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東晉時期大臣、書法家)

王羲之(東晉時期大臣、書法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羲之(321年~379年或303年~361年),字逸少,世稱王右軍。琅邪(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後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時期大臣、文學家、書法家。淮南太守王曠之子。

王羲之出身名門世族琅琊王氏。七歲學書,十二歲讀前人筆論。少學衛鑠,後渡江北游名山,見到李斯、曹喜等諸名家書跡,又在洛陽看到蔡邕書寫的石經三體書及張昶的《華岳碑》,開始意識到不足。於是其遍學眾碑,書藝大進,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王羲之二十三歲時入仕,始任秘書郎,繼為長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永和十一年(355年),其稱病辭去會稽郡職務。後放情于山水之間,弋釣娛樂。

晉穆帝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病逝,時年五十八歲。其子王獻之於後代中書法成就最大,與其父王羲之齊名,號稱“二王”。

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書法藝術,無論在生前還是死後,都受到人們的尊崇,有“書聖”之譽。王羲之不僅能精通書法各體,集當時書法之大成,更在於其能自成一家,開創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王派書法。王羲之所寫的書法,楷書以《黃庭經》《樂毅論》等最有名,行書以《快雪時晴帖》《喪亂帖》最出色,草書則以《十七帖》最傳神,代表作《蘭亭集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不僅是有名的書法作品,也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

基本介紹

  • 全名:王羲之 
  • 別名:王右軍、王會稽、王逸少
  • :逸少
  • 所處時代東晉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日期: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 逝世日期:公元361年,一作379年
  • 主要成就:書法創作
  • 主要作品黃庭經樂毅論十七帖蘭亭集序初月帖
  • 籍貫:琅琊臨沂
人物生平,出身名門,坦腹東床,登上仕途,相聚蘭亭,稱病棄官,主要影響,書法造詣,藝術風格,後世影響,人物評價,軼事典故,東床快婿,入木三分,竹扇題字,書成換鵝,巧補春聯,不避之字,道教情緣,人際關係,主要作品,後世紀念,墓址,故居,影視形象,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出身名門

王羲之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是王曠的第二個兒子,故里為琅琊國臨沂縣都鄉南仁里。按較為大家接受的說法,王羲之生於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童年時居住在開陽縣城內。王羲之出生時,正值“八王之亂”,西晉王朝岌岌可危,其父王曠建議琅琊王司馬睿南遷。
王羲之五歲時,包括琅琊王氏在內的名門大族紛紛舉族隨司馬睿渡江,史稱“衣冠南渡”。琅琊王氏初到建業時,聚居於烏衣巷。
王羲之少年時代,無資料可考。永嘉三年(309年),王曠領兵救壺關,全軍大敗後下落不明。這一年王羲之七歲,在建業的日子裡,“母、兄鞠育,得漸庶幾”。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又從姨母衛夫人學書。

坦腹東床

建興三年(315年),王羲之長嫂的伯父周顗宴客,王羲之隨叔父赴宴。他是小輩,自然敬陪末座。周顗是名族名士,時任司馬睿的右長史,是當時人物品鑑的專家,經他品評給予肯定的人物身價倍增。他宴客,群賢畢至。筵席上上了一味洛京名菜“牛心炙”。吃這一道菜,主人按例需先敬席上最重要的賓客。當時周顗卻一反常理,無視滿堂權貴的存在,將菜先送到末席王羲之案上。當時,滿堂貴賓見受此殊榮的竟然是一個少年,問知是久被遺忘的王曠的兒子時,均驚奇不已。幼年時,王羲之不善言辭,因此在家庭中並沒有受到大人過多的重視。周顗此舉,不僅使一向安居家中,很少在名士群中應酬的王羲之從此聞名,也同時提攜了這位王氏後輩姻親,那年王羲之十三歲。
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八月,明帝下詔令郗鑒還朝。郗鑒走到姑孰,被王敦扣留,後終於回到建康。郗鑒剛到建康,便和明帝密謀討王敦。郗鑒在就要聲討王敦時,向王氏子弟中選女婿。王羲之坦腹東床,反而被選中。這一年王羲之虛歲二十歲。其妻子郗璇年歲不詳。他二人是否當年成婚不可考。

