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學(201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推拿學(201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推拿學》,推拿專著。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編。本書較系統地整理了按摩療法。共分二篇,第一篇總論,介紹了推拿簡史、經絡學說、診斷、治則、練功及手法等項;第二篇治療,介紹了40餘種病症的推拿療法及其臨床效果。1960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推拿學
  • 作者:嚴雋陶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月1日
  • 定價:26 元
  • 開本:16 開
  • ISBN:9787801564450
內容簡介,導讀,源流,古代推拿,歷史發展,理論研究,作用原理,調整陰陽,補虛瀉實,活血化瘀,促進流通,改善流變,降低阻力,心功能,微循環,舒筋通絡,循環障礙,機械壓迫,理筋整復,圖書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推拿學》是中醫最具特色的臨床學科之一,它的主要特點在於:
(一)重視手法:內科治療的手段是靠藥物,而推拿主要是通過手法來達到其治療疾病的目的。因此,手法的練習非常重要。為了使學生能儘快地準確地掌握手法的操作要領,在編定課件時,我們將基本手法和每個病的治療方法拍攝成動態畫片,便於學生學習。
(二)治病範圍廣:推拿不僅治療骨傷疾病,對內、婦、兒等科也有較好的療效。因此,課程內專設內科篇和小兒推拿。
根據國家教委制訂中醫和針灸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本門課程通過講授和示範,使學生掌握必要的醫學理論基礎及有關病的發生髮展規律,同時還能掌握手法的操作要領,手法的基本作用及推拿對每個具體疾病的治療方法。
推拿學教學內容分為總論、軟傷病、內臟病、兒科病四大部分。總論主要講述推拿的簡史、作用原理、治則治法、常用診斷方法和成人推拿手法,其餘三篇,主要講述了軟傷病、內臟病、兒科病的診斷和治療。

導讀

數千年來,推拿醫學為人類的衛生保健事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今天在重新認識天然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的優越性時,推拿這一傳統的不藥而愈的治療方法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
推拿,又稱按摩,古稱按蹺、案撫。推拿一名最早見於明代著名兒科專家萬全所著《幼科發揮》(1549年成書)中,其文曰:“一小兒得其搐,予曰不治。彼家請一推拿法者指之,其兒護痛,目瞪口動,一家盡喜。”其後問世的小兒推拿專著則紛紛採用。這一名稱的演變,反映了手法的發展和變化,使推拿療法更接近科學合理,是推拿發展史上一個巨大飛躍。
推拿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推拿醫生運用推拿手法或藉助於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於患者體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屬於中醫外治法範疇。推拿學是研究用推拿療法治療疾病的一門系統科學。主要研究推拿治療疾病的作用原理、治療方法、適用範圍等。推拿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積累了豐富的資料。早在先秦兩漢時期成書的兩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和《黃帝歧伯按摩》(已佚)反映當時推掌獨特的治療體系已經形成。在這兩部醫著中,推拿所占比重之大,可以看出推拿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源流

