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貧士七首

詠貧士一般指本詞條

《詠貧士七首》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組詩作品。這七首詩通過對古代貧士的歌詠,表現了詩人安貧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懷。第一首詩以孤雲、獨鳥自況,象徵著詩人孤獨無依的處境和命運,表現出詩人守志不阿的高潔志趣;第二首詩自詠貧居之狀,並向古代尋求知音,以安慰自己的精神;第三首詩歌詠古代貧士榮啟期原憲的安貧樂道,表現了詩人安於貧居、不慕富貴的高尚品質;第四首詩詠贊古代貧士黔婁,藉以表現詩人安貧守道的節操;第五首詩詠贊貧士袁安與阮公,表彰清尚廉潔、安貧守道的節操;第六首詩詠贊東漢隱士張仲蔚;第七首詩詠贊古代貧士黃子廉,稱揚其不為兒女之憂而改變固窮守節的志向,以示自勉。組詩有總有分,首尾呼應,脈絡貫通,章法嚴謹而變化有致,詩句揮寫自如而情文並茂。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詠貧士七首
其一
萬族各有托,孤雲獨無依。
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
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
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
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其二
悽厲歲雲暮,擁褐曝前軒。
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
傾壺絕餘瀝,窺灶不見煙。
詩書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閒居非陳厄,竊有慍見言。
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
其三
榮叟老帶索,欣然方彈琴。
原生納決履,清歌暢商音。
重華去我久,貧士世相尋。
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豈忘襲輕裘,苟得非所欽。
賜也徒能辨,乃不見吾心。
其四
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
好爵吾不榮,厚饋吾不酬。
一旦壽命盡,弊服仍不周。
豈不知其極,非道故無憂。
從來將千載,未復見斯儔。
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
其五
袁安困積雪,邈然不可乾。
阮公見錢入,即日棄其官。
芻槁有常溫,采莒足朝飡。
豈不實辛苦,所懼非饑寒。
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
至德冠邦閭,清節映西關。
其六
仲蔚愛窮居,繞宅生蒿蓬。
翳然絕交遊,賦詩頗能工;
舉世無知者,止有一劉龔。
此士胡獨然?實由罕所同;
介焉安其業,所樂非窮通。
人事固以拙,聊得長相從。
其七
昔在黃子廉,彈冠佐名州。
一朝辭吏歸,清貧略難儔。
年飢感仁妻,泣涕向我流。
丈夫雖有志,固為兒女憂。
惠孫一晤嘆,腆贈竟莫酬。
誰雲固窮難,邈哉此前修。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萬族:萬物。族,品類。托:依託,依靠。
2.孤云:象徵高潔的貧士,詩人自喻。
3.暖暖(ài):昏暗不明的樣子。
4.餘暉:即“餘暉”,留下的光輝。
5.朝霞開宿霧:朝霞驅散了夜霧。喻劉宋代晉。
6.眾鳥相與飛:喻眾多趨炎附勢之人依附新宋政權。相與,結伴。
7.翮(hé):鳥的翅膀,代指孤鳥。喻貧士,即詩人自指。這句詩人自喻勉強出仕。
8.未夕復來歸:天未黑時又飛了回來。喻詩人辭官歸隱。
9.量力:根據自己的能力,猶盡力。守故轍:堅持走舊道,指前人安守貧賤之道。
10.苟:如果。
11.已矣:猶算了吧。
12.悽厲:淒涼寒冷。云:語助詞,無意義。
13.擁褐(hè):圍裹著粗布短衣。曝(pù):曬。軒:有窗檻的長廊或小室。
14.圃(pǔ):種植蔬菜瓜果的園子,即菜園。秀:指菜苗。
15.盈:滿。
16.餘瀝(lì):指剩下的殘酒。瀝,液體的點滴。《史記·滑稽列傳》:“侍酒於前,時賜餘瀝。”
17.窺:看。
18.昃(zè):太陽西斜。遑(huáng):閒暇。研:研讀。
19.陳厄(è):在陳國受困。事見《論語·衛靈公》: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厄,困苦,危難。
