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碗茶歌
- 所屬專輯:七碗茶歌
- 歌曲時長:0時4分3秒
- 歌曲原唱:楊晨暉
- 填詞:曾小龍
- 譜曲:文清
- 編曲:吳迪
- 音樂風格:中國風
- 發行日期:2020年5月15日
- 歌曲語言:國語
- 總策劃:王博
- 笛子:萬文婷
- 簫:萬文婷
- 吉他:朴天瀅
- 錄音:吳迪
- 和聲:雪無影
- 後期混縮:吳迪
- 母帶:吳迪
《七碗茶歌》是由曾小龍作詞,文清作曲,歌手楊晨暉演唱的一首中國風歌曲,歌曲創作靈感源於唐代詩人盧仝傳唱千年而不衰的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重點的一部分,闡述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1歌曲歌詞紅泥小爐一壺早春味,...
唐朝盧仝的《七碗茶歌》也對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簡介 如蒙洱茶產于海拔1800多米高的雪峰山脈深山區——湖南新化縣奉家山蒙洱沖。蒙洱茶秉承...
" 對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茶道 盧仝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隱居時所作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 生。……" 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
唐代盧仝的“七碗茶歌”。保健功能 降低膽固醇 隨著物質生活的大幅度提升,台灣人罹患動脈硬化、高血壓、狹心症、心肌梗塞、糖尿病等成人病的機率愈來愈高,而造成這些成人病的主要因素是膽固醇過多。根據醫學研究資料顯示,膽固醇過多的人,若服用適量的維他命C,可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中性脂肪。其次,維他命C除了...
借茶抒懷把飲茶升華到富有哲理境界的代表作,是唐人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後人稱的《七碗茶歌》。詩人在抒發了品嘗到友人贈送的“天子未飲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陽羨茶》喜悅心情之後,詠唱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
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如醉前豈堪夸。上篇 史與道 第一章 茶之韻 第一節 百家話茶 茶之源 茶之路 茶之地 茶之飲 茶之功 茶之用 茶之要 茶之忌 第二節 茶事掌故 茶聖陸羽 七碗茶歌 ...
喝茶之前,嚴紹云為大家吟誦了一首唐代詩人盧仝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首詩里所描寫的境界,今人常以為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其實都是詩人有感而發,...
六經原無“碗”字,而玉川子《茶歌》連用七個碗字,遂為名言,是其詩膽大也。明末清初·毛先舒《詩辯坻》:陳後主《獨酌瑤》。時陸瑜、沈炯俱作之,詞頗入俚,便是玉川《飲茶》所祖。清·黃子云《野鴻詩的》:至“七碗吃不得也”句,又令人流汗發嘔。作者簡介 盧仝(約795—835),唐代詩人。自號玉...
在此,我們共同欣賞一首著名茶詩,唐代盧仝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全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十八)書畫會賞 茶聖陸羽也有一首著名...
25 黃山上的毛峰茶 28 茶成一飲的淵源 28 神農氏嘗百草遇茶 30 “茶”字的由來和歷史演變 31 茶之故鄉——中國 31 茶源自何處 31 客來敬茶是中國的傳統 32 中國範圍內的傳播 33 世界範圍內的傳播 34 茶風雅事 34 茶聖陸羽的傳奇人生 36 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37 蘇軾喻茶如佳人 37 林語堂的“三泡...
從煮著吃茶到煮著飲茶 人工種茶第一人 《僮約》中最早的茶事約定 諸葛亮西南興茶 以茶代酒,君臣問的小默契 王濛的“水厄”戲稱 陸納以茶待客顯風骨 以茶祭祖始自南齊武帝 《蕭翼賺蘭亭圖》背後的傳說 文成公主帶茶入藏 “茶道”一詞的創始人,茶僧皎然 陸羽煎茶的傳說 盧仝的“七碗茶歌”法門寺地宮裡的...
日本茶道協會會長倉澤行洋先生,在其所著《盧仝茶歌與日本茶道》一文中,深情地說:“日本茶人對茶室氣氛的如此營造,是受到盧仝飲茶的影響。我和很多日本人一樣,十分尊崇盧仝,喜愛他的茶詩。我的茶室就掛著一幅我姑父抄寫的《七碗茶歌》”。日本“煎茶道”小川流的傳人小川後樂先生他在回憶自己年輕時學習茶道的...
