與暴露於致癌物劑量大小、內分泌平衡、環境及生活方式的差別有關。
有些疾病的患病率女高於男,如膽石症膽囊炎。這可能與解剖生理或內分泌有關。
至目前為止,尚不能滿意地解釋有些疾病在性別分布上的差異。
表 15種主要死因性比例(男性死亡率/女性死亡率)
┏━━━━━━━━━━┳━━━━┳━━━━━━━━━━━━┳━━━━┓
┃死因 ┃性比例 ┃死因 ┃性比例 ┃
┣━━━━━━━━━━╋━━━━╋━━━━━━━━━━━━╋━━━━┫
┃全部死因 ┃1.80 ┃腎炎、腎病綜合徵和腎病 ┃1.58 ┃
┣━━━━━━━━━━╋━━━━╋━━━━━━━━━━━━╋━━━━┫
┃觸犯法律者 ┃3.88 ┃惡性腫瘤 ┃1.51 ┃
┣━━━━━━━━━━╋━━━━╋━━━━━━━━━━━━╋━━━━┫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3.13 ┃毒血症 ┃1.40 ┃
┣━━━━━━━━━━╋━━━━╋━━━━━━━━━━━━╋━━━━┫
┃自殺 ┃3.05 ┃血管硬化症 ┃1.29 ┃
┣━━━━━━━━━━╋━━━━╋━━━━━━━━━━━━╋━━━━┫
┃意外及災難 ┃2.98 ┃圍生期死亡 ┃1.28 ┃
┣━━━━━━━━━━╋━━━━╋━━━━━━━━━━━━╋━━━━┫
慢性肝病肝硬化 ┃2.19 ┃腦血管病 ┃1.19 ┃
┣━━━━━━━━━━╋━━━━╋━━━━━━━━━━━━╋━━━━┫
┃心臟病 ┃2.01 ┃先天性畸型 ┃1.15 ┃
┣━━━━━━━━━━╋━━━━╋━━━━━━━━━━━━╋━━━━┫
┃肺炎及流感 ┃1.88 ┃糖尿病 ┃1.04 ┃
┗━━━━━━━━━━┻━━━━┻━━━━━━━━━━━━┻━━━━┛
(三)職業
人們暴露於不同的職業環境中,許多傳染病及非傳染病的發生與職業有關。如皮毛加工人員、畜牧工作人員易患炭疽、布氏桿菌病;野鼠型出血熱多見於農民及野外工作者;煤礦工人易患煤工塵肺;體力勞動少的職業人群易患冠心病;汽車司機因飲食不規律,易患胃部疾患。
表 某礦l986年各工種工傷及骨折發生率
┏━━━━━━━┳━━━━━━━━┳━━━━━━━━┓
┃ 工種 ┃ 工傷率(‰) ┃ 骨折率(‰) ┃
┣━━━━━━━╋━━━━━━━━╋━━━━━━━━┫
┃ 採煤 ┃ 120.49 ┃ 37.97 ┃
┣━━━━━━━╋━━━━━━━━╋━━━━━━━━┫
┃ 掘地 ┃ 66.71 ┃ 14.40 ┃
┣━━━━━━━╋━━━━━━━━╋━━━━━━━━┫
┃ 開拓 ┃ 46.91 ┃ 9.53 ┃
┣━━━━━━━╋━━━━━━━━╋━━━━━━━━┫
┃ 運輸 ┃ 27.58 ┃ 8.89 ┃
┣━━━━━━━╋━━━━━━━━╋━━━━━━━━┫
┃ 機電 ┃ 34.71 ┃ 3.30 ┃
┣━━━━━━━╋━━━━━━━━╋━━━━━━━━┫
┃ 修護 ┃ 104.18 ┃ 20.83 ┃
┣━━━━━━━╋━━━━━━━━╋━━━━━━━━┫
┃ 通風 ┃ 13.25 ┃ 3.78 ┃
┣━━━━━━━╋━━━━━━━━╋━━━━━━━━┫
┃ 井上合計 ┃ 22.98 ┃ 5.59 ┃
┣━━━━━━━╋━━━━━━━━╋━━━━━━━━┫
┃ 井下合計 ┃ 68.84 ┃ 18.28 ┃
┗━━━━━━━┻━━━━━━━━┻━━━━━━━━┛
(四)民族和種族
疾病在不同種族和民族中發生的種類和頻率不同,其影響因素較多,如遺傳因素、自然地理、氣候條件、風俗和生活習慣等。馬來西亞境內居住著三個種族人群,馬來人患淋巴瘤較多;印度人患口腔癌較多;中國人則以患肝癌、鼻咽癌多見。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某些疾病在不同民族的分布不同。例如,我國回族、哈薩克族,男性胃癌死亡率高於其他民族,提示與飲食習慣不同有關;牧區少數民族農民的冠心病發病率高於同地區的漢族農民,這與少數民族的高脂肪飲食有關。
表 美國各種族嬰兒死亡率
┏━━━━━━━━┳━━━━┳━━━━━┳━━━━━┳━━━━┳━━━━━┓
┃ ┃ ┃美洲人印 ┃ ┃ ┃ ┃
┃ ┃黑人 ┃ ┃西班牙人 ┃亞洲人 ┃白人 ┃
┃ ┃ ┃度人 ┃ ┃ ┃ ┃
┣━━━━━━━━╋━━━━╋━━━━━╋━━━━━╋━━━━╋━━━━━┫
活產數 ┃501 430 ┃2T 532 ┃219 459 ┃T5 TTl ┃2430 986 ┃
