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關於茶道,茶道創始人,創始人說茶,止語茶會,
關於茶道
茶本一味,至善至簡,人多技巧,而成萬類。幸天造雲南,尚有殊勝秘境,上有古土茶樹,生時和潤,長時無擾,采之制之,奉之飲之,皆承無為·守中之法,由此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是名“自然成”。
一言以蔽之:用減法做茶,用茶做減法。
茶道創始人
嚴紹雲,“述文誠意”首創者、“自然成茶疏”創始人。習茶多年,遍飲諸茶,先後發表“茶的深度分類體驗法”“習茶五韻”“味韻氣神習茶論”,為茶的深度品飲奠定堅實基礎。後深入西雙版納古茶山中六年,以茶為師,精勤專定,終悟茶性至簡、道法自然,遂以無為之法制茶、奉茶、飲茶,開創“自然成茶疏”。
創始人說茶
茶
(嚴紹雲/著)
茶之由
神農者,炎帝也,其時,尚無五穀,人以花果草莖充飢,時常中毒。神農遂入山嘗百草,以作化解之方。帝日遇七十毒,乃入彼樹,斷葉而服,其毒得解。後人遂創荼字,以作記錄。
神農嘗百草而得植種之法,依法而興農業,故名神農氏,茶之為用始於神農,刀耕火種始於神農,五穀為糧始於神農,草藥中醫始於神農。
茶之性
吾輩生於守中之國,是名中國。祖先教化,凡事皆需務本持中,是名本事。故一切聖賢,皆秉持中庸之道。中者,庸之體,庸者,中之用。凡世間萬物,皆應對而生,譬如內外,前後,上下,左右,陰陽,冷熱,明暗。守中務本,方能不偏不倚,不缺不過。垢與淨對,增與減對,夫與妻對,飯與茶對,故垢時需淨,增時需減,夫外婦內,故能相輔相成。五穀性溫,茶性清涼,溫涼互化,以為中庸。
茶之道
天地之間,萬物滋生,動植成物,相依為命。草木不能離鳥獸而生,鳥獸不能棄草木而活。人者,萬物之靈,茶者,瑞草之英。人茶相應,動靜相宜,可體其妙,觀其奧,入其玄,得其道。故古有聖賢,奉茶行道,以作教化,度一切眾生,明中庸之理,秉無為之法,行抱一之事,得天人之道。
茶之德
茶之一德,應之以身,人生有命,壽者常動。心動體動,念動意動,情動感動,想動思動,皆有損耗;故需食糧,以作補充。如燈需添油,燭需裹蠟。然增減之間,其體必有餘剩,少則添增累贅,耗陽損陰。多則傷身害體,折壽殞命,故衣需洗,地需掃,窗需拭,體需清。
茶水交融,而生茶氣,其氣有三德,一曰清,二曰正,三曰和。故茶需啜飲,呼吸之氣經茶湯之濾而入體,濁去清存,而得清氣,清氣經咽入肺歸心,復從鼻出,可以清氣道,掃心肺,通鼻竅。茶需熱飲,以助正氣,正氣經喉入脾胃,再入腸肝腎,可以化食毒,正脾胃,疏肝腎。茶需靜飲,方得和氣,和氣自息而入,行於任督二脈,滲透流走,編周身經絡,令陰陽之氣圓融。故飯後適時,人需飲茶,方能除余剩,守平衡,得安康,是名清身。
茶之二德,應之以情,在世為人,則有身心,情種播於心地,故人有心情,身入世俗諸境,諸情滋生。心不動時,情亦不動,是名情懷。心動成念,念續成感,故名情感,感入諸境,糾結成緒,故名情緒,緒如野草,斬而復生,故名情志。情志有五,常駐五臟,久蓄成傷。怒喜思悲恐,所應肝心脾肺腎。情志動時,內勞身心,外增是非,故一切情志,皆應令止。
止情之法,如救災撲火,先脫身彼火,再斷其火路,復覆之以水,其火乃滅。情志生時,以茶可止,飲茶止語,此脫身彼火,體茶止思,此斷其火路,茶潤五臟,此覆之以水。情時以茶,可以止情志,離情緒,化情感,終止於一而成情懷,是名正情。
茶之三德,應之以氣,世多紛爭,久處成習,久習成慣,慣使氣生。吾我貢高而生傲氣,進取不遂而生餒氣。爭強遇挫而生怒氣,受辱失寵而生怨氣。諸氣住心,則心不能安,心使氣則表相叢生,相原是妄,不堪實用,故以彼相遮掩,取相則入相,住相復生相,相來相往,妄復以妄,久而失卻赤誠之心。世俗之交,表里不一,相互算計,彼此堤防。故人需和氣,和氣者心地清淨,童叟無欺,不遮不防,自在坦然。
