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

一種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

《一種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是北京羚銳偉業科技有限公司於2005年11月1日申請的發明專利,該專利的申請號為2005101171198,公布號為CN1772079,公布日為2006年5月17日,發明人是張軍兵、汪平、武惠斌。

《一種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原料配方包括下述重量份數比的組分:虎杖4-6份,連翹3-5份,板藍根3-5份。為了加強該發明藥物的療效,該發明的藥物配方中還包括下述重量份數比的佐藥:柴胡3-5份,敗醬草3-5份,馬鞭草3-5份,蘆根2-4份,甘草1-3份。該發明能夠改善局部組織細胞缺血、缺氧,改善微循環,對傷風、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急性腮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疾病具有顯著療效。在用該藥治療的五千多個風熱症病例中,總有效率達100%,痊癒率達98%,且無毒副作用。該藥具有服用方便,生產成本低廉的優點,便於推廣套用。

2014年11月6日,《一種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獲得第十六屆中國專利金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種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
  • 公布號:CN1772079
  • 公布日:2006年5月17日
  • 申請號:2005101171198
  • 申請日:2005年11月1日
  • 申請人:北京羚銳偉業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小關北里45號世紀嘉園4號樓29A
  • 發明人:張軍兵、汪平、武惠斌
  • 分類號:A61K36/74(2006.01)、A61K36/634(2006.01)、A61K36/31(2006.01)、A61K9/48(2006.01)、A61P11/00(2006.01)
  • 代理機構:北京紀凱智慧財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類別:發明專利
  • 代理人:關暢
專利背景,發明內容,專利目的,技術方案,改善效果,權利要求,實施方式,榮譽表彰,

專利背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極為常見、多發的一類疾病,也是常見慢性疾病急性發作的誘因之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鼻腔、咽或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稱,約有70-80%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由病毒引起。細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繼發於病毒感染之後,感染細菌以溶血性鏈球菌最為常見,次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偶或為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菌感染主要表現為咽炎或扁桃體炎。根據病因不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也不同,主要有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氣管炎、皰疹性咽峽炎、咽結膜炎和細菌性咽-扁桃體炎。
截至2005年11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不及時處理,可能合併或繼發多種嚴重感染,甚至威脅人類(尤其是兒童和老人)的生命。有資料表明,每年死於肺炎的兒童達400多萬人。因此,同下呼吸道感染一道被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大的五種疾病之一。對於病毒所致上呼吸道感染,西醫仍以對症處理為主,尚缺乏理想的抗病毒藥物,如有發熱、頭痛,可選用複方阿斯匹林、消炎痛等。既往療效較好的細菌感染所致者,由於近年病人過敏或體內耐藥菌株的存在使得抗生素的運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臨床上迫切需要具有抗病毒和抗菌雙重作用且起效快、用藥安全的藥物。
中醫認為,由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感冒諸病,其因多以風邪為主。風邪為患,常與六淫中熱、寒、濕合而致病。其中風熱合邪,為臨床常見證候之一。風、熱外侵,肺衛失宣。風熱邪氣鬱於肌表,邪正相爭,營衛失和,腠理不密,則見發熱,惡風;風熱上受,肺失清肅,竅道不利,則見頭痛,鼻塞流濁涕,咳嗽咯稠痰。熱毒蘊結氣道及肺系,氣血壅滯,則見咽喉等局部紅腫熱痛。中醫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歷代積累了十分豐富的學術經驗。近代研究亦證實,多種中藥及其複方具有抗病毒、抗菌及改善患者局部和全身症狀的綜合作用,並由此研製了一系列劑型先進的新中成藥,如銀翹解毒片(沖劑、顆粒劑、膠囊、口服液、雙解栓等)、雙黃連口服液(粉針劑、注射液等)、銀黃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抗病毒膠囊、清熱靈沖劑、清熱解毒口服液、解熱清肺膠囊、柴胡口服液、金蓮花沖劑、小兒風熱清口服液、感冒清熱膠囊、感冒退熱口服液、抗感解毒片、白石沖劑等,這些藥物有效地提高了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療效。然而,2005年11月前開發的產品,或沒有具備中藥抗病毒及細菌雙重功效,或過用連芩等苦寒之品,於上感初起與肺衛病機不盡吻合,或基本按中藥現代藥理作用,集解表、清里、涼血及祛風、除濕等於一方,用藥龐雜不純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用藥範圍,甚至影響療效。

發明內容

專利目的

《一種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療效確切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藥。該發明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製備上述膠囊劑型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的方法。