┣━━━━━━━━╋━━━━╋━━━━━╋━━━━━╋━━━━╋━━━━━┫
┃嬰兒死亡數 ┃9261 ┃434 ┃2 381 ┃T25 ┃21 590 ┃
┣━━━━━━━━╋━━━━╋━━━━━╋━━━━━╋━━━━╋━━━━━┫
嬰兒死亡率(‰) ┃18.5 ┃15.8 ┃10.9 ┃9.6 ┃8.9 ┃
┗━━━━━━━━┻━━━━┻━━━━━┻━━━━━┻━━━━┻━━━━━┛
(五)家庭
疾病與家庭有密切關係。家庭人口的年齡結構、文化水平、經濟及衛生狀況、風俗習慣、嗜好及每個成員的免疫狀態等均與疾病的發生有關。
家庭成員間接觸最密切。因此,某些傳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等在家庭中易於傳播。某些惡性腫瘤及有些遺傳病常呈現家庭聚集性
(六)行為
不良行為生活方式是影響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已公認,不良行為生活方式可導致許多疾病,尤其是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有直接關係。例如,長期吸菸與慢性支氣管炎及肺癌的發病有密切關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其他不良行為生活方式,如飲食不當、缺乏體育鍛鍊、不良性行為和吸毒等均對人類健康有重要影響。
表 美國l5歲以上成人愛滋病病例分類
┏━━━━━━━━━━━━━━━━┳━━━━┳━━━┓
┃病例分類 ┃病例數 ┃ % ┃
┣━━━━━━━━━━━━━━━━╋━━━━╋━━━┫
┃單純靜脈注射毒品者 ┃4147 ┃17.60 ┃
┣━━━━━━━━━━━━━━━━╋━━━━╋━━━┫
┃靜脈注射毒品兼有同性戀者 ┃1881 ┃7.98 ┃
┣━━━━━━━━━━━━━━━━╋━━━━╋━━━┫
┃男性同性戀者 ┃15785 ┃66.93 ┃
┣━━━━━━━━━━━━━━━━╋━━━━╋━━━┫
┃血友病及其他血凝不正常者 ┃197 ┃0.84 ┃
┣━━━━━━━━━━━━━━━━╋━━━━╋━━━┫
┃婦女,其配偶為雙性戀者 ┃51 ┃0.22 ┃
┣━━━━━━━━━━━━━━━━╋━━━━╋━━━┫
異性戀者其配偶為靜脈注射毒品者 ┃253 ┃1.07 ┃
┣━━━━━━━━━━━━━━━━╋━━━━╋━━━┫
┃接受輸血者 ┃424 ┃1.80 ┃
┣━━━━━━━━━━━━━━━━╋━━━━╋━━━┫
┃不知原因者 ┃833 ┃3.53 ┃
┣━━━━━━━━━━━━━━━━╋━━━━╋━━━┫
┃合計 ┃23 551 ┃100 ┃
┗━━━━━━━━━━━━━━━━┻━━━━┻━━━┛

綜合描述

以上各節分別敘述了疾病的地區、時間及人群分布,但實際工作中對某病的描述往往是綜合進行的。只有進行全面觀察和綜合分析,才能獲得病因線索和流行因素的信息。
利用移民人群研究疾病的分布,從而探索病因是一典型的綜合描述方法,稱之為移民流行病學(migrant epidemiology)。移民人群在其定居國的自然環境、生活條件、社會環境和心理狀態等均與其本國不同。以定居若干年後及其後裔某些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與其本國和移居國人群的同種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比較,是對疾病的地區、時間、人群分布的綜合分析。例如,日本為胃癌高發區,而美國則是低發區。如以日本人胃癌死亡率為100,則非美國出生的日本移民為55,在美國出生的日本移民為48,而美國白人僅為18。日本人移居美國後及其在美國出生的第二代人胃癌死亡率大大降低,但仍比美國白人胃癌死亡率高。表明環境因素與胃癌有密切關係。
據報導,我國廣州市東山區廣東籍人鼻咽癌的死亡率為10.9/10萬,而定居廣州市的外省人為3.9/10萬;又廣州市越秀區廣東籍居民鼻咽癌死亡率為9.2/10萬,定居於上海市虹口區的廣東籍的居民為7.1/10萬,而虹口區上海市居民的鼻咽癌死亡率僅為2.7/10萬。上述結果表明,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對鼻咽癌的發病均起一定作用。這對進一步研究鼻咽癌的病因提供了重要線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