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志浩

連志浩

連志浩(1927-2005),1927年2月24日生於湖南長沙。連志浩同志自幼勤奮好學,品學兼優。1946年自湖南省美國耶魯大學分校雅禮中學畢業後,考入湘雅醫學院學習。在校期間,鑒於其在校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表現優異,學校優先選送他到北京協和醫院做實習醫生。實習結束後他自願獻身於公共衛生事業,執意從事預防醫學專業,於1952年畢業分配到北京醫學院工作。1952~1969年,連志浩同志在北京醫學院公共衛生系(科)從事流行病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期間,連志浩同志政治上積極上進,於1955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他遵循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配合教研室主任,積極開展教研室建設;他認真治學,勤奮工作,仔細備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他誠實做人,寬厚待人,增強了教研室內部的凝聚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志浩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長沙
  • 出生日期:1927
連志浩與察布查爾病,克山病與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工作經歷,榮譽,著作,

連志浩與察布查爾病

值得特別記述的是,眾所周知的“察布查爾病”和連志浩的名字一起載入流行病學史冊。那是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新疆察布查爾縣流行著一種類似神經毒性的怪病,由於病因不明,故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病死率很高,引起當地居民的恐慌。為此,1958年生部組織專家組赴察布查爾縣調查。作為專家組中一名年輕的成員,連志浩同志深入民眾進行調查,靈活運用流行病學分布論的原理,通過描述“察布查爾病”的時間、地區、人群的“三間分布”,成功地尋找到錫伯族人群,特別是兒童、婦女喜愛的特殊食物——曬乾的發酵饅頭“米送乎乎”中存在的肉毒桿菌是“察布查爾病”的元兇,即肉毒毒素中毒。這一發現衝破了當時認為只有食用醃製的肉食才能肉毒中毒的理論,為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研究開闊了新領域。在該病病因完全明確後,通過衛生知識的宣傳和教育,當地居民改變了不良的飲食習慣,從此杜絕了中毒的發生;連志浩同志亦由於在“察布查爾病”的調查中對衛生防疫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而一舉成名。

克山病與病毒性肝炎的研究

連志浩同志於1958年研究痢疾等重點傳染病;還參加了黑龍江北安縣的克山病研究;曾經奔赴越南調查疫情。50年代末,他和教研室教師一起在北京市通縣、清河、海淀等地區開展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並總結出“大、早、隔、全”四點經驗。1964年,他赴上海醫學院進修,從師於著名的流行病學家蘇德隆教授。1965年,他與遼寧省衛生防疫站合作,進行了“實踐教學”的開拓性工作。

工作經歷

文化大革命”期間,連志浩同志被下放到甘肅,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摧殘中,身心受到了極度傷害。儘管如此,連志浩同志始終堅持共產黨員的黨性原則和醫生治病救人的醫德風尚,勤勤懇懇地工作。1969~1972年在武都縣洛塘公社衛生院工作期間,他主動為當地缺醫少藥的農民出診,受到當地老鄉們的盛讚。1972~1973年他調任武都縣衛生防疫站站長。1973~1980年,他調到甘肅省衛生防疫站工作。在此期間,連志浩同志成功地進行了榆中縣山黧豆所致“下肢麻痹症”的病因調查和人群防制。1980年,連志浩調回北京醫學院公共衛生系工作,他在淵博的流行病學理論和豐富的流行病學實踐的基礎之上,將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領域上,積極開拓出生缺陷流行病學研究。1982年,連志浩同志應聘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做訪問學者,以他嫻熟的英語作為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參加了出生缺陷等流行病學研究項目。回國後他更是將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學研究工作延續到國內,重點進行了神經管畸形的流行因素和病因的探討以及干預研究。

榮譽

他在國內外流行病學、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雜誌上發表了多篇有關出生缺陷流行病學的論著。在初步了解神經管畸形在北京地區的流行和分布情況的基礎上,連志浩教授與錢宇平教授等流行病學專家共同組建了北京醫科大學出生缺陷監測中心,開始了系統的出生缺陷監測工作。該工作為我國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國策提供了科學依據,該研究曾榮獲衛生部科技進步獎。

著作

 在此期間,他還作為衛生部屬醫學院校的北京醫科大學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先後擔任了衛生部規劃教材《流行病學》第二版的編委和第三版的主編。此外,他還參加了由王天根教授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研究生教材《流行病學研究方法》、錢宇平教授為首的流行病學專家集體參與出版的系列專著《流行病學進展》、耿貫一教授主編的大型參考書《流行病學》第一版的編寫工作。連志浩教授用他幾十年的筆墨為流行病學書寫了豐碩的篇章。
《流行病學》第三版《流行病學》第三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