技術方案

一種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它的原料配方包括下述重量份數比的組分:虎杖4-6份,連翹3-5份,板蘭根3-5份。
上述配方是該發明藥物的君藥和臣藥,為了加強該發明藥物的療效,該發明的藥物配方中還包括下述重量份數比的佐藥:柴胡3-5份,敗醬草3-5份,馬鞭草3-5份,蘆根2-4份,甘草1-3份。
藥物各組分優選的重量份數配比為:虎杖5份,連翹4份,板蘭根4份,柴胡4份,敗醬草4份,馬鞭草4份,蘆根3份,甘草2份。
需要的時候,在上述藥物中還可以加入一種或多種藥學上可接受的輔料,所述輔料包括藥學領域常規的稀釋劑、賦形劑、填充劑、粘合劑、濕潤劑、吸收促進劑、表面活性劑、潤滑劑、穩定劑等,必要時還可加入香味劑、甜味劑及色素等。
該藥物可以製成膠囊、片劑、顆粒劑、粉劑、口服液、注射液等任何一種製劑學上可接受的藥物形式,其中,膠囊為優選的劑型,膠囊劑的製劑輔料與藥物原料配方總量的重量份數比可以為1:25-29。當採用膠囊劑、片劑、粉劑、顆粒劑時,所添加的輔料可為藥用糊精、微粉矽膠、澱粉及微晶纖維素等輔料中的任意一種或幾種,例如可以為相同重量的糊精和微粉矽膠。
具體來講,所述藥物的處方可以是:虎杖450克,連翹360克,板蘭根360克,柴胡360克,敗醬草360克,馬鞭草360克,蘆根270克,甘草180克,糊精50克,微粉矽膠50克,製成膠囊1000粒。
該發明的第二個目的所提供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一種製備權利要求4所述的膠囊劑型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按下述重量份數配比取料:虎杖4-6份,連翹3-5份,板蘭根3-5份,柴胡3-5份,敗醬草3-5份,馬鞭草3-5份,蘆根2-4份,甘草1-3份;
2)將虎杖和板蘭根粉碎成顆粒狀,加入3-7倍量體積的60-80%乙醇加熱回流提取1-3小時,濾過;收集藥渣,向藥渣中再加入1-5倍量體積的60-80%乙醇加熱回流提取0.5-1.5小時,濾過;將上述兩次回流獲得的濾液合併,回收乙醇並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35-1.40的稠膏,備用;
3)向連翹和柴胡中加入5-9倍量體積的水,加熱回流3-5小時提取揮髮油,分取分層的揮髮油,備用;對藥渣和藥液進行分離,得到的上清液和藥渣分別保存備用;
4)將敗醬草、馬鞭草、蘆根和甘草與步驟3)中連翹、柴胡提揮髮油後的藥渣合併,加水煎煮提取,將分離後的提取上清液與步驟3)中柴胡、連翹提揮髮油後的上清液合併,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35-1.40的稠膏,得到步驟1)所述各種原料的提取物;
5)將輔料加入到步驟4)獲得的原料提取物的濃縮稠膏中,攪拌均勻,乾燥,噴入步驟3)中得到的揮髮油,混勻,裝膠囊,得到膠囊劑型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
在上述製備方法中,步驟1)中各原料的量為:虎杖450克,連翹360克,板蘭根360克,柴胡360克,敗醬草360克,馬鞭草360克,蘆根270克,甘草180克;所述步驟4)中的加水煎煮提取進行兩次:第一次加入18倍體積的水,提取2.0小時,粗濾,濾液離心分離;第二次加入12倍量體積的水,提取1.0小時,粗濾,濾液離心分離;所述步驟5)中的輔料為50克的糊精和50克的微粉矽膠,所述乾燥方法優選為真空乾燥。可先取糊精和微粉矽膠,加入到步驟4)獲得的原料提取物的濃縮稠膏中,充分攪拌均勻,鋪層,乾燥,粉碎,加入糊精調整總重量至520克,噴入揮髮油,過篩,混勻,裝膠囊,每粒裝0.52克,得到1000粒膠囊劑型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
上述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膠囊製劑成人可日服三次,每次4粒,相當每人每天口服約32.4克生藥。
虎杖:性味“苦微澀,微寒”(《滇南(《中藥大辭典》)本草》)。功效:“祛風,除濕”,“發表”(《貴州民間方藥集》),“治一切大熱煩燥,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藥性論》),“攻諸腫毒,止咽喉疼痛”(滇南本草)。
連翹:“性涼,味苦”(《醫學啟源》)。功效:“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中藥大辭典》),“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氣血,治十二經血凝氣聚,為瘡家要藥。能透肌解表,清熱逐風,又為治風熱要藥。為其性涼而升浮,故又善治頭目之疾”(《醫學衷中參西錄》)。
板藍根:味苦性寒。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治流感、咽腫(《中藥大辭典》)。
柴胡:性味苦涼。功效:和解表里,能“祛散肌表”(《藥品化義》),“其治外邪寒熱之病,則必寒熱往來,邪氣已漸入里,不在肌表,非僅散表藥所能透達,則以柴胡之氣味輕清芳香疏泄者,引而舉之以祛邪,仍自表分而解,故柴胡亦為解表之藥,而與麻、桂、荊、防等專主肌表有別”(《本草證義》)。
敗醬草:“味辛苦,微寒”(《藥性論》)。功效:清熱解毒,排膿破瘀,“主暴熱火瘡”(《本經》),“除癰腫、結熱”(《別錄》)。
馬鞭草:性味涼苦。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治外感發熱、喉痹、癰腫瘡毒等疾。《千金方》以其治“喉痹深化腫連頰”。
蘆根:“味甘,寒”(《別錄》),“入肺、胃二經”(《雷公炮製藥性解》)。功效:“清降肺胃,消盪郁煩,生津止渴”(玉楸藥解),治“喉痛”(《南京民間藥草》)。

改善效果

《一種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在祖國傳統醫學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對上呼吸道感染治療方面的臨床研究,並參考現代藥理學研究成果,對篩選出的祛風解表、清熱解毒的中草藥物合理配伍,獲得了一種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中成藥物。該藥能夠改善局部組織細胞缺血、缺氧,改善微循環,對傷風、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急性腮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治所致的疾病具有顯著療效。在用該藥治療的五千多個風熱症病例中,總有效率達100%,痊癒率達98%,且無毒副作用。該發明的各組分均為常見中草藥,成本低,在減輕了患者病痛的同時,還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此外,該藥具有服用方便,生產成本低廉的優點,便於進行推廣套用。該發明將在上呼吸道感染及相關疾病的治療中發揮巨大作用。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它的原料配方包括下述重量份數比的組分:虎杖4-6份,連翹3-5份,板蘭根3-5份,柴胡3-5份,敗醬草3-5份,馬鞭草3-5份,蘆根2-4份,甘草1-3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其特徵在於:所述藥物中各組分重量份數配比為:虎杖5份,連翹4份,板蘭根4份,柴胡4份,敗醬草4份,馬鞭草4份,蘆根3份,甘草2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藥物,其特徵在於:所述藥物為膠囊劑,所述膠囊劑的製劑輔料與藥物原料配方總量的重量份數比為1:25-29。
4、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藥物,其特徵在於:所述藥物中添加的輔料為糊精、微粉矽膠、澱粉及微晶纖維素中的任意一種或幾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藥物,其特徵在於:所述藥物輔料為相同重量的糊精和微粉矽膠。
6、一種製備權利要求3所述的膠囊劑型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按下述重量份數配比取料:虎杖4-6份,連翹3-5份,板蘭根3-5份,柴胡3-5份,敗醬草3-5份,馬鞭草3-5份,蘆根2-4份,甘草1-3份;
2)將虎杖和板蘭根粉碎成顆粒狀,加入3-7倍量體積的60-80%乙醇加熱回流提取1-3小時,濾過;收集藥渣,向藥渣中再加入1-5倍量體積的60-80%乙醇加熱回流提取0.5-1.5小時,濾過;將上述兩次回流獲得的濾液合併,回收乙醇並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35-1.40的稠膏,備用;
3)向連翹和柴胡中加入5-9倍量體積的水,加熱回流3-5小時提取揮髮油,分取分層的揮髮油,備用;對藥渣和藥液進行分離,得到的上清液和藥渣分別保存備用;
4)將敗醬草、馬鞭草、蘆根和甘草與步驟3)中連翹、柴胡提揮髮油後的藥渣合併,加水煎煮提取,將分離後的提取上清液與步驟3)中柴胡、連翹提揮髮油後的上清液合併,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1.35-1.40的稠膏,得到步驟1)所述各種原料的提取物;
5)將輔料加入到步驟4)獲得的原料提取物的濃縮稠膏中,攪拌均勻,乾燥,噴入步驟3)中得到的揮髮油,混勻,裝膠囊,得到膠囊劑型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1)中各原料的量為:虎杖450克,連翹360克,板蘭根360克,柴胡360克,敗醬草360克,馬鞭草360克,蘆根270克,甘草180克;所述步驟5)中的輔料為50克的糊精和50克的微粉矽膠。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4)中的加水煎煮提取進行兩次:第一次加入18倍體積的水,提取2.0小時,粗濾,濾液離心分離;第二次加入12倍量體積的水,提取1.0小時,粗濾,濾液離心分離。
9、根據權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5)中所述乾燥為真空乾燥。

