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信息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的決定已由江蘇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於2010年9月29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10年9月29日
發布日期
(1996年6月14日江蘇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 2007年9月27日江蘇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修訂 根據2010年9月29日江蘇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關於修改〈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的決定》修正)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的決定》已由江蘇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於2012年1月12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修訂發布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公告 第71號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的決定》已由江蘇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於2018年1月24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18年1月24日
條例全文
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
(1996年6月14日江蘇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 2007年9月27日江蘇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修訂 根據2010年9月29日江蘇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關於修改〈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2年1月12日江蘇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關於修改〈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根據2018年1月24日江蘇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根據2021年9月29日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關於修改〈江蘇省河道管理條例〉等二十九件地方性法規的決定》第四次修正)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監督管理
第三章 污染防治
第四章 飲用水水源保護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太湖水污染防治,保護和改善太湖水質,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和人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太湖流域地表水體的污染防治。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體,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和丹陽市的全部行政區域,以及句容市、南京市高淳區和溧水區行政區域內對太湖水質有影響的河流、湖泊、水庫、渠道等水體所在區域。
太湖流域實行分級保護,劃分為三級保護區:太湖湖體、沿湖岸五公里區域、入湖河道上溯十公里以及沿岸兩側各一公里範圍為一級保護區;主要入湖河道上溯十公里至五十公里以及沿岸兩側各一公里範圍為二級保護區;其他地區為三級保護區。太湖流域一、二、三級保護區的具體範圍,由省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
第三條 太湖流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先規劃、後開發。
太湖水污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嚴格的環保標準,採取嚴厲的整治手段,建立嚴密的監控體系,有效防治工業污染、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減輕太湖湖體富營養化,促進太湖水質根本好轉。
第四條 太湖流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增加水污染防治資金投入,確保水污染防治的需要。
太湖流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水環境質量負責。政府主要負責人對實現環境保護任期責任目標負主要責任,任期責任目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和評價主要負責人政績的重要內容。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和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水污染防治工作。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定期監督、檢查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情況。
第五條 省和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設立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負責協調、解決本行政區域內有關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重大問題,監督、檢查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履行太湖水污染防治職責、開展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情況,並行使本級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職權。
第六條 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太湖流域市、縣(市、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水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省和太湖流域市、縣(市、區)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水利、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財政、科技、自然資源、衛生健康、文化和旅遊、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對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第七條 太湖流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推進水污染防治的科技進步納入科技發展規劃,列為科技發展的優先領域,加強水污染防治基礎研究,推廣套用水污染防治先進適用技術,積極開展藍藻防治技術的開發套用,為綜合治理太湖流域水污染提供科技支撐。
第八條 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太湖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科學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自覺保護太湖水環境的意識。
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採取措施,保障公民的環境信息知情權,鼓勵和支持公民、社會組織參與太湖水環境保護。
第九條 太湖流域的一切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水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控告。
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監督管理
第十條 省發展改革部門會同省生態環境、水利、住房城鄉建設、工業和信息化、農業農村、交通運輸、林業等部門和有關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制定的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擬定本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並納入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上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組織制定本行政區域內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在太湖流域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的有關規劃和進行各類開發建設活動,應當符合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