126 身品第六式︱濕倉茶 脾濕 127 會鎖喉的受潮茶 128 以身品茶的樂與苦 134 古詩詞與﹃以身品茶﹄134 唐?盧仝﹃七碗茶歌﹄136 清?周亮工﹃閩茶曲﹄138 由﹃閩茶曲﹄看武 140 第四談 以心品茶 142 人心與茶對坐 144 透過茶,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 144 十字路口的抉擇 148 因利誘導大自然反撲 ...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 生。……" 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
中國古人曾認為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朝盧仝的《七碗茶歌》也對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盧仝一生愛茶成癖,他的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後由《七碗茶歌》而聞名的稱為茶仙。自唐以來,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傳唱千年不衰,至今詩家茶人詠到茶時,仍屢屢吟及。其中的一句“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經常為後世人引用。江陰人...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 生。……" 與陸羽茶經齊名。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
古人云:茶是儒,是仁、義、禮、智、信;茶是佛,是來世淨土的精神寄託;茶是道,是樂天知足的自我心靈安慰;茶是和,充滿著怡情溫柔,至善至美,茶是靜,充滿著清淡天和,養精蓄銳。 茶文化興於唐而盛於宋,唐宋許多文人墨客就留下許多名詩佳畫,如盧仝《七碗茶歌》,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山仙人掌...
2020年5月楊晨暉發行單曲《七碗茶歌》致敬茶仙盧仝。2020年6月發行單曲《茶香四溢》(流行版)。2020年10月發行單曲《狠狠地幸福》 (2020版)。2020年11月發行單曲《擁抱你的溫柔》。2020年11月發行與徒弟牛瑞晶對唱的情歌《不會遺忘》。2020年12月發行單曲《空等》。2020年12月發行單曲《夢醒時分只剩最後溫柔》...
呈現近200種茶 鑑賞乾茶、茶湯、葉底 詳解最地道的沖泡方法 提供最靠譜的購買價格參考 介紹最佳的保存與收藏方法。圖書目錄 第一章尋茶 香茗叢生探其源 茶源追溯 古老的中國,古老的茶 嘉木生於南——茶樹的原產地 茶,走向世界 茶風雅事 茶聖陸羽的傳奇人生 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蘇軾喻茶如佳人 林語堂的“...
飲一杯智慧心茶,喝茶解禪去 第六章 泡好茶,吃茶去 選好茶 用好水 好茶器 茶量 水溫 浸泡時間 溫潤泡 關公巡城與韓信點兵 第七章 茶知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茶樹與茶葉的分類 中國六大茶系 中國四大茶區 第八章 茶療:何止於米,相期以茶 寒燈新茗月同煎,淺甌吹雪試新茶 盧仝《七碗茶歌》茶,味...
茶與禪 /16 宮廷茶宴 /16 茶為靈芽 /17 炒青法 /17 盧仝“七碗茶” /18 寶塔茶詩 /19 蜀茶 /20 愛茶人 /21 茶山境會 /2l 琴與茶 /21 醒泉名出唐代 /22 湖州貢焙 /23 茶嶺 /23 廬山谷簾水 /24 茶山 /24 碧澗春 /25 散仙 /25 三禪 /26 茶與詩思 /26 瑞草魁 /27 貢焙歌 /28 ...
第一章 尋茶 香茗叢生探其源 茶源追溯 10 古老的中國,古老的茶 10 嘉木生於南——茶樹的原產地 11 茶,走向世界 12 茶風雅事 13 茶聖陸羽的傳奇人生 13 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 14 蘇軾喻茶如佳人 15 林語堂的“三泡”說 15 以茶代酒 16 以茶敬客 16 好山好水育名茶 17 走進赫赫有名的龍井村...
茶正式見之於文字記載的是哪一本書 茶是如何被發現和利用的 誰是人工種植茶的第一人 茶的別名有哪些 “茶”字是何時出現的 第一部專門歌詠茶葉的文學作品是什麼 什麼時候出現榷茶制 陸羽《茶經》的內容是什麼 陸羽《茶經》的歷史意義如何 茶是如何傳入西藏的 盧仝的“七碗茶歌”內容是什麼 您知道元稹的《一言...
中國古人曾認為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朝盧仝的《七碗茶歌》也對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