推拿,在我國古代稱為“按摩”、“按蹺”、“喬摩”等。如《素問·血氣形志篇》記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素問·異法方宜論篇》記載:“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雜食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靈樞·病傳》記載:“黃帝曰:余受九針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芮、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歧伯曰: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推拿之名,始見於明代張景岳《類經》和龔雲林《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明·錢汝明在《秘傳推拿妙決·序》中指出:“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活嬰赤以指代針之法也”。
推拿,是人類最古老的一門醫術。推拿起源,可能萌於人類的自我防護本能。原始社會人類在繁重而艱苦的勞動生產過程中,經常發生損傷和病痛,會不自覺地用手撫摸傷痛局部及其周圍部位。當這種撫摸使疼痛減輕後,有思維的原始人就從體會中積累了經驗,由自發的本能發展到自覺的醫療行為,再經過不斷的總結、提高,就成為一門古代的推拿醫術。現代有學者對此根據古代殷商地處中央,又對照《素問·異法方宜論篇》導引按蹺從中央來的說法,提出按摩之法是殷人發明的。
二千多年前,我國的醫學著作就較完整地記載了推拿防治疾病的方法。據《漢書·藝文志》所載,當時有推拿專著《黃帝歧伯按摩十卷》。《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且比較全面、系統闡述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古典醫學巨著,約成書於秦漢時期。全書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有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該書中有不少有關推拿的記載。其中提出“導引按矯者,亦從中央出也”(《素問·異法方宜論篇》)。現代有人考證指出,“中央”是指河南洛陽一帶,也可能洛陽即是我國推拿發源地。《內經》中,還列出了推拿的適應範圍,分析了什麼病症推拿可治,什麼病症推拿無益,什麼病症推拿會加劇病情的不同情況(《素問·舉病論篇》和《素問·玉機真藏論將》),介紹了兩種推拿工具,即可用“指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留分氣”的圓針和“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的提針(《靈樞·九針十二原》)。古代推拿,還套用於搶救。《周禮註疏》一書中說:“扁鵲治虢太子暴疾屍厥之病,使子明炊湯,子儀脈神,子術按摩,”描述了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運用推拿等方法成功地搶救了屍厥病人一事。尤其突出的是,秦漢時代已科學地套用體外心臟按摩,搶救自縊死者。東漢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雜療方第二十三》介紹“救自縊死”方法中說:“徐徐搶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臥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此法最善,無不治也。”古代在推拿手法操作時,已注意與其他方法的結合。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漢代淳于意以寒水推頭治療頭痛、身熱、煩滿等症;《金匱要略》中提到,對四肢重滯的患者可用導引、吐納、針灸、膏摩等法治療。其中膏摩,即是將藥煎成膏劑,塗在患處進行按摩。用“寒水”作介質進行推,以藥膏作介質進行摩,都是加強兩者的作用。在我國自唐代之前,常常將“導引”和“按摩”聯繫在一起稱謂。其實,這是兩門不同的防治方法。導引,唐·王冰解釋為“搖筋骨、動支節”,是自動還是他動,是自搖還是他搖,王氏未加詳解;唐·慧琳在《一切經音義》中則認為導引是一種“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的方法,提出了自我操作的特點;《莊子·刻意》提出“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強調了呼吸運動的要求。從這些古代文獻中可以概括地認為,“導引”是一種配合呼吸,進行自我手法操作,自主活動的防治疾病和強身保健的方法。推拿則是一種可以配合呼吸,既自動又他動地進行手法操作的防病治病的方法。因此,導引和推拿也是兩種密切相關的療法。尤其是自我手法操作,既可謂之推拿,也可稱之導引。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導引圖》描繪44種導引姿式,其中有捶背、撫胸、按壓等動作,並註明了各種動作所防治的疾病。這些動作,就是自我推拿的方法。
在我國歷史上動亂的魏晉時期,有不少將推拿套用於搶救的記載。如葛洪在《肘後救卒方》中記載治卒心病方:“閉氣忍之數十度,並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治卒腹痛方:“使病人伏臥,一人跨上,兩手抄舉其腹,令病人自縱重輕舉抄之,令去床三尺許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治卒腹痛方所介紹的“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的方法,可謂是最早的捏脊法。
隋唐時期,推拿已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如隋代所設定的全國最高的醫學教育機構——太醫署,有按摩博士的職務;唐代的太醫署所設定的四個醫學部門中就有按摩科,其按摩博士在按摩師和按摩工的輔助下,教授按摩生“導引之法以除疾,損傷折跌者正之。”推拿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學術發展在這個時期的特點:一是推拿已成為骨傷病的普遍治療方法,不僅適應於軟組織損傷,而且對骨折、脫位也套用推拿手法整復。二是推拿療法滲透到內、外、兒諸科。《唐六典》中載有按摩可除風、寒、暑、濕、飢、飽、勞、逸,並說:“凡人肢節臟腑積而疾生,宜導而宣之,使內疾不留,外邪不入。”《千金方》作者孫思邈尤推崇按摩療法套用於小兒疾病,認為小兒“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脹滿”、“不能哺乳”等病證,都可用按摩治療。三是推拿廣泛地被套用於防病養生。自我推拿,又稱之謂導引,得到充分的發展。如隋代的《諸病源候論》全書50卷中幾乎每卷都附有導引按摩法。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詳細介紹的“婆羅門按摩法”和“老子按摩法”都是自我推拿、自我鍛鍊的方法。在當時,導引是包含在推拿學科範圍內的。四是膏摩盛行。膏劑種類很多,有莽草膏、丹參膏、烏頭骨、野葛膏、蒼梧道士陳元膏、木防己膏等,可根據不同病情選擇套用。孫思邈還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風。”
隋唐時期,我國對外交流比較活躍。醫史界一般認為,我國推拿在唐代開始傳到日本,同時,國外的推拿方法也流入到我國。如《乾金要方》中介紹“婆羅門按摩法”,“婆羅門”即是古印度,說明與我國同樣具有古代文明的印度,很早就與我國有推拿學術交流活動。唐以後,推拿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學術體系在發展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認識這種發展,不能以當時的國家醫學機構中是否設定推拿專科為標誌。宋、金、元時期,雖然國家醫學機構中沒有設定推拿專科,但這個時期,推拿的發展還是令人矚目的。推拿的學術發展標誌主要體現在,推拿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廣泛地套用於臨床各科,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豐富的診療理論,使推拿治療作用的認識得到不斷深化。宋代的大型醫學著作《聖濟總錄》中明確地提出:對按摩手法要進行具體分析,而後才能正確認識按摩的作用和在臨床套用。該書卷四“治法”一章中說:“可按可摩,時兼而用,通謂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藥,曰按曰摩,適所用也。”並提出了按摩具有“斡旋氣機,周流榮衛,宣搖百關。疏通凝滯”的作用,可達到“氣運而神和,內外調暢,升降無礙,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復治”的目的,並能“開達則壅蔽者以之發散,抑遏則慓悍者有所歸宿”。書中對於“凡墜墮顛撲,骨節閃脫,不得入臼,遂致磋跌者”,強調用按摩手法復位;對骨折者“急須以手揣搦,復還樞紐”,最後“加以封裹膏摩”。宋代還運用按摩催產,如宋醫龐安時用按摩法催產獲得“十愈八九”的效果。金代創立“攻邪論”的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一書中,認為按摩也具有汗、吐、下三法的作用,對推拿的治療作用,提出了新的見解。據《宋史·藝文志》記載,宋代有《按摩法》和《按摩要法》各一卷,惜已亡佚。