實施方式

  • 實施例1 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的製備及檢測
一、膠囊劑型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的製備
該發明膠囊劑型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稱取原料:虎杖450克,連翹360克,板蘭根360克,柴胡360克,敗醬草360克,馬鞭草360克,蘆根270克,甘草180克。
2)將虎杖和板蘭根粉碎成顆粒狀,加入5倍量體積的70%乙醇加熱回流提取2.0小時,濾過;收集藥渣,向藥渣中再加入3倍量體積的70%乙醇加熱回流提取1.0小時,濾過;將上述兩次回流獲得的濾液合併,回收乙醇並減壓濃縮(真空度0.065兆帕)至相對密度1.35(60℃熱測)的稠膏(約220克),備用。
3)向連翹和柴胡中加入7倍量體積的水,加熱回流4.0小時提取揮髮油,分取分層的揮髮油各1毫升,備用;用離心的方法對藥渣和藥液進行粗濾,上清液和藥渣分別保存備用。
4)將敗醬草、馬鞭草、蘆根和甘草與步驟3)中柴胡、連翹提揮髮油後的藥渣合併,加水煎煮提取兩次:第一次加入18倍體積的水,提取2.0小時,粗濾,濾液離心分離;第二次加入12倍量體積的水,提取1.0小時,粗濾,濾液離心分離。將兩次離心分離後的提取上清液與步驟3)中柴胡、連翹提揮髮油後的上清液合併,減壓濃縮(真空度0.065兆帕)至相對密度1.35(60℃熱測)的稠膏(約420克),得到步驟1)所述各種原料的提取物。
5)取糊精和微粉矽膠各50克,混勻,加入到步驟4)獲得的原料提取物的濃縮稠膏中,充分攪拌均勻,鋪層,真空乾燥(真空度0.085兆帕,溫度75℃),粉碎,加入糊精調整總重量至520克,噴入揮髮油(用適量無水乙醇稀釋),過篩,混勻,裝膠囊,每粒裝0.52克,得到1000粒膠囊劑型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
另外,依照上述方法,製備處方為虎杖450克,連翹360克和板蘭根360克,輔料為糊精50克、澱粉50克及微晶纖維素50克的膠囊。
二、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成藥中水份、溶散時限、裝量差異和重金屬含量的檢測
對用上述方法製備的6個批次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成藥(全組分)中的水份、溶散時限、裝量差異和重金屬含量進行檢測。水份、溶散時限和裝量差異按常規方法進行檢測。取用製備的6個批次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成藥各1克,參照文獻(《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IXE重金屬檢查法中的第二法)中記載的方法進行鉛含量的檢測;另取用步驟二方法製備的6個批次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成藥各2克,參照文獻(《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IXF砷鹽檢查法中的第二法)中記載的方法進行砷含量的檢測。各項檢查結果如表1所示,表明各項指標均符合標準。
表1:各項檢測結果
批號
水份
溶散時限
裝量差異
1
2.1%
10
合格
<8ppm
<1ppm
2
2.5%
11
合格
<9ppm
<1ppm
3
3.0%
14
合格
<9ppm
<1ppm
4
3.4%
12
合格
<8ppm
<1ppm
5
4.7%
10
合格
<8ppm
<1ppm
6
3.6%
11
合格
<8ppm
<1ppm
  • 實施例2 動物毒理試驗
一、急性毒性試驗
試驗材料:
動物:昆明種小鼠(40隻),體重22.7±1.1克,雌、雄各半:Sprague-Dawley大鼠(30隻),體重103.03±11克,雌、雄各半。所有試驗動物和飼料均由原湖南醫科大學試驗動物中心提供。湖南省醫學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頒發的醫學試驗動物合格證書(小白鼠昆明種)(醫動字第20-011號),醫學試驗動物合格證書(大鼠SD品系)(醫動字第20-010號)。
藥物:實施例1中製備的全組分的藥物,現將該治療上呼吸道感染膠囊劑成藥命名為病毒清膠囊,規格為0.52克/粒,相當於2.7克生藥。試驗前剝出膠囊殼將內容物倒出,用蒸餾水配製下述試驗中所需濃度的混懸液。
具體試驗方法:
預試驗:小鼠與大鼠急性毒性試驗分別設對照組和病毒清處理組。在小鼠毒性試驗,預備試驗用138克/千克病毒清生藥灌胃(最大濃度66.7%,最大體積0.4毫升/10克,相當於成人臨床日用量的300倍)(謝秀瓊主編,中藥新製劑開發與套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241-246),結果未發現毒性反應。
正式試驗:為觀察更大劑量藥物有無毒性反應,參照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政管理局,中藥新藥研究指南(藥學、藥理學、毒理學)1992,203-204;徐淑雲等編,藥理試驗方法學(第二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01-206)的方法將給藥改為每天灌胃2次(相隔8小時),小鼠病毒清膠囊灌胃劑量為276克/千克(按體重計算,想當成人臨床日用量的600倍)。小鼠給藥前禁食(不禁水)16小時。對照組用等量蒸餾水灌胃(0.4毫升/10克/次)。在大鼠試驗中,將預備試驗單次不引起毒性反應的病毒清(760.0克/千克,該用量為最大濃度66.7%,最大體積2.2毫升/100克,相當於成人臨床日用量的165倍)改為每天灌胃2次,病毒清灌胃量增至152克/千克(按體重計算相當於成人臨床日用量的330倍)。給藥前禁食(不浸水)16小時。對照組以等量蒸餾水灌胃(2.2毫升/100克/次)。兩組試驗給藥後均立即觀察動物給藥物的反應,連續觀察7天,記錄動物一般活動情況和死亡數。
小鼠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對照組小鼠(20隻)連續觀察7天,未發現異常活動及動物死亡。病毒清處理小鼠(20隻)兩次給藥後均出現倦臥,少動,第二天恢復正常。連續觀察7天,動物的攝食、排泄及一般活動情況未見異常,也未見動物死亡。
表2:病毒清小鼠最大耐受量試驗結果
組別
鼠數(只)
劑量(克/千克)
濃度(C
%
灌胃體積
(毫升/10克
/次)
灌胃次
數(/
日)
累計體積
(毫升/10克)
想當臨
床用重倍數
死亡只數
飲食
活動
糞便
對照組
20
-
-
0.4
2
0.8
-
0
正常
正常
正常
病毒清祖
20
276
66.7
0.4
2
0.8
600
0
正常
正常
正常
