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故事介紹,人物品質,課文,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相關成語,作者簡介,相關人物,廉頗,藺相如,趙惠文王,秦昭襄王,歷史資料,戰國七雄,趙國滅亡,和氏璧,成語出處,
作品介紹
故事介紹
戰國時趙國舍人
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
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
澠池之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
藺相如為上卿。老將
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
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局為重,請病假不上朝,儘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局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和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人物品質
廉頗: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於改過,知錯就改。後以
國家利益為重。
藺相如 :勇敢機智,寬容大度,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
趙王:雖膽小,但知人善任,能聽取別人意見的人。
負荊請罪的故事發生在今河北省
邯鄲市,至 今在
邯鄲市區內還有一條廉頗巷的保留街道。
譯文
廉頗是趙國的一名傑出的將軍。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做趙國的將領,率兵攻打齊國,一舉大敗齊軍,攻占了陽晉,於是被封為左上卿,以勇猛善戰聞名於各
諸侯國。
趙惠文王的時候,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
秦昭王知道這件事以後,心中起了貪心,就派人給趙王送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
城邑來換取和氏璧。目的是讓趙國把和氏璧乖乖送到秦國來。趙王與大將軍廉頗以及各位大臣商議:如果把和氏璧給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騙;如果不給秦國和氏璧,則擔心秦國會出兵攻打趙國。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復秦國的人。
宦官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智勇雙全,遇事靈活機動,是個可造之才,可以出使秦國。”趙王問:“您是根據什麼,知道他可以做好這個差事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到
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止我,他對我說:‘您憑什麼知道燕王會收容您呢?’我告訴他,我曾跟從大王在趙國邊境與燕王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和你交個朋友’,我就憑這個,所以打算去他那裡。藺相如對我說:‘那時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結交。現 在您要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還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赤身伏在斧質上請罪,這樣也許僥倖能夠免罪。’臣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王也開恩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智勇雙全的勇士,應該能辦好這個差事的。”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給他?”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能不答應他。”趙王說:“得了我的璧,不給我城邑,怎么辦?”相如說:“秦王請求用城換璧,而趙國(如果)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的話,那就是秦國理虧。比較這兩個計策,寧可答應給秦璧,使它承擔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相如說:“如果大王實在無人可派,臣願捧護和氏璧出使秦國。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璧留給秦國;城邑不給趙國,請讓我把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趙王於是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
章台宮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璧傳給妃嬪及左右侍從看,群臣高呼“萬歲”。
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要把城邑給趙國的意思,就走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給相如。相如於是手持璧退後幾步站定,背靠著柱子,怒髮衝冠,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大家都說:‘秦國貪婪,倚仗它強大,想用空話得到和氏璧,給我們的城邑恐怕得不到。’打算不將和氏璧給秦國。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況且為了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是不應該的。於是趙王
齋戒了五天,派我捧璧,在朝廷上將
國書交給我。
為什麼要這樣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修飾禮儀表示敬意呀。現 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接見我,禮節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邑,所以又把璧取回來。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 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手持璧玉,斜視著柱子,就要向柱子上撞去。秦王怕他真把璧撞碎,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以璧擊柱,並召來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明要把從這裡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給趙國城邑,實際上趙國是不可能得到這些城邑的,他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 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
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量此事,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裡住宿。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給趙國城邑,就派他的隨從穿著
粗麻布衣服,懷揣和氏璧,從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宴請趙國使者
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後,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穆公以來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個是堅守約定的。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帶著璧回去,從小路已經到達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 在憑藉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考慮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聲音。
侍從中有人想要拉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置。秦王說:“現 在殺了