登上仕途

太寧三年(325年)前後,在叔父王彬、岳父郗鑒薦舉下,王羲之起家秘書郎。秘書郎雖品不高,卻十分閒散。王羲之過了一段平靜的生活,以更多的時間繼續勤習書法。秘書省內收集有先朝及本朝書法名家鐘繇、胡昭、張芝、索靖、韋誕、皇象等人手跡,王羲之得以玩賞和臨摹這些珍品。同時,他還與本族及其他大族子弟互相切磋書藝。
王羲之(東晉時期大臣、書法家)
王羲之半身像
鹹和四年(329年)蘇峻之亂平定後,王羲之因郗鑒、王彬之故,由秘書郎遷會稽王友。王友與秘書郎同為六品官,主要在王府里陪著游宴和會見賓客,伴幼王讀書,比較清閒。
鹹和四年(329年)前後,王羲之為臨川太守。臨川地僻民稀,遠離頻有戰亂的長江兩岸,生活相對比較平靜。王羲之攜帶母親與妻子一同上任。他著力清理積弊,勤求民隱,為民請命,享譽一方。
晉成帝鹹和九年(334年),庾亮拜征西將軍,王羲之守喪期滿,慎重考慮後入庾亮幕府為征西參軍。
鹹康二年(336年)二月,叔父王彬在建康逝世。王羲之請假料理喪葬事務。其間,率妻子赴廣陵看望郗鑒。郗鑒與其談及庾亮與王導不和一事,從穩定大局出發,希望羲之設法從中加以疏導,減少二人的敵意。臨回武昌前王導勸羲之回建康仼職,擬上表薦他為侍中,王羲之再次謝絕,隻身返回武昌幕府。
鹹康八年(342年)五、六月間,王羲之接任江州刺史,扦加寧遠將軍武職。關於王羲之仼職江州刺史一事,有諸多說法,但任期很短則是共識,或者只是“推遷未拜”根本沒上任。
永和七年(351年),原會稽內史王述喪母,因丁艱而去職,詔令王羲之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

相聚蘭亭

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最終二十六人留下《蘭亭》詩,王羲之作四言及五言詩各一首。眾人之《蘭亭》詩匯成詩集,王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這便是有名的《蘭亭集序》。

稱病棄官

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採用令世人吃驚的做法,在父母墓前立誓,永遠不再出仕。三月稱病棄官,辭去會稽內史。王羲之辭官,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沒有先例,在朝廷也引起不小震動。一時耆老士庶,紛紛勸慰,但羲之心志已決。以後有人提起他再出山之事,“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復徴之”。王羲之徹底告別了官宦生涯。
辭官之後,王羲之“攜子王操之由無錫徙居紹興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暹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他和許詢支遁等人,開始遍游剡地山水,最遠處到了臨海郡(郡治在今浙江臨海縣東南)。可能還曾到過永嘉郡(郡治在今浙江溫州市北),此地至今尚有很多與王羲之有關的名勝古蹟。王羲之陶醉其間,常自嘆“我卒當以樂死”(《晉書·王羲之傳》)。此後幾年,王羲之過的是種桑植樹、教養兒孫的歸隱生活。
王羲之定居金庭後,書法興起。其後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後人定村名為“華堂”,沿稱至今。
據今嵊州所存《金庭王氏族譜》記載,王羲之晚年,東晉永和十一年(355年)之後移居剡縣。不幸的是,王羲之的孫女,延期四歲女兒夭折,不到十天,官奴的新生小女兒玉潤又相繼死去。王羲之哀痛異常。
王羲之雖然對隱遁優遊的生活頗為滿意,但不仕乃無奈的選擇。不得已辭官後,他仍對國家大事和朝臣進退關注有加,難以忘懷。東晉昇平二年(358年),謝萬被仼命為西中郎將,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豫州刺史。王羲之了解謝萬不是將帥之才,便與桓溫一箋。又直接寫信與謝萬說,告誡謝萬帶兵的要領,要與軍土共甘苦,不可過度注重個人生活享受。但是謝萬沒有聽王羲之勸告致敗,最終被廢為庶人。
大約在昇平四年(360年),王羲之曾為小兒子王獻之向郗曇的女兒郗道茂求婚。有一帖表達了向郗曇求婚的意向。
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卒於會稽金庭(今浙江省紹興市),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南朝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嗣孫建祠於墓前。

主要影響

書法造詣

王羲之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其父王曠善行、隸書;叔父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東晉時期大臣、書法家)
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從姨母衛爍學書。衛爍,師承鐘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鐘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鐘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鐘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已置身於新的歷史層面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爵、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師學鐘繇,自能融化。鐘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鐘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鐘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鐘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藝術風格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作者因當時天時地利人和效果發揮極致,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兼擅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後世影響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獻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云:“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後戰亂中,其後世走亂,家譜遺失,後世分布在瀋陽,海倫等地。現知其後世有王慶凱、王瀟丹等人。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鐘(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云:“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鐘繇”轉變為“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鐘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評鐘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人物評價

庾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王羲之(東晉時期大臣、書法家)
王羲之
蕭衍:①“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②“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虞龢:“羲之書云:‘頃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存。’又云:‘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張草猶當雁行。’”
孫過庭:“且元常(鐘繇)專工於隸書,伯英(張芝)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謝安慰問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評子敬帖尾也。”
王進玉:“人藝和諧統一的典範。”
李志敏:“王獻之和父親王羲之今草大成,高韻深情,百代服膺。”

