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總體規劃》公布材料
一、編制背景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在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總體要求,以及海南省委、省政府建設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要求,在新的區域發展背景和發展要求前提下,三亞市委市政府組織開展《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總體規劃》(下文簡稱本次規劃)編制工作。
二、規劃原則
統籌規劃,重點突破。堅持戰略引領,以國家海洋戰略、國際旅遊島、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總抓手,把崖州灣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生態保護、城鄉建設、產業發展以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歷史,加強對重大問題的專題研究,科學確定發展目標、戰略和路徑,最佳化空間布局和資源配置,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注重實效,遠近結合。在對長遠發展的目標願景做出戰略構想和總體布局的基礎上,立足於國家海洋戰略的開放主線、南海開發建設的時代主線、三亞跨越發展的產業主線,統籌近期規劃實施與遠期統籌布局的合理關係。
政府推動,主動融入。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大統籌和協調服務力度,提供更有利的政策環境,使崖州灣主動服務於“一帶一路”建設,主動融入“大三亞旅遊經濟圈”,銜接大三亞經濟圈的功能、產業和基礎設施。
市場運作,產業引領。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創新市場運作機制,增強市場發展活力,規範競爭秩序,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三、規劃範圍
崖州灣科技城總體規劃範圍,即崖州灣開發邊界以內,面積約69.3平方公里(下文簡稱規劃區)。本次規劃在崖州區行政邊界總面積346平方公里內,考慮生態保育、全域旅遊、城鄉一體等相應的規劃內容。
四、總體定位
——目標願景
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生態文明示範新區的基礎設施骨架,初步實現經略南海的戰略支撐,以深海科技、南繁科技和科教研發為主導的產業發展初見成效,產城融合、港城融合、城鄉融合與農旅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至2035年,全面建成國家深海海洋產業新區,深海科技城深海創新中心、南繁科技城農業矽谷、國際種業中心、大學城產學研聚集地取得卓越成效。
——戰略定位
總體發展定位確定為“兩區、三地”。
“兩區”指生態文明的展示區、產城融合的先行區;
“三地”是指拓展藍色經濟的產業地、承載農業矽谷的開放地、培育產學研的聚集地。
五、人口規模預測
據預測,規劃區內近期(2020年)總人口將達到10.4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5%;遠期(2035年)總人口將達到25.6萬人,城鎮化率達到85%。
六、產業體系
崖州灣重點發展深海科技、科教研發及南繁科技三大主導產業,引領多業態融合發展構成現代產業體系。協同發展南山佛教旅遊、歷史文化旅遊及現代海洋漁業,推動產業升級發展。
深海科技
崖州灣毗鄰南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同時具有面向南海深遠海的南山港現狀港口,並具備多條能源上岸通道。
以深海科技城為載體發展深海科技產業,重點包括深海科技、海洋產業和現代服務。在深海科技方面,主要發展深海裝備、深海材料和深海通訊等。在海洋產業方面,主要發展海洋船舶、海工設備和海洋公共服務等。在現代服務方面,主要發展會展服務、金融服務和商務服務等。
科教研發