藺相如,終究還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兩國的友好關係。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讓他回趙國去。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相如,完成禮節後,讓他回趙國去了。
相如回國之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秦國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沒有把璧給秦國。
後來,秦軍攻打趙國,攻下了石城。第二年秦軍再次攻趙,殺了趙國兩萬人。秦王派使臣告訴趙王,打算與趙王和好,在西河外
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說:“大王如果不去,顯得趙國既軟弱又怯懦膽小。”趙王於是前往赴會,
藺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辭別說:“大王這次出行,估計一路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直到回國,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以便斷絕秦國的念頭。”趙王同意廉頗的建議,就和秦王在澠池會見。
秦王喝酒喝到酒興正濃時說:“我私下裡聽說趙王喜好音樂,請趙王彈彈瑟吧!”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
史官走上前來寫道:“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盟飲酒,讓趙王彈瑟。”
藺相如走向前去說:“趙王私下聽說秦王善於演奏
秦地的樂曲,請允許我獻盆缶給秦王,藉此互相
娛樂吧!”秦王發怒,不答應。這時藺相如向前遞上瓦缶,趁勢跪下請求秦王敲擊演奏。秦王不肯擊缶。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我要把自己頸項里的血濺在大王身上!”秦王身邊的侍從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著眼睛呵斥他們,他們都退卻了。於是秦王很不高興,只好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缶。
藺相如回頭召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眾臣說:“請趙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給秦王獻禮。”藺相如也說:“請把秦國的都城鹹陽送給趙王獻禮。”
直到酒宴結束,秦王始終未能占趙國的上風。趙國也部署了大批軍隊來防備秦國,秦軍也不敢有什麼舉動。
澠池之會結束後,回到趙國,由於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右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憑言詞立下功勞,他的職位卻在我之上。再說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自己的職位在他之下!”揚言說:“我遇見
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聽到這些話後,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願跟廉頗爭位次。過了些時候,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就掉轉車子避開他。
於是藺相如的門客就一齊規諫說:“我們離開親人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節義啊。現 在您與廉頗職位相同,廉將軍口出惡言,您卻害怕他躲避他,怕得太過分了。就是普通人對這種情況也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
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回答說:“廉將軍不如秦王厲害。”藺相如說:“以秦王那樣的威勢,我藺相如卻敢在秦國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藺相如雖然才能低下,難道偏偏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對趙國用兵,只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啊!現在如果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這樣做的原因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後啊!”
廉頗聽到這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引導到
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說:“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
兩人終於相互交歡和好,成為生死與共的朋友。
課文
完璧歸趙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
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
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叫
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也許他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么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 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
驛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
上大夫。
澠池會見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之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
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準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
澠池之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 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之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沒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么樣,只好讓趙王回去。
負荊請罪
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
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
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相關成語
《完璧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
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
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
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
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璧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
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
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
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一顆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澠(miǎn)池會見》
藺相如完璧歸趙的第二年,趙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藉口趙不跟它聯合攻齊,派兵攻下趙的兩座城池。趙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趙,攻下石城(約當今河南林縣西南)。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將
白起率軍攻趙,取
光狼城(約當今山西
高平縣西),斬殺趙國三萬人。秦在對趙進行