第十一條 省人民政府和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區域、流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該規劃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未編寫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的,審批機關不予批准。
省人民政府和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工業、城市建設、能源、水利、交通、農業、漁業、畜牧業、林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應當在該專項規劃草案上報審批前,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並向審批該專項規劃的機關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未附送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機關不予批准。
第十二條 省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等有關部門會同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擬定太湖流域禁止和限制的產業、產品目錄,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太湖流域應當按照國家規定限期淘汰嚴重污染水環境的落後工藝和設備。
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生態環境、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對本條規定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第十三條 省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嚴於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標準的地方水環境質量標準。
省人民政府應當對沒有國家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特色產業、特有污染物,或者國家有明確要求的特定水污染源或者水污染物,補充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情形的,省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嚴於國家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省人民政府根據太湖流域水質保護和最佳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的需要,適時修訂水環境質量和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
地方水環境質量標準、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應該當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四條 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水利、農業農村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組織太湖流域水環境質量監測網路,建立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應急系統,提高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太湖流域的水環境質量監測,省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太湖流域的水文水資源監測,定期向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報告,並通報有關部門;遇有突發性情況,應當及時報告和通報。
第十五條 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水利部門科學規劃、合理設定太湖流域水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斷面),制定水環境和污染監控系統建設計畫,在日供水一萬噸以上水廠所在的飲用水水源地、主要出入湖河道和市、縣(市、區)行政交界斷面,設立水質自動監控系統,定期組織水質狀況監測、評價,並報告省人民政府,通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和省有關部門。自動監控系統所需的建設、運行、維護經費,列入各級部門預算。
第十六條 在太湖流域新建、改建、擴建可能產生水污染的建設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未經有審批權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查或者審查後未予批准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環境影響登記表實行備案管理。
在太湖流域江河、湖泊新設、改設或者擴大排污口,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經有管轄權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同意;涉及通航、漁業水域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在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檔案時,應當徵求交通運輸、農業農村部門的意見。對未達到水質目標的水功能區,除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外,應當嚴格控制新設、改設或者擴大排污口。
第十七條 建設項目的水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其水污染防治設施經驗收合格,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第十八條 太湖流域實行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責任制、行政區界上下游水體斷面水質交接責任制,並納入政府環境保護任期責任目標。
交界斷面水質未達到控制目標的,責任地區人民政府應當向受害地區人民政府作出補償。補償資金可以由省財政部門直接代扣。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九條 除污染治理項目外,對太湖流域下列區域範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可能產生污染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檔案,有審批權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暫停受理,已經受理的暫停作出審批決定:
(一)水功能區水質未達到規定標準的;
(二)跨行政區域河流交界斷面水質未達到控制目標的;
(三)排污總量超過控制指標的;
(四)未按時完成淘汰落後產能任務的;
(五)未按計畫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的;
(六)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不符合國家和省有關節能減排要求的;
(七)違法違規審批造成嚴重後果的;
(八)存在其他嚴重環境違法行為的。
第二十條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第十九條規定暫停受理或者暫停作出審批決定的,應當通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責任區域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削減區域內排污總量或者改正違法行為。
有關責任區域內排污總量達到省人民政府規定的總量控制要求或者違法行為改正後,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方可依法受理或者作出審批決定。
第二十一條 太湖流域實行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核定製度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省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削減和控制太湖流域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
太湖流域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將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縣(市、區)人民政府。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總量控制指標要求,將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