20.竊:謙指自己的意見。慍(yùn):含怒,怨恨。
21.懷:內心。
22.賢:賢士,指安貧樂道的古代貧士。
23.榮叟:指榮啟期,春秋時隱士。叟,對老人的稱呼。老:年老。帶索:以繩索為衣帶。
24.原生:指原憲,字子思。孔子弟子。原憲清靜守節,貧而樂道。《韓詩外傳》載:原憲居魯國時,一次子貢去看他,他出來接見時,穿著破衣服和裂開口的鞋子,“振襟則時見,納履則墮決”。子貢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原憲回答:憲貧也,非病也。仁義之匿,車馬之節,憲不忍為也。譏笑了子貢的華麗車馬裝飾,“子貢慚,不辭而去。憲乃徐步曳杖,歌《商頌》而返。聲淪於天地,如出金石”。納:穿。決履:壞裂的鞋子。
25.清歌:清新、清亮的歌曲。商音:曲名,指原憲所唱的《商頌》之曲。
26.重華:虞舜名。相傳堯舜時代,聖人治世,天下太平,無貧窮之人。《莊子·秋水):“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去:離。
27.相尋:相繼,不斷。
28.弊襟:破衣。襟,上衣前襟,代指衣服。
29.黎(lí)羹:野菜湯。藜:植物名。一年生草本,亦稱“灰菜”,嫩葉可食。斟:“糂”(sān)的借用字,以米和羹。《墨子·非儒》:“孔丘窮於蔡陳之間,藜羹不糂。”《呂覽》引作“斟”。《說文》:“糂,以米和羹也。古文糂從參。”
30.襲:衣上加衣,即穿、披。輕裘:輕暖的毛皮衣。
31.苟得:不義而得,非正道的獲取。《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2.賜:即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弟子。徒:徒然,只會。能辯:善於巧辯。《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論語·子罕》記子貢勸孔子出仕的話說:“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潔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意思是,子貢說:假設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放在匱子裡藏起來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賣掉!我是在等待識貨者哩。“善辯”當指此。
33.乃不見吾心:意謂自己隱居不仕的決心是不可以為勸說所動搖的。
34.黔婁:戰國時齊國的隱士。齊、魯的國君請他出來做官,他總不肯。家中甚貧,死時衾不蔽體。他的妻子和他一樣“樂貧行道”。見劉向列女傳》、皇甫謐高士傳》。
35.好爵:指高官。不縈:不繫戀於心。
36.厚饋(huì):豐厚的饋贈。不酬:不理睬、不接受。酬,應對。《高士傳》說:黔婁“修身清潔,不求進於諸侯,魯恭公聞其賢,遣使致禮,賜粟三千鐘,欲以為相,辭不受。齊王又禮之,以黃金百斤聘為卿,又不就。”
37.蔽服仍不周:破衣被蓋不住屍身。《列女傳·黔婁妻傳》:黔婁死,“曾子與門人往吊之。其妻出戶,曾子吊之。上堂,見先生之屍在牖下,枕塈席槁,組袍不表。覆以布被,手足不盡斂,覆頭則足見,覆足則頭見。”
38.極:指窮困到了極點。
39.非道故無憂:與道無關的事情是不值得憂慮的。此句化用《論語·衛靈公》“君子憂道不憂貧”句意,謂不為貧窮而憂慮。
40.從來:從此以後,指自黔婁死後。
41.復:再。斯儔(chóu):這類人物。儔,類。
42.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這兩句用《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之意,表示安貧守道的決心至死不渝。
43.袁安:字邵公,後漢汝南妝陽(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人。家甚貧。《汝南先賢傳》載,時袁安客居洛陽,值大雪,“洛陽令自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乾人。’令以為賢,舉為孝廉”。
44.邈然:本義是遙遠貌,這裡形容安詳的情態。乾:求取。
45.阮公:其人其事未詳。按詩句意,阮公本為官,當有人向他行賄時,他當天就辭去了官職。
46.芻藁(chú gāo):餵牲口的乾草。藁同“槁”,穀類植物的莖稈。溫:指取暖。窮人無被眠,睡在乾草上取暖,故曰“有常溫”。
47.莒(jǔ):植物名。古代齊人稱芋為莒(見《說文·艸部》)。飡:同“餐”。