茶水交融,相衝而用,其有大和之德。泡時心靜,此心自平,奉時恭敬,彼心亦平,往來之間,言誠語善,彼此心平氣和,乃成君子之交。是名和氣。
茶之四德,應之以妄,相於互動而生。天地萬物,皆運動不止,唯相駐不化,故凡一切相,皆是虛妄。相由心生,而成諸想,由心入腦,而成諸思,想如野馬,思如幻法,常思久想,勞神傷身,其弊甚大。
人行茶事,六門齊用,故見聞嗅味覺知,悉皆是茶。泡奉飲時,束眼耳鼻舌身意,悉歸一念,知見一切法,皆如凌空觀雨,隔岸聞聲,外不迎不送,內不染不雜,妄無所處,自然不住,此謂離妄。
茶之五德,應之以欲,虧欠若谷之謂欲,人乃萬物之靈,域中之大,故常於彼處肆意而為,為之愈烈,欲望愈深。如賭徒見財,餓鬼遇飯。欲之為用,其害甚大,內生諸妄,外造諸業。欲始於欠,故不可欠此逐彼,越逐越虧。欲成若谷,故不可挖彼填此,越填越深,解欲之法,唯有度化。
欲時飲茶,如釜底抽薪,茶入體脈,遍周全身,令心定神安,諸欲漸褪。欲退之時,如落潮離灘,潮落礁現,瘡痍自見,茶時內觀,可見其緣,舍之以身,報之以善,因緣了卻,欲不復生,是名化欲。
茶之六德,應之以心,身外有大地,身內有心地。一切諸相,皆裡應外合而成,人因心地生物,便於大地施設,又因大地見物,復於心地施設。譬如建屋,世上本無屋,一人一日心生一屋,經思慮考較而成想法,遂於地上築建一屋,一人見屋,取相入心而成另一屋,遂於旁又建一屋,眾人見屋,各入心地而成多屋,乃於地上復建多屋,又有人見左右皆屋,遂心生屋上建屋之法,於地上實施而成一樓,一人又見,復生彼樓,眾人又見,復生諸樓,如此往復,積壘而成高樓大廈,更有多思多慮,多情多欲者,見屋不得屋而心生情志,見彼樓頗高而多諸思想。地遭層層建築,久之不見原貌。心遭層層建築,久之不見其真。相原是妄,人有外覺,故成世界,人有內感,故成心境。世界本虛妄,人心亦虛妄。世界因虛妄而多難,人心因虛妄而多苦,然世界易改,心境難消,故人心之苦尤勝大地之難。
離苦得樂,離相見真。茶於飲時,外束諸感而離諸相,茶時止觀,內定諸心而離諸境,茶氣護體,令一心不亂,如孤舟渡海,內外不擾則風平浪靜,一切因緣俱現,心中眾生,悉皆度化,終能棄舟登岸,見性成道,故曰明心。
茶之法
茶之為用,其有五變,故生五法,而成五韻,一曰山,二曰法,三曰陳,四曰水,五曰禪。
茶之山韻,其有八因,一名區位,二名環境,三名種群,四名種植,五名生態,六名管理,七名氣候,八名節氣。區位者,一者高原,二者綠洲,兼具者上,其一者中,不具者下。環境者,一曰赤壤,二曰密林,兼具者上,其一者中,不具者下。種植者,自生者上,育苗者中,扦插者下。種群者,古種者上,群種者中,改種者下。生態者,獨生者上,稀疏者中,密集者下。管理者,原態者上,修剪者中,矮伐者下。氣候者,順調者上,乾旱者中,洪澇者下。節氣者,頭采者上,春秋者中,冬夏者下。
茶之法韻,成於水火,世人制茶,不離水火二法。水者得水相,火者得火相。水火相濟,則二相相激。水火相律,則二相相化,制茶以法,道法自然。上者為而無為,法不住茶而成自然之味。中者順勢而為,水火相輔而得清爽之味,下者弄法成巧,催激反覆而生奇香異味。
茶之陳韻,成於淳化,茶經法制,必生法相,故需淳以化之。淳之越久,其氣越和,淳時守中,令其不乾不濕,不寒不燥,順四象之態,自然而成。陳之為韻,上者清淨,中者醇和,下者雜濁。
茶之水韻,成於浸泡,茶水交融,或靜或動,不動者,方知彼動。上者心不動,離水相茶相而成道法,中者神不動,觀茶水動靜而得心法,下者心神皆動,依品飲思慮而得技法。
茶之禪韻,成於品飲,飲者人眾,身心各異,或由或逐,或視或觀,或思或感,或靜或動。故得失不一,上者得其道,中者得其氣,下者得其味。
茶之用
茶之為用,需遵天命,故茶有八不飲:飽不飲,飢不飲,濃不飲,淡不飲,燙不飲,冷不飲,多不飲,少不飲。