軍事威脅的同時,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趙國屈服。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趙王在西河外澠池(今河南
澠池縣西)地方作友好會見。趙王畏懼秦國,想要辭謝不去。
廉頗、藺相如兩人商量之後對趙王說:“大王不去赴會,顯得我們趙國軟弱、膽怯。”於是趙王決定去和秦王相會,帶藺相如同行。廉頗送到國境上,與趙王訣別時約定說:“大王出發之後,估計來迴路程及會見的禮節完畢,前後不過三十天。要是過了三十天還沒有回來,就請讓我們立太子為王,用以斷絕秦國扣留您作為要挾的念頭。”趙王答應了。
趙王到了澠池與秦王相會。席上,秦王酒喝得很暢快的時候,對趙王說:“我聽說您喜歡彈瑟,請彈一曲給我聽聽。”趙王就在筵席上彈了一曲。秦國的
史官走上前來,寫道:“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國的音樂,現 在我奉獻盆缶,請秦王敲敲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肯答應。藺相如捧著盆缶上前,跪著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
藺相如說:“我跟大王的距離不滿五步,大王要是不答應我的請求,我可要把頸上的血濺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衛們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起眼睛,大聲呵斥他們,嚇得那些人直向後退。秦王很不高興,只得勉強在缶上敲了一下。藺相如回頭叫趙國的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群臣說:“請趙王送十五座城給秦王作為獻禮。”藺相如也說:“請秦王把國都鹹陽送給趙王作為獻禮。”直到酒筵完畢,秦始終不能占趙的上風。趙國調集了大軍提防秦國進犯,秦國也不敢有什麼舉動。
《負荊請罪》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分別是秦、齊、楚、燕、韓、趙、魏,歷史上稱為“
戰國七雄”。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幹。就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
巷子裡,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么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說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裡啦!這么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伙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
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 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了一捆
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作者簡介
作者: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56歲終。)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出身於史官世家,父親司馬淡是
漢武帝時的史官——
太史令。字子長,
夏陽(今陝西
韓城西南)人。生於
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生平:一說生於漢武帝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年不可考。
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早年司馬遷在故鄉過著貧苦的生活,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遊歷。後來回到長安,作了郎中。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遊,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裡的一些
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他父親
司馬談死後,公元前108年(
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
太史令。公元前104年(
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
唐都等人共訂“
太初曆”。同年,開始動手編《
史記》。公元前99年(
天漢二年),
李陵出擊
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死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完成《史記》,留與後人,含垢忍辱忍受“
腐刑(割掉鼻子或者
生殖器官的酷刑)”。公元前96年(
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
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於是他
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書(記各種
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
封禪、水利、財用).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
信史”;對現代
中國研究古代歷史做出了偉大貢獻。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對天文星象精到造詣的專家。其實只要仔細讀其《
史記》的《
天官書》《
律書》《
曆書》就可明白稱他為天文星
家專家決非虛譽。像司馬遷這樣博大精深的
文學大師,絕對不會自劃範圍,限制自己的
知識體系和探索領域。古代的史官本來以星曆之事為其本職之一,故精通星象之學也不足為奇。不過司馬遷能用史學家的高贍遠矚的眼光,把
星象學與歷史問題結合起來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這可是其他星象家和史學家皆望塵莫及的高明之處。
司馬遷並末用星象學去占測具體的人事變異,而是用來總結
歷史規律,這不能不說是他對
星系學的創造性套用。
相關人物
廉頗
(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
是
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傑出的
軍事家。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
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有名言: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藺相如
(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
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事後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趙惠文王
(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66年),亦稱文王,
嬴姓,
趙氏,名何,戰國時期趙國君主,
趙武靈王次子。其母便是深得趙武靈王寵愛的王后
吳娃。
趙何乃是趙武靈王次子,並非長子。趙武靈王的長子是公子
趙章。因公子章的母親和右效
司寇田不禮發生了苟且之事,被趙武靈王囚禁於冷宮中,將太子章給廢了,於
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五月,趙武靈王傳位於趙何,自稱主父。但趙武靈王怕兄弟倆因權力而殘殺,在前295年封趙章為安陽君(安陽君在當時僅次於國王之下,握有趙國近乎一半的土地。)。趙惠文王在位時有
藺相如、
廉頗、
李牧、
趙奢等文武大臣,
政治清明,武力強大。
秦昭襄王
(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早年在
燕國做人質。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
秦昭襄王與其弟
公子芾、公子壯爭位,遂立。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聽從魏國人
范雎的話,奪了
宣太后、
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
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
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
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
周朝和
西周國,俘虜