48.所懼非饑寒:意謂所懼在改變節操。
49.貧富常交戰:安貧與求富兩種思想在內心產生鬥爭。《韓非子》:“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出見富貴,二者交戰於胸,故臞(qú);今見先王之義戰勝,故肥也。”
50.道勝:道義取勝,指安貧樂道之義。戚顏:憂愁的臉色。
51.至德:最高尚的品德。冠邦閭:名冠家鄉。邦,國。閭: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指鄉里。這一句評袁安。
52.清節:清風亮節。映:照,輝映。西關:地名,當指阮公故里。
53.仲蔚:張仲蔚,東漢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高士傳》說他“隱身不仕……善屬文,好詩賦。常居窮素,所處蓬蒿沒人。閉門養性,不治榮名。時人莫識,唯劉龔知之”。
54.翳然:隱蔽的樣子。絕交遊:斷絕與世人的交往。
55.工:善。
56.止:只,僅。劉龔:字孟公,劉歆之侄,與仲蔚友善。
57.此士:指張仲蔚。胡:何,為什麼。獨然:孤獨如此,獨特。
58.罕所同:很少有人與之相同。
59.介:耿介,耿直。焉:語助詞,猶“然”。業:這裡指興趣愛好和志向。
60.所樂非窮通:不以命運的窮通好壞而悲、喜。《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
61.人事:指社會上的人際交往。固:本來。拙:笨。這裡指不會逢迎取巧。
62.聊:且。相從:指追隨張仲蔚的人生道路。這兩句是詩人自指。
63.黃子廉:《三國志·黃蓋傳》注引《吳書》說:“黃蓋乃故南陽太守黃子廉之後也。”王應麟《困學紀聞》引《風俗通》說:“穎水黃子廉每飲馬,輒投錢於水,其清可見矣。”若為同一黃子廉,則知其嘗為南陽太守,為人清廉。
64.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比喻預備出仕。《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捨同也。”是說王、貢二人友善,王吉做官,貢禹也準備出仕。佐名州:謂到著名的州郡去任職。佐,輔治。
65.略:大略。這裡泛指常人、普通人。儔:伴侶,同類。這裡有比並的意思。
66.仁妻:賢慧之妻。
67.我:代黃子廉自稱。
68.丈夫:即大丈夫,有志之人。
69.惠孫:人名,其事未詳,當與黃子廉為同時人。晤:會面,相遇。
70.腆(tiǎn):豐厚。莫酬:不理睬,不接受。
71.固窮:安於貧賤窮困,信守道義,不失氣節。
72.邈:遠。前修:前代的賢士。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其一
萬物各皆有倚靠,孤雲飄蕩獨無依。
昏昏消散滅空中,何日才能見光輝?
朝霞驅散夜間霧,眾鳥匆匆結伴飛。
孤烏遲遲出樹林,太陽未落又飛歸。
量力而行守舊道,哪能不苦受寒飢?
知音如果不存在,萬事皆休何必悲!
其二
寒冷淒涼已歲末,裹衣曬暖在廊前。
南園不剩可食菜,枯萎枝條滿北園。
壺內未餘一滴酒,灶爐不見有火煙。
詩書堆滿在身邊,過午腹飢沒空看。
我與孔丘困陳異,心中不免有怨言。
如何安慰我心情?幸賴古時多聖賢。
其三
榮曳老年繩作帶,依然歡樂把琴彈。
子思腳下鞋開綻,商頌清揚歌唱歡。
虞舜清平離我遠,世間貧士常出現。
衣衫破爛不遮體,野菜湯中無米添。
誰不想穿輕暖裘?得非正道我不羨。
子貢徒然善巧辯,無人理解我心愿。
其四
安於貧賤守道者,自古黔婁為典範。
其心不戀高官位,豐厚贈金他不羨。
一旦命終離世間,破衣難把身遮全。
哪能不曉極貧寒?與道無關不憂煩。
從那以來近千載,世間不再有高賢。
早晨能與道同生,晚上即亡無所憾。
其五
袁安貧困阻積雪,不去乞求心地安。
阮公見人來賄賂,當日棄官歸家園。
乾草當床可取暖,采芋足以充早餐。
豈不實在太辛苦?憂慮變節非饑寒。
貧富二心常交戰,道義得勝帶笑顏。
袁安德行成楷模,阮公廉潔映西關。
其六
仲蔚喜歡獨貧居,繞屋長滿野蒿蓬。
隱跡不與世來往,詩作清新奪天工。
舉世無人了解他,知音只有一劉龔。
此人何故常孤獨?只因無人與他同。
世俗交往數我笨,姑且追隨永相從。
其七
從前有個黃子廉,曾到名州去做官。
一旦辭官歸故里,無人能比甚貧寒。
飢年賢慧妻感慨,對他哭泣淚漣漣。
志士雖然有骨氣,也為兒女把心擔。
惠孫相見深憂嘆,厚贈不收很清廉。
誰講固窮難保守?遙遙思念眾前賢。

創作背景