大鼠試驗結果如表3所示,對照組大鼠(10隻)連續觀察7天,未發現異常活動及動物死亡。病毒清處理大鼠(20隻)兩次給藥後均出現倦臥,少動,第二天恢復正常。連續觀察7天,動物的攝食、排泄及一般活動情況未見異常,也未見動物死亡。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小鼠與大鼠病毒清膠囊灌胃最大耐受量分別為276克/千克和152克/千克,分別為臨床成人日口服量(0.46克生藥/千克)的600倍和330倍,均不引起死亡,表明該藥的急性毒性甚小,口服安全,可供臨床使用。
表3:病毒清大鼠最大耐受量試驗結果
組別
鼠數(只)
劑量(克/千克)
濃度(C
%
灌胃體積
(毫升/10克
/次)
灌胃次
數(/
日)
累計體積
(毫升/10克)
想當臨
床用重倍數
死亡只數
飲食
活動
糞便
對照組
20
-
-
2.2
2
4.4
-
0
正常
正常
正常
病毒清祖
20
152
66.7
2.2
2
4.4
330
0
正常
正常
正常
二、長期毒性試驗
試驗材料:
試驗動物:Sprague-Dawley大鼠(60隻),體重146.7±10.6克,雌、雄各半。所有試驗動物和飼料均由原湖南醫科大學試驗動物中心提供。湖南省醫學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頒發的醫學試驗動物合格證書(小白鼠昆明種)(醫動字第20-011號),醫學試驗動物合格證書(大鼠SD品系)(醫動字第20-010號)。
藥物:實施例1中製備的全組分的藥物,現將該治療上呼吸道感染膠囊劑成藥命名為病毒清膠囊,規格為0.52克/粒,相當於2.7克生藥。試驗前剝出膠囊殼將內容物倒出,用蒸餾水配製質量百分濃度為33.34%和66.67%的兩種混懸液。
試驗方法:
試驗動物隨機分為對照組和高、中、低病毒清劑量組,每組大鼠20隻。對照組以等量蒸餾水灌胃(2.0毫升/100克),低劑量組為42克生藥/千克(相當於成人日用量10倍),中劑量組為210克生藥/千克(相當於成人日用量50倍),高劑量組為420克生藥/千克(相當於成人日用量100倍)(均按體表面積折算)。病毒清膠囊的臨床套用療程為3-5天。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政管理局,中藥新藥研究指南(藥學、藥理學、毒理學)1992,205-207;徐淑雲等編,藥理試驗方法學(第二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06-207)選定各藥物處理組每天灌胃一次,連續兩周。藥物處理期間每天觀察動物一般活動情況。動物飼養兩周后,頸總動脈取血測定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血糖、血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肌酐、尿素氮、膽固醇及肝功能等生化指標;切取心、肺、肝、腎及腦組織,經10%的福馬林固定後,HE染色,光鏡觀察。試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統計學處理採用F檢驗。
結果大鼠用病毒清膠囊連續灌胃期間,各藥物處理組同正常組比較,動物的毛色情況、一般活動情況、糞便性狀無異常變化。各組間動物體重增長無顯著差異(如表4所示)。兩劑量藥物處理組大鼠的臟器係數(心、肺、肝、腎及腦組織)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異常(如表5所示)。
血液學指標中紅細胞數、血紅蛋白值、血小板計數、白細胞及其分類計數,三個劑量藥物處理組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如表6和表7所示)。在血液生化指標與肝功能檢測中,低劑量病毒清膠囊能減少尿素氮水平,其他各項指標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如表8所示)。
組織學檢查,三個劑量藥物處理組動物心、肺、肝、腎及腦組織與對照組比較,肉眼未見明顯異常。光鏡下兩劑量藥物處理組心、肺、肝、腎及腦組織未發現藥物所致的毒性病理組織學改變,三個劑量藥物處理組與對照組比較其組織學無差異。
該試驗以大鼠為試驗動物,選用42克生藥/千克、210克生藥/千克、420克生藥/千克(生藥克/公斤體重)相當於成人日用量(0.46克生藥/千克)的10倍、50倍和100倍,連續灌藥兩周,結果大鼠體重增長,血細胞、肝、腎功能無明顯變化,心、肝、肺、腎等主要臟器無毒性病理組織學改變,表明該藥安全無毒。
表4:病毒清膠囊對大鼠體重的影響
組別
體重(克)
給藥前
給藥後
對照組
143.1±10.0
164.2±11.4
低劑量組
149.7±11.1
167.9±11.2*
中劑量組
146.9±8.7
165.8±7.8*
髙劑量組
151.4±9.3
169.3±10.5*
X±S,鼠數為20隻,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5:病毒清膠囊對大鼠主要臟器係數(%)的影響
組別
對照組
0.69±0.12
0.37±0.04
0.75±0.13
3.95±0.34
0.75±0.06
低劑量組
0.68±0.06
0.37±0.02
0.69±0.06
3.54±0.25
0.71±0.06
中劑量組
0.68±0.06
0.37+0.05
0.76±0.15
3.36±0.34
0.71+0.05
高劑量組
0.68±0.07
0.37±0.06
0.76±0.09
3.48±0.44
0.71±0.04
X±S,鼠數為20隻,與對照組比較,P>0.01
表6:病毒清膠囊對大鼠血液學指標的影響
組別
紅細胞(×10/升)
白細胞(×10/升)
血小板(×10/升)
血紅蛋白(克/升)
對照組
7.08±0.37
12.8±1.74
1102.9±209.8
160.77±13.88
低劑量組
6.96±0.36
10.65±2.56
1098.1±202.1
149±5.32
中劑量組
7.08±0.37
10.6±3.48
1057.5±258.5
152.5±6.19
高劑量組
7.06±0.38
10.6±3.21
1066.7±214.3
151.2±7.01
X±S,鼠數為20隻,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7:病毒清膠囊對大鼠各類白細胞的影響
組別
中性(%)
淋巴(%)
嗜酸性(個)
單核(個)
對照組
1.6±0.61
9.77±0.98
0-2
0-2
低劑量組
1.26±0.40
8.46±2.37
0-3
0-1
中劑量組
1.22±0.61
8.68±2.61
0-2
0-1
高劑量組
1.24±0.55
8.71±2.32
0-2
0-1
X±S,鼠數為20隻,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8:病毒清膠囊對大鼠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

