搔癢(詞語)

搔癢(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搔癢感涉及到與肱部和觸覺相關的神經纖維。在搔癢期間,內啡肽分泌出來。內啡肽也稱卡洛琳激素,它名起於卡洛琳研究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搔癢
  • 外文名:titillate;tickle
  • 別名:胳肢
  • 解釋:刺激使覺得癢
解釋,類型,羽搔,硬搔,搔癢機制,社會方面,

解釋

1.刺激使覺得癢。
搔癢/hossi搔癢/hossi
2.用某種尖而粗糙的東西擦自己的身體以解除癢的感覺。

類型

羽搔

1897年,心理學家霍爾和艾林把“胳肢(即搔癢)”描述為兩種不同類型的現象。一類由非常輕地掃過皮膚的動作所引起。這種類型的胳肢,名為“羽搔”,一般引起笑,有時並隨著感。
羽搔羽搔

硬搔

另一種類型的胳肢引起笑,是“重”胳肢,由於反覆在“痒痒肉”上施加壓力而引起,這就是人們知道的“硬搔”。如此感覺,可能令人愉快,也可能令人興奮,但有時候被認為極其不舒服,特別是在不管不顧地重胳肢的時候。

搔癢機制

搔癢感涉及到與肱部和觸覺相關的神經纖維
在搔癢期間,內啡肽分泌出來。內啡肽也稱卡洛琳激素,它名起於卡洛琳研究所。1939年,卡洛琳研究所的左特曼(YngveZotterman)研究貓的羽搔,方法是:在用一球棉花摩輕輕擦貓的皮膚的時候,測量神經纖維中的動作電位。左特曼發現,搔癢感部分地依賴於產生疼痛的那些神經。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當疼痛神經被醫生切除的時候(意在減輕劇痛),搔癢感也消失了。然而,在脊髓損傷導致失去疼痛感的有些病人中,搔癢的反應力確實還存在著。搔癢或許也依賴於與觸覺相關的神經纖維。當肢體中的神經環路被切斷的時候,觸覺和搔癢感的喪失比痛感的喪失先發生。
明顯喜歡主人觸動它們的痒痒肉,而那些痒痒肉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我們發現,群和狗在打鬥中認輸的,會仰臥在地,暴露痒痒肉的部位(或者易於受傷的部位),而勝利者往往會來用嘴簡單地觸動一下這些部位。因此,猜想認為:在哺乳動物大腦里有一個機制,在痒痒肉被觸動的時候,產生非常舒服的感覺,因此促使一個動物停止採取慣常的反應:即在這些部位可能被觸動的時候,立刻採取進攻姿態。
這種大腦機制,以及動物之間的這種“統治-服從”姿態,具有一種有進化優勢的作用:避免同一群體的個體發生真正具有傷害性的行為。

社會方面

查爾斯·達爾文有一個理論,把搔癢和社會性的取悅人的方式聯繫在一起,他論證說:胳肢(搔癢)引發笑,是通過對愉快感的預期。如果一個陌生人並無來由地胳肢一個孩子,猛然抓住這個孩子,更可能的結果不會是笑,而是退縮和不快。達爾文還注意到,為了使胳肢更有效,你一定不要事先就精確地知道刺激點在哪裡,他由此推斷,這就是你不可能有效地胳肢你自己的原因。
胳肢被許多兒童心理學家定義為親子之間的一種整體性的聯結活動。在這種親子想法中,在幼兒那裡,胳肢建立與被父母的撫摸相關的一種愉快感(父母與孩子之間已經建立了一種信任聯結),因此,父母撫摸一個孩子,即便在方式上並不令人愉快,由於情勢也應該發展出這么一種愉快感,因為需要處理疼痛的傷情,或者免於危險之害。在兒童期,這種胳肢關係一直發展,常常發展到十來歲的時候。
另一種和胳肢有關的社會關係,起於年齡相似的兄弟姐妹中間。許多案例研究以及表明:兄弟姐妹之間,在試圖懲罰或者威脅的時候,常常用胳肢來代替直接的暴力。兄弟姐妹的胳肢關係,有時會發展為進了一種反社會的情況中,此即胳肢折磨,此時一個孩子胳肢另一個孩子,不加體諒。胳肢折磨背後的動機,常常是為了顯示胳肢者對被胳肢者的統治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