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七言古詩,是
中國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詩體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
它起源於
民謠。先秦時期除《詩經》、《楚辭》已有
七言句式外,
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間歌謠寫成的以七言為主的雜言體韻文。
西漢時期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外,還有
司馬相如的《凡將篇》、
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韻文。
《燕歌行》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
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
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
桓靈時童謠》“舉秀才”(
葛洪《
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
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
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
魏
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創作的完整七言詩。以後湯惠林、
鮑照都有七言作品。鮑照的《擬行路難》18首,不僅在詩歌內容上有很大的
擴展,同時還把原來七言詩的句句用韻變為隔句用韻和可以換韻,為七言體的發展開出了新路。
從梁至隋代七言體詩歌逐漸增多,至
唐代七言詩才真正發達起來。七言詩的出現,為詩歌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豐富了
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分類
七言古詩,是對
七古和
歌行的統稱。古人所謂七言,並不是說全詩每一句都是七個字,而是只要詩中多數的句子是七言就可以了。如
李白《蜀道難》既有“
噫吁嚱”三言,復有“危乎高哉”四言,“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五言,“上有六龍
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九言,但仍認為是七言歌行,而不認為是
雜言詩。
明清以來的詩論家,對於七言古詩的劃分有兩種意見,一種是認為七古、七言歌行二者同體,可以互相替代,如
胡應麟《
詩藪》云:“七言古詩,概曰歌行。”
王士禛《
古詩選》就徑直分五言詩與七言詩歌行鈔兩部分。明清詩話評論中,將七古與七言歌行相互代稱,其例更是不勝枚舉。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七古與歌行在體性上存在分別,這種分別而且甚大。
李中華、
李會二位先生曾著文論述過這個問題,略曰:從形式上看,七古與七言歌行都是七言詩,又都不能算是七言律詩,故歸為一體,目為七古,似亦理所當然。然而就各自詩體的源流、體式與風格而論,二者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七古七律
首先,七言歌行出自
古樂府,而七古則是七律產生之後別立的詩體,二者淵源不同。漢魏樂府有《長歌行》、《
短歌行》、《
燕歌行》、《齊歌行》、《艷歌行》、《怨歌行》、《傷歌行》、《悲歌行》、《鞠歌行》、《棹歌行》等,可以視為唐代歌行之祖。其中
七言歌行,則是漢魏以來七言樂府歌詩自然的發展。清代
吳喬《
圍爐詩話》嘗云:“七言創於漢代,
魏文帝有《燕歌行》,古詩有《東飛伯勞》,至梁末而大盛,亦有五七言雜用者,唐人歌行之祖也。”所謂古詩《東飛伯勞》,即《
樂府詩集·
雜曲歌辭》載錄的《
東飛伯勞歌》。故七言歌行出於漢魏、南朝樂府應無疑義。至於七言古詩,舊說它起於漢武帝時的《柏梁台詩》。然而《柏梁台詩》的作者有二十四人之多,每人一句,只能算是聯句,算不得完整的七古。所以從詩體發生的角度說,二者不同源。
特徵
其次,就體式的主要特徵而言,七古要求與
七言律詩(包括
七律、
七排)劃清界限。清
王士禛《古詩平仄論》有云:“七言古自有平仄。若平韻到底者,斷不可雜以律句。”七言古詩則有句腳多用三平調、句中不避孤平之類的講究,這些都是對格律詩的反動。至於七言歌行,雖然初期部分作品在體式格調上頗與七古相似,然而在其演化過程中律化的現象卻愈來愈嚴重。據
王力《
漢語詩律學》的統計,
白居易《
琵琶行》88句中律句與似律句總計53句,而《長恨歌》120句中律句與似律句占到百句之多。這種律化趨勢的形成並非偶然,它是歌行體詩要求適宜歌唱而著意追求聲韻和諧的結果。
文學風格
從文學風貌論,七古的典型風格是端正渾厚、莊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風格則是宛轉流動、縱橫多姿。《文章辨體序說》認為“七言古詩貴乎句語渾雄,格調蒼古”,又說“放情長言曰歌”、“體如行書曰行”,二者風調互異。《詩藪》論七古亦云:“古詩窘于格調,近體束於
聲律,惟歌行大小短長,錯綜闔辟,素無定體,故極能發人才思。李、杜之才,不盡於古詩而盡於歌行。”則在七古、七律之外,因其風格的差異視七言歌行別為一體。《昭昧詹言》說“七言古之妙,朴、拙、瑣、曲、硬、淡,缺一不可。總歸於一字曰老”,又說“凡歌行,要曼不要警”。“曼”即情辭搖曳、流動不居;“警”即義理端莊、文辭老練。這些評論,都揭示了七言古詩與歌行在美感風格方面的不同。儘管在具體的詩歌創作中,以七古的筆法寫歌行、以歌行的筆法寫七古,一度成為時尚,然而在總體上仍不難看出二者之間的差異。舉例來說,杜甫《寄韓諫議注》、
盧仝《
月蝕詩》、
韓愈《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李商隱《
韓碑》等,只能是七言古詩;而
王維《
桃源行》、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白居易《
長恨歌》、
韋莊《
秦婦吟》只能是七言歌行。
作法
姜夔說:“放情曰歌,體如行書曰行,兼之曰歌行。”據此,七言歌行的體性應當是一氣盤旋直下,流轉奔逸。
歌行短制,往往與
近體詩在體性上相近。如
王勃《
滕王閣詩》:滕王高閣
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
南浦雲,珠簾暮卷
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
長江空自流。如果不考慮平仄,簡直就是兩首近體絕句連在一起。又如杜甫《夜聞觱篥》:夜聞觱篥滄江上,衰年側耳情所向。鄰舟一聽多感傷,塞曲三更歘悲壯。積雪飛霜此夜寒,
孤燈急管復風湍。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同樣,
高適的《
燕歌行》: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一結)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校尉
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二結)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
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三結)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
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
關山未解圍。(四結)
鐵衣遠戍辛勤久,
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五結)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