依託南海深海、遠海科研環境優勢及南繁育種基礎,結合崖州灣科技城的產業聚集優勢,布局科教研發產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入合作的“產學研”平台。
以大學城為載體發展科教研發產業,發展重點包括科研教育、公共科技研發及創新創業孵化。在科研教育方面,主要發展海洋物理科教、海洋化學科教、海洋生物科教、海洋套用科教、南繁科教和熱帶農林科教等。在公共科技研發方面,主要發展公共科研創新、企業科技研發和公共技術服務等。在創新創業孵化方面,主要發展國際創新孵化、產學研綜合平台和科研成果轉化等。
南繁科技
崖州全區現有南繁基地5070畝,占三亞市南繁基地總面積的50%,崖州灣有條件打造南繁科技城,以建設和培育南繁國家實驗室為核心,打造國際種業中心,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的農業矽谷。
以南繁科技城為載體發展南繁科技產業,發展重點包括南繁科研、種業科技及熱帶農科。在育種科技方面,主要發展農作物南繁科研、林草花木南繁科研、畜牧水產南繁科研和南繁樞紐服務等。在種業科技方面,主要發展生物育種科技、國際種業交易和種業智慧財產權交易等。在熱帶農科方面,主要發展熱帶特色作物科技、熱帶特色農業服務和熱帶特色農科旅遊等。
現代海洋漁業
利用南海豐富的漁業資源優勢、依託崖州中心漁港作為海南省最大中心漁港的漁業產業基礎和漁港配套設施,發展現代海洋漁業。
以崖州中心漁港為載體發展現代海洋漁業,發展重點包括海洋捕撈、風情漁村、漁港綜合服務及漁業總部。在海洋捕撈方面,主要發展海洋捕撈、海洋牧場技術孵化與生產、海產品加工等。在風情漁村方面,主要發展漁家文化觀光、休閒漁業體驗、度假旅遊配套等。在漁港綜合服務方面,主要發展現代海洋漁業配套服務等。在漁業總部方面,主要發展漁業管理總部基地等。
特色旅遊
依託南山優越的生態環境、豐富的佛教文化和現有南山文化旅遊區的設施基礎,以及崖州古城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歷史文化遺產,南繁基地、風情漁港、海洋資源、鄉村風貌等自然人文資源發展特色旅遊業。
以南山、崖州古城等資源為載體發展特色旅遊業,依託南山打造佛教文化旅遊;圍繞崖州古城打造歷史文化旅遊;以南繁基地為基礎,發展熱帶特色農科旅遊;以中心漁港為依託,打造風情漁村旅遊;充分挖掘海洋資源,打造海洋娛樂旅遊;保護鄉村風貌,發展田園休閒體驗旅遊。
七、生態保育
結合崖州灣自然資源稟賦和歷史人文特點,構建“生態保育、古城保護、傳統文化”三位一體的大生態本底,建立崖州灣“山-水-林-田-湖-草共生”的生態系統。
總體形成“通海綠脈+生態廊道+海綿空間+生態岸段+生態海域”的生態空間結構。
八、歷史文化保護
保護體系
構建區域總體層面、歷史鎮區、保護範圍、文物保護單位與歷史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個層次的保護體系。
總體層面保護內容與保護措施
1.尊重山水形勝,構建新山水格局
強化崖州古城緊密銜接的山水形勝格局,以南山為重點、北部五指山余脈為主體的山體山脈,以寧遠河為主體的河流水系,以大蛋港和崖州灣為主體的海港體系,以及坡田園地等田園景觀。
2.尊重歷史底蘊,保護與發展相結合
明確歷史鎮區和保護範圍,建立涵蓋崖州古城、水南村、保平村、保港地區,以及大小洞天和南山風景區的名鎮名村保護體系。
在保護的同時求發展,在寧遠河、南山兩大歷史文化資源集中區,劃定寧遠河鄉愁文化帶和南山佛教文化聖地組團兩大文化發展區,對名鎮、名村和文保單位實施嚴格保護的同時,鼓勵旅遊和文化創業產業的發展,形成崖州灣獨一無二的城市文化名片。
3.尊重文化資源,延續風貌格局
加強對寧遠河兩岸環境與風貌的保護;嚴禁在崖城鐵路橋上游寧遠河兩岸進行大規模建設,嚴格控制該範圍內歷史村落的規模與建設;嚴格保護南山與崖州古城、以及南山與五指山余脈之雙峰嶺、筆架嶺、馬鞍山等山體之間的視線走廊。
九、總體空間結構
規劃形成“雙港雙城五組團、一河六湖數溪連、百村千頃南繁科技田”的全域統籌、城鄉融合、城綠共榮的網路空間格局。
(一)雙港雙城五組團
雙港包括:南山港和中心漁港;雙城包括:崖州灣科技城和崖州古城;五組團包括:南山佛教文化聖地組團、梅山山海公園組團、保港科技預留組團,以及梅山、鎮海遠景發展組團。
(二)一河六湖數溪連
一河指寧遠河;六湖包括:嶺落水庫、三聯水庫、牛落水庫、北嶺水庫、抱古水庫和大隆水庫;以及多條溪流。
(三)百村千頃南繁科技田