古代推拿

明代,太醫院設十三醫科進行醫學教育。《明史》卷七十四“太醫院”條寫道:“太醫院掌醫療之法,凡醫術十三科,醫官醫生醫士專科肄業,曰大方脈,曰小方脈,曰婦人,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接骨,曰傷寒,曰咽喉,曰金銀,曰按摩,曰祝由。凡醫家子弟,擇師而教之,三年五年,一試、再試、三試,乃黜除之”。推拿成為醫術十三科之一。推拿在當時的發展,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按摩”之名開始有“推拿”之稱。二是形成了小兒推拿的獨特體系。小兒推拿不是推拿診治方法在小兒疾病中簡單的套用,而是在理論、手法、穴位上都有不同於推拿在其他臨床科中套用的特色。如小兒推拿的穴位有點,也有線(前臂的“三關”和“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腎”);在手法套用上,較多地使用推法和拿法,並有複式操作法等;在臨床治療中,配合藥物,既用藥物作介質行操作手法,又用藥物內服。驚證是兒科危重症,小兒推拿的發展與當時推拿治療驚證的獨特效果是分不開的。我國現存最早的小兒推拿專題文獻《秘傳看驚掐筋口授手法論》(約成書於1405年)可作佐證。民間有稱推拿為“推筋(驚)”,“掐驚(筋)”的。推拿診治驚證,使用較多的手法是推法、拿法和掐法。明代起,按摩又稱推拿的原因,可能與小兒推拿的發展有關。這個時期有不少小兒推拿專著問世。《小兒按摩經》被收錄於楊繼洲的《針灸大成》一書中,作者僅說是“四明陳氏”,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推拿專著。《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又名《小兒推拿秘旨》和《小兒推拿方脈全書》,系龔雲林撰著。該書刊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其中內容除一部分取材於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外,其餘都是作者的經驗和見解的記錄。全書分二卷,卷一所述以推拿治法為主,卷二主要為藥物治療。此書的特點是:①主要以歌訣形式寫成,易懂,易記,易於傳播;②既是一部較早較豐富的推拿專書,又是一部兒科醫籍;③既可供醫家臨證之用,也可供病家學習使用。《小兒推拿秘訣》又名《推拿仙術》,為周於蕃所撰,完成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書中詳細介紹了“身中十二拿法”的穴位和功效;繪有周身穴圖;在治療部分,則介紹了用蔥薑湯推,用艾絨敷臍,用蔥搗細捏成餅敷穴位等法。明代薛己撰的《正體類要》,是一部骨傷科疾病的診療著作,重視內外治並重。在外治法中,介紹了正骨手法十九條。這是推拿手法治療骨傷疾病的總結,對後世正骨推拿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清代,醫學分科數度變動,大醫院未設推拿專科。但推拿無論在臨床實踐中,還是在理論總結上仍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首先是兒科雜病臨床套用的發展。 17世紀 70年代(康熙年間),熊運英編撰的《小兒推拿廣意》,對前人的推拿論述與經驗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在詳細介紹推拿療法時,收錄了不少小兒病症的內服方劑,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張振鋆的《釐正按摩要術》在《小兒推拿秘訣》一書基礎上增補了一些新的內容,書中所介紹的“胸腹按診法”為其他醫書所少見。此外,還有不少小兒推拿專著,如駱如龍的《幼科推拿秘書》、錢懷的《小兒推拿直錄》、夏雲集的《保赤推拿法》等,都是小兒推拿實踐和理論的總結。其次是,以骨傷科疾病為對象的正骨推拿已形成其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對正骨推拿手法總結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提出了手法操作的要領;對骨折、脫位的手法診治意義,不僅提出有整復作用,而且指出了有康復價值。第三是,作為中醫外治法之一的推拿,與其他外治法和藥物療法,在臨床套用中相互補充,相互結合。吳尚先所著《理淪驕文》(1864年),是清代外法法中成就最大最有影響的一部著作。該書將推拿、針灸、刮疹等數十種療法列為外治方法,並介紹將藥物熬膏,或敷、或擦、或摩、或浸、或熨、或熏的方法。這使古代的膏摩、藥摩得到了較大發展。