對水質不符合水功能區劃要求的地區,上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提出該地區污染物總量限期削減目標要求。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完成削減任務。
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定期公布未按照要求完成重點水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的市、縣(市、區)名單。
第二十二條 太湖流域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
實行排污許可管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許可證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三條 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不得超過總量控制指標。
第二十四條 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設定排污口。禁止私設排污口。
排污單位應當在廠界內和廠界外分別設定便於檢查、採樣的規範化排污口,並懸掛標註單位名稱和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及數量要求等內容的標誌牌。排入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應當在廠界接管處設定採樣口。以間歇性排放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應當設定水污染物暫存設施,排放時間應當向當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申報,並按照申報時間排放。
第二十五條 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接納工業污水,應當具備相應的污水處理能力,符合環境保護要求。
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營單位,應當保證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對出水水質負責。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營的監督管理。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對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出水水質和水量進行監督檢查。
第二十六條 向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放工業污水的,應當進行預處理,達到國家、省有關標準和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接納要求。
第二十七條 各類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應當進行安全處置,不得隨意堆放和棄置,不得排入水體;屬於危險廢物的,應當委託有資質的單位處置。污泥的收集、貯存應當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和標準。
第二十八條 太湖流域重點排污單位及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營單位,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等有關規定安裝水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並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公布制度。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依法通過現場監測、排污單位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台獲得的排污單位污染物排放數據,經審核可以作為判定污染物排放濃度是否超過許可排放濃度的證據。
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數據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監測機構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收集的監測數據不一致的,以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監測機構收集的監測數據作為行政執法依據。
第二十九條 在嚴格控制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實行排放總量削減計畫的前提下,按照有利於總量減少的原則,逐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鼓勵太湖流域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向流域外轉讓排污權,禁止從太湖流域外向流域內轉讓排污權。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的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條 污染防治設施的設計、施工單位不得違反規定,為排污單位設計、建設不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檔案及審批意見要求的排污口、排污通道。
第三十一條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水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發布。
太湖流域可能發生水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制定有關水污染事故的應急方案,做好應急準備,並定期進行演練。
第三十二條 水污染事故發生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水污染事故應急預案,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應急預案的分工,做好相應的應急處置工作。水污染事故信息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規定發布。
第三十三條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將排污單位及其排污口的位置、數量和排污情況向社會公布,方便社會監督。新聞媒體、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公民可以對排污單位的排污情況進行監督。
太湖流域市、縣(市、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違反本條例規定嚴重污染水環境的企業,定期予以公布。
第三章 污染防治
第三十四條 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高技術、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產業,促進企業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加快形成節約、環保、高效的產業體系,減少污染物排放。
第三十五條 對工藝落後、污染嚴重、不能穩定達標的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化工、醫藥、冶金、印染、造紙、電鍍等重污染企業,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予以關閉、淘汰。
對太湖流域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水環境綜合治理要求的製革、酒精、澱粉、釀造等排放水污染物的現有生產項目不能實現達標排放的,應當依法關閉。
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要求,制定並實施太湖流域一級、二級保護區範圍內工業企業關閉、搬遷計畫,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對污染物排放不能穩定達標或者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核定指標的企業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實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並向社會公布企業名單和審核結果。
第三十六條 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住房城鄉建設、自然資源、發展改革、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根據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優先建設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等環境基礎設施,對城鎮生活污水、糞便、垃圾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置。