保護千頃南繁科技田,同時建設內涵豐富、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美麗宜居鄉村網路,以景區式鄉村與南山梅山融合、農業型鄉村與南繁科技融合、歷史文化名村與鄉愁體系融合、濱海鄉村與旅遊路線融合的方式,推動城鄉融合。使其成為人居環境適宜、低碳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社會文明祥和的社會主義美麗宜居鄉村。
全區城鄉體系
在崖州區全區強化由“兩核心+一組團+風情小鎮+美麗鄉村”共同構成的城鄉體系結構。
其中,兩核心即崖州灣科技城重點片區(包括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大學城和崖城綜合服務區)與崖州古城;一組團即漁港-保港組團。風情小鎮即水南、保平、保港歷史文化風情小鎮。美麗鄉村即南山、抱古、赤草、北嶺、長山、鎮海、鳳嶺、雅安、海棠、三更和三公里。
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公共服務設施分類分級。規劃將崖州灣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確定為二類三級:
城市類公共服務設施分為“城市級——片區級——社區級”三級;
村莊類公共服務設施分為“一級中心村——二級中心村——基層村”三級。
按照不同級別不同標準分別配置教育、醫療、文化、福利、行政管理與社會服務、商業金融、郵電及其他設施。進而依據教育、醫療衛生、就業、文化、旅遊五大門類,落實均等化目標,形成完整的公共設施網路。
十、用地布局
至規劃期末,城市建設用地總量28.19平方公里,總建設用地32.67平方公里。
十一、總體城市設計
本次規劃通過總體城市設計從城市空間、建築風貌和場所營造三個方面營造崖州灣空間特色。
1、特色鮮明的城市空間格局
以南山、梅山、寧遠河為生態載體,構建“長山通海軸帶”、“南山通海軸帶”、“寧遠河通海軸帶”、“鎮海生態廊道”、“鹽灶河生態廊道”五大區域性生態廊道。以“鰲山白雲、鯨海西風、邊城斜照、水南暮雨、稻隴眠鷗、竹籬啼鳥、南山秋蟾、牧野芳草”的崖州古八景為人文支點,結合形態、業態、文化主題與景觀體系統籌設計,提出“水南美邑、科技新都、通崖快驛、疍港泛舟、踏浪齊雲、絲路乘風、長山舊韻”的崖州新八景,並以景觀連廊進行系統串聯,構建崖州灣新區“古新八景”為底蘊的特色風貌體系。
2、傳承創新的建築風貌特色
本著傳承本土、展示現代、面向未來的原則提出建築風貌管控原則,對政務辦公建築、商務辦公建築、科研院所建築、高等教育建築、文化建築、商業建築、景觀建築、住宅建築提出管控原則。
3、延續文脈的公共空間場所營造
構建“城脈、文脈”一體化的歷史文化展示體系,打造面向南海的國家級文化品牌。崖州古城歷史鎮區形成“一府、一城、兩軸、五區”的展示格局;各歷史文化名村採用突出資源優勢的展示方式,強化自身特色。
開敞空間管控
1、自然景觀要素管控引導
山體及山前控制。原則上禁止建設高層建築,應以低層、多層建築為主,保障與山體輪廓線的良好協調。
濱海一線控制。嚴格保護濱海岸線、沙灘及濱海綠化帶,保障濱海地帶的公共性和良好的可進入性,營造具有熱帶濱海風貌特色、環境優越的濱海景觀帶。
濱海二線控制。強調保護和梳理生態景觀要素,嚴格管控各類“顯山露水”的視線通廊。建築形態風貌體現熱帶特色,尺度適宜,風格富有現代地方特色,色彩宜清新淡雅。
濱河景觀廊道管控。儘量保持河道及岸線的自然形態,將生態保護、河道整治、用地開發與景觀最佳化、豐富旅遊活動結合起來。
2、人工景觀要素管控引導
節點區域。從環境保護、空間形態、整體結構、風貌特色等方面加強管控與指引,營造具有旅遊城市景觀風貌特色的節點區域。
門戶區域。重點塑造城市門戶區域的景觀形象,突出熱帶濱海旅遊城市特色。
景觀標誌點。沿濱海帶結合垂直濱海的景觀道路廊道規劃建設系列景觀標誌點,作為景觀道路的對景和崖州灣海面上的標誌景觀。
觀景點。保障觀景點的開放性和良好景觀環境,重點地區重點項目規劃設計需從相關觀景點進行視覺景觀分析。
重要視線通廊。保障主要標誌性區域之間、主要道路對景視線通廊的通暢,加強對沿線建築高度的控制。
3、空間形態管控引導。
營造濱海整體舒緩,中心集聚突出,肌理疏密有秩的空間形態。在公共服務核布局地標建築群,集中展現崖州灣科技城空間形象。
濱水區建築。建築高度控制在40m-60m以下。
一般性建築。建築高度控制在60m-80m以下。
高價值區建築。建築高度控制80-100米。
地標建築群。按100-180米控制。
重點片區指引
根據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和大學城三大組團各自功能的特點與相應的空間需求完善各組團的空間布局。
1、深海科技城