周赧王,遷九鼎於鹹陽,(秦昭襄王駕崩一年後,東周國也被其孫
秦莊襄王所滅),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歷史資料
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
戰國七雄”。七雄並峙,戰火頻繁。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
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卿的官職,分別分為上、中、下三等,
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於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
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趙國滅亡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卒,子
趙偃繼位,是為
趙悼襄王。悼
襄王昏庸,廢有德行的太子
趙嘉,而立素無德行的
趙遷為太子。趙悼襄王在位九年卒,趙遷繼位,是為幽繆王。
公元前229年,秦攻趙國,
趙幽繆王派
李牧、
司馬尚率軍抵抗。李牧為趙傑出的將軍,曾經於公元前233年大敗秦軍於肥(今河北
盧龍),因功而封
武安君。秦將素畏李牧,於是使反間計,用重金收買趙幽繆王身邊的寵臣
郭開,郭開於是造謠說李牧與司馬尚想謀反。幽繆王趙遷自幼昏庸,素無德行,聽了謠言不加分析,就用
趙蔥和
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並且殺死李牧。秦軍聞李牧已死,秦將
王翦於是率大軍破趙,一仗就殺了趙蔥。秦軍長驅直人,破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將其流放到河南房陵。趙國大臣共立趙嘉為代王,都於代城(今河北
蔚縣西南)。代三六年(公元前222年),秦軍進軍代城。代王嘉降秦,趙國亡。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年二月(公元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九城。次年廉頗攻魏,陷房陵(今
河南安陽南20里),
安陽城(今河南
安陽縣西南43里)。正是由於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這時,秦國採取
應侯范睢“
遠交近攻”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
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
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
高平縣西北)(參見
長平之戰)。當時,秦軍已南取
野王(今河南
沁陽),北略
上黨(今山西
中部地區),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繫,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面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採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
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藉山險,築起森嚴壁壘。儘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面從事戰場運輸,一面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間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
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雖然藺相如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
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
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趙兵40餘萬。趙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人。
燕以趙大傷於長平,以丞相
栗腹為將,針對趙國“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的狀況,於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舉兵攻趙。趙使廉頗為將,指揮了著名的
鄗代之戰。他將全軍分為兩路,一路由
樂乘率領直趨代地,抗擊西路燕軍,一路親自率領,迎戰燕軍主力於
鄗城(今河北
柏鄉縣北)。廉頗指揮為保衛鄉土而同仇敵愾的趙軍,採取
集中兵力打敵正面的戰法,首戰告捷,挫敵
兵鋒,打掉了燕軍的囂張氣焰。接著,他率領趙軍大敗燕軍主力,陣斬栗腹。燕軍主帥被斬,驚慌潰退。廉頗抓住燕軍敗退之機,立命趙軍乘勝追擊,長驅500里,於前250年進圍燕國
都城薊(今
北京市)。
燕王喜眼看
燕國危在旦夕,只好答應趙國提出的割讓5城等全部要求,向趙國求和。廉頗因功封信平君,為相國。廉頗任相國前後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敵軍,並伺機出擊。公元前245年,帶兵攻取了魏地籠陽(今河南
內黃縣西北),說明趙國國力又有恢復。
廉頗從長平免職回家,失去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了。等到再被重用當將軍,門客們又都聚攏上來。廉頗很是感慨,要他們退去,門客告訴他:這沒什麼奇怪。這是以市場上的買賣方式交朋友,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您,您沒有權勢,我們就離開,這本是買賣常理。又有什麼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卒,其子
趙悼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
魏國大梁(今河南省
開封市)。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
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遣使者宦官
唐玖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了唐玖很多金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聽說趙王要起用他,十興高興,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
安徽省壽縣)。十幾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參見
秦滅趙之戰)。
廉頗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壽縣城北7公里的
八公山之放牛山西
南坡上,墓面西,周長300米,西臨
淮河,南北東三面環山,一代風流領山川之勝。
和氏璧
“和氏璧”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期的楚國,有個叫
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
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
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鑑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作為“誘餌”來騙取趙王的“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成語出處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自】:《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示例】:請放心,不要多久,這兩件東西定會回來。此事包在我身上好啦。◎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近義詞】:物歸原主。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指物歸原主。
負荊請罪出 處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在文中是指
廉頗向
藺相如請罪。
【出自】:《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示例】:我今特來尋賢弟,......。◎明·
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
【近義詞】:引咎自責。
【反義詞】:興師問罪。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賠禮道歉的場合。