新建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應當同步配套建設除磷脫氮設施;已建的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應當限期改造,開展除磷脫氮深度處理,控制磷、氮等污染物的排放。
第三十七條 太湖流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大河塘疏浚整治力度,指導農業生產者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減少化肥、農藥施用,推廣有機肥使用,推行人畜糞便、秸稈等廢棄物的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減少對土壤、水體的污染和破壞,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太湖流域城鎮污水收集管網應當逐步覆蓋城鎮周邊村莊;規模較大的村莊應當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分散農戶的生活污水應當採取措施收集,推廣套用淨化沼氣池、人工濕地等生活污水處理適用技術進行處理。全面建立農村垃圾收集、處理機制。
第三十八條 省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應當加強對太湖湖體藍藻的監測、預警和預報;發現異常的,應當及時報告省人民政府,通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當地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打撈太湖水體的藍藻,並進行無害化處置,減輕藍藻對太湖水環境質量的影響。
第三十九條 太湖流域應當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合理調度水利工程設施,加快太湖水體交換,有計畫實施底泥生態清淤,建設護岸林木、植被,擴大太湖水體環境容量,增強流域水網自淨能力。
省有關部門應當合理保護太湖流域河湖水系,科學規劃、建設太湖流域尾水導流工程、引江調水工程,加強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根據太湖流域水文特徵與水環境質量狀況,最佳化調水方案,改善太湖水質。
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各類污染源影響重要清水通道的水質,確保重要清水通道水質符合省水功能區劃類別標準。對直接影響望虞河、新孟河等清水通道水質的企業,應當責令停產、關閉或者搬遷。
第四十條 太湖流域應當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水產資源,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控制太湖水產養殖規模和範圍,保護對水生態有益的水生生物和底棲生物,建設水生態工程,維護水生態平衡。
農業農村部門應當加強對水產養殖的監督管理,依法嚴格控制太湖水產養殖規模和範圍。
第四十一條 太湖流域的港口、碼頭、船閘應當設定污水污物收集設施和糞便存貯裝置。
貯運危險物品的港口、碼頭應當採取防溢、防滲、防漏等安全措施。入湖船舶應當設定污水污物存貯裝置、集油或者油水分離裝置,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配置相應的防污設備和器材,並持有合法有效的防止水域環境污染的證書與文書。
禁止在太湖流域水上運輸劇毒化學品和國家規定禁止通過內河運輸的其他危險化學品。禁止運輸劇毒化學品和其他危險化學品的船舶進入太湖湖體。
交通運輸、農業農村部門應當加強對船舶污染防治的監督檢查,依法查處船舶污染行為,防止船舶污染水體。
第四十二條 太湖流域一級保護區內的飯店、療養院、旅遊度假村、集中式畜禽養殖場等,應當建設污水污物處理設施,對產生的污水進行預處理後接入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不得直接排入水體。
第四十三條 太湖流域一、二、三級保護區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改建、擴建化學製漿造紙、製革、釀造、染料、印染、電鍍以及其他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企業和項目,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和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情形除外;
(二)銷售、使用含磷洗滌用品;
(三)向水體排放或者傾倒油類、酸液、鹼液、劇毒廢渣廢液、含放射性廢渣廢液、含病原體污水、工業廢渣以及其他廢棄物;
(四)在水體清洗裝貯過油類或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車輛、船舶和容器等;
(五)使用農藥等有毒物毒殺水生生物;
(六)向水體直接排放人畜糞便、傾倒垃圾;
(七)圍湖造地;
(八)違法開山採石,或者進行破壞林木、植被、水生生物的活動;
(九)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四十四條 除二級保護區規定的禁止行為以外,太湖流域一級保護區還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
(二)在國家和省規定的養殖範圍外從事網圍、網箱養殖,利用蝦窩、地籠網、機械吸螺、底拖網進行捕撈作業;
(三)新建、擴建畜禽養殖場;
(四)新建、擴建高爾夫球場、水上遊樂等開發項目;
(五)設定水上餐飲經營設施;
(六)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可能污染水質的活動。
除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依法設定的排污口外,一級保護區內已經設定的排污口應當限期關閉。
第四十五條 太湖流域二級保護區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擴建化工、醫藥生產項目;
(二)新建、擴建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以外的排污口;
(三)擴大水產養殖規模;
(四)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四十六條 太湖流域二、三級保護區內,在工業集聚區新建、改建、擴建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和改建印染項目,以及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現有企業在不增加產能的前提下實施提升環保標準的技術改造項目,應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水環境綜合治理要求,在實現國家和省減排目標的基礎上,實施區域磷、氮等重點水污染物年排放總量減量替代。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建、擴建項目新增的磷、氮等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應當從本區域通過產業置換、淘汰、關閉等方式獲得的指標中取得,且按照不低於該項目新增年排放總量的1.1倍實施減量替代;戰略性新興產業改建項目應當實現項目磷、氮等重點水污染物年排放總量減少,印染改建項目應當按照不低於該項目磷、氮等重點水污染物年排放總量指標的二倍實行減量替代;提升環保標準的技術改造項目的磷、氮等重點水污染物年排放總量減少幅度應當不低於該項目原年排放總量的百分之二十。前述減少的磷、氮等重點水污染物年排放總量指標不得用於其他項目。具體減量替代辦法由省人民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區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情況制定。
前款規定中新建、改建、擴建以及技術改造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除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審批的情形外,由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批。其中,新建、擴建項目減量替代具體方案,應當在審批機關審查同意前實施完成,完成情況書面報送審批機關。
本條所指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具體類別,由省發展改革部門會同省工業和信息化、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擬定並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
太湖流域設區的市減量完成情況應當納入省人民政府水環境質量考核體系。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減量完成情況作為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內容。
第四十七條 太湖流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太湖生態功能的保護和修復,有計畫、有步驟地實施退耕、退漁、退養,還林、還湖、還濕地,建設生態保護帶、生態隔離帶,維護太湖生態安全。
第四章 飲用水水源保護
第四十八條 太湖流域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實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保護飲用水水源的實際需要,採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濕地、水源涵養林等生態保護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飲用水水源,確保飲用水水源安全。