布局理念。強調多元功能複合,適應企業多樣要求,回歸城市街區尺度。
布局模式。改變均質化布局工業用地的傳統園區模式,結合新城市主義街區形態,以孵化平台為中心,周邊根據深海科技產業的空間特點布局“智造單元”,打造緊湊複合發展的“創智街區”。
2、南繁科技城
布局理念。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整合多樣產業資源,搭建國際交流平台。
布局模式。在以農田為背景的育制種基地中嵌入學術交流、科普展示、種業交易和國家實驗室等功能空間,打造高端業態整合的“種業矽谷”。
3、大學城
布局理念。共享教學配套設施,搭建公共研發平台,增強產學轉化聯動。
布局模式。深入分析梳理大學城內主要人群日常生活與科研工作的動線特徵,在城市街區中圍繞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布局大學園區、生活配套、科研孵化等功能,打造共享高效活力的“人才基地”。
村莊建設引導
1、總體要求
崖州灣區域內村莊應作為崖城文脈的重要延續載體,應在體量、形式、裝飾和色彩等方面充分體現三亞地區傳統建築特色。
2、建築高度管控
根據海南省《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農村新建住房高度不得超過椰子樹”,規劃秉承體現綠色生態、融入自然環境城市設計理念,規劃區範圍內建設用地建築高度主要控制在12米。位於部分節點且具有景觀標誌性的建構築物,限高可控制在18米。
3、建築風貌管控
鼓勵採用橫向分段、豎向分節的手段,形成有韻律又富於變化的建築立面。
4、建築材質
主要材料。牆面、地面應選用磚、石材質作為主體;裝飾構件應使用磚、石、木、泥、灰作為主要的材質。
點綴材料。應選用木材、竹材、草料等體現生態環保特點且具有鄉土特色的自然原生建築材料作為主要的裝飾與點綴材料。
5、建築色彩
主色調。主色調為建築用色面積最大的顏色,一般占總面積的70%,主要是指牆面色。規劃區內建築宜採用深灰、灰白作為主色調。
輔助色。輔助色為與主色調相搭配的顏色,占總面積的25%,其中傳統建築的屋頂大面積瓦片色,線腳色也分為此類。規劃區內建築可採用深藍、灰黑、赭石作為輔助色。
點綴色。點綴色占總面積的5%,一般為建築門框及玻璃色,也包括一些傳統建築屋頂豐富多彩的陶雕色及牆面陶瓷壁畫色。規劃區內建築可採用暗綠、絳色、杏黃作為點綴色。
6、建築特色元素
騎樓元素。鼓勵採用騎樓、連廊或屋檐挑出的設計手法,創造全天候的步行環境。
連拱廊要求沿街牆立面設定,在規定有商店的地方必須設定連拱廊,同時拱廊應覆蓋人行道。
十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
1、構建優質便捷的生活服務網路。積極推進社會公共服務的城鄉一體化、國際化發展,建設城鄉共融、全球共享的生活服務設施網路。
2、打造15分鐘社區服務圈。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按照步行15分鐘可達的空間範圍,完善教育、文化、醫療、養老、體育、休閒及就業創業等服務功能,形成宜居、宜業、宜學、宜游的生活服務圈。
十三、片區發展指引
根據城市總體空間結構以及空間功能特點,本次規劃將規劃區劃分為七大功能片區,並針對各片區的功能特點,提出發展指引要求。
深海科技-大學城片區發展指引
深海科技城以深海科技和海洋產業為重點,配套現代服務功能,全面聯動發展臨港型深海海洋科技產業,打造國際一流的深海科技創新平台。主要布局國康醫院、招商信息、大數據中心、國際船舶服務中心、海洋裝備服務保障中心、招商工業深海裝備中心、招商港口綜合倉儲物流中心等。
大學城則依託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及自身教育功能定位,以科教教育、公共科技研發和創新創業孵化為核心,圍繞引進的國際一流大學園區及科研孵化區,建設各院校及生活區,打造公共設施服務區,為大學城內各院校提供公共服務及產學研配套服務,以共享理念打造開放式大學城、公共教育平台和產學研基地。主要布局南繁共享研究院、深海共享研究院、人才公寓、社區配套、共享體育場館、研發孵化基地等。
公共服務核主要布局圖書館、展覽館、音樂廳等公共服務設施,商務商業綜合體、商辦公寓綜合體、海洋科技會展中心、深海科技服務中心等產業服務核心。濱海休閒帶主要布局學術交流中心、濱海酒店等。
南繁科技城片區發展指引
