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過程
《維摩詰所說經》經旨在闡說
維摩詰所證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故又稱《
不可思議解脫經》。本經的中心人物
維摩詰為毗耶離國的大乘居士,他稱病在家,欲令佛派遣諸比丘、菩薩來看望他。他藉此機會與佛派來問病的
文殊師利等菩薩和比丘反覆論說佛法,因成此經。維摩詰認為 解脫不一定出家,只要在主觀上修養,則雖有資生而實無所貪,雖有妻妾而遠離五欲。此經宣揚
大乘佛教應世入俗的觀點,主張不離世間生活,發現佛法所在,提倡 “入不二法門”,主張世間與
出世間、生死與涅槃、有相與
無相、有知與無知等一切分別平等不二,由此不二法門,可得
無生法忍,遠離一切煩惱妄想,進入涅槃境界。維摩詰遊戲人生,享盡人間富貴,而又精通
佛理,即世間而出世間,以世間為出世間,使文人士大夫在他這裡找到了理想的
人生哲學和生活方式。維摩詰的生活方式很受那些既不願放棄世俗的
欲樂享受而又渴望體味出世間的快樂幸福的文人們所歡迎。
王安石雖然並不追求世俗的享樂,但他也不是那種完全脫離現實、以徹底擺脫世間倫理為宗旨的人,他內心渴望將世間與出世間、
儒家的人生哲學與佛教的出世精神結合在一起,建立一種既在世又出世、既現時又超脫的人生理論,即以出 世的精神作人世的事業。《
維摩詰經》及維摩詰的生活方式正好提供了此類的樣板,因此,王安石對此經最為喜愛,在詩文中引用最多,而且晚年還為此經作了注。
主要觀點
維摩詰所說經認為“
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雖“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
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污泥”,此即“通達佛道”的真正“菩薩行”。又把“無言無說”、“無有文字語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惡等差別境界,作為
不二法門的極致。
僧肇在《維摩詰所說經注序》中稱:“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門。”認為此即“不思議之本”。
古代版本
根據各種版本的比較,此經成立的年代大概在1~2世紀,是印度大乘佛教時期出現的經典之一。在印度頗為流行。但梵本大部已散失,只有一些片斷。它用寓於
象徵意義的談話形式,顯示出大乘性空思想的極意,為同類經中藝術感染力較強的作品。後世把《維摩經》作為在家佛教的重要經典,而
維摩詰也被看成是在家佛教理想的體現者。此經於
後秦弘始八年(406)在
長安大寺譯出。但據《
開元釋教錄》介紹,此經在中國早有流傳,從東漢至唐初,除鳩摩羅什譯本外,還有7個譯本:①東漢
嚴佛調譯《古維摩詰經》2卷(已佚);②吳支謙譯《
維摩詰經》2卷;③
西晉竺叔蘭譯《異毗摩羅詰經》3卷(已佚);④西晉
竺法護譯《維摩詰所說法門經》1卷(已佚);⑤
東晉祗多蜜譯《維摩詰經》4卷(已佚);⑥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6卷;⑦東晉
支敏度還曾將
支謙、竺叔蘭和竺法護三譯糅合為一,名《合維摩詰經》行世。
文物發現
2016年1月,
內蒙古文化廳文物局在內蒙古開展的可移動
文物普查中,發現一卷罕見元代佛經《維摩詰所說經》(即《磧砂藏》之一冊)。經文物專家研究,此為居住在“
大元國大都
鐘樓西街北”的張遵誨以及夫人、兒子捐資為五台山金界寺所刻寫的佛經。該佛經見證了
元大都的城市街道,其中的“鐘樓西街”一直沿用至今。這部《維摩詰所說經》現藏於
內蒙古圖書館,為
經折裝,版面尺寸24.5×55厘米,為《磧砂藏》之一冊。《磧砂藏》全稱為《平江府陳湖磧砂延聖院大藏經》,
南宋元初刻於平江府陳湖磧砂延聖院,歷時90餘年。上世紀30年代這部藏經曾以陝西開元寺、
臥龍寺所藏明洪武年間
印本影印行世。
主要註疏
主要註疏有東晉
僧肇《
維摩詰所說經注》10卷;隋慧遠《維摩經義記》8卷,
智顗《
維摩經玄疏》6卷、《維摩經文疏》28卷,
吉藏《維摩經玄論》8卷、《維摩經義疏》6卷;唐湛然《維摩經略疏》10卷,窺基《說無垢稱經贊》6卷等。日本聖德太子曾撰《維摩經義疏》。此外,勢范、凝然、鳳潭等也各著疏鈔流通。在中國還有藏語譯本。1928年,日本
河口慧海將其譯為日語刊行,題為《漢藏對照國譯維摩經》。(
高振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