對照組
低劑量組
中劑量組
高劑量組
谷丙轉氨酶(V/升)
49.22±7.7
51.0±8.5
53.0±9.5
52.1±8.4
總蛋白(克/升)
72.0±5.7
75.5±3.4
72.3±6.4
73.4±7.2
白蛋白(克/升)
24.7±2.6
26.5±1.5
24.6±3.0
23.7±4.3
球蛋白(克/升)
47.3±3.5
49.0±2.3
48.1±3.8
49.2±3.6
尿素氮(毫摩爾/升)
6.95±1.17
5.97±0.40**
6.63±0.59
6.42±0.47
肌醉(毫摩爾/升)
64.7±4.7
66.7±5.9
66.4±4.6
66.8±4.9
血糖(毫摩爾/升)
3.93±0.66
4.45±0.53
4.46±0.84
4.48±0.91
膽固醇(摩爾/升)
1.59±0.33
1.62±0.19
1.65±0.28
1.63±0.22
X±S,鼠數為20隻,與對照組比較,**P<0.01
  • 實施例3 藥理試驗
實施例1中製備的全組分的藥物,現將該治療上呼吸道感染膠囊劑成藥命名為病毒清膠囊,規格為0.52克/粒,相當於2.7克生藥。試驗前剝出膠囊殼將內容物倒出,用蒸餾水配製下述試驗中所需濃度的混懸液。
一、體外及體內抗病毒試驗
1、體外抗病毒試驗
1)對細胞的毒性試驗
用MEMeagle培養基將藥物(生藥5.0克/毫升)稀釋成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分別培養Hela細胞,每一濃度4個培養管,37℃靜置培養,逐日觀察細胞病變效應(CPE),5日後報告結果。試驗結果表明藥物濃度≤17.3毫克/毫升,細胞生長正常,對細胞無毒性作用。
2)病毒TCID50試驗
將腺病毒、RSV和HSV-1病毒液分別進行10倍稀釋,接種於已成單層Hela細胞的4個培養管,每管接種0.1毫升,37℃吸附1小時,棄去病毒液,加MEMeagle維持液,逐日觀察CPE,第5天后報告結果。結果腺病毒為10-2濃度TCID500.1-1,RSV為10-2濃度TCID500.1-1,HSV-1為10-3濃度TCID500.1-1。
3)抗病毒試驗
Adv-7、RSV、HSV-1病毒液各0.1毫升100TCID50加入Hela細胞管,37℃吸附1小時後,棄液體,再換含一定濃度(見表8)的藥液,逐日觀察CPE,連續觀察5日。結果如表9所示,表明該藥能有效地控制Adv-7、RSV、HSV-1病毒,具有抗病毒功效。
表9:病毒清膠囊體外抗病毒作用
病毒
稀釋度
病毒清膠囊藥液濃度(生藥毫克/毫升)
CPE
Adv-7
≤1:600
≥8.6
-
RSV
≤1:500
≥10.4
-
HSV-1
≤1:300
≥17.3
-
流感甲3
≤1:50
≥104
-
4)抗流感甲3病毒試驗
a)對雞胚的毒性試驗
將不同稀釋度的病毒清膠囊藥液分別注射於10日齡雞胚的尿囊中,每一個稀釋度4個雞胚,每胚0.2毫升,72小時後觀察雞胚是否死亡。結果藥物濃度≤104毫克/毫升(1:50)時對雞胚無毒性作用;
b)流感病毒甲3的繁殖與滴定
將1:800.1毫升流感病毒液接種於10日齡雞胚的尿囊中,48小時後收穫囊液,用血球凝集試驗滴定病毒。流感甲3的濃度為1:320。
c)抗流感病毒雞胚培養試驗
將1:80流感病毒液0.1毫升接種於10日齡雞胚的尿囊中,35℃培養1小時,再注射不同稀釋度病毒清膠囊藥液0.2毫升。以1:100甘泰和病毒唑作為陽性對照藥物,48小時後收穫尿囊液,做血球凝集試驗。結果見表8,該藥能有效地控制流感病毒甲3,具有抗病毒功效。
2、體內抗病毒試驗
1)檢測對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死亡的保護作用
小鼠按體重分層,隨機分成7組。分組與給藥劑量見表9各組小鼠灌胃給藥,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病毒對照和正常對照給以等容積生理鹽水。第3次灌胃後2小時,各組小鼠於乙醚淺麻醉下,以10-7至10-4病毒液滴鼻感染,每鼠0.05毫升(20個LD,50攻擊量),正常對照組在同一條件下,用生理鹽水代替病毒液滴鼻。感染後繼續給藥4天,6天內共給藥12次。觀察動物感染後的發病症狀,記錄感染後15天內的死亡數。組間死亡率做X2檢驗。結果見表10,病毒清膠囊12.6克/千克,4.2克/千克和抗病毒沖劑3克/千克均能顯著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P<0.05),具有抗病毒功效;病毒唑有很強的抗病毒作用而使受染小鼠免於死亡。
表10:病毒清膠囊對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死亡的保護作用
組別
劑量(克/千克)
動物數(n)
死亡數(n)
死亡率(%)
正常對照
-
20
0
0.00
病毒對照
-
20
18
90.00
病毒清
12.6
20
12
60.00**
病毒清
4.2
20
12
60.00**
病毒清
1.4
20
15
75.00*
抗病毒沖劑
3(顆粒)
20
14
70.00**
病毒唑
0.07
20
0
0.00***
與病毒對照組比*P>0.05,**P<0.05,***P<0.01
2)檢測對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作用
動物分組、藥物劑量、給藥方法及病毒感染量均與上述步驟1)相同。感染後繼續給藥3天,5天內共給藥10次。最後一次給藥後小鼠禁食12小時,稱重,摘眼球取血後脫頸椎處死,解剖,肉眼觀察肺部病變,取全肺稱重。計算各鼠肺指數值[肺重(克)/體重(克)×100]和肺指數抑制率[(病毒對照組肺指數均值-藥物治療組肺指數均值)/病毒對照組肺指數均值×100%]。肺指數值大,表示肺重量大,肺病變程度嚴重。各組控制率做X檢驗。結果如表11所示,表明該發明的藥物對流感病毒性肺炎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
表11:病毒清膠囊對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指數的影響
組別
劑量(克/千克)
動物(n)
肺指數值(x±s)
抑制率(%)
正常對照
-
1
0.478±0.053
-
病毒對照
-
12
1.040±0.059
-
病毒唑
0.07
11
0.930±0.030
10.57*
病毒清膠囊
12.6
12
0.698±0.025
32.88**
病毒清膠囊
4.2
12
0.765±0.045
26.44**
病毒清膠囊
1.4
10
0.915±0.056
12.00*
抗病毒沖劑
3
11
0.889±0.058
14.48*
與病毒對照組比:*P>0.05,**P<0.05
二、抗菌試驗
1、體外抗菌試驗
肉湯連續稀釋法:取肉湯管10支,加肉湯0.5毫升,於第1管加入待試藥液0.5毫升,混勻後取出0.5毫升置入第二管。照此稀釋至第9管,取出0.5毫升丟棄,此時藥物在各管中的稀釋度為1/2、1/4、1/8、1/16、1/32、1/64、1/128、1/256和1/512,第10管不加藥物作對照,各管均加入經6-8小時培養的新鮮菌液一接種環(0.5μl),37℃培養18-24小時。以上試驗重複2次。