第四十九條 太湖流域實行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監測結果公報制度。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向社會發布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環境狀況公報。水利部門應當定期向社會發布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文情報預報。水環境狀況公報和水文情報預報每月至少發布一次。
有關部門發現飲用水水源水質、水量未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的,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並及時通知可能受到影響的取水單位。
第五十條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建立並實行飲用水水源地日常巡查制度。巡查人員應當及時制止污染或者可能污染飲用水水源的行為,並向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及時組織、協調相關部門調查處理,消除飲用水水源安全隱患。
第五十一條 因發生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飲用水水源污染的,事故責任者應當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採取應急措施消除污染,立即報告當地人民政府或者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並通知有關取水單位。有關責任單位、個人和負有監管責任的部門以及相關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及時報告。
第五十二條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規劃、建設備用水源,制定本行政區飲用水水源水質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出現飲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威脅供水安全等緊急情況時,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採取應急措施,保證供水安全。
飲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脅供水安全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責令有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採取停止排放水污染物等措施。
第五十三條 飲用水水源一級、二級保護區內已有的排污口,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強制拆除。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國家有關產業政策審批項目,造成環境污染或者生態破壞的;
(二)不按照國家規定在限期內淘汰嚴重污染環境的落後生產技術、工藝、設備或者產品的;
(三)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事業單位不依法責令限期治理或者不按照規定責令關閉、停產的;
(四)不按照國家規定製定水污染事故應急預案,或者未按照應急預案的要求採取措施的;
(五)違法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檔案,造成環境污染或者生態破壞的;
(六)發現環境違法行為或者接到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舉報後不及時予以查處等不履行監督檢查職責的;
(七)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或者生態破壞事故,不按照規定報告或者不依法採取必要措施,致使事故擴大或者延誤事故處理的;
(八)其他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
對未完成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責任制以及行政區界上下游水體斷面水質交接責任制所規定的目標的區域,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有關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負責人給予通報批評;造成環境污染或者地表水(環境)功能退化的,按照前款規定對有關責任人給予處分。
第五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未經有審批權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查或者審查後未予批准,或者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規定重新報批或者報請重新審核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建設單位擅自開工建設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根據違法情節和危害後果,處建設項目總投資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對建設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建設單位未依法備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定排污口或者私設排污口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拆除的,強制拆除,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責令停產整治。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不按照申報時間排放污染物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整治。
第五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規定,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超過規定排放標準排放污水的,除依法責令改正違法行為,處以罰款外,對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主管部門有關責任人員依法追究責任。對負責運營管理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單位,扣減超標期間污水處理設施運營服務費。
第五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重點排污單位及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營單位未按照規定安裝水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未按照規定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或者未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產整治。
第五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條規定,污染防治設施的設計、施工單位為排污單位設計、建設不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檔案及審批意見要求的排污口、排污通道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違法行為,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一條第三款規定,在太湖流域水上運輸劇毒化學品和國家規定禁止通過內河運輸的其他危險化學品,或者運輸劇毒化學品和其他危險化學品的船舶進入太湖湖體的,由交通運輸部門或者海事管理機構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二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相關許可證。
第六十一條 有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規定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提出意見,報請本級人民政府責令停止建設或者關閉。
第六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三條第二項規定,單位銷售、使用含磷洗滌用品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處以罰款,責令限期採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未按照要求採取治理措施或者不具備治理能力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單位代為治理,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對造成一般或者較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損失的百分之二十計算罰款;對造成重大或者特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損失的百分之三十計算罰款,還可以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關閉。