歷史發展

1949年以前,推拿學科的發展特點是存在於民間、發展於民間。由於當時的衛生政策不重視中醫,尤不重視操作型的醫療技術,所以,推拿只能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間存在和發展。這種發展的方式,其缺陷是受一地之限,缺乏交流;但其優勢是由於我國疆域遼闊,植根於民間,易按照該地域流行病的特點和民間要求,發展為各具特色的推拿學術流派。如魯東湘西的兒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禪推拿、山東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經穴推拿等等。這些眾多的學術流派,是我國推拿學科的一大特色。這個時期,由於西方醫學的傳人,推拿與中醫其他學科一樣受到衝擊。但推拿作為一門臨床學科,在衝擊中吸收了西方醫學的解剖、生理等基礎知識充實自身,如上海的滾法推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50年代以後,推拿學科有了顯著的發展。1956年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所推拿專科學校——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1958年在上海建立了國內第一所中醫推拿門診部。通過設科辦校,培養了一大批推拿專業的後繼人才,繼承和整理了推拿的學術經驗。60年代初、中期,推拿療法在臨床中得到廣泛套用,並整理出版了推拿專業教材和專著,開展了推拿的實驗觀察和文獻研究。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中,推拿作為一種無創傷、非介入性的自然療法,被國內外醫學界有識之士重新認識。高等中醫院校正式設定推拿專業,如上海中醫學院針灸推拿繫於1982年招收本科生,培養推拿高級中醫師,1985年上海中醫學院還招收了第一批推拿碩士研究生;全國的醫療機構、康復(保健)機構,普遍設立推拿(按摩)科,推拿被更為廣泛地套用到臨床各科;1987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國性的推拿學術團體——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推拿學會;推拿的實驗研究也不斷地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中醫推拿特色標誌之一的學術流派,得到了充分的繼承和發揚。據近幾年的統計,我國主要的推拿學術流派有小兒推拿、正骨推拿、運動推拿、指壓推拿、保健推拿、一指禪推拿、滾法推拿、內功推拿、經穴推拿、腹診法推拿等10餘家。
在臨床研究方面,50年代後期。推拿的臨床套用範圍有傷、內、婦、外,兒等科病症。如1959年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根據世代相傳的民間推拿臨床經驗整理編著的《中醫推拿學》,所列出的治療病症即達70餘種。其中,內科病症有頭痛、感冒、中暑、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等;婦科病症有經閉、痛經、盆腔炎等;傷科病症有椎間盤突出症、腱鞘炎、傷氣等;兒科病症有脊髓灰質炎後遺症、腹瀉、驚風等;外科病症有癰、乳蛾等。50年代末期及60年代初期,醫學臨床開始逐步套用推拿治療食道癌、膽道蛔蟲病小兒蛔蟲性腸梗阻小兒腹瀉流行性感冒、白喉、瘧疾、乳腺炎、電光性眼炎、麥粒腫等。70年代初,根據推拿止痛的作用,開展了推拿麻醉,套用於甲狀腺摘除、疝修補、剖腹產、胃大部切除等10餘種手術。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推拿治療內兒科疾病有了迅速的進展,如推拿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腹瀉、糖尿病等療效及其作用原理,都可通過現代檢測儀器加以證實並作出闡述。

理論研究

在實驗研究方面,60年代推拿開始步入這個領域;80年代以來,在與各個基礎學科相互滲透的情況下,得到比較快的發展。其研究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①推拿手法動力學研究;②推拿鎮痛研究;③推拿對內臟功能的影響;④推拿對周圍循環的影響。
7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推拿與國外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中國推拿學者出國講學、醫療,贏得了國外的好評;同時,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推拿專業人員也來中國學習中醫推拿,且人員日益增多。
當代,生物醫學模式正在發展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由於疾病譜的變化,人們治療疾病的方法正在從偏重於手術和合成藥物,向重視自然療法和非藥物治療轉變;在科學發展的新時代,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在這樣的背景和條件下,傳統而古老的中國推拿學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推拿事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作用原理