《詠貧士七首》是陶淵明創作的組詩,當作於南朝宋元嘉三年(426)陶淵明拒受江州刺史檀道濟所饋糧肉前後,是陶淵明晚年的詠懷之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組詩通過對古代貧士的歌詠,表現了詩人安貧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懷。這七首詩各詩相對獨立,而又有分有合成一整體。前二首為七首之綱。第一首詩以孤雲、獨鳥自況,象徵著詩人孤獨無依的處境和命運,表現出詩人守志不阿的高潔志趣;第二首詩自詠貧居之狀,並向古代尋求知音,以安慰自己的精神。後五首分詠歷代貧士操行妙理。第三首詩歌詠古代貧士榮啟期和原憲的安貧樂道,表現了詩人安於貧居、不慕富貴的高尚品質;第四首詩詠贊古代貧士黔婁,藉以表現詩人安貧守道的節操;第五首詩詠贊貧士袁安與阮公,表彰清尚廉潔、安貧守道的節操;第六首詩詠贊東漢隱士張仲蔚;第七首詩詠贊古代貧士黃子廉,稱揚其不為兒女之憂而改變固窮守節的志向,以示自勉。
這組詩主要塑造了一個個外似悽苦悲涼內則傲骨凌霜的藝術形象,表達了詩人對他們道德人格和精神理念的充分背定、讚賞。而其實質則是在這些貧士身上尋求固窮安貧的精神力量,從而對歸隱價值進行重新體認,使歸隱獲得內在的堅定性,對其固窮安貧、隱居守志進行歷史價值意義的力證和認可。
在此結構上,此組詩首章總冒,次章自詠,下五章皆詠贊古來貧士以為明證。各詩之間章法緊密關聯,構思巧妙,對此前人多有論述。其一寫作者脫俗歸隱的人生選擇。這種選擇,恰恰造成了其“寒與飢”和“知音不存”的物質與精神境況。“量力守故轍”與“豈不寒與飢”“知音不存”,構成了一種因果關係。其二緊承其一之意,極寫貧困之狀。但真正令人慨嘆的是“閒居非陳厄,竊有慍見言”:不但世無知音反而倍遭他人埋怨冷落。這種鋪寫實是對其一中“寒與飢”和“知音不存”境況的詳細詮解。二首之間是說明、遞進關係。其二至“竊有慍見言”,“作一開”,給人以濃重的悲愴感。而“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則打破了這種悲愴感,有很強的情感消解力;同時又有較強的震撼力,強化了讀者的閱讀期待,“綰合起下章”(溫汝能《陶詩匯評》卷四),起過渡作用,即“作一闔”。其三至其七詠贊古人,是對“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的證明、解釋。這幾首內蘊豐富,從不同角度塑造貧士古賢形象,展示他們固窮守志的精神理念。而這種理念恰是古賢散發出人格光輝的根源所在,故陶氏又以“誰雲固窮難,邈哉此前修”作結。這一結語又恰和“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相互對應。這樣,各首之間在總體上形成了一種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關係,使此組詩“七首一氣”(吳菘《論陶》),呈現出渾然一體、構思巧妙的特色。
《詠貧士七首》表現了一個較重要的古代文學主題:固窮安貧。此主題在儒家原始經典中就有所論述。《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無論是固窮,還是安貧,均是指一個人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不能因貧窮不達而放棄“道”的原則。歷代思想家、文學家對此思想多有闡述。袁行霈說:“‘固窮’和‘安貧’的思想並不新鮮,但‘固窮’和‘安貧’主題卻是新鮮的,在陶淵明之前還沒有一位詩人如此集中地寫過。這也是他的獨創。”陶淵明以獨創之筆把這個主題通過《詠貧士七首》組詩反映出來,這在古代詩歌發展史上,更進一步說在詠史詩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這種較重要主題的開拓與創新,是陶淵明對詠史詩發展的貢獻。

名家點評

宋代湯東澗:“孤雲倦翮以興舉世皆依乘風雲而已,獨無攀援飛翻之志。寧忍饑寒以守志節,縱無知此意者,亦不足悲也。”(《陶淵明集評議》引)
清代張玉穀:“皆詠古來貧士以為證也。”(《古詩賞析》)
清代吳菘:“《詠貧士》第一首寫明正意。第二首極寫饑寒,結言何以致此,未免有慍,作一開,賴有前賢,以慰吾懷,作一闔,又以古賢起下諸人。末首結句作一大結,與第二首結句對照。邈哉前修,賴古多此賢也,誰雲固窮難足以慰吾懷矣。七首一氣。”(《論陶》)
清代邱嘉穗:“(其二)通篇極陳窮苦之狀,似覺無聊,卻忽以末二句撥轉,大為貧士吐氣。章法之妙,令人不測,大要只善於擒縱耳。”(《東山草堂陶詩箋》)
清代溫汝能:“(其三)始終以原憲自況。其所以能安貧者,惟不萌苟得之念而已。世上縱多子貢,安能以外至之紛華而變吾不易之素志哉。”(《陶詩匯評》卷四)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著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也每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