造成漁業污染事故或者漁業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由農業農村主管部門進行處罰;其他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由海事管理機構進行處罰。
第六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太湖流域水污染危害的,排污方應當及時排除危害,依法賠償損失。
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對直接責任人員和有關負責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其他規定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依法實施處罰。
第六章 附則
第六十六條 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還應當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第六十七條 本條例自2008年6月5日起施行。
修訂草案
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託,現就《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修訂草案)》(以下簡稱《條例(修訂草案)》),作如下說明:
一、修訂的必要性
“九五”開始,太湖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整治的“三河三湖”之一。多年來,省委、省政府和
我省太湖流域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落實各項綜合治理措施,積極推進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太湖水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富營養化問題突出,藍藻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太湖流域水污染狀況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今年(2007年)太湖藍藻提前暴發,導致無錫市區供水危機,給人民民眾正常生活帶來了很大困難,在國內外造成不良影響。省委、省政府和沿湖地區黨委、政府啟動應急預案,採取得力措施,使問題得到了化解。但是這一事件給我們以深刻的教訓,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當前,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滯後於經濟成長,粗放型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邊治理、邊污染的現象仍然存在,環保工作責任制和問責制不夠完善和落實,監測手段滯後,監管力量薄弱,“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太湖治污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環保優先方針,實行最嚴格的環保標準,採取最嚴厲的整治手段,建立最嚴密的監控體系。現行《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1996年10月1日實施以來,至今已有十餘年,很多規定已經不能適應“依法治太”、“鐵腕治太”、“科學治太”的要求,根據省委、省政府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會議的部署,對《條例》進行修訂,進一步嚴格治污標準、增強治污手段、加強環境監控、強化治污責任,為太湖水污染防治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依據,十分必要。
二、修訂過程
今年(2007年)7月初,省委李源潮書記視察環保工作,提出儘快修訂《條例》,年內出台,為採取更加嚴格有效的水污染治理措施提供法律支撐。7月7日,全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會議明確要求有關部門組織修訂《條例》。省環保廳即組織起草《條例(修訂草案)》初稿,在太湖流域環保系統廣泛徵求意見,並多次修改。7月27日《條例(修訂草案)》初稿報送省政府法制辦審核。省政府法制辦立即將《條例(修訂草案)》初稿發省發改委、經貿委、監察廳、公安廳、財政廳、科技廳、水利廳、建設廳、國土廳、農林廳、交通廳、衛生廳、海洋漁業局、工商局、質監局、物價局、旅遊局、林業局等省有關部門徵求意見。8月2日,省政府法制辦會同環保廳召開徵求意見座談會,聽取省各有關部門對《條例(修訂草案)》初稿的意見。8月6日至8日,省政府法制辦會同省環保廳到蘇州、無錫調研,聽取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和行政管理相對人對《條例(修訂草案)》初稿的意見。綜合省各有關部門的意見和調研情況,根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領導對太湖水污染治理重要講話精神,對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省政府法制辦會同省環保廳、省人大法工委和環資委對《條例(修訂草案)》進行了多次修改。8月15日,省政府法制辦組織省環保廳、水利廳進行了座談,交換意見。8月21日,省政府法制辦召開協調會,再一次徵求相關部門和單位的意見,進一步完善有關條款,形成送審稿提請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2007年9 月11日,省政府第98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條例(修訂草案)》,現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
三、需要說明的問題
(一)關於立法的指導思想
為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徹底治理太湖的重大決策部署,《條例(修訂草案)》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環保優先方針,堅持鐵腕治污,建立健全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為徹底整治太湖污染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條例(修訂草案)》第四條規定:“太湖流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環保優先方針,實行最嚴格的環保標準,採取最嚴厲的整治手段,建立最嚴密的監控體系,切實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時,《條例(修訂草案)》規定了區域限批、行政區界水質交接責任制、環境資源區域補償制等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並對工業污染、生活污染、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出了嚴格要求,規定了嚴厲的責任追究措施。
(二)關於《條例(修訂草案)》適用範圍
為有效保護太湖湖體水質,省政府決定與無錫市、蘇州市、常州市以及南京市溧水縣、高淳縣和鎮江市丹陽市、句容市簽訂省市長太湖水污染治理目標責任狀。結合省政府的要求,《條例(修訂草案)》第二條規定:“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太湖流域地表水體的污染防治”。“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體、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和丹陽市的全部行政區域,以及句容市、高淳縣、溧水縣行政區域內對太湖水質有影響的河流、湖泊、水庫、渠道等水體所在區域”。這樣規定適用範圍,可以在更大範圍上加強水污染治理,減輕周邊地區對太湖水質的影響,同時,明確適用的行政區域,也使防治措施更具針對性、操作性。
(三)關於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制度
《環境保護法》第十六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為了落實這項規定,考慮到太湖流域水網密布及水體具有流動性等特點,《條例(修訂草案)》第十七
條規定:“太湖流域實行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責任制,以及行政區界上下游水體斷面水質交接責任制,並納入政府環境保護任期責任目標”。這樣規定,不僅要求政府對本轄區的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工作負責,而且要求其注重相鄰下游地區的水質保護,保證跨行政區域交界斷面水質達到規定的要求,促進上下游政府共同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時,《條例(修訂草案)》還規定:“對未完成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責任制以及行政區界上下游水體斷面水質交接責任制所規定的目標的,由上級人民政府通報批評,對造成環境污染或者水(環境)功能退化的,依法對有關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交界斷面水質未達到控制目標的,責任方人民政府應當向受害方人民政府作出補償”, 用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強化政府責任,促進政府加強水污染防治,不斷改善水環境質量。這樣規定,也體現了“誰污染、誰受害”的原則。