結果判斷:若對照管細菌生長良好,藥液管發生混濁(變黃色)即表示有細菌生長,提示此稀釋度的藥液無抑菌作用。若藥液管清亮,則表示細菌生長受到抑制,其抑制細菌生長的最大稀釋度的藥液濃度,即為該藥物對該細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將清亮藥液管接種於肉湯瓊脂平皿(含血清7%)。37℃培養18-24小時,仍無細菌生長的最小藥物濃度即為藥物的最低殺菌濃度(MBC)。結果如表12所示,表明該發明的藥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及綠膿桿菌具有有效地抑制作用。
表12:病毒清膠囊的抗菌作用(克/毫升)
細菌
病毒清膠囊
抗病毒沖劑
抑菌濃度
殺菌濃度
抑菌濃度
殺菌濃度
金黃色葡萄球菌
0.1625
0.1625
0.1625
0.1625
表皮葡萄球菌
0.1625
0.1625
0.1625
0.3250
甲型鏈球菌
0.325
0.65
0.325
1.30
乙型鏈球菌
0.325
0.65
0.325
1.30
綠膿桿菌
1.30
1.30
1.30
不能殺死
2、體內抗菌試驗(檢測對小鼠致死性金葡萄感染死亡的保護作用)
以0.25-0.4億金葡萄腹腔注射攻擊小鼠,觀察48小時內死亡率;重複試驗2次,48小時內死亡率為55-65%,攻擊前5天起飼病毒清膠囊12.6、4.2、1.4克/千克/天,可使死亡率降低至0-14%,死亡保護率達45-63%,具有統計學顯著性差異。體內抗菌試驗結果表明該發明的藥物能顯著降低金黃色葡萄菌所致小鼠的死亡率。
三、抗炎試驗
1、對小鼠足跖腫脹形成的抑制作用
取昆明小白鼠50隻,隨機分為5組,分為12.6、4.2、1.4克/千克/天、阿司匹林0.1毫升/10克以及等容積生理鹽水組,以1%瓊脂為致炎劑,致炎前1小時灌胃給藥1次。用自製的容積測定儀測定致炎前後不同時間點的足跖容積(毫升),計算腫脹值,如表13所示,病毒清膠囊的三個劑量組與阿司匹林同樣,均在致炎後半小時就有十分明顯的抑制腫脹形成的作用,並持續到6個小時以上。
表13:病毒清膠囊對小鼠足跖腫脹的影響
組別
劑量(克/千克)
鼠數(只)
致炎後腫脹值(毫升)X±SD
0.5小時
1小時
2小時
4小時
6小時
對照組
-
10
0.25±0.06
0.27±0.07
0.37±0.04
0.45±0.06
0.34±0.08
阿司匹林
0.1毫升/1
0克
10
0.14±0.02***
0.16±0.05***
0.23±0.05***
0.23±0.04***
0.21±0.04***
病毒清膠囊
12.6
10
0.11±0.03***
0.12±0.04***
0.17±0.03***
0.22±0.02***
0.15±0.03***
病毒清膠囊
4.6
10
0.15±0.03***
0.12±0.04***
0.17±0.03***
0.24±0.04***
0.19±0.05***
病毒清膠襄
1.4
10
0.17±0.04***
0.16±0.03***
0.25±0.08
0.30±0.05
0.26±0.07
與對照組相比或病毒清大中劑量組與小劑量組相比:***P<0.01
2、對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
動物分組及給藥劑量同上,給藥後1小時作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試驗,取感染皮膚,剪碎,浸泡在3:7丙酮中,24-48小時後離心,取上清液比色(波長610納米),結果如表14所示,表明該發明的藥物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
表14:病毒清膠囊對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
組別
劑量(克/千克)
鼠數(只)
0D值(X±SD)
對照組
-
10
0.072±0.03
阿司匹林
0.1毫升/10克
10
0.039±0.02**
病毒清膠囊
12.6
10
0.028±0.014***
病毒清膠囊
4.6
10
0.034±0.017***
病毒清膠囊
1.4
10
0.05±0.02**
與對照組相比**P<0.05,***P<0.01
四、解熱試驗
家兔36隻,分兩批進行試驗,室溫20℃。試驗前兩天,每天測正常肛溫4次。選體溫在38.0-38.8℃及每天波動不超過0.2℃的動物供試驗用。試驗日晨先測動物的基礎體溫後隨機分成對照與病毒清膠囊12.6、4.2、1.4克/千克四組,每組12隻。以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靜注後分別灌胃給藥,以後每隔1小時測肛溫一次,以不同時間所測肛溫與基礎肛溫之差值為體溫變化的指標。對照組及大小劑量給藥組的基礎體溫分別為(38.4±0.14)℃、(38.3±0.17)℃、(38.4±0.27)℃。靜注菌苗後體溫上升,對照組呈典型雙峰曲線,第一高峰出現在均苗注射後的1小時,平均升高0.99℃,第二高峰出現在第3小時,平均升高1.06℃,第5小時恢復正常,給藥的小劑量組發熱反應受到明顯抑制,體溫變化曲線基本保持雙峰性態,第2高峰比相應的對照組下降0.63℃;中、高劑量組基本上處在正常體溫範圍內波動,未見明顯的體溫升高。
五、鎮痛試驗
取體重20±2克的雌性小白鼠40隻,按文獻方法隨機分為6組:空白對照組(N、S)、阿司匹林組(0.15克/千克)、病毒清膠囊組(12.6、4.2、1.4克/千克),按上述劑量給藥後,分別於30分鐘後腹腔注射0.6%冰醋酸0.1毫升/10克,記錄注射致痛劑後10分鐘內扭體次數,統計結果如表15所示,表明病毒清三個劑量組均能顯著減少醋酸所致小鼠的扭體反應次數,具有較好的鎮痛功效。
表15:扭體次數統計結果
組別
劑量(克/千克)
鼠數(只)
扭體次數(X±SD)
空白對照組
10
49.5±3.18
阿司匹林
0.15
10
5.1±2.6***
病毒清膠囊
12.6
10
12.4±4.8***,**
病毒清膠奏
4.6
10
16.8±8.4***,**
病毒清膠囊
1.4
10
20.5±9.25***,**
與空白對照組相比***P<0.01,病毒清膠囊中、高劑量組與小劑量組相比:**P<0.05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該發明的藥物能有效地抑制Adv-7、RSV、HSV-1病毒及流感病毒甲3(體外),減少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死亡率;具有抗金黃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和綠膿桿菌的作用(體外),並能顯著降低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小鼠死亡率;此外,還具有抗炎、解熱及鎮痛作用,可用於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發熱,微惡風,咽喉局部紅腫疼痛等症。
在該實施例中,套用實施例1中製備的處方中只含有虎杖450克,連翹360克、板蘭根360克和輔料的膠囊進行相同的實驗,結果表明雖然效果與全處方藥物有差距,但對於抗病毒、抗菌及消炎均仍有較強的功效。
  • 實施例4 臨床試驗
用實施例1製備的全處方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成藥膠囊劑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30例風熱證患者進行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的觀察。