刁斗。(六結)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
顧勛。君不見沙場爭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七結)就像是七首絕句串在了一起。
事實上,七言歌行體的基本章法,就是
仄韻和
平韻交替,四句一換韻。(當然也有兩句、六句等偶數句一換韻的。)換韻主要是依照意思的轉折,如上舉《燕歌行》,一結寫主將奉命出生,是詩的起,用職韻。二結四句,寫出征途中的聲勢和敵方進犯的態勢,是詩的承,換刪韻。第三結開始著筆勾勒,極盡描摹刻畫之能事,所以又換麌韻了。描摹刻畫,又可分四個小的層次:三結四句,寫戰鬥慘烈而主將荒淫,用婺韻;四結四句,寫戰爭失利,未能解圍,用微韻;五結,寫征夫思婦久別遠離之苦,用有韻;六結,寫邊地征戍的艱苦,仍用有韻。至第七結前兩句,是詩的轉,後兩句,則是詩的合。四句換用
文韻作結。在轉韻時,一般一二句都要用韻,即首句要入韻。《滕王閣詩》和《燕歌行》,每四句換韻時,首句總是入韻的。而一首詩多次轉韻,常是平仄韻交替使用。這和律句平仄字相間的意義相同,為的是使聲調富於變化而又齊整和諧。
如果把一個個的四句比作一粒粒的
珍珠,那么長篇七言歌行就是用一根絲線——詩的主題思想,把這一粒粒的珍珠串成一條美麗的項鍊。這種章法,被白居易、
元稹等人發揚光大,稱為
長慶體,併到了清代
吳偉業那兒總其大成,是名
梅村體。如白的《長恨歌》、《琵琶行》,元的《連昌宮詞》,吳的《圓圓曲》等。這類詩,最可注意者為韋莊的《秦婦吟》。此詩“為長慶體,敘述黃巢焚掠,借陷賊婦人口中述之。語極沉痛詳盡,其詞復明淺易解。”寫出
黃巢造反給人民帶來的不幸,堪稱有唐一代
史詩冠冕。
演進
唐代是中國詩歌大放異彩的時代。在唐代眾多的優秀文學作品中,七言古詩無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唐詩之所以成其為唐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七古在
唐代的興盛。七古作為一種古老的詩體,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終於在唐代走向成熟。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關注的是
盛唐及其以後的七古作品。但對文學史稍加關注就不難發現,任何
文學體裁的發展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過程。
文學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發展必定是社會,作家的心理以及整個社會心理發展的共同結果。
七古的發展同樣不是
一蹴而就,盛唐詩人是在綜合了
前代七古創作實踐的基礎上,
轉益多師,才最終創造了七古的輝煌。盛唐七古的最後準備期——
初唐,前承漢魏六朝,後啟盛唐,雖然在這一時期七古的面貌沒有發生徹底的改變,但正是在“四傑”等初唐七古詩人的努力下,七古獲得了走向高潮的必要準備。初唐時期,七言古詩的體製得以正式確立,從四傑到張、李、沈、宋諸人,七言古詩經歷了一個從形式到風格方面的緩慢演變的過程。初唐諸詩人都為七言古詩的成熟與完善做出了各自的貢獻,並開啟了盛唐七古的先聲。
歷史名人
李白在七言古詩發展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李白的
七古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巨大的思想容量,在反映生活的深度與廣度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
藝術上,具有句式多變和韻律結構多變兩個突出特點,從而把七古的藝術表現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李白的七古中,
浪漫主義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浪漫主義藝術特徵得到了最主充分的發揮。[1]
代表作品
《春江花月夜》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通“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燕歌行並序》
作者: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
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
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哪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催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蜀道難》
作者:李白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
古木,
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夢遊天姥吟留別》
作者:李白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將進酒》
作者: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與爾同銷萬古愁。
《兵車行》
作者:杜甫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乾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作者:杜甫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爧如羿射九日落,嬌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琵琶行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
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
錚錚然有
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
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乾。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長恨歌
作者:白居易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cháng)羽衣曲》。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yíng)紆(yū)登
劍閣。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又作“
入夢來”)。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樓閣玲瓏(又作“玲瓏樓閣”)五雲起,其中
綽約多仙子。
金闕西廂叩玉扃(jiōng),轉教小玉報雙成。
攬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bó)
銀屏迤(yǐ)邐(l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jiào),花冠不整下堂來。
含情凝睇(dì)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回頭下望人寰(huán)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diàn)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bò)黃金合分鈿(diàn)。
但教(語文選修課本上為“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乾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