(四)關於建設項目區域限批制度
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是減少污染排放的治本之策。嚴格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不僅可以從源頭防止污染產生,還是調整產業結構、最佳化產業布局的重要手段。目前,太湖流域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經濟結構偏重、三產比重偏低、消耗排放偏高,結構性污染還比較突出。根據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有關要求,結合太湖流域實際情況,《條例(修訂草案)》第十八條規定了“建設項目區域限批制度”,對水環境功能區水質超標、排污總量指標超標、未按時完成淘汰落後產能任務等區域,暫停受理或者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檔案。在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方面落實環保優先方針,從源頭控制新建高污染、高耗能項目,減少污染物排放。
(五)關於建立嚴密的環境監控體系
建立完善嚴密的水質監控體系,對重點流域、區域環境質量變化和企業排污狀況實施全過程、全方位的監控,及時了解水環境質量的變化趨勢,掌握企業排污狀況,有利於有針對性地實行重點保護和監管,有利於科學地作出環境決策。因此,《條例(修訂草案)》第十四條規定:“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應當會同水利部門科學規劃、合理設定太湖流域水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斷面),制定污染監控系統建設計畫,在日供水1萬噸以上水廠所在的飲用水水源地、主要出入湖河道和市、縣(市、區)行政交界斷面,設立水質自動監控系統,定期組織水質狀況監測、評價,並報告省人民政府,通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和省有關部門”;第二十七條規定:“太湖流域重點排污單位及城鎮污水集中處理運營單位,應當安裝與所在地環境保護部門聯網的污染源自動監控裝置,並保證其正常運行”。
(六)關於飲用水水源保護
太湖是我省沿太湖地區人民民眾重要的飲用水水源。今年(2007年)5月底太湖局部藍藻提前暴發,導致了無錫市區供水危機,給人民民眾正常生活帶來了很大困難,在國內國際都造成了不良影響。為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條例(修訂草案)》專門單設一章規範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實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完善公共信息發布機制,擴大公眾對環境問題的知情權;政府要制定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建立並實行飲用水水源地日常巡查制度,及時制止污染或者可能污染飲用水水源的行為;在飲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脅供水安全時,環境保護部門應當責令有關企業事業單位採取減少或者停止排放水污染物等措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對生活飲用水水源一級、二級保護區已經規定了保護措施,所以《條例(修訂草案)》沒有再作重複規定。同時,《條例(修訂草案)》還規定,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已有的排污口和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危及飲用水水源安全的排污口,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強制拆除。
(七)關於法律責任
目前,“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是環保執法面臨的突出問題。與企業違法排污、違法建設獲取的利益相比,對違法行為處以罰款遠遠不足以形成威懾作用。2007年7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增強了環保部門的執法手段,提高了對違法行為罰款的額度。為落實“依法治太”、“鐵腕治太”的要求,並與國家立法相銜接,《條例(修訂草案)》對有些環境違法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規定了處罰的種類和額度,體現了著力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同時,參照國家監察部、環保總局《環境保護違法違紀行為處分暫行規定》,對各級政府及其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部門的工作人員違法違紀行為,作出了責任追究的規定。
以上說明連同《條例(修訂草案)》,請予審議。
審議結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9月24日下午,常委會會議分組審議了《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修訂草案)》,委員們認為,為了更好地適應我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進一步加大太湖流域污染整治力度,對1996年6月14日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的《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進行修訂,是十分必要的;修訂草案指導思想明確,結構較為合理,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較強。同時,委員們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和建議。會前,在方之焯副主任、葉堅副主任的帶領下,省人大常委會環資城建委和法工委在南京、無錫、蘇州先後召開了四個座談會,分別聽取了太湖流域有關市、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和專家學者的意見。9月24日晚,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根據常委會會議的審議意見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對修訂草案進行了審議。現將審議結果報告如下:
一、關於條例適用範圍的具體界定
有的市縣、有的專家認為,修訂草案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體,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和丹陽市的全部行政區域,以及句容市、高淳縣、溧水縣行政區域內對太湖水質有影響的河流、湖泊、水庫、渠道等水體所在區域”,第二款又將太湖流域劃分為三級保護區實行分級保護,擴大了太湖流域的保護範圍,有利於加強太湖水污染防治,但適用範圍和保護區的界限仍不夠清晰,建議落實到具體的地理界限上或者採取附圖的方式予以明確。因此,法制委員會建議在第二條第二款後增加規定:“太湖流域一、二、三級保護區的具體範圍,由省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
二、關於更好地體現環保優先的指導方針
有的委員、有的部門、有的專家提出,環保優先是省委確立的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省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內容十分豐富,有些內容在修訂草案中還沒有得到體現。因此,法制委員會建議,將修訂草案
第三條修改為:“太湖流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環保優先方針,堅持先規劃、後開發,先環評、後立項,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太湖水污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實行嚴格的環保標準,採取嚴厲的整治手段,建立嚴密的監控體系,有效治理工業污染、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減輕太湖湖體富營養化,促進太湖水質根本好轉。”
三、關於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及其主要負責人的環保責任