推拿是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屬於中醫外治的範疇,祖國醫學認為通過手法的作用,可以調整陰陽、補虛瀉實、活血化瘀、疏筋通絡、理筋整復。

調整陰陽

《素問· 陰陽應學大論》 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體內部的一切矛盾鬥爭與變化均可以陰陽概括,氣血不和,營衛失調等病理變化均屬於陰陽失調的範疇,陰陽的失調是疾病的內在根本,貫穿於一切疾病發生,發展的始終。所以《景岳全書·傳忠錄》“醫道雖繁,可一言以蔽之,陰陽而已。”人體在疾病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病理變化。無論外感病或內傷病,其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不外乎陰陽的偏盛或偏衰。推拿要以根據證候的屬性來調節陰陽的偏盛或偏衰,使機體轉歸於“陰平陽秘”,恢復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這種調整陰陽的功能,主要是通過經絡、氣血而起作用的,因為經絡遍布全身,內屬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和聯繫人體所有的臟腑、器官、孔竅皮毛、筋肉、骨骼等組織,再通過氣血在經絡中運行,組成了整體的聯繫,推拿手法作用於局部,在局部通經絡、行氣血,濡筋骨,並通過氣血、經絡影響到臟器及其它部位。如對腸蠕動亢進者,在腹部和背部使用適當的手法,可使亢進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腸蠕動功能減退者,亦可通過手法促其蠕動,恢復正常。有人通過穴位推拿觀察胃的運動,對兩側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推拿,結果表明:脾俞、胃俞在推拿後引起胃運動的增強,足三里則引起胃運動抑制,進一步研究發現,在胃運動增強時,推拿後往往胃的運動減弱,而在胃的運動的減弱時,推拿後往往胃的運動增強。

補虛瀉實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一般說來,人體物質之不足或組織某一功能低下則為虛,邪氣有餘或組織某一功能亢進則為實,臨床實踐證照。推拿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某一部位,使人體氣血津液,臟腑經絡起到相應的變化,補虛瀉實,達到治療的目的。
現代生理研究表明:對某一組織來說,弱刺激能活躍、興奮其生理功能,強刺激能抑制其生理功能。在臨床上,對脾胃虛的患者,治療時,在脾俞、胃俞、中腔、氣海等穴用輕柔的一指禪推法進行較長時間的有節律的刺激,可取得好的療效;胃腸痙攣患者,則在其背部相應的俞穴,用點、按等較強的手法作短時間刺激,痙攣即可緩解。對高血壓病的治療也是如此,由於肝陽上亢而致的高血壓病,可在橋弓穴用推、按、揉、拿等手法作重刺激,平肝潛陽,從而降低血壓;由於痰濕內阻而致的高血壓病,則可在腹部及背部脾俞、腎俞用推摩等手法,作較長時間的輕刺激,健脾化濕,從而降低血壓。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推拿雖無直接補、瀉物質進入體內,但從本質上看依靠手法在體表一定的部位刺激,可起到促進機體功能或抑制其亢進的作用。當然手法的輕重,因各人的體質、接受手法的部位,接受刺激的閾值而異,在臨床上則從患者的酸脹感來衡量,產生較強烈的酸脹感的為重手法,輕微的痙脹感的為輕手法。
在推拿治療中,手法的頻率和方向對補虛瀉實亦起著重要的作用,手法的頻率在一定範圍內變化,僅是量的變化,但超過一定範圍的變化,則出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如一般頻率的一指禪推法,僅具有舒通經絡、調和營衛的為作用,但高頻率的一指禪推法則具有活血消腫,托膿排毒的作用,臨床上常用來治療癰癤等疾病。因高頻率的手法,能量擴散少,能有效地深透於組織中起到“清、消、托”等作用,稱之為瀉,反之則為補。手法的事向在特定的治療部位有不同的補瀉作用,如在腹部摩腹,手法操作方向與治療部位移動的方向為順時針時,有明顯的瀉下作用,若手法的操作方向為逆時針,而治療部位的移動方向為順時針時,則有增加腸胃的消化功能,起到補的作用。歷代文獻中,有關手法的方向跟治療的補瀉關係亦有大量記載:《幼科推拿秘書》說:“左轉補兮,右轉泄”,《小兒推拿廣意》說:“運太陽往耳轉為瀉,往眼轉為補”。在沿經絡的推拿中,一般為順經推拿的補,逆經推拿為瀉。《針灸傳真》說“指針無疏於金針,金針補瀉,不外上下迎隨。指針補瀉,亦不外上下迎隨……”。