一、試驗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
參照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感冒》(1995)有關內容制訂。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
主要依據感冒流行接觸史,臨床表現,X線所見與白細胞計數,及對抗生素治療的反應進行診斷。
①臨床表現:咽乾咽痛,鼻塞噴嚏,流涕,咳嗽,發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納差等。
②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
③免疫螢光法病毒分離等檢查可確定病原診斷。
2)風熱證診斷標準
①主症:A.身熱較劇;B.微惡風寒;C.汗出不暢;D.頭脹痛;E.咳嗽,痰粘或黃;F.咽乾,口渴欲飲;G.咽喉紅腫疼痛;H.鼻塞流黃濁涕;I.舌邊尖紅,苔白微黃;J.脈浮數。
②辨症:上述主症A、B必備,余症具備2項即可辨症。
2、試驗病例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
①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風熱證診斷標準,體溫在38℃以上,病程在48小時之內者。
②年齡18-65歲。
③觀察前未服過以上述病證為主要適應症的中、西藥物以及停止採用針對上述病證的其他治療方法。
④自願作為受試對象,並能接受觀察藥物,保證完成病程。
2)排除標準
①已使用過治療藥物者。
②合併心血管、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器質性疾病及造血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③妊娠、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及對該藥過敏者。
④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和安全性判斷者。
二、臨床試驗方案
試驗分兩組,健康對照組20例和治療組30例,治療組的病例按步驟一的標準進行選擇。治療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1.67±12.18歲;職業:體力7例,非體力23例;血象異常17例。健康對照組: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0.65±11.02歲;職業:體力6例,非體力14例;血象異常11例。兩組均無明顯併發症。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齡、職業、合併症、血象異常人數(比例)等方面大致相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服用實施例1製備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成藥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對照組:每次服用感冒退熱沖劑(上海中藥三廠)2包(9克),每日3次。兩組均以3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後評定療效。
三、臨床治療
1、療效判斷的標準
治療前後,兩組均化驗血、尿、糞三大常規,並作肝、腎功能檢查。將主要症狀、體徵分無、輕度、中度、重度四級分別計0、2、4、6分。根據治療前後病情的改善程度、症狀體徵的積分等情況判斷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感冒》制定的療效標準如下:
痊癒:治療三天以內體溫恢復正常,感冒症狀全部消失。
顯效:治療三天以內體溫恢復正常,感冒症狀大部分消失。治療後症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70%以上。
有效(好轉):治療三天以內體溫較以前降低,感冒的主要症狀部分消失。治療後症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5-70%。
無效:治療三天以內體溫未降或升高,感冒的主要症狀無改善,治療後症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小於35%。
2、治療結果
1)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療效比較
參照步驟1的療效判斷標準對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療效進行比較,結果如表16所示。兩組總療效比較(Ridit分析):u=1.58,P>0.05,表明兩組療效無顯著差異。總顯效率比較(X檢驗):治療組(90%)略優於對照組(80%),但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較正X=0.1432,P>0.05)。
總治癒率(X檢驗):治療組(60%)優於對照(35%),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3.0,P>0.05)。
表16: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療效比較結果
/
例數
痊癒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顯效
總有效
治療組
30
18(60%)
9
2
1
27(90.0%)
29(96.7%)
對照組
20
7(35%)
9
3
1
16(80.0%)
19(95.0%)
2)治療後兩組異常血象(WBC總數或中性、淋巴細胞異常)、體溫恢復正常情況比較
治療後兩組異常血象(WBC總數或中性、淋巴細胞異常)、體溫恢復正常情況比較結果如表17所示,表明兩藥對改善白細胞異常及降低異常體溫方面,均有較好療效,治療組療效略高於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其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表17:治療後異常血白細胞及體溫恢復正常病人例數
組別
血白細胞異常(例)
體溫增高(例)
治前
治後
恢復(%)
治前
治後
恢復(%)
治療組
17
1
16(94%)
30
1
29(97%
對照組
11
1
10(91%)
20
1
19(95%
3)兩組主要症狀起效時間比較
選擇兩組病例中具有代表性的主症發熱、咽喉腫痛、咳嗽痰黃,計算其平均起效時間(天),以進一步比較其療效,結果如表18所示,治療組在治療發熱、咽喉腫痛的起效時間方面快於對照組,其差別有顯著性意義。而在治療咳嗽的起效時間方面,治療組雖略快於對照組,但其差別無顯著性意義。
表18:部分主症平均起效時間比較(天) 
組別
發熱
咽喉腫痛
咳嗽
例數
起效時間
例數
起效時間
例數
起效時間
治療組
30
0.8897±0.6614
30
1.2966±0.7252
28
2.09±0.7748
對照組
20
1.5318±0.8179
20
1.85±0.8127
19
2.235±0.7450