有的委員、有的市縣、有的專家建議,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及其主要負責人在太湖水污染防治中的責任,增加資金投入,加強考核評價。有的委員建議,太湖流域各級人大常委會應當進一步加強對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監督。因此,法制委員會建議,將修訂草案第四條修改為:“太湖流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增加水污染防治資金投入,確保水污染防治的需要。”“太湖流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水環境質量負責。政府主要負責人對實現環境保護任期責任目標負主要責任,任期責任目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和評價主要負責人政績的重要內容。”“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和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水污染防治工作。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定期監督、檢查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情況。”
四、關於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有的委員、有的專家建議,發揮廣大人民民眾在太湖水環境保護中的作用,保障社會公眾的環境信息知情權,鼓勵、支持公民和其他社會組織參與太湖水污染防治,加強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因此,法制委員會建議,增加一條作為草案修改稿第八條:“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等部門,應當組織開展太湖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科學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自覺保護太湖水環境的意識。”“太湖流域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部門應當採取措施,保障公民的環境信息知情權,鼓勵和支持公民、社會組織參與太湖水環境保護。”將修訂草案第五十四條調整為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環境保護部門應當將排污單位及其排污口的位置、數量和排污情況向社會公布,方便社會監督。新聞媒體、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公民可以對排污單位的排污情況進行監督。”
五、關於地方環境標準的制定
有的專家提出,修訂草案第十二條關於地方環境標準的規定,不夠清晰,也與國家有關規定不一致。因此,法制委員會建議,將修訂草案第十二條修改為:“省人民政府對國家水環境質量標準、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標準;對國家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省人民政府根據太湖流域水質保護和最佳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的需要,適時修訂水環境質量和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
六、關於水污染防治設施社會化運營制度
修訂草案第二十八條規定,太湖流域實行排污單位水污染防治設施社會化運營制度。有的市縣、有的專家提出,太湖流域一律實行排污單位水污染防治設施社會化運營制度,做不到,也沒必要;同時,排污單位是污染防治的法定主體,強制排污單位委託環境保護設施運營單位對其水污染防治設施進行改造、運營、管理,實行社會化運營,也缺乏法律依據。因此,法制委員會建議,將修訂草案第二十八條修改為:“太湖流域推行排污單位水污染防治設施社會化運營制度。鼓勵、引導排污單位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環境保護設施運營單位對其水污染防治設施進行改造、運營、管理。”
七、關於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有償分配和交易制度
有的委員、有的專家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有償分配和交易制度目前尚處於試點階段,這一制度通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現有企業加大治污投入,通過技術進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然後將節省的排放指標通過排污權交易市場轉讓,可以使一個地區在排污總量不增加的條件下,求得更大的經濟總量。這一制度可以激勵企業個體削減排污,但並不具有削減整個地區排污總量的功能。因此,法制委員會認為,太湖流域應當在科學確定區域排污總量、完成削減目標的基礎上,通過試點取得成熟經驗後,逐步推行這一制度,建議將修訂草案第三十條修改為:“太湖流域在科學確定區域排污總量、完成削減目標的基礎上,逐步推行區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初始有償分配和交易制度。具體辦法由省環境保護部門會同省有關部門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八、關於法律責任
根據委員們的審議意見和有關方面的意見,法制委員會建議對法律責任部分作如下修改:
(一)為了進一步強化政府、部門
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在草案修改稿第五十五條中進一步細化了行政處分的內容。
(二)為了進一步加大處罰力度,縮小自由裁量的空間,提高了草案修改稿第五十七、五十八、六十條中罰款的下限,縮小了罰款幅度。
(三)為了和有關上位法保持一致,避免牴觸,對草案修改稿第五十九、六十一、六十六條中規定的行政處罰,作了適當調整。
(四)為了徹底杜絕環保部門責令停止排污而企業仍然排污以及私設排污口偷排污水等行為,加大執法力度,參照《江蘇省長江水污染防治條例》的規定,在草案修改稿第六十九條中賦予了環境保護部門封堵排污口的權力。
九、關於條例修訂後的施行日期
有的委員提出,條例確立的一些重要制度,在具體實施中還需要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以保證貫徹落實。省人大常委會環資城建委提出,國家水污染防治法正在修訂之中,為避免條例實施後有關規定與現行水污染防治法相牴觸,建議將條例修訂後的施行日期設定為明年(2008年)的世界環境保護日。因此,法制委員會建議,將條例修訂後的施行日期規定為2008年6月5日。
此外,還對草案作了部分文字、技術修改,並對有關條款的順序作了相應調整。
法制委員會已按照上述修改意見提出草案修改稿,建議本次常委會審議後通過。
以上報告和草案修改稿是否妥當,請予審議。
審查意見
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受主任會議委託,我委對省政府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修訂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進行了審查,現將審查意見報告如下:
《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制定於1996年,十餘年來,隨著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太湖地區的環境形勢發生很大變化:一是環境污染負荷超過環境容量。目前,太湖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已大大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水體富營養化、生態退化問題突出。二是環保管理方式發生較大變化。太湖地區環境管理已由末端治理為主轉向源頭控制為主,客觀上要求實行嚴格的環保制度,提高環境治理標準,加大違法處罰力度,以改變“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狀況。三是國家和人民民眾對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十一五”以來,國家已把節能減排作為約束性考核指標,並強化各級政府的環保責任。同時,人民民眾對保護飲用水安全,改善環境質量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因此,及時修訂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對於“依法治太、鐵腕治太、科學治太”十分必要,也很迫切。
在草案修訂過程中,我委參與了省政府法制辦、環保廳對條例草案稿的修改工作,並邀請部分縣市人大、政府進行座談;在常委會分管領導的帶領下,我委會同省人大法制委、省環保廳赴無錫、蘇州市進行專題調研,進一步聽取各有關方面的意見,並對草案進行修改完善。我委認為,省政府現提請審議的條例草案指導思想明確,堅持貫徹科學發展觀,體現了環保優先的方針,以更嚴格的環保制度推動環保工作進步;其次,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政府既是環保工作的執法主體,也是環境保護的責任主體,條例草案在強化環保執法職能的同時,加大了各級政府環保責任,如水質達標責任制、跨界水質交接責任制、責任追究制等,尤其對太湖藍藻爆發影響飲用水源問題,提出了監測、預警和應急措施。第三,強化了法律責任。不僅把我省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引入該條例草案,同時根據國家環境法制建設的新要求,對偷排、超標準排放和超總量排放的行為,設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加大了處罰力度,強化了執法手段,將有利於遏止太湖流域的環保違法行為。
條例草案仍有個別地方需斟酌修改。鑒於國家水污染防治法正在修訂之中,為便於銜接,建議將該條例的實施日期設定為明年(2008年)世界環境保護日(2008年6月5日),如條例與國家修訂的水污染防污法有牴觸,可及時進行修正,以避免法律實踐中出現矛盾。
以上報告,請予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