活血化瘀

瘀血是因血行失度而使機體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一種病理產物,而這一產物在機體內又會成的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推拿可以通過適當的手法消除瘀血。

促進流通

現代醫學研究已表明微循環障礙是形成瘀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促使血液流動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動脈與靜脈之間保持了一定的壓力差,如果這一個壓力差達不到一定的數值,血液流動減慢,甚至停留,形成瘀血,推拿手法雖然作用於體外,但手法的壓力能傳遞到血管壁,使血管壁有節律地壓癟,復原,在壓癟時,在按壓處的近側端,由於心臟的壓力和血管壁的彈性,局部壓力急驟增高,急速放鬆壓迫,則血液以短暫的較大的衝擊力向遠端流去,由於動脈內的壓力較高,不容易壓癟,而靜脈內又有靜脈瓣的存在,血液不能逆流,故實際上是驅動微循環內的血液從小動脈流向小靜脈。由於血液中物質的交換是在微循環過程中完成的,故推拿對微循環中血液流通的促進意義重大。這是其活血化瘀作用的一個方面,有人通過實驗發現在肩部進行推拿時,手指的甲皺微循環明顯加快,流速提高有明顯的意義,指端血管容積增加,而這一容積的增加,在推拿停止後一段時間開始出現。有人觀察了在動物的腹部使用摩法後,動物腸的微循環微血管清晰度、微血管的排列,襻頂瘀血、流速流態及血色的改變較為明顯。

改善流變

瘀血與血液的流變有很大的關係,血液的粘稠度越高,越不容易流動,血液的粘稠度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與血液流動速度有關,血液流速越快,粘稠度越低,流速越慢,粘稠性越高,當流速減低到一定程度時,血液就會聚集、凝固。而推拿通過手法擠壓的作用,可以提高流速,改善血液的流變。現代實驗研究已證明,推拿對瘀血症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有一定的影響,無論是在高切速下,還是低切速下,全血比的粘稠度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紅細胞的變形能力亦得到增強,血液流速得到明顯提高。血液成份的改變對血液流變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推拿的研究表明,推拿之後,健康人白細胞總數增加,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白細胞的噬菌能力有較大幅度的增強。對貧血患者的推拿顯示,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數量增加。

降低阻力

血流阻力是血液流通的一個重要環節,與小血管管徑有密切的關係,根據流體力學計算,血管的阻力與管徑的四次方成的反比,因此,即使血管管徑的微小變化,亦可較大幅度地降低血液流通的阻力,推拿手法的直接作用,可以鬆弛血管的平滑肌,擴大管徑,另外,研究亦表明,通過使用手法一方面降低交感神徑的興奮性,另一方面促進血液中游離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的分解、排泄,從而促進小動脈管徑擴張,而降低血流阻力。
由於手法對軀體外表的壓力和手法操作時產生的摩擦力,可大量地消耗和去除血管壁上的脂類物質,從地恢復血管壁的彈性,改善管道的通暢性,降低血流阻力起到良好的作用,研究已顯示,推拿同時改善了淋巴循環。

心功能

心臟有節律的博動是形成血液循環的主要因素,心臟每博輸出量是衡量循環功能的主要標誌,研究表明,通過適當部位的推拿,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有人選用內關、心俞兩穴進行推拿,發現推拿後心率減慢,心肌舒張期延長,血液灌注也隨之增多,提高了心肌的氧供,左心室舒張未壓降低,左心室收縮功能明顯增強。

微循環

在機體中,微細而呈網狀管道的血管稱為血管網,其中的血液循環稱之為微循環, 是血液與組織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部位,在安靜情況下,平均僅有8~16%的毛細血管是開放的。在推拿前後有人進行了對比,發現推拿局部毛細血管的開放量增加據此又進一步對動物實驗,對家兔跟腱切斷再縫合,縫合後行筒部推拿治療,發現推拿局部毛細血管的開放量最高增加到32%,發現治療組跟腱斷端有大量小血管生成,形成新的血管網,而對照組動物僅跟腱周圍組織中有一些管壁增厚並塌陷的小血管,血管中還有許多血栓形成,呈瘀血狀態。由於有新的血管網的建立,推拿組斷裂跟腱的修復還較未推拿組快。研究亦發現被推拿部位的毛細血管數,較推拿前增加了五十多倍。