軼事典故

東床快婿

郗鑒有個女兒,年長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鑒愛女故為女擇婿。他與丞相王導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後,郗鑒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裡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裡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郗鑒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見靠東牆的床上一個坦腹仰臥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坦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鑒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鑒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入木三分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竹扇題字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路過山陰城(今紹興)的一座橋。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王羲之(東晉時期大臣、書法家)
竹扇題字

書成換鵝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道德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王羲之(東晉時期大臣、書法家)
書成換鵝

巧補春聯

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貼之於門。因為他的字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一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對聯的人一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後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聯的人見春聯變了樣,皆讚嘆不已,拍手叫絕。

不避之字

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楨之、靜之。王羲之後人不避家諱,這裡藏著個大秘密,與西漢張良有關的秘密。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陳寅恪說這些人所以不避諱是因為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是暗號、徽章。而天師道老大張陵天師,是留侯張良的八世孫。

道教情緣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究其成因,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書籍、道合一有很大的關係。土生土長的道教,很早就產生道教符。在抄寫經書時,必須由精於書藝的經生抄寫,而在書寫經本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歷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王羲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產生了具大的藝術魅力。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東晉時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從上到下,奉信五斗米道。《晉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記載,王氏家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又精通書道。”《道經》中記載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晉嚮往神仙之靈虛,邁行放達於天台北門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潛夫論》記載:“因氏王氏,其後子孫,世喜養性、神仙之術。”

人際關係

王羲之部分家族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前輩
曾祖
字玄通,二十四悌之一“王覽爭鴆”主人翁。
祖父
字士則,尚書郎。
父親
字世弘,丹楊尹、淮南太守。
母親
衛氏

叔父
字世將,東晉書畫家、文學家、音樂家。
字世儒。
堂伯父
字茂弘,東晉宰相。
字處仲,江州牧。
平輩
妻子
字子房,郗鑒之女。
後輩
長子
字伯遠,早逝。
次子
字叔平,東晉官員、書法家。
三子
參與蘭亭集會
四子
字幼恭,歷任中書郎、驃騎將軍咨議。
五子
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
六子
字子重,官至豫章太守。
七子
字子敬,小名官奴,東晉書法家、詩人、畫家。
女兒
嫁南陽人劉暢。

主要作品

王羲之真跡早已不存於世,唐代的精摹本歷來已被當作真跡看待。由於年代久遠,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跡一樣,對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斷。有稱為宋摹的,也有疑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則定為唐摹。它著錄極多,並一再被刻入各種叢帖中,元以後的公私藏印及流傳歷歷可考與可靠,其珍貴性不言而喻。
王羲之作品列表
書體類別
作品
草書
十七帖
初月帖
行穰帖
龍保帖
上虞帖
長風帖
《賢士帖》
《飛白帖》
平安帖》(草書)
寒切帖

遠宦帖




行書
姨母帖
《快雪時晴帖》
喪亂帖
平安帖》(行書)
何如帖
《奉橘帖》
《佛遺教經》

《二謝帖》
《雨後帖》
《秋月帖》
《都下帖》

楷書
《黃庭經》
樂毅論
《曹娥碑》


後世紀念

墓址

王羲之後因與驃騎將軍王述不和,稱病辭官,遷來金庭,晚年即在金庭養老,直至去世,也安葬在此。現有王氏後嗣於清代所建之家廟——金庭觀,觀右有一座古樸的石坊,橫額上鐫“王右軍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條依稀可辨的鵝卵石鋪成的古墓道,盡頭處便是王羲之墓。
王羲之(東晉時期大臣、書法家)
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本身並不大,墓的制式與謝安墓相仿,也是青石條圍沿一土堆,類似杭州岳飛墓。墓前有大碑,鐫刻《蘭亭序》全文,碑體有些風化斑駁,許多地方字跡洇漫,只能依稀辨識。倒是相關的墓園規模相當大,大得叫人驚訝。

故居

王羲之故居有兩處。一處位於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為古典園林式建築,占地約5畝,傳說,王羲之幼年時刻苦練字後即到池中洗刷硯台,長時間後以至於池水呈墨色,於是人們名曰“洗硯池”。
王羲之(東晉時期大臣、書法家)
王羲之故居
另一處位於在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東三十五公里處的金庭鎮。原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故宅(王羲之晚年隱居此處)。十三世孫王衡於此舍宅為觀修煉,稱名金真館,後改稱金真宮;宋永初十七年(440年),褚伯玉奏改為金庭觀。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名稱
飾演者
1982
筆中情
王伯昭(飾趙旭之,原型王羲之)
2005
2016

史料索引

唐·房玄齡李淳風褚遂良等撰《晉書·列傳·第五十》(王羲之、王獻之等人合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