奉茶為師,人需自律,故人有四不宜:不談無關事,不隨雜亂想,不較人長短,不逐茶中香。
一日之中,申時最宜飲茶,巳時次之,其時正值兩餐之間,行談之際,不飢不飽,不寒不熱。泡奉飲時,皆需安身端坐,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立腰松腹,肩與踝齊,腳踏實地。雙手用時,分合有頓,動只其一。飲時左手端杯,右手護持,手不用時,或左攏右握護于丹田,或左開右環安置腿上。茶至先敬禮,舉杯如作揖,飲後凝神坐,內觀外止語。
飲茶如飲湯,緩啜慢飲,啜而有聲,舌定喉松,咽而不吞。行氣以吐納之法,呼收吸松,呼如推氣筒,吸如放海綿,呼時細柔平緩,吸時輕鬆弱短。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行道以茶,法必無為。事茶成技,術不若巧,巧不若藝,藝不若法,法不若無法,故佛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道云: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為而不爭,即是無為,此茶之真諦也。
茶本一味,至善至簡,人多技巧,而成萬類。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行道以茶,法必無為。
生時和潤,長時無擾,事時中正,淳時清淨。
其性曰簡,其本曰圓,其用曰全,名自然成。
止語茶會
自然成·止語茶會,當代茶人、自然成茶道創始人嚴紹雲先生首倡。“自然成”采於西雙版納深山密林之中,秉無為之法制,守中淳化而成,別於六大茶類,是最為清淨中正之物。端坐,止語,凝神,定息,以清靜之心奉飲七杯“自然成”,可以清身、正情、和氣、由香、覺味、疏經、化欲、離妄、明心,終達茶禪一味之境。
茶禪一味:給身心做減法
嚴紹雲,自然成茶道創始人。其所創茶道,集古今之大成。嚴紹雲習茶多年,遍訪茶山,遍飲諸茶,首提“味韻氣神習茶論”,為茶的深度品飲奠定了堅實基礎;後深入西雙版納密林茶山,隱居數年,以茶為師,精勤專定,終悟茶性至簡、道法自然,遂開創“自然成茶道”。在嚴紹雲看來,茶要以無為之法制之、奉之、飲之,給身心做減法,讓一切復歸自然。
行道以茶 至善至簡
初見嚴先生,是在長沙百頤堂的茶會上,嚴先生自雲南攜茶而來,與茶友鑒茶論道。據他介紹,當初給此茶取名為“自然成”頗具深意,“自然成”采於西雙版納深山密林之中,秉無為之法制,守中淳化而成,別於六大茶類,以清靜之心奉飲,可以清身、正情、和氣、化欲、離妄、明心,終達茶禪一味之境。故得是名。
誰能想到,這位一襲布衣、三餐素食、生活極度簡單的著名茶人曾經搞過搖滾音樂,十八歲即不幸罹患強直性脊柱炎,數年間五臟六腑全受損傷。後來偶得高人指點,才悟出健康自減法中來的道理。少吃飯多休息,漸漸恢復了元氣。也就是在這段休養生息的時間裡,他從茶中發見了一種生命力,與茶結下不解之緣。在嚴紹雲看來,最好的茶葉,是無為而自然成,簡單而就。從最原始的茶樹上摘下葉子,以水火相剋之法,避免高溫、發酵,讓其自然形成。再經過一定時間的醇化,就得到了我們所喝的自然成。
嚴紹雲認為,茶對人的身體和心理實際上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茶的減法藝術可以幫助人們“清心”,擺脫欲望的桎梏,回歸到一種自然的狀態。同時,“茶是用來清洗身體的。人的五臟六腑,任一臟器病了,都可能要命,唯有經常清洗體內毒素,保護好各個臟器,才能避免因病而失去生命。用茶來清洗身體,給身體做減法,減去累贅,減出健康和美麗。”
清身正情 萬病之藥