註:發熱組間比較(T檢驗):t=3.9057,P<0.01;咽喉腫痛組間比較(T檢驗):t=2.5195,p<0.05;咳嗽組間比較(T檢驗):t=0.6394,P>0.05。
4)不良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兩組均有一例患者在用藥第2天出現輕度“胃脹”不適的感覺,未經處理,半天后症狀消失。用藥過程中未見肝、腎、心等臟器及其它方面的不良反應。表明該藥臨床運用比較安全。
上述臨床試驗結果表明該發明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成藥對風熱症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總顯效率、痊癒百分率分別為96.7%、90%、60%,具有顯著的改善白細胞異常及降低異常體溫的作用。與對照藥感冒退熱沖劑比較,療效略高,其中痊癒率明顯高於對照組(35%),經統計學處理其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可能與觀察病例尚不夠多有關)。此外,該藥在改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風熱症的主症“發熱”、“咽喉腫痛”方面,其平均起效時間明顯快於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咳嗽痰黃的治癒亦略快於對照組,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良反應方面,除極少數病例有輕度胃部不適(可自動緩解)外,絕大多數病人均無明顯不良反應,臨床運用較安全。綜上所述,用該發明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成藥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風熱症,療效好,對主症起效快,且安全無明顯不良反應。
  • 實施例5 II、III期臨床試驗
一、II期臨床試驗
採用雙盲隨機對照方法治療感冒(風熱症)患者240例,其中試驗組120例,服用實施例1製備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成藥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雙黃連膠囊對照組120例,每次4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兩組均以3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後評定療效。
結果:(1)臨床療效:試驗組痊癒率為54.95%,愈顯率為79.28%;雙黃連膠囊對照組痊癒率為47.79%,愈顯率為75.22%。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2)體溫療效:試驗組痊癒率為60.00%,愈顯率為76.00%;雙黃連膠囊對照組痊癒率為45.54%,愈顯率為66.34%。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該發明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成藥膠囊對體溫異常患者平均起效時間為6.42(小時),平均解熱時間為17.39(小時)。對照雙黃連膠囊對體溫異常患者平均起效時間為10.32(小時),平均解熱時間為23.61(小時)。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中醫症狀療效:試驗組痊癒率為55.86%,愈顯率為79.28%;雙黃連膠囊對照組痊癒率為46.90%,愈顯率為74.34%。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二、III期臨床試驗
在步驟一II期臨床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考察該發明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成藥治療感冒(風熱證)的療效和安全性。具體方法為:採用雙盲隨機對照方法治療感冒(風熱證)患者480例,其中試驗組360例,服用實施例1製備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成藥膠囊劑,每次4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雙黃連膠囊對照組120例,每次4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兩組均以3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後評定療效。
結果:(1)疾病臨床總療效:試驗組痊癒率為48.358%,愈顯率為77.910%;雙黃連膠囊對照組痊癒率為41.818%,愈顯率為72.72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2)體溫療效:試驗組痊癒率為63.694%,愈顯率為77.070%;雙黃連膠囊對照組痊癒率為61.905%,愈顯率為78.09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起效時間:試驗組中位數為3小時,雙黃連膠囊對照組中位數為3.5小時,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解熱時間:試驗組平均為12.5小時,雙黃連膠囊對照組平均為18小時,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3)中醫症候療效:試驗組痊癒率為47.761%,愈顯率為78.806%;雙黃連膠囊對照組痊癒率為40.909%,愈顯率為74.54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4)中醫症候單項療效判斷:用藥4天后,咳嗽記分比較,試驗組與雙黃連膠囊對照組差異具有高度統計意義,即在緩解咳嗽方面,該發明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成藥膠囊劑明顯優於雙黃連膠囊。
上述II、III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一種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的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成藥對風熱症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在2005年11月前的口服劑量、療程範圍內,用藥安全,無明顯毒副作用,是一種治療感冒(風熱症)安全有效的口服藥物。

榮譽表彰

2014年11月6日,《一種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獲得第十六屆中國專利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