舒筋通絡

肌肉的收縮,緊張直至痙攣,經絡不通,局部麻木不仁,疼痛是推拿臨床的常見症狀。推拿可以通過疏筋通絡,消除上述症狀,以而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在組織損傷後,損傷部位可以發出疼痛刺激,通過人體正常的反射作用,該刺激可以使機體有關組織處於警覺狀態,肌肉收縮,緊張直至痙攣是這一狀態的表現,其目的是為了減少肢體的活動,防止過度的運動而牽拉受損處,從而引起疼痛或再損傷。此時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肌肉緊張、痙攣不能得到較的緩解,痙攣的肌肉壓迫穿行於其間的血管,致使肌肉的供血量明顯減少,而痙攣狀態的肌肉所需的血量遠較鬆弛狀態的肌肉為高,因此,代謝產物大量堆積,引起炎性疼痛,肌肉的長期的、慢性的缺血、缺氧,使損傷組織形成不同程度的結締組織增生,以至粘連,纖維化或疤痕化,長期發出有害刺激,從而加重疼痛和肌肉的緊張、痙攣,形成一惡性循環,推拿能打破這一惡性循環,加速損傷組織的修復和恢復。
生理研究表明,調節肌肉張力的神經組織有位於肌腹的肌梭感受器和位於肌腱的腱梭感受器,前者興奮時可使肌肉加強收縮,後者興奮時可抑制肌肉收縮。運動生理研究證實,受累的肌肉充分拉長後可使腱梭感受器興奮。推拿可通過運動關節類手法拉長受損的肌肉,從而消除肌緊張、痙攣。
局部組織溫度的升高,亦可使肌緊張、痙攣得到緩解,《內徑》有按之熱氣至的記載,實驗顯示,推拿前後,局部溫度有明顯的提高,而其它相關部位溫度亦升高了。
推拿還可起到鎮靜、鎮痛作用,緩解疼痛導致的肌緊張、痙攣,達到舒筋通絡的作用,實驗發現,在頭面部和頸部進行節律性的柔和的手法刺激,可使腦電頻率變低,出現α波形,表明大腦皮層的抑制過程加強,進一步研究表明有時推拿的鎮靜作用一方面是手法刺激對大腦皮層電活動的誘導作用,由於手法的刺激是周期性的變化,因此,使人大腦皮層的衝動也發生周期性的變化,誘導大腦皮層電話動同步化。另一方面是內啡呔的作用,內啡肽比較集中地分布在與痛覺有關的部位,特別是與慢痛有關的部位及痛的情緒反應中樞,如丘腦下部,邊緣系統等。推拿可以提高下丘腦內啡肽的濃度。對慢性疼痛患者的研究表明:在推拿前血清中內啡呔含量比正常人低,推拿後明顯增高,疼痛明顯緩解,手法操作的時間越長,推拿的次數越多,血清中內啡呔的含量越接近於正常水平。
推拿極有效的鎮痛作用目前在推拿臨床上得到公認,疼痛是一種較為複雜的特殊感覺 ,對機體來說任何刺激只要超過了其痛閾就會產生疼育感覺,推拿可以通過提高機體痛閾和減低刺激量從而達到止痛作用。

循環障礙

有人形象地稱疼痛是神經失去血液供應時的叫喊,當血液循環發生障礙時,組織所需的營養和氧氣供應不足,酸代謝產物不能及時移去而堆積,局部組織H+濃度增高鉀、鈉離子泵運行發生障礙,而H+、K+都是強烈的致痛的物質,刺激神經末梢而引起劇烈疼痛。而推拿治療正如前述,可以改善局部組織的微循環,使病變組織血供增加,致痛物慢慢移去或被結合,從而使疼痛消除。乙醚膽鹼為致痛物質,研究表明,在推拿麻醉時,患者血液中的膽鹼酯酶得到提高,而膽鹼酯酶可以水解乙醯膽鹼,使之成為無痛物質。