社會紛擾,諸多俗務,使得人們身體難得康健,心靈難得清靜,茶本自然,飲之可清身正情。嚴紹雲一再強調,喝茶時應避免思考,茶就是茶,茶透全身,全身知。其真切之處就在於純體驗,不動腦,喝茶的當下,調和氣息,無思無欲,清靜無為。“換言之,我們在喝茶時有四不宜:不談無關事,不隨雜亂想,不較人長短,不逐茶中香。”同時,為健康計,茶還有“八不喝”:飽不喝、餓不喝,冷不喝、燙不喝,濃不喝、淡不喝,多不喝、少不喝。“為什麼有這八不喝呢?‘飽不喝,餓不喝’,剛吃飽飯,胃還在工作,你就開始做減法,就跟還在吃飯就收拾桌子一樣,顯然是不行的;餓的時候應該做加法,再喝茶就雪上加霜了。‘冷不喝,燙不喝’,太燙了會破壞你的口腔黏膜,所以不能喝;茶氣是靠熱量散發的,茶冷了就像請了個清潔工還不打掃,反而礙手礙腳一樣,也要不得。‘濃不喝,淡不喝’,就像洗衣服一樣,要放足夠的洗衣粉才能洗乾淨,但也不能放太多,否則反而會把衣服洗壞。‘多不喝,少不喝’,衣服不能穿一次洗50次,也不能穿50次洗一次。吃過一頓飯,到差不多胃空的時候,喝一泡茶,把多出來的東西拿走,身體就會保持清淨。”
嚴紹雲將眼耳鼻舌嘴比作外交部,心肝脾肺腎比作國務院,“我們天天活在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怎樣我們都知道,裡面發生什麼事卻一個都不曉得。就像到外面吃飯點菜,先用眼睛點一個菜,再拿耳朵點,再嘴巴點、舌頭點……吃完了,這幾個兄弟去休息了,然後胃就開始使勁消化,肝開始使勁分解,腎開始使勁供水……最後心肝脾肺腎都累垮了,還多出來很多沒法分解的東西,如膽固醇、酸性物質、各式各樣的脂肪,血液粘稠度提高,於是糖尿病、冠心病、心腦血管病、中風、高血壓就全來了。”在嚴紹雲眼中,照顧國務院才是身體的關鍵,而非外交部。“我們要時常讓國務院休息,幫它們打掃衛生,做好清潔工作,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喝茶,喝茶是在做減法,這種減法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著無與倫比、超乎想像的作用,所以自古茶就被稱為‘萬病之藥’。”
茶中智慧 飲飲悟之
喝茶之前,嚴紹云為大家吟誦了一首唐代詩人盧仝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首詩里所描寫的境界,今人常以為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其實都是詩人有感而發,至真至切。七碗“自然成”下來,詩中的每句話均一一應驗,四碗發輕汗時,在座已有人輕呼“神奇”,到了“兩腋習習清風生”,眾人均嘆:原來茶真的喝通透了,是如此的舒服!
對於喝茶的姿態,嚴紹雲也頗為講究,“在喝茶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正襟危坐。坐直以後,心肝脾肺腎就懸掛在脊椎上,非常舒服,反之無論身體向哪一邊傾斜,都會壓到某個器官,所以,人唯一能夠坐得長久、坐得放鬆的姿勢就是安身端坐,這種姿勢非常有利於喝茶,茶水一喝下去,就會貫穿我們全身,讓我們得到放鬆。喝茶時要求發出聲音,以保證我們是用嘴巴在呼吸,使空氣隨著茶湯一起進入肺部,給身體做第一個減法,呼吸道里的。”
誠如嚴先生所言,我們在加法時代已經走得太遠,人們都熱衷於做加法,而害怕做減法。但其實,健康是減法減出來的,就像一輛車的車況如何,不是取決於它加了多少油,走了多少路,而是取決於如何清潔保養。所以,茶承載了一種使命,就是把這種減法智慧重新帶回人間。這也是嚴先生一直強調的,自然成茶道的使命與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