南繁科技城以建立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為目標,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探索建立中轉隔離基地(保護區)、檢疫中心、種質保存中心、種源交易中心等,主要布局研發總部、商辦公寓綜合體、商務酒店、南繁廣場、總部基地、人才公寓、綜合醫院、完全學校等。
崖城綜合服務區片區發展指引
崖城綜合服務區主要為崖州灣科技城產業發展提供生活配套。以優質的公共服務和現代化的生活商業配套,為崖州區居民提供優質的生活空間,以創意性的生活休閒商業空間並為科技創新、高校師生創業提供非正式交流平台。
崖州古城片區發展指引
崖州古城片區以打造國家級歷史鄉愁主題旅遊為目標,主要發展的產業門類有觀光旅遊、文化旅遊和智慧旅遊。核心發展思路是凸顯崖州古城組團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空間特徵,布局精神文化型、智慧型深度體驗游,發展歷史鄉愁主題旅遊,實現由傳統觀光游向精神文化型、智慧型深度體驗游升級。
漁港-保港片區發展指引
漁港組團以中心漁港為載體,打造南海漁業基地,主要布局海洋捕撈、漁港綜合服務、南海維權項目、漁業管理總部基地,保港片區主要發展新興海洋產業及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在月亮島布局種質隔離檢疫功能。
南山港片區發展指引
南山港的核心功能以海洋科考、海試試驗及臨港產業為主,作為深海科技城的配套港口,承擔港城融合示範作用。
空間布局上,南山港區布局四大功能區:海洋科考片區主要承擔中科院等科研機構的深海科考碼頭功能;海洋試驗片區承擔海試服務功能;臨港產業片區主要為三亞城市提供基礎貨運、海運功能;發展預留片區為南山港未來發展預留備用地。
南山佛教文化聖地片區發展指引
南山組團以南山佛教聖地為載體,發展佛教文化觀光、佛教文化體驗、佛教衍生旅遊產品。凸顯南山片區山海相連的空間特徵與其在佛學中的重要意義,布局以南山佛教文化與網際網路創新游為核心的多元旅遊產品體系,形成以南山佛教文化觀光、佛教文化體驗和佛教衍生旅遊產品為核心的多元旅遊產品體系,拓展旅遊體驗空間。
十四、五網基礎設施布局
加強“五網”基礎設施建設的綠色化提升、改造與建設。堅持“安全優質、綠色生態、經濟實用”原則,科學規劃路網、光網、電網、氣網、水網的布局、選線、選址,儘可能避讓特殊生態敏感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建立綠色基礎設施體系,把“五網”建成生態網、景觀網。
路網布局
以綠色交通為主導,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打造與崖州灣功能定位相匹配、與生態景觀環境相融合、多種交通方式相協調的高效、智慧型、安全、便捷、綠色、創新型綜合交通體系。
綜合防災規劃
寧遠河城區段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上游段按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區域防潮標準為100年一遇。
主城區結合可持續排水系統的建設,增加雨水調蓄池,結合生態窪地、公園、街頭綠地形成完善的綠地廊道,對雨水進行蓄積,避免洪峰集中,減輕主河道的負擔。
構建健全的消防安全保障體系,建立陸地、水域相結合的消防救援體系。
綜合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資源,結合地下空間的防災特性進行主動防災,逐步構建系統化、現代化的地下防護空間體系。
檔案通知
關於《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總體規劃》的批後公布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總體規劃》已經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海南省城鄉規劃條例》等相關規定,依法予以公布。在上述法定控規範圍內的各項建設活動應嚴格按照經批准的修改分圖則執行。
附屬檔案:《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總體規劃》公布材料
三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2023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