機械壓迫

牽拉可引起局部疼痛,機械壓迫、牽拉等損傷首先引起局部炎症腫脹,使組織內壓力急劇增高,局部壓力一方面直接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疼痛,另一方面可壓迫小血管導致局部微循環障礙,如肌肉痙攣,椎間盤突出、關節脫位等引起的疼痛。推拿通過手法不僅可以減輕肌肉痙攣,解除突出物的壓迫,糾正關節脫位等,從而消除機械壓迫、牽拉的根本原因,還可以消除因機械壓迫、牽拉而引起的組織腫脹。腫脹是局部的微循環,化學、免疫的綜合反應,損傷後,形成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蛋白質降解,血小板凝集,激活凝血系統。而血小板的代謝產物和凝血因子的降解產物又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吸引白細胞趨向損傷區域。大分子的蛋白質分解為小分子,組織分解的增強,從細胞中釋放出的磷酸根離子、鉀離子增多,綜合原因使局部組織滲透壓提高,鄰近組織的水分流向局部。再者由於腫脹壓迫,靜脈、淋巴回流受阻,形成腫脹,推拿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環,從而消除因微循環障礙而引起的一系列繼發性發應。
三、閘門學說是在解釋刺激引起疼痛時普遍被接收的學說,在每一瞬間,人體內外感受器所感受到的各種刺激信息成千上萬,而中樞神經系統不可能同時處理這些信息,只有對一些重要的,達到閾上值的刺激優先考慮,這一信息篩選,猶如一道閘門,生理研究表明,脊髓后角膠狀質細胞,對痛覺起閘門作用,而中樞控制系統的下傳衝動以突觸前抑制的形成控制閘門開關,膠狀質細胞通過突觸前抑制的形成對傳入神經元發揮抑制性作用,因此,由粗感覺神經傳入的痛覺不久就被抑制而細感覺神經抑制膠狀質細胞,粗感覺神經與細感覺神經的作用相互拮抗。推拿手法的刺激激活了神經粗纖維,此信號傳入到脊髓后角,抑制了粗神經纖維所傳導的疼痛信號的傳遞,好似關閉了閘門,阻止了疼痛信號的經過,從而達到了鎮痛。
四、炎性介質的刺激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因素,由於種原因引起的炎症反應,在病灶周圍產生大量的炎症介質,如緩激肽,5-HT前列腺素、血小板降解產物、P物質等,這些炎性介質也是強烈的致痛物質,推拿手法的局部操作加快了炎性介質與酶的接觸,從而使之受到破壞,局部濃度降低而達到止痛作用。
推拿的現代研究證實,推拿的舒筋通經作用還表現在對肌電圖的影響,對頸、腰、腿痛患者推拿治療後,經肌電圖檢查證實緊張性肌電活動已明顯減少或消失。

理筋整復

因各種原因,造成的有關組織解剖位置異常的一系列疾病,都可以通過手法外力的直接作用得到糾正,而使筋絡順接,氣血運行流暢。
推拿對關節脫位者,可以通過運動關節類手法使關節回復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如肩關節的脫位,可囑患者取坐位,作跨肩關節的拔伸,即可令肩關節回復正常。骶髂關節半脫位者,因關節滑膜的嵌頓擠壓和局部軟組織的牽拉而出現疼痛,可通過斜扳、伸屈髖膝等被動運動,將脫位整復,疼痛亦隨之減輕、消失。脊柱後關節紊亂患者,棘突偏向一側,關節囊及鄰近的韌帶因受牽拉損傷,也能用斜扳法進行糾正。又如臨床上常見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由於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壓迫而引起腰部疼痛及下肢的放射痛,套用強迫直腿抬高、斜拔、牽引等手法,可以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從而解除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壓迫,消除疼痛。
對軟組織錯位者,推拿也可以通過手法外力作用使之回復正常。如肌腱滑脫者,在滑脫部位可以摸到條索樣隆起,關節活動嚴重障礙,推拿中可使用彈拔或推扳手法使其回復正常。肌肉肌腱、韌帶完全斷裂者,必須用手術縫合才能重建,但對部分斷裂者,可使用適當的理筋手法,使組織撫順,然後加以固定。對關節內軟骨板損傷者,常因關節交鎖而致使肢體活動困難,推拿可使用適當的手法,解除關節的交鎖。
總之,推拿可以通過手法直接力的作用進行理筋整復,使各種組織各守其位,經絡關節通順,從而達到治療作用。

圖書簡介

《推拿學(供針灸推拿學專業用)》設4篇13章。第一章到第三章是概論,介紹推拿學發展源流、推拿學的特點、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療方法。第四章到第八章是基礎篇,除了扼要地介紹經絡和腧穴、解剖和生理之外,介紹了推拿功法和手法,還增添了生物力學及其推拿手法套用的章節。第九章到第十一章是治療篇,在敘述骨傷科、內、婦、五官科及兒科病症時,著重介紹了推拿的治療方法,並在每一科病症前,補充了總論,以便學生在學習各個病症的推拿具體的治療方法之前,熟悉推拿治療各科病症的理論依據和指導原則。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是附篇,講述推拿的介質、熱敷以及保健。本教村是“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的系列教材之一,供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類專業本科的推拿學課程教學之用,同時也是國家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國家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資格考試的參考書。
推拿學(201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推拿學

圖書目錄

第一篇 概論
第一章 推拿學發展源流
第二章 推拿學的特點
第二篇 基礎篇
第三章 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療原則
第四章經絡與腧穴
第五章 解剖與生理
第六章 生物力學
第七章 推拿功法
第八章 手法
第九章 工作條件、體位、介質及熱敷
第十章 異常情況的處理
第三篇 治療篇
第四篇 附篇
第十二章 介質和熱敷
第十三章 保健推拿
參考書目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